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氏理论培训课程:强化农村“三资”管理 着力推进源头治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6:13:00

强化农村“三资”管理 着力推进源头治腐

 

近年来,陆城街道办事处抓住群众最关心的农村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热点问题,强化领导,依靠民主,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的集约健康运行,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农村“三资”管理经验在宜昌市得到推广,办事处党委连续多年被宜昌市委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具体作法是:

一、主体民主化,推行阳光管理

农村“三资”管理,容易出现“主体不明、公开不够、监督缺位”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树立全新的民主管理观,采用民主的办法来解决。在实践中,我们突出“三个改变”,注重“三个加强”。

 (一)改变“上级包办”,加强群众共管。过去,对农村“三资”管理,是“上面热,下面冷”,上面管而不紧,群众想管无力,针对村(居)民自治要求,我们党委转变观念,着力推进民主理财,把财务管理权交给群众。对此,我们在各村(社区)均建立了3至5人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民主选举产生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有效地发挥了群众监管作用,依靠民主实现了上级监管和群众共管的有机统一。

 (二)改变无序管理,加强规范操作。农村“三资”管理,是一个具体、复杂的管理过程,要变无序为有序,才能管住管好。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建立了《村(居)务公开实施细则》、《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村级“三资”管理明确了具体的操作规范,并要求上墙公开,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断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改变“一言堂、家长制”,加强法规制约。加强源头治腐,关键是管住“一把手”。过去,有的村干部家长制严重,搞一人说了算,拿个烟盒写张字条就可入帐,村集体“三资”管理上存在诸多漏洞。对此,我们从思想入手,严格落实财经纪律,同时加强票据的规范性和合理性管理,加强各单位“一把手”的监督,管住管钱的人、管钱的手和管钱的笔。

二、操作程序化,推行制度管理

我们体会到,管好农村“三资”,必须把握重点,大胆创新,用工业流程图式的办法加强管理。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分类指导,探索总结了一系列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立足“严”字,强化财务审批。近年我们在财务审批上,推动四项创新。一是“专户制”。即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根据有关制度的规定,对项目征地拆迁资金、惠农政策资金等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由财政专户直达被补偿农户银行帐户。二是“一支笔”。即对每笔由办事处财政核拨的资金,由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审签。三是“两公开”。即对村级财务状况,坚持每季度公开一次;对粮食直补资金、征地补偿款、村级集体资产收益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到及时公开。四是“三签字”。即在村级财务支出上,对于单笔支出在3000元以下的实行“三签字”,即由经办人签字,村(居)民委员会主任签字,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审核签章;单笔支出在3000元以上的,向村(居)民代表大会通报并按会议决议执行。

创新出思路,严管出效益。财务审批四项创新产生良好效果,受到群众好评。如去年9月以来,我处创业园区先后有18家企业和公司落户,项目征地、公路征地、配套设施征地波及全处“开花”,直接涉及城郊的十里铺、中笔等4个村(社区)8个组350个农户,征地面积达320多亩,拨付征地及搬迁补偿1028万元。面对“项目潮”、“资金潮”的涌入,被征地农民“补偿潮”的观望,我们严格政策,沉着应对,将征地补偿资金纳入专户管理,由财政专户直达被补偿农户银行帐户,所有项目征地资金由办事处主要领导实行“一支笔”审批,征地补偿工作实行“四个公开”,即公开补偿标准,公开征地补偿面积,公开清理补偿实物、品种、数量、标准和金额,公开清理专班人员,通过一系列刚性措施,财政专户直达350户补偿费470笔、金额830万元,没有出现一例拖欠、挪用征地补偿资金现象,没有出现因征地补偿引发农民群众上访事件。

 (二)立足“公”字,强化资产管理。在资产管理上,我们主要是把好四道关口。一是把好登记关。对村级集体资产,及时进行清查核实,界定资产权属,明确产权关系,搞好产权登记,建立管理台帐,每半年将资产状况进行公示。二是把好票决关。处置集体闲置的存量资产,村(居)委会首先广泛征求村民代表、党员和群众意见,形成初步方案后交村(居)民代表大会表决,按会议决议执行。三是把好招标关。对资产标的额在1万元以上的,一律交由市政务公开中心进行公开竞价处置;对资产标的额在1万元以下的,由村(居)委会按照公开程序进行处置。四是把好公示关。对处置资产所得及时向村(居)民进行公示,资产租赁收益每半年向村(居)民进行公示。

由于把好了关口,资产管理得到规范,得到了群众认同。2003年以来,我们通过采取盘活存量资产、处置闲置资产等形式,共化解村欠农户债务2211笔、142万元,在宜都市率先实现村欠农户零债务。近三年来,我们先后盘活存量资产80多处,增加村级集体收益近300万元。如中笔社区在对铁合金厂资产进行处置时,拿出处置方案后,有10多人找办事处和社区“说情”,要求私下处置,办事处和社区严格坚持公开程序,将资产交由市政务公开中心进行公开拍卖,由底价20万元拍卖到44万元,拍卖价与底价相比增加了一倍以上,确保了集体资产增值。又如驿马冲村为化解村级债务,打算对原村小学资产降价处置,办事处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三)立足“活”字,加强资源管理。在资源管理上,我们坚持依法管理与开发增值相结合,做到管而不死,管出效益。近年在我处,随着工业的发展,土地资源更加宝贵。在开发利用现有农村土地资源上,我们特别注重了“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依法管理。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控制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存量,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我们对居民建房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在各村(社区)确定1-2个居民点,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坚持统一审批,对当年确需建房且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户坚持民主公开程序,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防止暗箱操作,杜绝了建“人情房”,确保了居民建房用地管理公开、透明,从源头上防止了干部行为不廉洁和办事不公正的现象产生。

二是突出开发增值。我们坚持民主公开程序,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三产等形式,开发和利用土地等资源,提高集体资源综合效益。如红春社区针对社区人多田少、居民增收和就业难、社区收入少等问题,立足长远,本着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坚持民主管理,反复征求党员和居民的意见,经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采取“社区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的形式,多渠道融资,高标准建设红春民俗文化村,通过建设民俗文化村,促进综合开发,提高了土地的含金量,确保社区和居民持续增加收入。

三是突出用之于民。我们将资源开发的所得收益,与各村(社区)实事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真正使人民群众“心齐、气顺、劲足”。如十里铺村过去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村班子利用项目征地所得的收益,每年通过群众代表会决定几件实事项目,先后投资120多万元,加强了“一池三改”、庭院净化、道路硬化等多项民心工程,受到群众欢迎,该村一举成为我市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三、监督全程化,推行跟踪管理

农村“三资”管理,群众关注,社会关注,上级关注,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必须加强监控,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问题。实践中,我们探索全程跟踪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农村“三资”管理的全程监控。

 (一)服务中心“双代管”。为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管,我们于2003年成立了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村级只设财务报账员,村级财务全部委托财务服务中心集中监管。一方面,重点加强票据管理。凡不符合财经手续的票据均拒绝入账,财务服务中心组建以来共拒绝白条入账200多次,目前白条入账的现象已基本杜绝。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监管。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封闭运行。去年11月,处内一社区违规收取迁入的外来人员基础设施费用共计4万元,财务服务中心监管到位,责成社区全部予以清退。近几年来,财务服务中心成为所有项目征地资金使用的“铁将军”,强化征地补偿资金使用全程跟踪监控,全程反映征地补偿资金使用情况,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控。

 (二)群众监督多层次。我们依靠群众,重点落实了“三项制度”。一是坚持村(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大额资金使用、资产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实行村(居)民代表大会票决制。二是坚持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每季度对村级财务进行全面审核一次,每年年终由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对村级资产等实物进行清查,并将清查结果进行公示。三是坚持实行村(居)务公开制度。各村(社区)在作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前,事先公开有关情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重大经济事项做到随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部门审计全方位。一是坚持开展专项资金审计。对征地补偿资金、移民资金、粮食直补资金等专项资金由各职能部门负责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开。去年,我们组织专班,在对宝塔湾村村级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近400万元的工程决算进行审计时,将38万元不合理的材料调价和规费予以剔除,大幅度降低了工程成本。二是坚持干部离任审计。在村级“两委”班子换届前,我们抽调熟悉财务和审计工作的人员组建成审计工作组,客观公正地对离任村(社区)干部在任期间对财务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集体资产和资源的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全面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群众公开。三是坚持季度审计制度。办事处纪委每季度召开一次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会议,及时听取上一季度的工作情况,对有问题的村或个人及时进行通报批评,对有苗头性的个人及时进行诫勉谈话,对查证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