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基金怎么买划算:解密毛泽东军事指挥生涯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18:11

解密毛泽东军事指挥生涯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2011年06月14日16:40    来源:新华网



四渡赤水油画



  1960年,来华访问的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媲美,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毛泽东与中国元帅陈毅也讲过,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毛泽东作为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从1927年9月领导秋收起义到1976年9月逝世,在其近60年的军事生涯中,他指挥过大小战役数百次,但为什么唯独称四渡赤水是“得意之笔”呢?
  之所以成为“得意之笔”,归根结底是因为四渡赤水作战充分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机动灵活的军事指挥艺术。
  (一)遵义会议,为毛泽东实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提供了历史平台和机遇,四渡赤水使毛泽东得以展现高度机动灵活的军事指挥艺术。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以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红军作战原则,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同时,遵义会议也为毛泽东展现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提供了历史平台和机遇。
  遵义会议后,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从实际出发,改变“左”倾错误领导者在军事行动的呆板做法,根据当时的敌情、我情和社会地理环境,创造了一种特殊的高度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指挥中央红军在贵州境内和四川南部于广泛运动中敌变我变,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忽南忽北,即打即离,调动和歼灭敌人,与40万国民党“追剿”军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
  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实行高度机动灵活的战役战斗指挥,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使红军得以秘密、迅速、勇敢、坚决的行动,实行最大的机动,经常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争取在有利条件下取得作战的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前敌我态势图



  (二)毛泽东高超的机动灵活的军事指挥艺术,表现在正确处理“走”与“打”的关系上,把“走”与“打”科学地结合起来,以“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道路,在运动中寻机击破敌军合围。
  毛泽东指挥3万中央红军疲惫之师,抗击4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在前有长江,后有乌江的狭窄地区,纵横驰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中有打,打中有走,把“走”与“打”、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辩证有机地结合起来。“打”则使敌人闻风丧胆,“走”则叫敌人望尘莫及,置国民党军于股掌之上,使其疲于奔命,损兵折将。
  四渡赤水作战,主要目的是通过“走”使红军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转危为安。但毛泽东仍在运动中,寻找机会“打”,不放过任何消灭敌人的机会。他在指挥红军二渡赤水后,还歼灭了国民党军两个师八个团。这样的“走”与“打”,既不同于“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更不同于“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而是把“走”与“打”有机地结合起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运动战的通俗解释。天下也没有只承认打不承认走的军事家,不过不如我们走得这么厉害罢了。对于我们,走路的时间通常多于作战的时间,平均每月打得一个大仗就算是好的。一切走都是为着打,我们的一切战略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基点上。
  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巧妙地处理了“走”和“打”的关系,体现了其高超的机动灵活的指挥艺术和军事哲学思想。
                                      

四渡赤水河示意图



  (三)毛泽东高超的机动灵活的指挥艺术,还表现在指挥四渡赤水作战中正确地处理“虚”与“实”的关系上,巧妙地运用虚实行动,调动和迷惑敌人。
  一渡赤水,毛泽东指挥避实就虚,摆脱川军。土城战斗,川军实力较强,还有后续部队增援。为了从不利的局面摆脱出来,毛泽东指挥红军避实就虚,一渡赤水,进入云南扎西。
  二渡赤水,毛泽东指挥红军乘虚回师黔北,速战速决,取得胜利。当蒋介石调集各路国民党军,妄图南北夹击,聚歼红军与扎西地区,毛泽东利用敌人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和黔北兵力空虚的弱点,指挥红军乘虚回师东进,二渡赤水,连续攻占桐梓、娄山关,重占遵义,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战后,毛泽东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悲壮诗句。
  三渡赤水,毛泽东将计就计,指挥红军虚张声势,重入川南。当蒋介石又调集重兵,妄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时,毛泽东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诱敌前来,当敌军逼进时,指挥红军三渡赤水,重入川南,同时以一部军队伪装主力,虚张声势,造成北渡长江假象。
  四渡赤水,毛泽东指挥红军形西实东,迷惑敌人。当吸引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毛泽东为迷惑国民党军,以一个团的兵力诱敌西进,而指挥红军主力秘密北上,然后突然向东,四渡赤水,继而南渡乌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为了进一步调动敌人,实现由长江上游金沙江北渡入川的战略目的,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兵临贵阳逼昆明,调虎离山袭金沙,乘敌空虚,渡过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的合围圈,挫败了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的企图,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以高超的机动灵活的军事指挥艺术,指挥中央红军与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进行周旋,穿插迂回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纵横驰骋于川滇黔地区,巧妙地牵制、调动、打击国民党军,使国民党军疲于奔命。蒋介石哀叹:“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滇军将领说:“共军拐个弯,我们跑断腿”;中央军将领说“追,追,追,一直追死自己为止”;黔军将领认为是“磨盘战术,出奇制胜”;川军说共军是“神出鬼没”。从这些当年作战的对手的感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毛泽东高超的机动灵活的军事指挥艺术。
                                         

贵州习水县土城镇赤水河



  (四)四渡赤水,与毛泽东在其他时期指挥的作战是有所不同的,充分发挥出毛泽东高超的机动灵活的指挥艺术。
  在井冈山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指挥红军反“进剿”、“会剿”和反“围剿”作战,是以根据地为依托,并有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而四渡赤水作战,是在失去根据地无后方依托,又经常面对数倍甚至十多倍的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严峻形势下进行的,毛泽东指挥红军经常变换作战方向,转移作战地区,在国民党军几十万重兵之间,避实就虚,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大范围的迂回往来,如入“无人之境”,迷惑和调动敌人,导演了一出威武雄壮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活剧,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成为毛泽东独具匠心的杰作。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不再是战役指挥,而是战略指挥,他主要制定战争的战略方针,把握和指导战争的全局,“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虽然,这时毛泽东的战争指导艺术更加成熟,并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毛泽东更看重他作为战役指挥员、亲自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能够充分发挥出他高超的机动灵活的指挥艺术。所以,他对蒙哥马利元帅说“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可见,四渡赤水在毛泽东军事生涯特别是军事指挥生涯的重要地位。所以,毛泽东称四渡赤水是其军事指挥生涯的“得意之笔”。(姜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