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内聪明人下载:古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范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7:23:36
古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范式    高中阶段各类语文考试试题和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文学色彩最浓郁的题型,它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我们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答题规范,才不易丢分。只有了解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掌握其解题思路,才能培养答题的规范性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对古诗词鉴赏题的问答类型进行梳理归纳,作一点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以期对同学们提高解答古诗词鉴赏题能力有所帮助。一、分析“诗眼”型1、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设问变式:(1)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字(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3、解答提示: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4、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释含义 + 描景象 + 点情境例1:                      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世俗欲念问: 第三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情境)例2: (07全国)                    新晴野望 王 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氛垢:尘埃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分别是“明”和“出”。即明亮、出现。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释含义、描景象)“明”和“出”两个字使原本普通的景物变得更有色彩感和层次感。(点情境)例3:                      点绛唇       林 逋金谷年来,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注:《点绛唇》一题“春草”。金谷:即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所建,后荒芜。王孙:借指作者的朋友。萋萋:草盛貌。问: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作具体说明。答:“乱”字,显出荒芜之状,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释含义、描景象)“乱”字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点情境)例4:(07山东)                        出关    余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桃花:代家乡温馨美好的生活。 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马后桃花马前雪: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思乡之情。关:指居庸关   旆:pèi:旌旗问: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简要说理由。答:更喜欢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释含义、描景象)为后文抒情作了铺垫,更体现戍边将士的气势。(点情境)例5: (06福建)                      端 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端居:闲居       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释含义、描景象)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孤独凄惨之情。(点情境)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练习A:                  咏风         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问 :(1)这首诗的“诗眼”中哪两个字?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答:(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松声”。(释含义、描景象)这样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写得有情有意。(点情境)(2)诗人“风”喻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托物言志。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急的有意行为。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等动词,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练习B: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问:(1)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作于搬家时,诗人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系”字,系住,拴住。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柳的情景。(释含义、描景象)表现出柳条、藤蔓也如作者般痴情,难舍难分之状(点情境)。或“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不忍离去的依依惜别情,离人伤人的啼哭。(释含义、描景象)它兼写情景两面,内涵丰富,情意真挚。(点情境)。(2)拟人手法,表现留恋故居一草一木的感情。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诗人的衣裳,不让诗人离去。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诗人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练习C:                雨过山村      王 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著中庭栀子花。问: 分析“闲”字的妙处。答: 闲,有闲适,空闲之意。它是文章之眼,从侧面落笔,用以衬托,事实上是没有一个人“闲”。 (释含义、描景象)表达出作者闲适恬然的生活情趣,对宁静和自由乡村生活的向往。(点情境)练习D: (08年高考全国Ⅰ卷)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拳”和“退”。即蜷缩、向后移。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二、分析句意型1、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4、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思结构想(说)主旨例1:                 东坡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作。②荦确:luò 山多大石貌。问:第一句在全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开启了全诗),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引出第二、三、四句,自显与奔走红尘的市人相区别的清雅情调和清高的人格),(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清高自爱、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说主旨)例2:               咸阳值雨   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问:(1)那个字用得好?(2)结合全诗,简析“还似”二字在诗中的作用。(3)这首诗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悬”字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释含义,描景象),突出雨之大,猛而有气势。(点情境)(2)“还似”二字巧妙地用联想将咸阳雨景和洞庭春色联系起来,由实景转入虚景(思结构)突出了景色的烟雨空蒙,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新奇的画面。(说主旨)(3)虚实结合 / 联想衬托   闲适愉悦之情(空蒙悬雨与春水晓云,今与昔、此与彼、实与虚)例3:                雨晴    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问:(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前人评价“却疑春草在邻家”的“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答:(1)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思结构)表达了诗人的一片惜花惜春之情(说主旨)。(2)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来”而引出,它不仅写出蜂蝶追逐春色的神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时序轮回,又何必对某些美好事物的暂别而过分悲伤呢?练习A: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水调歌,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问:(1)本诗有两个写景的句子,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效果。(2)这首诗中“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分析。答:(1)“孤舟微月对枫林”,借三个并列意象(孤舟、微月、枫林),交待了听筝的环境,为全诗定下清冷凄清的基调(思结构),烘托了气氛,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说主旨)。   或:“岭色千重万重雨”,此句可理解为写实景,也可理解通感手法的运用,以视觉写听觉,展现了“鸣筝”的艺术效果(思结构)。这样对迁客的孤寂悲愤起到陪衬烘托的作用。(说主旨)(2)A、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现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B、表现了弹筝人的激愤情感。C、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练习B:          书河上亭壁(其三) 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问:(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种什么情景?(2)诗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哪个字用得极妙?为什么?答:(1)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独自倚在危槛,凭高俯瞰,只见河面烟波滔滔,浩渺无际,河阔船稀,悠长的水流勾起了诗人绵绵思绪。(思结构)诗人借景抒情,表明不愿任凭怨清泛滥。一洗酸悲之态,将自己的注意力移到对风景的观赏上。(说主旨)(2)林后巍巍的群山有一半沐浴着夕阳的余光。“带”字用得好,在诗人眼中,不像是残阳照着秋山,倒像是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辉(释含义、描景象),这就变被动为主动,将常景写成带有韵味的异景。写景传其神,清丽而含蓄。(点情境)练习C: (08年高考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问: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 ①A。②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三、分析主旨型1、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2) 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日何种心情。3、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4、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5、答题示例:(08年高考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四、分析语言风格型1、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设问变式:(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3、解答提示: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炼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等等。4、答题模式:(1)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特色 + 列例证 + 析情感例1: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问: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试作简要赏析。答: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音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情感)例2: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寒食节。问:简要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答:以乐写哀,语言含蓄。(明特色)“花满枝”极具喜庆色彩,而“他乡”却是漂泊了生活。“堪悲”写情感,“贫居”写生活状态(列例证),诗人借寒食节表达文人寒士辛酸愁苦、穷愁潦倒的无奈以及对现实的不满。(析情感)区别风格特点与结构特点:风格:平谈、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奇放、悲慨、洗练、沉郁结构: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强调作用    倒装——表强调      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例4、 (08年高考北京卷) (题见前页)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答案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五、分析意境型1、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设问变式(1)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3)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⑤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3、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4、答题模式.(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描图景 + 点氛围 + 析情感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间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突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例2: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问:就作品中画线句 ,联系上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答:这首诗描写了少女闺阁生活:午梦醒来,被园中“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的美景深深陶醉,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描图景)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点氛围)真切地展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析情感)例3: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问:(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答:(1)“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落,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描图景)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首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点氛围)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析情感)(2)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因为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已年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不怕老,不服老,仍希望为国效力。或,同意表达诗人怨愤之情的说法,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匹老马都不如么?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练习A            水槛遣心二首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几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问:这首诗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历来为人称道:“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妙”的意境。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掠过天空的景象,“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描图景)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又精巧生动,描绘了草堂的自然环境,(点氛围)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喜悦心情和优游闲适的心境。(点情感)练习B (06四川)             夜 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筇:qióng(竹子,指手杖)问:最后一句蕴含了那些情感?答: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之人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衣服,(描图景)这一特写镜头给读者展开无尽的想象空间,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怀乡思归之情和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思念之情。(点情感)练习C (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题李世南画扇     蔡 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问:①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旱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问:②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六、分析技巧型1、设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设问变式:(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2)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3、解答提示:“技巧”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4、答题模式:(1)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2)结合诗句 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明辩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思)。明辩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象征、烘托、白描、虚实、点面审清修辞方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明手法(是什么)+阐运用(为什么)(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怎么样) (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诗文表达技巧细说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也叫表现技巧)、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技巧)和人称使用等四大类。表达方式又主要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五种(其中说明在诗文鉴赏中基本不出现)。记叙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描写,按照描写的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按照描写笔法分白描(也叫概括描写、概写)和细节描写(又叫细描、工笔),按照描写角度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还分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即借事抒情)、寓情于理(即借理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其中,寓情于景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包括:借古抒怀、借古讽今、铺垫(伏笔)、象征、对比、类比、衬托(映衬、烘托)、渲染(点染)、欲扬先抑、先声夺人、点面结合、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想象、联想、叠字(叠韵)、用典、化用(点化)等等。表现手法还可从以下方面去细分:    结构上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前后照应(呼应)、首尾照应(呼应);选材上有:以小见大、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赋(铺排),比兴(常见于间接抒情的诗歌);语言上有:正话反说、风趣幽默等。风格上有:现实主义手法、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等。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等。布局谋篇上有:起承转合、过渡照应、衔接、详略、繁简、主次、线索、顺序、点面结合、以小见大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比拟、双关、反语、借代、夸张、对偶、反问、反复、顶针、设问等。 (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3)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称使用包括: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形式。答题时,我们一定要从大的技巧入手,整体分析该诗,看它主要用了哪种技巧或手法。一般而论,可按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人称使用的顺序来思考、选择。大的方面而言;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表达技巧也可以分为五种基本的表达技巧,五类诗歌分别对应五种基本的表达技巧。不借助外物的诗——直抒胸臆;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叙事抒怀诗——叙议结合;怀古咏 叹史诗——借古讽今。衬托,本是国画技法,用在诗歌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使之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渲染,本也是一种国画的技法。但与烘托的技法相反,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优先考虑衬托,也符合优先考虑表达方式的原则的。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以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以 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例1: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于荷中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例2:                    游洞庭    李 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问: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游洞庭》运用夸张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月下水天一色的洞庭湖比拟为天上仙境,(阐运用)展示了诗人愉悦的心境和豪放的气慨。(析效果)例3: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注:此诗作于至德三年,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广东茂名)南巴尉之时。问:颔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颔联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技巧(明手法),“老至”与“居人下”对比,写自己因年事已高,却反遭贬而居于卑位。“春归”与“客在先”对比,写新年伊始,春归人间,自己却羁绊天涯,表达诗人谪迁岁月中的哀愁心境和佳节将至的伤感情怀。(阐运用)抒发了与贾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并担心滞此难返,产生“从今又 几年”的忧愁。(析效果)例4:               越 调·平湖乐    元·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士,问何日是归年?问:(1)开头五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美景?写这幅美景有何作用?(2)略析这首元曲的表达方式。答:(1)描绘了一幅南方水乡的清秋美景图,秋烟朦胧,波平如镜,小船摇荡,姑娘语柔笑甜、景美、人美、生活美,令人神迷心醉,但这却使诗人的旅愁和乡思更加强烈。(2)反衬手法。(明手法)前五句描写水乡之美,后三句抒发思乡之苦,描写反衬抒情,(阐运用)用乐景为哀情作铺垫蓄势,使哀情表达得更强烈、感人,艺术效果更好。(析效果)练习A:             清平乐   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羸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问: 这首诗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一种加以说明。答: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明手法) 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阐运用)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饱经磨难后的忧郁心情。(析效果)练习B:(08年高考辽宁卷) [正宫]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问:(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答: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问:(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答: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七、分析构思型1、设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2、设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3、解答提示: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1)概述诗句的内容。(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5、答题示例(08年高考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八、分析典故运用型1、设问方法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表达作用?2、设问变式请谈谈这首诗(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3、解答提示运用典故型即评析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它在题型设计上多以考查作用为主。考生在做此类题时须博闻强记,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才方便答题。4、答题模式(1)点明典故出处。(2)简要说明典故的作用。(3)点明运用典故的表达效果。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请谈谈本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答案:本诗最后一句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借武陵人的归隐生活,表达了作者超越世俗、高洁的情操,隐约带有欲归隐山林的意味。例2:             放言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问:这是一首寓有理趣的诗,它以通俗的语言表明了一个道理,请具体说明是怎样道理,是怎样表现的?答:作者从正面以试玉、辨材为喻,再反面用周公摄政辅成王、王莽篡汉自立两个典故阐述道理。作者并没有径直得出结论,而是让读者思考和领悟这一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杰,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才能判断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九、赏析续写型1、设问方法:列出对其中几句诗(联)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空缺句(联)的解说。2、解答提示:做这样的题目,要分析列出项,再对照它们续写空缺项,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答题。3、答题模式:(1)概括诗句的内容。(2)说明与上句的关系。如果补写的是对最后一句(联)的解说,须注意它的呼应、总结、点睛的作用,总之,就是一个“合”。(3)对句中用得好的词语、表现手 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简要描述分析。4、答题示例(06年高考湖南卷)  薛宝钗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林黛玉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___________   。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1)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此句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3)“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十、诗论评析型1、设问方法:某某(名人)在某某著作中评论这首诗(词)时说道:“……”。请结合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设问变式:(1)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什么”,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这首诗歌中的某句,有的版本写做“什么”,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3、解答提示:诗论评析就是结合诗论具体评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或赞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题型设计上多采用古评今释方式(即就后人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来命题。做题时先要初步了解诗论评析句本身的含义,这样才便于对症答题。当然.诗论涵义许多时候只须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题时不需在题中答出来。4、答题模式:(1)明确涵义。(2)表明观点。(3)阐述理由。5、答题示例:(06年高考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   王铠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该诗充分展现了一种傲岸气度。我赞同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评论该诗的观点。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上面就常见的十种古诗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点,尽量做到答题到位、规范、不丢分。我们复习备考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鉴赏题,先按题型分类,然后按要点作答。当然,答题有法,答无定法。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