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英文:官员“权力通吃”之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51:33

 

据CCTV6月15日的“新闻纵横”报道,吉林省评选优秀农民工,在公示名单中,真正的农民工只有三人,30名候选人,厂长、经理就有11人,其余多数都是各个岗位的负责人。 中国社会,权力至上,缺乏民主、缺乏法治,唯独不缺官员。跑官路上,摩肩接踵,一旦权力到手,乌纱贯顶,所有的社会资源就会按照“马太效应”的规律纷至沓来。中国的官员之所以讨厌民主、害怕法治,原因无它,民主、法治就是要把权力(是权力而非官员)关在笼子中,官员不仅要失去捞取好处的机会,还会增加攫取资源的风险。这就是许多官员害怕并抵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因。“优秀农民工”不是多么耀眼的荣誉,对于习惯了“通吃”的权力来说,大小是个荣誉,聊胜于无而已。

 

在强调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的年代,院士、博士自然要比“优秀农民工”风光的多,品位高的多,因此,院士、博士队伍中的高层官员,便如过江之鲫。5月25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包括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内的一批央企高管和政府官员厕身其中,引发舆论哗然。去年“两会”,热点话题之一,就是“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不在高校,而在官场。”从而成为世界奇迹,以致于“把文凭搞上去”,已经成为许多官员的“第二要务”。厦门大学教授杨春时认为,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利用职权,动用公共财政占用高教资源,其恶劣程度“比贪污受贿有过之而无不及”,并因此提交提案,建议清理官员读博,维护高等教育的纯洁性及公平公正。  

我曾多年在省级工会工作。中国工会这种非官非民、亦官亦民的群众组织,其全部社会职能,被官员与老板(老板也是官员)看上者不多,只有劳动奖章(奖状)与劳动模范的评选颇受青睐。每年三四月间,一些企业的老板,多方公关只为获取一枚劳动奖章或一顶劳模桂冠。与此同时,地方党政大员、基层工会干部,也八方游说,四处公关,目的是保证当地老板列入评选名单。笔者从事工会工作凡20年,从来没见过哪位党政官员或工会干部为普通劳动者评上劳模进行争取或关说。在劳动模范中,官员的比例有多少,已经成为斯芬克斯之谜,仅以去年劳模评选为例,浙江上虞45名劳模,只有1名一线人员(虞政发<2010>29号文);广东三水10名劳模,也只有3名一线职工。每年评选,书记冒充“政工师”,董座混迹“工程师”,早已司空见惯,以致一些网民调侃说,劳模变成了“官模”、“款模”,人们倒希望官员能成为真正的“劳模”。

 

劳动模范,顾名思义,是指劳动者中的模范,这是传统体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政治荣誉。不能说官员与老板从事的不是劳动。虾有虾道,蟹有蟹路,他们完全可以参加优秀企业家或模范公务员的评选,大可不必到以“一线劳动者为主体”的评选机制中捞取一杯羹。这样的怪事,与逻辑混乱的意识形态脱不了干系。比如在传统政治理论中,不仅时刻面临失业风险、工资待遇微薄的一线劳动者是工人阶级,而且年薪千百万、随时可以解雇劳动者的企业高管也是工人阶级。当代中国,并不是这些老板(官员)对自己或子女从事“工人”或“蓝领”这类受人轻视的职业多么情有独钟,他们所看重的只是“劳模”这顶桂冠,在金钱捞足之后,作为进入人大、政协的晋身之阶。

 

权力的欲壑深不可测。当一些官员与老板陶醉于权力颐使气指的气场,沉溺于金钱花天酒地的欲河,他们还要攫取世界上一切值得攫取的好处,比如文凭、职称、荣誉、金钱、女色等等。在民主政体中,官员特别是公务人员,是受民众委托以管理民众之事的社会公仆。在社会提供的基本工作条件之外,不享有任何的特权与殊遇。大凡存在“官员通吃”,往往意味着权力的专横、跋扈与不受监督,而这往往背离了人类文明的制度体系。当权力无视社会仅存的边界,侵吞了普通民众赖以生存的樊篱,必然带来难以预期的冲突与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