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坐庄技巧:潘达于与大盂鼎、大克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15:24
柔肩扛鼎 慧心无期
——潘达于与大盂鼎、大克鼎
周悦群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06日   08 版)

大克鼎,西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典范。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盂鼎,高102.1厘米,重153.5公斤,是西周周康王时期的重要青铜礼器,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最大的一件铭文铜鼎。鼎内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个甲子前的1951年有许多事不会因岁月而湮没。
7月,正在筹建上海博物馆的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收到了一封举世轰动的捐赠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拨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
信中所提及的“盂克二大鼎”就是与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的大盂鼎、大克鼎。这位要将两鼎捐给国家的寄信人叫潘达于。
潘达于原姓丁,祖籍苏州。1923年,18岁的丁达于嫁到潘家,成为清代大收藏家潘祖荫的孙媳,婚后3个月丈夫去世,她成了潘家财产的唯一继承人,为顶立门户,故改姓潘。
潘家是苏州四大望族之一。乾隆58年,年仅24岁的潘家子弟潘世恩进京赶考,一举夺魁中了状元,从此在京师官运亨通50余载。咸丰2年,潘世恩的嫡孙潘祖荫高中探花,后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潘祖荫不但在官场上位极人臣,同时又是金石、书画、古籍善本的大藏家,特别是对金石如痴如醉,据说每闻有彝器出土,则“倾囊购之,至罄衣物不恤”,其府中的“滂喜斋”所藏善本之珍稀、“攀古楼”所藏金石之丰富都可谓冠绝于世。
敢于直言的潘祖荫曾于咸丰10年冒险保荐左宗棠。之后,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在陕西访得大盂鼎,为报当年潘祖荫仗义相救,又知其对青铜器爱之如命,便以大盂鼎相赠。大盂鼎是西周周康王时期的重要青铜礼器,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最大的一件铭文铜鼎。鼎内壁有铭文291字。整个大鼎工艺精湛,造型雄伟凝重,自成威仪之象。在获得大盂鼎后,潘祖荫请金石家王石为大盂鼎篆刻了“伯寅(潘祖荫字)宝藏第一”的巨印。
在得到大盂鼎16年后,潘祖荫又得到了另一件重宝——大克鼎。大克鼎是仅次于大盂鼎的西周第二大青铜器,其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是青铜器铭文典范之作,于1890年前后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出土,几经流转后被潘祖荫以重金购得。然而,就在得到大克鼎的当年年底,潘祖荫便撒手人寰,原本庞大的家族也变得人丁零落。而“攀古楼”和“滂喜斋”里的珍宝失去了权贵主人的庇护,掌管门户、守护家藏的重任便落到了潘达于的肩上。
当时潘家有重宝可谓路人皆知,而那两尊宝鼎更是诸多海内外收藏人士所梦寐以求的。潘祖荫死后,觊觎宝物的人便开始蠢蠢欲动,清末权臣端方便是其中之一。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对于青铜器的嗜好绝不亚于任何收藏家,当时与大盂鼎、大克鼎并称“海内三宝”的毛公鼎已在其手中,潘祖荫一死他便开始对潘家人百般纠缠,以图谋盂、克两鼎。对此潘家人的答复始终就是两个字:“没有。”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覆灭,端方被杀,潘家躲过一场劫难,但此后的军阀混战以及社会动荡,对于前朝的收藏来讲,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战乱纷呈的时世中,潘达于坚持“谨守护持,绝不示人”的家规,但仅靠她一名弱女子避免宝物流失又谈何容易?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危急之际,潘达于决定密藏家中文物。农历8月18日,子夜时分。潘达于请来家中两个信得过的木匠长工,做了一只大木箱,并撬开一间屋子地面正中的方砖,挖出一个约2米深的大坑,将木箱安于坑内,再将大盂鼎、大克鼎以及多件小型青铜器放入木箱内。随后填进泥土、整平后铺上方砖,于其上堆家具杂物。11月19日,苏州沦陷。不出所料,日军得知潘家有宝,便先后数次来到潘家,频繁时竟然一日七次登门,将外露的财物搜刮了不少,而深藏于地下的珍贵文物始终未被发现。1944年,由于木箱已在地下埋藏7年,木料腐烂,旧宅地面突然塌陷。当时苏州仍被日伪政权占据,潘达于急忙让人将大鼎挖出,悄悄安置在潘宅一间房间的角落里。两鼎就这样又静静地度过了7年的时光。
1949年,新中国成立。抗战胜利后一直居住在上海的潘达于,在经历了几个时代的变迁之后,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气象,决定捐献宝鼎,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封捐赠信。1951年被看做是大盂鼎、大克鼎第二次出土的年份。9月,考古学家陈梦家等人在潘达于的指点下,来到潘家旧宅,在轻扬的微尘中,宝鼎重新出世。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隆重的授奖典礼表彰潘达于捐献之举,并颁发褒奖状和200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元)奖金。后来,潘达于将这笔奖金全部捐出,支援抗美援朝。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二鼎入馆珍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和其他120多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从此,两件国之重宝各镇一方,遥相呼应。
2007年8月,潘达于走完了102载的传奇人生。岁月匆匆,往事如烟,潘达于对民族文化的拳拳之心将和大盂鼎、大克鼎一起,在后人的一次次目视下,依旧生动、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