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克罗的3均线:论学习目的[1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8:12:11
论学习目的2011-10-16 18:21

可以说,关于学习目的是一个最宽泛的题目,当然也是一个最基础的题目,同时它又是应用性又非常强的题目,因为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得太紧密了,所以说这个题目意义太重大了。

学习目的不明确几乎是所有的学生的通病。为什么?因为同学并没有真正参加社会生活,同学几乎是在象牙塔中包裹着,并不知道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因为同学的生活被多重保护着,一是来自父母的呵护,二是来自社会的保护,三是来自学校的宠爱,四是来自教师的讨好。

来自父母的呵护这一点应该是不用多说的,因为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父母一般都有舔犊情深的情结,加之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这已经形成了中国教育的特色,尽管学生自己并没有多少感动,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可能认为是多余的,是一种束缚,但都是在不自觉中享受这种关爱和呵护,即便有点的呵护方式是粗暴的。

社会总把学生当成是弱势群体,认为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期,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关照,必须得到保护,因为学生来自各家各户,所以谁都应该有点帮助关照的意味,否则的话就是不尽自己的义务。所以每当学生中发生了任何恶性事件都感到痛心疾首,感到无法理解,所以社会决不允许他们出乱子。因而也觉得他们搞点什么总是太幼稚,不成熟。

学校的宠爱是自然的,因为学校是以学生来生存,没有学生的话还叫学校吗?要吸引学生就必须让学生喜欢,所以学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现在不少学校真的思考如何该以学生为本,这种动机就说明了学生是受到宠爱的。当然这种宠爱究竟是真爱还是伪爱确实难以分辨。不过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倾听学生声音的话这个学校肯定出问题。因此,学生需求就成为第一需求。这在当前似乎是学校教育的一条公理,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在各种声音都倾向于学生的时候,老师自然不敢做那种没趣人,也需要迎合学生的需求,符应社会的声音,与学校管理的意志相一致,也要让家长放心,因为谁都是为人父母者。当然也感到其中有说不出的难受,因为不知道真正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好像一切都是从众的,这是教师的专业精神大受挫折。比如在究竟该严格要求还是宽松要求上,许多教师是颇犯踌躇的,因为严格要求很可能冒犯学生,惹得同学愤怒,自己肯定也会被弄得灰头土脸的。

如果在同学不理智的状态下,加上社会各方面的娇惯,学生成长的前景就成为问题,当然社会健康也成为问题。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各部门究竟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究竟如何才能各行其道,各负其责,最终能够形成一种正向的社会合力,而不是各种负向功能的累加,那样的话社会该怎么发展就成了一个非常堪忧的问题。

同学进入学校,究竟该学习什么?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然而一直都没有恰当地回答的问题,或者说一直都没有清楚回答的问题。在我们的中小学,只有一点做得比较好,那就是把系统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但这是最主要的吗?显然不是,人们都清楚,人首先应该成为人,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人,可是我们在此做了多少,成功了多少,这些似乎都说不清楚。这是教育最大的危机,当然也是教育研究者的失败,因为我们缺乏一个真正的指导思想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我们的精力被用于应付大量的无谓的劳动中,我们把自己贡献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的事情上,似乎生命的唯一本质就是消磨时光。而这个现象正是当下的大学生、研究生乃至部分博士生的状况,如此,教育怎能不危机?

我们现在的学生自立能力建立的时间比较晚,一般大学期间很少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在研究生期间也只有少数人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只有到了博士生阶段才感觉必须完成的。为什么我们同学的成熟滞后?因为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或启蒙,这似乎也应了古人的一句话,“经师易找,人师难寻”。如果人人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发展或向什么地方发展,那哪里来得这方面的师资,所以学生发展就成了一个问题。

学习目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怎么确定学习内容?没有学习目的而有学习内容,那学习肯定是被迫或强加的。这正是问题所在。许多同学感到无所事事,其原因就在于此,即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那么学习就没有动力,学习也就深入不下去。当深入不下去的时候,就感到不了有什么收获,那样的话就很空虚,自己又无能为力,所以就无所事事了。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解释当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才知道我们的教育究竟哪里出了问题。这也正是教育要回归主体性的根据。目前教育是处于无主体的状态,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在干什么。

对于这种无主体状态,有许多解释,如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追求,所以认识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因而就是被驱使的,就只能表现出奴性。这个解释似乎还很流行。这多半是针对已经有了温饱保证的人而言是这样的,对于那些处于温饱水平挣扎的人而言,他们的追求是非常明确的,就是钱,因为有了钱才有尊严,才能照顾好自己的一日三餐,才能开展正常的社会活动,这个现实需求正是我国努力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然而就此为止吗?显然不是,因为任何社会都会有中等、贫穷和富裕的阶层,只照顾底层需求,显然无法解决中层和上层面临的问题。这正是社会治理的症结所在。如果不认识这个问题,社会政策制定就会出现严重问题。而且这正是社会问题越来越淤积的原因。但发现无论是社会学还是政治学或者什么别的学科都没有去面对这个问题,难道那些学者都真的成了公公知识分子?

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即知道自己追求什么,然后去努力它。不知道追求什么,那如何实现?追求什么不是外部灌输的,必须是自己真正向往的,而且知道是可能的,如果不知道自己向往什么,当然也就不会去追问需要什么来实现。如果发现任何向往都是空虚的,当然也就不会继续向往。这也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传统社会里,一切机会都是先定的,靠个人努力是没有用的。而在现代社会,任何机会都是开放的,只要你努力,一切都是可能的,这就是公平社会的象征。而我们的社会里似乎比较缺乏这些东西,人们越来越寄希望于先赋的一些条件,这正是社会的可悲之处。这样下去肯定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教育,说到底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在其中,教育需要向学生揭示各种社会发展前景,这个揭示是理性的,而不是一种宣传;在其中,让各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位置和前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在其中,每个位置都是平等的,因为都是基于自己的喜好;在其中,每个人都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在其中,教师是一个伟大的导师,他们在指引学生人生发展方向,而不是学生人生发展的不相干的人,更不是把学生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在其中,学校成为沟通学生内心世界与社会需要的桥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而不是成为一种养鸡场;在这里,教育的目标就是实现个性的自由和个性潜能的最大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自我的主宰。

人应该成为独立的人,而不应该成为依附性的人,人有追求自由的天性。学习的目的应该使人能够成为独立思考的人,成为一个能够用理性来规范自己行为的人,成为一个能够把自己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在一起的人,从而成为一个能够推进社会发展并在其中自我获得最大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