商业交易模型:汉语新诗鉴赏(34)海子?蒲小林?张凡修?东篱??屠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9:00:56

汉语新诗鉴赏之三十四

海子/蒲小林/张凡修/东篱/屠岸

 

 

海子(1964-1989),本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著有诗集《土地》、《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四姐妹

 

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

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

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空气中一棵麦子

高举到我的头顶

我身在这荒芜的山岗

怀念我空空的房间  落满灰尘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光芒四射的四姐妹

夜里我头枕卷册和神州

想起蓝色远方的四姐妹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

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

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

赶着美丽苍白的奶牛  走向月亮形的山峰

 

到了二月  你是从哪里来的

天上滚过春天的雷  你是从哪里来的

不和陌生人一起来

不和运货马车一起来

不和鸟群一起来

 

四姐妹抱着这一棵

一棵空气中的麦子

抱着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

明天的粮食与灰烬

这是绝望的麦子

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

永远是这样

风后面是风

天空上面是天空

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1989年2月23日

 

(选自:《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赏析]

海子生前爱过四个女孩。这是海子自杀前一个月为他爱过的女孩子写的诗,是海子向四个女孩的集体告别。《四姐妹》正是写此时的心情,对曾爱过的女孩绝望的爱,对生存过的世间绝望的爱。所以一开始便是“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在后面又反复吟唱“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语调中充满刺骨的疼痛,忧伤和怀念。海子是一个失去生存土地的浪子,故乡、家园和麦子在海子诗作中有一种原型的价值,麦子在海子这里大放光彩。“空气中的一棵麦子/高举到我的头顶/我身在这荒芜的山岗/怀念我空空的房间,落满灰尘”。

“到了二月,你是从哪里来的”这些接下去的追问,对于已绝望的生命已再无多少必要了,这是伤口流着血的、极端孤独的追问。这一追问,只能使绝望者走向更坚定、彻底的绝望:“不和陌生人一起来/不和运货马车一起来/不和鸟群一起来”这是绝望的麦子。绝望的麦子和海子是等同的,无可改变的:“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绝望后面还是绝望,不可能改变。

第三代诗人在诗歌中首先恢复了自己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在此基础上,诗人个体创作所依凭的丰富的,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的感觉得以在创作过程以及诗作中复活;由此,创作过程中,语感、语境和诗歌语言的质感等变得尤为重要;最后,它们与丰富的意象、复杂多变的跳跃性语言联系在一起,并以这些多变的意象,语言来呈现诗人的个体生命体验、感觉。感觉和语言同时生成。一首成熟的诗歌创作在这各个方面都是很优秀的。读者可从《四姐妹》中体会这些。 (安民/文)

 

 

 

蒲小林(1963—)现居四川遂宁。著有诗集《命运的风景》、《时光的背影》等。

 

裸 

 

 

脱光衣服躺在床上

被子是你的另一件衣服

 

扔掉被子重新躺下

房子又被你再次穿上

即便一把火烧掉夜色

你仍然不可能一身轻松

 

真正地裸露,就是

多穿一层

 

(选自:《人民文学》2010·12期)

 

[赏析]

好诗往往都是“妙手偶得之”的意外之作。当然其前提是诗人必须是写作的“妙手”,也就是说诗人的生活与艺术之积淀必须充足、到位。然后就是偶然的诗意扑捉,必须准确、精当。蒲小林的《裸露》正是这样的一首佳作。睡觉无疑是平常不过的事,能够写出如此出乎意料的诗意,足见诗人的手艺已经十分精湛、娴熟。第一节并无特别之处,但它是必须的铺垫。第二节的延展很妙,从“房子又被你再次穿上”开始,足以令读者兴奋。而诗人的大胆想象不止于此,他还要“一把火烧掉夜色”,因为在诗人看来,夜色也是阻止我们“裸露”的衣物。然而,当夜色消失,却发现赤裸的我们“仍然不可能一身轻松”……此诗既是对具象之肉身的近距离打量,也是对虚无之存在的深层次追问——或许只有当我们“穿”上语言之衣裳,才能够真正“裸露”(表达)出生命之本真。 (白鹤林)

 

 

 

张凡修(1958- ),河北玉田人。著有诗集《丘陵书》、《土为止》等。

 

玉米地

 

王长柱的玉米是大营村长势最好的
    正是吐穗扬花,棒子刚刚露头儿
    一场不大不小的风,弯曲地走过
    玉米地,便歪倒了一个季节的脊梁
 
    那几天王长柱正犯腰疼病
    腰弯着可以躺着,可以用手捂着摩挲
    但玉米的腰弯着,连土地都随之倾斜
    不能等。他必须,即便一步步挪
    也要让玉米挺起来,站着与他说话
 
    王长柱有一手驯马的好手艺
    曾在科尔沁将马群伺弄得服服贴贴
    但倾斜的玉米是很难驯服的
    他要用一只手扶正,猫着腰,似蹲不蹲
    另一只手抠几块土坷垃,踩进玉米的根部
    就这么站起来,又蹲下,仿佛
    一个孤独的人在角落里,坚守一份陡峭的沉默
 
    这时候他直起了腰
    有些不放心地查看了一下他的马群
    他惊讶地发现,那迎风摆动的绿缨子
    仍然微微倾斜着。只是
    脸朝向村庄

 

(选自:《诗刊》下半月刊2008年9月号)

 

[赏析]

玉米是庄稼人栽种的极为寻常的农作物,是北方大地上随处可见的一种粮食品种,如果不加以特意的描画,也许这种植物很难在诗行之中生成耐人寻味的艺术诱惑力和陌生化效果,不过张凡修写来却让人对这群植物增添了许多亲切之感。“一场不大不小的风,弯曲地走过/玉米地,便歪倒了一个季节的脊梁”,在玉米的身上,寄予着农人对于收获季节的热切期盼,而今它们经风而倾倒了,怎么让农民心焦如焚呢?如果说这样的诗歌写照,还只是表现了农民对于丰收的一种渴望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句子更妙,玉米地主人王长柱正犯腰疼病,不过他坚持冒着疾病去帮扶那些玉米杆,“他必须,即便一步步挪/也要让玉米挺起来,站着和他说话”,一个农民与他栽种的植物之间的深情,在这样的诗行之间漫涌而来,玉米和农民之间的亲人关系,令读者感到那样的亲近和温馨。接下来,诗人还回忆了玉米地主人的驯马生涯,并自然而然地将一地的玉米,比喻为他早年非常熟悉的马群,借此将主人的现实生活与人生历史巧妙地联系起来,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和情感的韵味,也不失为成功的艺术处理。  (张德明/文)

 

 

 

东篱(1966- ),河北丰南人。著有诗集《从午后抵达》等。

 

无题之七


    有时,我就是一条墨斗鱼
    爱你时,喜欢看你,看你不够
    就软软地吸附在你身上
    恨你时,就想向你吐尽我的黑
    用藤条,用月光
    像凶恶的狱卒
    鞭笞他囚禁了一生的犯人
    白花花的皮肉上
    我要鞭一个斗大的“爱”字
    仿佛古时犯人额上的刑印
    除了我,你羞于示人
    再一点点鞭出我的姓和名
    让它们在你体内纵横
    你活一天,它们就奔腾一天


    —2009年8月27日

 

(选自:若缺诗社诗歌论坛)


 

[赏析]

  东篱的一首《无题之七》令人叫绝。
  别具匠心的“墨斗鱼”做了药引,熬“由爱及恨,激切跌宕”的一罐中药。手段于文火至猛火之契;慢火至烈火之合。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爱”是一场大病,来时如山倒,去时如抽丝。汤药入肚,翻开乱滚——“你活一天,它们就奔腾一天”。
  诗人东篱的诗语在明喻隐喻两极之间穿梭,自如,奇诡地挥霍。既是一种逼近,又是一种放纵。先缓慢,先柔软;及至鞭笞,及至刺髓,及至叫人心生惊恐,不情愿地挣扎于脖子上套牢的木枷;扭曲时疼痛,不扭曲时,木刺也扎出血来……又不得不回过头,再次舔一舔诗人抛给我们的“药渣”。  (张凡修/文)

 

 


    屠岸(1923-),本名蒋壁厚。江苏常州人。著有诗集《屠岸十四行诗》、《屠岸短诗选》(中英对照)等多种。

 

梦幻曲

 

夏晚的绯光没有抚慰

你发巾下如眠的黄金波浪;

秋天,灰红的雾火里,

银杏的落叶也只是无效地渴望着

在变成泥土馥郁的叹息前,再一次

仰吻你宛步的翩跹:

而且,白衣的你也并不颀长,

即使映在清溪泠泠的欢歌中,

芦荻丛底,衬以碧柔的水衣,

你也没有百灵鸟的眼睛;

在春深时候,对着荼蘼繁茂的悲哀,

也并无一朵微笑,怯怯地,

在你挂着泪的腮上敛开。

 

但是,不中用的土牢呵,

圈住了我,可也得圈住我的灵魂呀!

它只要伸一下腰,就会展开洁白的巨翼,

开始,翩翩地,飞往自由的土疆:

呵!彼方,一片朝雾熹微,

在嘶叫的马群的杂沓奔驰中,

猛然,跃起你娇壮的戎姿,

冲向寒栗的晨光,

疾掠过平野千里……

 

于是,唉,我只得再问:

(看呀,我简直是伤透了心!)

你究竟用了哪一种温柔的钥匙

轻启了我深禁的心扉,并且

待我灵魂归来,一个清冽的寒夜,

茫然惊觉,土牢里,月影迷离,

慢慢睁开我清醒的眼睛,

你早已从我心中窃去了,永远窃去了

我的缄默——可怜的尊严!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四日

(选自:《绿诗岛》第一期1946年)

 

[赏析]

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十三行,第二节和第三节各九行。三节的结构是A·AB·BA·这里A代表第二人称,B代表第一人称。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那时祖国分成两个世界。

第一节全写“你”。夕阳、秋火,清溪的欢歌,落叶的叹息,芦荻的柔姿,荼蘼的愁容,都用来陪衬“你”。而“你”的秀发没有受到晚霞的抚慰。“你”的眼睛不像百灵鸟的眼睛那样灵活……这是一位年轻女性,她不是美女。但一个端庄、凝重、高洁、自尊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第二节出现“我”。“我”被囚于土牢中。但,失去身体自由的人并未失去灵魂的自由。灵魂能够飞翔!监狱不能阻挡“我”的灵魂飞向自由的土地与“你”会合。而“你”此时正身着戎装,跃马于平野,冲向晨光,一个女战士的形象顿时呈现——显示在“我”脑际的屏幕上。

第三节,“我”的灵魂从远方归来,回到土牢。“我”从梦中醒来,发现“你”已用一种“温柔的钥匙,轻启了我深禁的心扉”,“你”已永远窃去了“我的缄默——可怜的尊严”。

第二人称的形象,是柔与刚的统一,是婉约与豪放的综合,是恋人与战士的交叠。

诗中调动了纷繁的意象,用来炽托人物。绯光,泥土,熹微的朝雾,奔驰的马匹,寒栗的晨光……却是“你”的扈从。多层次地运用色彩:波动的头发是“黄金”的,秋天的雾火是“灰红”的,“你”的衣服是“白”的,作为水衣的漂流是“碧柔”的,“碧柔”除了视觉外,还有触觉。此外,落叶变成泥土后发出的叹息是“馥郁”的,从听觉贯通到嗅觉。说“你”并不颀长,说“你”没有百灵鸟的眼睛,说你脸上没有微笑——正显出你身材修长,眼睛灵敏,面容端丽,陷入沉思。

第一节是春,第二节是秋,第三节是冬。又依次是傍晚,凌晨,寒夜。或依次是回顾,梦幻,醒悟。回顾中有前瞻,梦幻中有顿悟,清醒中有幻觉。

这首诗写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梦与真的撞击,战斗与温情的交缠。这里是水流冲击与火焰袅绕的联结,阴柔与阳刚的互动,是沉浸在人生底蕴中的一种凄美,一种积极的悲壮主义。整首诗是一曲悠扬然而惝恍的梦歌。 

 (傅天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