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专业阶段合格证:余映潮《教例评析》25篇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9:05:47

余映潮《教例评析》25篇之三
  

11、提倡课堂智能练习
   ——《口技》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分配:教师大约15分钟,学生大约30分钟,以学生活动为主。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2、说。
   ①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②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声音有大小 有内外 有高底 有动静 有远近 有分合 有疏密 有点面 有张弛 有明暗
   3、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①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呜( )
   ②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 觉( ) 是( ) 毕( ) 目( )
   意( ) 少( ) 虽( ) 名( ) 色( )
   股( ) 走( )
   ④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⑤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 满坐寂然——( )
   变色离席——( ) 大啼——( )
   一时齐发——( ) 中间……之声——( )
   撤屏视之——( ) 惊觉欠伸——( )
   ⑥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评析]
   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习》——我们在观察课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项的练习。它充满了创造性,真是匠心独运。
   这份“智能练习”可能表现了教者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上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习”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咱“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我们提倡这种价值的课堂智能练习。
  
  
  
12、发现
   ——《故乡》教例评析
  
   [教例简术]
   《故乡》的教学已进行了两个课时。这是第三节课。
   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对《故乡》进行了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再上一节“发现”课。
   我给大家一个“研究”题目:《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家细读课文,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兴致勃勃,各自读读画画。
   学生一:我发现课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学生二:我发现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学生三:我发现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
   教师:这些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过了。这种发现的层次不高。请大家再去“发现”。
   学生一:我发现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有虚有实,还有自然环境烘托。
   学生二:我发现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特别夸张。
   学生三:我发现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特别细腻。
   学生四:我发现对以上这些人物的外貌描写者是反复出现。每一次笔法都有变化。
   学生五:我发现两个闰土、两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构成鲜明的对比。
   学生六:我发出这些外貌描写如同老师所计的,都紧扣小说的主题,都表现了一个“变”字。
   教师:好极了!下面我们再进一层,同学位分组讨论,给各种描写的笔法合一个名字。
   同学位热烈讨论、发言:
   同学一:对两个闰土用了对比描写法。
   同学二:对中年闰土用了细笔描绘法。
   同学三:对少年闰土用了简笔勾勤法。
   同学四:对杨二嫂用了夸张描写法。
   同学五:对中年闰土用了比喻描写法。
   同学六:对少年闰土还用环境烘托法。
   ……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相当精彩。读课文、读文章,都应力图有点发现,发现之后还应该提练、概括、归纳、总结出一点规律,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读一般的文章这样,读名著更应这样……
   教师:发现,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可以举一反三,经常运用。就拿《故乡》来说,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被“发现”:如:动作与语态,自然环境描写,闰土家族几代人的对照,闰土,“我”杨二嫂三种生活的对照,还有用语特点,还有标点符号……
  
   [评析]
   这个教例“主题”鲜明,“题材”丰富,“立意”高雅,结构灵巧,就像一篇秀美隽永的散文。
   从教学角度取舍看,方向上“挖掘一个点”。
   从学习过程的成果看,收获是“联成一个片”。
   “人物外貌描写”这根线索,将《故乡》中人物描写的技巧尽撷无遗。
   教师教学的技能表现在:
   一、“趣”的激发
   知识点本身点本身能够激趣,教学法过程的不断深化能够激趣,课的开头设置了悬念,课的收束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思考。
   二、“能”的训练。
   教师的教学“立意”之所以称得上高雅,是因为他配合“外貌描写”这个知识点,训练学生“发现”的能力。“发现”是探索研究的基本技能之一,其切取角度、确定方向、深化认识的每一步骤都对提高学习质量有重要作用。
   三、“法”的点拨。
   首先,“发现”就是一个“法”;其次“发现”过程中运用了横向联系法、概括法,还有读书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告示,都在教师的点拨、点示之中。
  
  
  
 
  13、层层推进 美读美析
   ——《爱莲说》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课前预习中,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文注释及练习。
   课始,教师检查对词义理解。“之”、“焉”、“者也”、“噫”、“唉”等虚词和若干实词在检查之列。
   然后分四个层次向前推进教学。
   一、朗读
   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学生尽情朗读,然后课堂发言。对于这篇课文读起来上口的原因,同学们体会到的有: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论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如下阅读思考题,要求根据思考题自己析读课文,并写下阅读笔记。
   1、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3、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教师综合同学们的阅读分析所得;
   1、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2、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3、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教师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犹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关物意在先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评析]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
   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
   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
   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
   它的精彩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孰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
   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快!
   百来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讲究教学层次,长文章的教学就更应细心琢磨了。
  
   14、边环问 顶针问
   ——《陋室铭》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王学东教师的一个教例(详见《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6期)。
  
   此教例的提问设计如行云流水,别具一格。
   第一组提问:
   1、粗读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讲析中穿插诵读、背诵训练)
   第四组提问:
   15、同学们能交流一下自己的座右铭吗?
   16、同学们愿意欣赏仿铭新作吗?
   ……
  
   [评析]
   这个教例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提问链”或一个“问题群”。
   这个教例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颇有个性特点的提问设计的典型。
   很多的研究提问艺术的文章都只是用列举的形式组合一些提问的样式。类型、技巧和方法,我们无法窥见某一个提问在全篇课文教学过程的真切面貌。分析某一个教例提问的文章平时十分罕见。
   现在我们可以试析一下此教例的提问艺术。
   一、四组提问在布局上的艺术:
   第一组的提问意在“切入”,开讲便触及到课文主旨;第二组提问意在“顺承”;第三组提问意在“深化”;第四组提问意在“引申”,四组提问似“起承转合”,有一气呵成之美。
   二、16个问题的联接艺术:
   这就是肥市本文的文题所点示的,“连环问”,“顶计问”的设计艺术,16个问题就像“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形式美妙的“追问”,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
   三、个体的提问的设计艺术:
   有的提问起铺垫作用,有的提问起过渡作用,有的提问起引思作用,有的提问起活跃气氛作用。此中最具有艺术的,是不少的“曲问或“逆问”,例如第5、6、7问,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它们一反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
  
 
  15、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