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用法:作文有秘诀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7:05:14

      大概凡是苦干作文写不好的少年朋友,都曾有过这种想法吧?写信的同
学讲到神笔,这使我想起了一个传说:

南朝有个叫江淹的人,梦见有人送给他一枝五色笔,说是一枝神笔。从
此,江淹写起诗来“文藻日新”,渐渐有了名气。后来,他又做了一个梦,
梦见那个送笔的人走来,对他说道:“我那枝笔,放在你这里多年,现在该
还给我了。”江淹从怀里取出五色笔,还给他。从此以后,江淹写的诗,便
“绝无佳句”了。

这个故事说明,写文章不能靠神笔抖威风,没有把文章写好的真本事,
一旦神笔被拿走,就会落得个“江郎才尽”的下场。其实,世界上从来没有
什么神笔,江淹的五色笔,不过是个神奇的传说罢了。

今天,当真去追求神笔的人,是不会有的,那个给我写信的同学也只是
讲了他的一种想象而已。但是,指望作文有什么秘诀的,确有人在,在少年
朋友中恐怕还不是少数哩。

那么,作文有秘诀吗?

鲁迅先生曾针对有人想找作文的秘诀,幽默地讲过这样一段话:“创作
是并没有什么秘决,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倘不然,只
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学校了。以中
国之大,或许也许会有罢,但是,这其实是骗子。”这里,鲁迅先生讲得十
分明确,作文没有秘诀,可偏偏有些同学还在一个劲儿地“创秘诀”:他们
拿来一本作文知识讲话,不去理解它的精神,而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以
为得到了作文的金钥匙;作文的时候,七拼八凑,东摘西抄,以为掌握了作
文的窍门:“天下文章一大抄”;考作文之前,背几篇人家的好作文,到考
场上来一个改头换面,偷梁换柱,以为这是写好作文的捷径。这种种的所谓
秘诀,是决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的。

作文没有秘诀,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呢?

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
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我理解,鲁迅先生说的“多看”,就是对生活中的事物要仔细观察,多
看看;同时,还要多读书,多看报。鲁迅先生讲的“练习”,指的是勤动笔,
经常进行写作训练。这个细观察、多读书、勤动笔,就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
本办法。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写了一部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书,不
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在文学史上也称得上是一颗明珠。徐霞客曾用了三十
多年的时间,游历了北到河北,南至广东,西抵云南,东止大海的广大地域。
他对我国名川大泽、崇山峻岭进行了实际的观察和研究。这部游记就是他考
察的记录。试想,如果徐霞客一生呆在屋子里,怎能写出这部广为流传、被
人称为“古今纪游第一”的不朽著作呢?

一千七百年前,建安时期有一个很负盛名的诗人叫曹植,据说他哥哥曹


丕曾限令他七步之内做一首诗,写不出来就要把他杀掉。曹植从容不迫,还
没有走完七步,就做好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曹植用这首诗愤怒而痛心地批评了哥哥曹丕的凶狠。曹植为
什么能有这样惊人敏捷的文思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多读书。曹植
的博览群书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还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诵读了数十万言
的诗文。

丕曾限令他七步之内做一首诗,写不出来就要把他杀掉。曹植从容不迫,还
没有走完七步,就做好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曹植用这首诗愤怒而痛心地批评了哥哥曹丕的凶狠。曹植为
什么能有这样惊人敏捷的文思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多读书。曹植
的博览群书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还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诵读了数十万言
的诗文。

古往令来,哪一个在写作上卓有建树的人不都是按照这条细观察、多读
书、勤动笔的路子去努力实践而获得成功的呢?就是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同学
不都也在观察、读书、练笔三个方面下过一番功夫吗?所以,我劝那些急切
希望提高写作能力的少年朋友,快不要去找什么作文秘诀了。你要是真的想
把作文写好,那就从细观察、多读书、勤动笔三个方面去努力吧!


当真没有可写的吗?

当真没有可写的吗?

作文,是把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书写出来的一种语言训练,或记
叙一件动人的事情,或阐述一个正确的道理,或抒发一种健康的感情,或说
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提起笔,无话可说,无事可记,无情可抒,也就是
一些少年朋友所苦恼的:没有什么可写,那么这个作文“工程”,只能下马。
因为你本事再大,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

但是,当真是没有什么可写的吗?这倒是一个应该认真讨论的问题。

生活,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

不是吗?

翻开报纸,一则醒目的消息映入眼帘:我国女排首次荣获世界冠军。想
想被人辱骂为“东亚病夫”的往昔,再看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今天,怎不令人浮想翩翩。这样的事,多么值得写一写啊!

有一个同学,他的作业很少出错。你如果了解一下他做作业的情况,写
成一篇文章,登到班里的壁报上,让大家都来学习他的好思想、好经验,不
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走在街上,几个梳着怪发、穿着奇装异服的人摇摇摆摆地迎面走来,周
围的群众都向他们投去厌恶的眼光。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是也可以写一篇
文章评论分析一番吗?这对我们分清是非鉴别美丑,大有益处。

社会、学校、家庭,为我们提供了多少值得写的事情!为什么一些少年
朋友总觉得作文没有什么可写的呢?有时候老师出的作文题就是要大家写最
熟悉的学校生活,为什么有人仍然笔重千斤,文思滞涩呢?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做“有心人”。

你注意过这样一个事实吗?

你天天在校门前的大街走过,应当说,对于这条大街是十分熟悉的。如
果要让你说说,这条街每天通过的大汽车多还是小汽车多;十字路口汽车的
流量,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你可能回答不出,或者答不准确。可
是,去问交通警叔叔,他一定回答得一清二楚。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交通
警叔叔的工作,要求他注意在这条街上发生的一切情况,他对这条街上的事
物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也就是说,交通警叔叔是“有心人”。

这对我们写作文不是很有启示吗?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没有留心,便熟
视无睹;眼前有一个人在活动,没有注意,便视而不见。在生活中不是一个
善于观察的“有心人”,作文课上自然便没有什么可写了,正如作家老舍先
生讲的那样:“尽管他生活在工厂里,农村里,身边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人
新事,可是他没有仔细观察,人与事都从他身边溜走了。”虽然,这是老舍
先生对初学写作的青年作者讲的一段话,但是对作文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少
年朋友,也是一剂对症的良药!

下面,让我们读一篇通过仔细观察而写出来的好作文,题目是《课间十
分钟》。下课的铃声响了,老师行过礼之后,球迷吕新第一个跑出教室,可
就是没有拿小足球。我心里很纳闷:这个“球迷”怎么连球都不拿了?一定
要看个明白。


于是,我就悄悄地跟在吕新后面,只见他飞一般地奔向地理教研组。啊,
原来下堂是地理课,他拿地图去了。一会儿,他左手拿着两轴地图,右手提
着两块小黑板走出来,看样子很吃力,我急忙跑过去对他说:“吕新,我帮
你拿黑板吧!”他一边走,一边说:“不用了,你踢球去吧!”我心里也想
着那小足球呢,便说:“好,你把地图放到教室里也来踢吧!我在球场上等
着你。”他答应了一声,我就向球场跑去。

于是,我就悄悄地跟在吕新后面,只见他飞一般地奔向地理教研组。啊,
原来下堂是地理课,他拿地图去了。一会儿,他左手拿着两轴地图,右手提
着两块小黑板走出来,看样子很吃力,我急忙跑过去对他说:“吕新,我帮
你拿黑板吧!”他一边走,一边说:“不用了,你踢球去吧!”我心里也想
着那小足球呢,便说:“好,你把地图放到教室里也来踢吧!我在球场上等
着你。”他答应了一声,我就向球场跑去。

走到教室眼前,从玻璃窗向里一看:教室里只有吕新一个人,只见他把
地图挂到墙上,又拿起板擦把黑板上的字迹擦掉。我想:现在他可该去踢球
了。果然,他放下板擦,就想向外跑,忽然又发现几个同学没有做好课前准
备,桌子上光光的,

什么也没有。他收住脚步,把那几个同学的文具放到桌子的左上角,然
后,又一行行地把桌子摆正。

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了,上课的铃声也响了。

同学们走进教室,准备上课。这时,我发现吕新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我
想:现在他的心里一定比踢两脚球还高兴呢!

课间十分钟,在一些同学的眼里,是极为平常的一瞬,大家跑呀跳呀,
声浪冲击着尘土,有什么可写!可是,《课间十分钟》的作者,就是一个“有
心人”,他十分留心周围的事物,他看到:吕新“飞一般地奔向地理教研组”,
“左手拿着两轴地图,右手提着两块小黑板走出来”;他看到:吕新把“地
图挂到墙上,又拿起板擦把黑板上的字迹擦掉”;他还看到吕新把“几个同
学的文具放到桌子的左上角,然后,又一行行地把桌子摆正”。总之,他看
到了放弃玩耍、休息,为同学服务的好人好事,认真细致的观察,使他写出
了真实、具体、生动的《课间十分钟》。

南宋朱熹有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
池塘明净清澈,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如果把作文比做蓄水的池
塘,那么在作文这个池塘里,要想蓄满清清的流水,不正是需要生活的源泉
不停地涌来吗?是的,丰富多采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写作材料。但是,材料不会自己走上门来找你,要你做“有心人”,去认真
观察。通过观察,你就可以储备大量的生活素材,提笔作文,就不再会感到
没有什么可写的了。


怎样观察效果好?

怎样观察效果好?

春游后,作文课上,同学们伏案疾书。公园里观察到的早春景象,顺着
笔尖,像清泉一样流到作文本上。可是,也有少数同学,坐在座位上发呆,
仍然感到没啥可写。老师问他们缘由,回答是:“在公园里,东看一眼,西
瞅一下,没有观察到什么,脑子里模模糊糊的。”

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积累写作材料,不仅要勤于观察,而
且还要善于观察。

那么,怎样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一、要集中目标抓住所需观察的事物。

在观察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观察什么。以到公园寻找春天的脚
步为例。公园里,有房屋,有游人,有树木,有花草,那么多东西,我们应
该观察什么呢?这要根据观察的目的来选择。我们到公园是为了寻找春天的
脚步,因此就要抓住那些能表现春天到来的事物进行观察。我们应该注意观
察:地上的小草绿了没有?柳树发芽了没有?南方的燕子飞回来没有?黄色
的迎春花开了没有?因为这些事物都是春天到来的信号,应当着力观察。早
春特点表现得不明显的事物,就可以少花些工夫,不要分散观察的注意力。

二、要认真观察事物的特点。

选择好了要观察的事物,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因为世界上的
事物,千差万别,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事物,也才能
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

唐朝诗人骆宾王写过一首咏鹅诗,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把一个在湖里
戏水的鹅,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诗人紧紧扣住鹅的特点,白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这是鹅色泽的特点;
弯曲的脖子,头朝着天,这是鹅形态的特点;鹅—鹅—鹅—地大声高叫,这
是鹅特有的声音;脚掌拨水悠悠地浮游,这是鹅特有的动作。如果诗人不是
从色泽、形态、声音、动作几个方面进行观察,抓住了鹅的特点,是不可能
写得如此真切动人的。

三、观察要依照一定的顺序。

抓特点,是观察的关键。但是,一个事物出现在你面前,怎样才能很快
抓住它的特点呢?这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步骤地对事物进行全
面、细致的观察。只有对事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把握事
物的特点。观察的顺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事物的空间顺序观察,
一种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观察。先来谈谈空间顺序。

一个整体的事物,都是由若干局部组成。要了解这个事物的特点,就需


要按照事物各部分在空间的位置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观察。比如观察
教室,你就先看教室正面,然后看看教室侧面,再看看教室后面,最后透过
窗户看到教室外面。把观察到的各部分的景象,综合到一起,那么,你得到
一个完整的印象。你就抓住了教室不同于菜市、剧场的特点——一个安静的
学习环境。这种对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的位置有次序地观察,就是按
空间顺序进行的观察。

要按照事物各部分在空间的位置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观察。比如观察
教室,你就先看教室正面,然后看看教室侧面,再看看教室后面,最后透过
窗户看到教室外面。把观察到的各部分的景象,综合到一起,那么,你得到
一个完整的印象。你就抓住了教室不同于菜市、剧场的特点——一个安静的
学习环境。这种对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的位置有次序地观察,就是按
空间顺序进行的观察。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民族文化宫的后面。

一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红色影壁,上面工工整整地书写着党
的教育方针。它的两侧,是两棵柿子树,像卫兵一样各守一旁。影壁的背后,
是一个不太大的花坛。每到春、夏季节,各种各色的花,都在竞相开放,吸
引着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花坛的南面,沿着花坛的边上,是一排橱窗,经
常贴着各种光荣榜。

从花坛旁边往东望去,整个校园的轮廓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五座楼房
和一排平房把校园围成一个长方形。中间是大操场,东边是由小松墙围成的
新开辟的花果园。整个校园的布局显得很整齐。

顺着南面的甬道向东走,路南面的第一座楼是宿舍楼。再往前,便来到
和宿舍楼并排的两层宽敞明亮的南教学楼。教室南北对列着,这是高中同学
学习的地方。走上二楼,一直走到最东头,便上了“天桥”。

这座桥设计得很巧妙,把南楼、东楼以及和南楼并排的实验楼联在一起,
走起来很方便。

站在“天桥”上,可以看到东面的大礼堂、礼堂两侧的小操场。有时还
可以听见实验楼南面的幼儿园里,小朋友们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声。

通过东楼长长的走廊,我们来到与南教学楼相对的两层小巧玲珑的北教
学楼,这是我们初中同学上课的地方。这座楼经过一个暑假的修整,显得格
外漂亮。浅灰色的墙衬着绿色的窗棂,洁净的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走进楼内,漂亮的水磨石铺成的楼道十分干净,小碎石都露出了白色、
灰色。教室里,阳光洒了进来,照在黑板上,照在课桌上,也照在我们每个
人的脸上。透过窗户,还可以看到花园四周的小松树整齐地排列着。今年春
天种的桃树,明年就要开花,后年就可以结果了。

每天当我们在夕阳的辉映下走出校园时,心里都充满着幸福感。紧张而
愉快的一天学校生活结束了,校园里更美好的明天在召唤我们!

(选自《学作文》,略有修改)有一些事物,在我们眼前,明显地在变
化发展着。要抓住这一类事物的特点,就要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一个
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观察。就说看日出吧,首先看到的,是太阳没有出来
时天空的景象。过了一会,看到太阳喷薄欲出的情景,接着是旭日东升,一
轮红日冉冉升起,这时的天空云霞、大地万物,又是一番景象。写出这样一
个发展变化过程,日出的特点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请读一读老作家巴金写的《海上的日出》。

在船上,为了看日出,我特地起个大早。那时天还没有亮,周围是很寂
静的,只有机器房的声音。

天空变成了浅蓝色,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儿
扩大了它的范围,加强了它的光亮。我知道太阳要从那天际升起来了,便目


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有时太阳走入云里,它的光线却仍从云里透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
时候,人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
一片。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了,人却不能够看见它。然
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出光芒,透过黑云的周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到后来才慢慢儿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黑云变成了紫云或红霞。
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由于作者按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对日出做了细致的观察,所以,
日出的过程写得那么细腻、具体、形象、生动,令人爱读。

还有一种情况:你只看到事物的现状,不了解它的历史,要完整地认识
这个事物,就必须对它的历史进行调查。比如你想通过记叙学校门前一条街
的变化,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那么,不仅要细细观察今天这条街上欣
欣向荣的景象,还要调查解放前这条街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对这条旧貌
换新颜的大街,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把观察和调查二者结合起
来。

四、在观察中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索。

在观察过程中,人既是一个照相机,又是一个加工厂。通过眼睛把外界
的事物,如实地反映到脑里,这不就好象是个照相机吗?材料到了大脑,大
脑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经
过思索,对观察到的事物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大脑这一番工作,不就是一个
加工厂吗?

以写“春天”为例,假如你到公园里去寻找春天,你一定会去观察公园
里的各种事物。当这些事物反映到脑子里以后,你一定要想一想:这些事物
在春天有什么特点,与夏季、秋季、冬季有什么不同,这些事物是怎样构成
公园里大地回春、欣欣向荣的景象。经过这样的深思熟虑,把握了春天的本
质,又有具体的感受,一篇好作文便不难产生。

这就是说:观察事物不仅要看到它们“是什么样”,还要问几个“为什
么”,了解它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只有在观察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
思索,做到:边看边想,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如同一句阿拉伯
谚语讲的那样:“不思考,眼睛睁得再大也没有用。”

五、要写观察笔记。

观察之后,怎样把写作素材储存起来呢?这就要写观察笔记。

法国文学家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把看到的事物都记在本子上。有时
把庭院里的大树的状态写下来,有时把巴黎早晨街市的景象写下来。俄国文
学家托尔斯泰的身上也总是带着一个小本,随时把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记下
来。写观察笔记,是作家积累贮存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他们细观察,勤动
笔,往往要写上几十本、几百本的观察笔记哩!


少年朋友不是作家,而且将来大多数同学也不当作家。但是,为了提高
写作水平,学习作家写观察笔记的方法,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写
观察笔记不仅能把观察到的事物作为写作材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同
时,每写一次观察笔记,就是一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我知道有一些同学
把写观察笔记和写日记结合起来,作文有了显著的进步,这是值得提倡的好
办法。

少年朋友不是作家,而且将来大多数同学也不当作家。但是,为了提高
写作水平,学习作家写观察笔记的方法,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写
观察笔记不仅能把观察到的事物作为写作材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同
时,每写一次观察笔记,就是一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我知道有一些同学
把写观察笔记和写日记结合起来,作文有了显著的进步,这是值得提倡的好
办法。


词儿多就是好作文吗?

词儿多就是好作文吗?

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读完之后,问道:“您
听懂了吗?”老婆婆回答说:“听不懂。”白居易就拿回去修改,修改好了,
再拿去读给老婆婆听,读完又问道:“您听懂了吗?”老婆婆说:“听懂了。”
于是白居易就把这首诗抄下来,算是定稿。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可靠,我们现
在已经无从查考,但是,读读白居易的诗歌就可以发现,他的诗歌,语言总
是那样朴实明白,通俗易懂。

从白居易写诗,我想到一些刚刚升入初中的少年朋友,他们对于作文,
有一种和白居易相反的想法,他们认为:现在是中学生了,写作文不能再象
小学生那样满纸大白话了,要多用点词,词儿多,才能算是好作文!于是就
一味地追求所谓好词,结果作文反而不如在小学学习的时候写得好了。下面
的一段作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

吃过丰满的年夜饭,我走出家门,刚才还是夕阳晚照的穹宇,现在是一
片群星闪烁、月明星稀的景象,人间的万家灯火仿佛要和星光比美。这时,
我不禁心潮起伏,遐思悠悠,思绪万千,在欢笑声和鞭炮声中,我不能自己..

这是一个初中一年级同学写的《除夕之夜》的开头,在这段让人读了感
到别扭的作文里,起码有五处值得推敲:

1.年夜饭,只能用“丰盛”形容,“丰满”修饰“年夜饭”不当。
2.“穹宇”不通俗,写“天空”不是更好吗?3.“群星闪烁”说明天空
中星星很多,怎么又是“月明星稀”了呢?用词前后矛盾。
4.“心潮起伏,遐思悠悠,思绪万千”,堆砌词藻,重复同一意思。
5.“不能自己”的说法文绉绉的,不口语化。所以,老师在这一段文章
旁边批道:“用词不当,堆砌词藻,要努力改正,”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不妨把这段文章改一改:

吃过丰盛的年夜饭,我走出家门。天空,群星

闪烁;人间,万家灯火,到处是鞭炮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在这除夕之夜,
看着这喜庆的景象,我不禁想到了许多许多..

这样一改,词儿少了,而且尽是大白话,但读起来自然、朴实、通畅。

中学生和小学生相比,学的功课多,知识面宽了;接触的事物多,视野
开扩了。认识水平随之得到提高,思想感情随之丰富起来。同时,上了中学,
由于读的书多,掌握的词儿也显著地增加,因此,就产生了一种用较多的词
儿表达思想感情的愿望,希望比小学的作文,写得生动一些,深刻一些。这
是无可非议的,应该说,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但是,为了生动,就堆
砌词藻,而把小学作文清新朴实的优点丢掉;为了深刻,就滥用生僻词藻,
而把小学作文通俗明白的长处舍弃。这样搞下去,作文的路子就走歪了。

写作文,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感情表达得准确清楚。对于在初中学习的少
年朋友,更是要提倡写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文风朴实的文章。不顾准确性,
一味地堆砌华丽的词藻,生搬晦涩的词语,甚至随意乱造词汇,这种词儿多
的作文决不是好作文。

那么,作文是不是就不必讲究遣词造句了?不,写文章要注意炼字炼句,
要选择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作文不仅要作到准确,还要力求鲜明、生动。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万卡》,有一段万卡在鞋铺遭受老板、


老板娘毒打的描写:

老板娘毒打的描写:

这一段描写是多么形象生动!“揪”、“拖”、“抽”,三个连续动作,
形象地刻画了老板的凶残,“捞”、“戳”两个动词又把老板娘的狠毒鲜明
地表现出来了。我们闭上眼睛就象看电影一样,万卡悲惨凄苦的情景浮现在
眼前。契诃夫描述动作的几个词,并不华丽,也并不高深,都是极为平常的
大白活,但是用得非常准确,也就显得十分精彩。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寓于
平白朴实的语言之中,多读一点古今中外的作家名著,你会发现,语言大师
都有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

中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不能用大文学家的手笔来要求,但是,这
个“自然去雕琢”的作文的“正宗”,却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少年朋友
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地想一想:作文用的词儿,你是否都明白它们的意
义;这些词儿是否准确表达了你的思想;你的作文里有没有别人看不懂的生
僻晦涩的词儿,有没有自己生造的词儿。要认识到,用词是一个严肃的文风
问题。

我认识一个少年朋友,他也曾有过“词儿多就是好作文”的思想。他碰
了钉子,走了弯路,在老师的帮助下,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作文,总结了几条
用词的经验教训:

1.用词要准确,不要用不理解的词。
2.语言要精炼,不要堆砌词藻。
3.文风要朴实,不要乱用形容词。
4.文章要通俗,不要用生僻的词。
按照这“四要四不要”去做,他的作文进步了,文风有了显著的变化,
去年全校的作文比赛,他还获得了二等奖哩!
作文喜好追求词儿多的少年朋友,是不是也应当从这个“四要四不要”
中吸取教益呢?


作文越长越好吗?

作文越长越好吗?

乙:两千字,整整四页,你呢?

甲:和你差不多,两千五百字,整五页。

乙:真棒,比我写的长。

甲:这算什么呀,人家王刚写了六页,三千字哩!乙:喝,真长!这才
叫有水平!

甲:可不!下次写作文,咱们争取超过他。听到这里,我掐算起来,如
果比王刚写得还长,那不是该写七页八页了吗?作文当真是越长越好吗?这
不禁使我想起唐朝的一位诗人祖咏。

有一年,祖咏在长安参加考试,应试的题目是《终南望余雪》,要求写
十二句。但是,他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子。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雾色,
城中增暮寒。


这四句诗写的是从长安城里望到的终南山雪后景象。有人问祖咏为什么
写了四句,就不往下写了。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就无须再多写了。”
仔细读读这四句诗,确实紧紧扣住《终南望余雪》这个题目,把雪后的终南
山的景象写得很完满,而且写得很美。难怪他写了四句就不写了。

作文越长越好吗?祖咏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不是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吗?写诗不是八句比四句妙,写文章当然也不是长的就比短的好,更不是越
长越好。我们提倡少年朋友写作文,在意思表达清楚的前提下,力求把文章
写得简短一点,这是一种良好的文风。

列宁要求干部把工作计划、报告“写得简短些”,他表示“写长了就根
本不看”。列宁对别人这样要求,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斯大体回忆列宁的
时候讲道:“只有列宁才善于把最复杂的事情描写得这样简单和明确,这样
扼要..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子弹。”

毛泽东同志批评那些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长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
又长又臭”,他主张文章要写得短些、精粹些。

鲁迅先生也主张文章要写得短一些,他说,写完文章要“竭力将可有可
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
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

是的,作文应当写得短一些,精粹一些。写文章,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
一个意思,说十句可以交代清楚,硬要写上二十句;一个中心思想,写一篇
七八百字的作文就可能表达完满,非要写上两三千字,你说,哪一种表达效
果好呢?显然,短小精悍的文章好,读了一目了然。文章写得老长,废话连
篇,把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淹没了,叫人读了几遍还抓不住中心,如堕云雾,
迷迷糊糊,这有什么好处呢?

再说,文章写出来,是给人看的。文章写得长长的,谁有那么多工夫看


呢?如果不仅长而且空,那就让人更不爱看了。你看,学校的墙报,短小生
动的文章,大家总是争相诵读,而那些又长又空的文章,不是就没有“读者”
了吗?写文章明明是要给人家看的,却偏偏要写得又长又空,这岂不是下决
心不让人看,这种傻事万万做不得。


作文怎样才能写得简短一些?

作文怎样才能写得简短一些?

第一,要在选材上下功夫,善于把要记叙的事物写得集中,这有助于作
文写得简短。

比如写一篇参观记,如果从排队、坐车写起,又从工厂的第一个车间,
写到最后一个车间,再把归途的所见也写几笔。笔墨分散,头绪纷杂,必定
是一篇长长的作文。一个初中二年级同学写的《参观牙膏厂》就很注意写得
集中,不到一千字的作文,把机械化生产牙膏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星期天,我们去上海牙膏厂参观。

我和同学们走进机声隆隆的车间,一台巨人似的机器展现在眼前。只见
一块块铝皮,刚被工人叔叔送进它的口里,眨眼间便吐出来一只只牙膏壳。
接着,这些壳子又被另一台机器送进油漆炉。不一会,它们便穿着漂亮的外
衣出来啦。我不禁叫了起来:“快看,快看,那些牙膏壳从上到下,不停地
转动,多么象一条大花龙!”一位工人叔叔听见这话,走过来笑咪咪地对我
说:“这只是一条龙,我们厂有十条龙哪!”快,快去看那几条龙。我们怀
着急切的心情向外走去。

走出车间,踏上楼梯。刚上楼板,同学们便被一台机器吸引住了,一只
只牙膏壳插在一根根小铁棍上,那小铁棍呢,象“立正”似的立在一只大铁
盘中,铁盘每转动一下,上面装着牙膏的机器就对准牙膏壳往下压一下。二、
三次以后,那牙膏壳就灌满了牙膏,好象哺乳室里的婴儿,含着奶瓶,“咕
嘟”、“咕嘟”,肚里一下就装满了甘甜、喷香的奶水一样。我情不自禁地
对身边的工人阿姨说:“啊!原来牙膏就是这样灌进壳子里的,这机器真好。”
阿姨说:“过去我们厂的机器都是手摇、脚踏的,干起来又费劲又慢。几年
前,虽然买了几台外国机器,但是价钱太贵,不能多买。想仿制,可是那时
‘四人帮’横行,正在大批‘唯生产力论’,谁还敢动手?”说到这里,阿
姨脸上闪出了笑意:“粉碎了‘四人帮’,我们厂的工人师傅鼓足干劲,仿
造和自制了许多机器,那些机器接连排列,组成流水线,就象十条飞龙。现
在,我们厂一个月就能造一亿多支牙膏呢。”啊,多么大的数字,全国八亿
人民需要的牙膏,竟有三分之一是这里生产的!机械化的威力真大呀!

“啪啪”,“啪啪”,一阵响声把我吸引过去。一看,只见那牙膏和牙
膏纸盒从工作台两边“一二一”地自动走了出来。不用人动手,“啪”,一
支牙膏被推入了纸盒内,紧接着又是几声,纸盒的盖子就自动地关好。这是
怎么回事?原来,工作台两边装有一块块小钢片,它象人们的一只只手臂,
不辞辛劳地挥动着,完成着制造牙膏的最后一道工序——装盒。

“啪啪”,“啪啪”,听着这声音,看着这一切,那一块块小钢片仿佛
变成了一只只小喜鹊,向人们唱着现代化就要到来的报春歌。

(选自《中学生作文选评》,略有修改)第二,记叙事物的语言要简炼、
准确。语言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有助于把作文写得简短一点。下面选
的《木塔》是一个初中一年级同学写的说明文,语言十分简炼,全文才有五
百多字,但是,把古塔的历史渊源、结构特征讲得清清楚楚。在叙述中还抒
发了对我国优秀文化以及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


在我们甘肃省张掖县古城的西南面,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木塔。木塔是隋
代开皇三年建造的,到现在已经一千二百多年了。据说,历史上有一位出使
过中国的波斯使臣,在他写的书中就曾经提到过它。可见,在古代的丝绸之
路上,木塔就已享有盛名了。

在我们甘肃省张掖县古城的西南面,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木塔。木塔是隋
代开皇三年建造的,到现在已经一千二百多年了。据说,历史上有一位出使
过中国的波斯使臣,在他写的书中就曾经提到过它。可见,在古代的丝绸之
路上,木塔就已享有盛名了。

除塔身是用砖砌成的以外,木塔从上到下是一个完整的木架。塔底由二
十根粗大结实的木柱支撑着。从第三层开始,每层四周匀称地支撑着八根木
柱。另外,每层还有八根横梁,指向八个不同的方向。

木塔里面是空心的,三层以上,东西设有假门。最低一层的墙上,书写
着工整的文字,雕刻着飞禽走兽的图案。每层的八个角上,还各有一个用细
木雕成的龙头,张着大口,含着圆珠。整个木塔,给人以庄严肃穆的印象。

一千二百多年来,尽管这里发生过多次地震,但,木塔仍旧安然屹立,
没有遭到破坏。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对木塔做过多次维修,
使它更加坚固美观。近年来,前来参观的外宾更多了,木塔的宏伟壮丽,使
他们赞叹不止。张掖木塔,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和精湛
的技艺,每当看到它,总会激发我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自豪的感情。

(选自《中学生作文选评》,略有修改)第三,努力克服帮八股的影响,
不要给文章“穿靴带帽”,有助于把作文写得简短一点。

好写长文章的同学,文章开头常常是“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形势一片大
好”,文章结尾照例要表一番决心,“为实现四化奋勇攻关,努力争三好”,
给文章“戴上高帽子,穿上长靴子”。如果不要这些套话,文章就可以写得
短了,而且还可以去掉帮味,使文风清新活泼。一个初一同学写的《月光下》
就是这样一篇好作文。

暑假的一个夜晚,一轮明月升了上来,月光均匀地洒在大地上,像白花
花的水。我拿着笔和墨,到一张大“纸”上去练书法。

这张“纸”有五平方丈大,就是我家平房的屋顶。最近我练字把几百张
报纸用完了,苦干没纸,最后想到了这张“大纸”。

明月掌起天灯,我握着毛笔,精神振奋地练习白天没写好的“飞、峰、
缨、漫、雁、缚”六个字。先分析了“飞”字的结构,接着挥笔书写。十分
钟过去了,我头上的汗滴到大“纸”上,很快写成了比较理想的“飞”字。
又过了几十分钟,“峰、缨、漫”也写成了,只有“雁、缚”两个字,总是
歪歪扭扭的,写不好。我有点气馁了,汗不住地滴,腕子也有些酸。心想:
算了吧,明天练不一样吗?正要打退堂鼓,却想起了清人钱鹤滩的《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不行,为了学好
书法,今天就要突破它!于是我又振作精神,更认真地练起来。

原先写“厂”字的一横,总是长出一截,不好看。我发现,横要粗短些
才好!接着,又把“亻”和“佳”字自然而紧凑地结合起来,“雁”字写成
功了。我心里多高兴呀!正要最后攻克“缚”字这一关,妈妈在院里关切地
叫:“小茸,快十点啦,睡吧!”我说:“等一会儿,还剩一个字呢!”我
又一个劲地写了六十多个“缚”字,边写边比较,最后找出三个较好的,精
神饱满,圆润雄浑,我不禁高兴地叫了起来!

抬起头看看月亮,月亮正在向我点头微笑。低下头看看新写的几百个大


字,个个透出虎虎的生气。我的心哪,也象淙淙的流水,荡起了甜蜜的漩涡..

字,个个透出虎虎的生气。我的心哪,也象淙淙的流水,荡起了甜蜜的漩涡..

谢枋得这个“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的经验,同学们不妨在作文中试试。
我想,对于同学们写出既有内容、又比较简短的作文,一定会有帮助的。


作文可以自己编吗?

作文可以自己编吗?

也许有人会说:作家写书可以虚构,中学生为什么要以写实为主呢?

是的,作家写书可以虚构,可以不受真人真事的局限。正象鲁迅先生讲
的那样:“写小说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
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拚凑起来的角色..”。然而,这个“拚凑”,要有真
人真事为前提,要有深厚的生活做基础,真实的素材占有的越多,生活开掘
得越深,才能提炼出更典型更集中更感人的人物和事件。你读过《创业史》
吧,主人公梁生宝一定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就说语文课本上节选的那段
“梁生宝买稻种”,就把梁生宝在买稻种的旅途中省吃俭用、小心谨慎、不
顾个人劳累、一心为集体的形象,写得极其生动感人!作家柳青为什么能写
得这样真实而感人呢?因为他在农村安家落户,长期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他
最熟悉翻身的农民,他最了解渴望走集体化道路的农民,他看到许许多多农
民的优秀品质,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所以,他塑造了梁生宝这样一个
代表了亿万农民方向的形象。

作家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工作,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经历、广博的
知识,要有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创造性的劳动。中学生由于思想认识、
生活阅历、文化知识、语言技巧的局限,还不能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从错
综复杂的事物关系中,选择、集中、提炼、进而概括出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典
型的人物和事件。同时,作为虚构的第一步的所需要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写
真人真事的能力,都还很薄弱。因此,中学生的作文,不能同作家进行艺术
加工的虚构相提并论。就好象不能让刚学走路的孩子跑步一样,这是能力不
及的事。

能力不及,这是不能虚构的一个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学生作文
的目的,不需要把虚构的练习作为主要内容。将来,大多数同学一般都不会
当作家。

未来的工作并不要求同学们写虚构一个人、编造一件事的文章,而是要
求你们会写真实的工作总结,会写反映实际情况的调查报告,会写扎扎实实
的读书笔记,会写交流思想的书信。一句话,要用语言准确地表情达意。因
此,同学们在学校作文,就不必按照作家创作小说的要求去进行虚构的训练,
而要切切实实地做到:按照正确的行款格式把假条、通知、书信写清楚;按
照科学的要求把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报告写通顺;把一篇学习总结写得
有条有理;一篇记人、叙事、状物、议论的文章能做到:中心明确、层次清
楚、语言通顺,努力练就一手准确表达思想而又文从字顺的文章。总之,中
学生作文是一种语言的基本训练。

有一些少年朋友认为,自己编的事写得生动,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编的东西,不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写起来没有真情实感,怎么能
动人呢?有的同学,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就给虚构的人和事,人为地加上一
层层“光圈”,在文章里堆砌了许多词藻。这种文章读起来疙疙瘩瘩,极不
自然,哪里谈得到生动呢?还有,编造的作文,是脱离实际的假想,往往内


容前后矛盾,不合逻辑。有一个同学编了一个拣钱包交还失主的好事,前面
写经过艰难曲折“直到天黑才找到失主,这时已经累得满头大汗,几乎把棉
帽都湿透了”。而后面却写,当他把钱包交还失主后,“唱着歌,迎着朝阳
走去,春风吹来,胸前的红领巾象一簇火焰在跳..”既然天已经黑了,怎
么还迎着朝阳走去呢?戴棉帽的冬季,怎么又春风迎面吹来呢?这种不真实
的文章,词汇再美也不生动。

容前后矛盾,不合逻辑。有一个同学编了一个拣钱包交还失主的好事,前面
写经过艰难曲折“直到天黑才找到失主,这时已经累得满头大汗,几乎把棉
帽都湿透了”。而后面却写,当他把钱包交还失主后,“唱着歌,迎着朝阳
走去,春风吹来,胸前的红领巾象一簇火焰在跳..”既然天已经黑了,怎
么还迎着朝阳走去呢?戴棉帽的冬季,怎么又春风迎面吹来呢?这种不真实
的文章,词汇再美也不生动。

再比如写“我的理想”、“飞向未来”这一类作文,就要让思想插上幻
想的翅膀翱翔,可以根据所看的书,所看的画尽情描绘未来的美丽理想。

经验证明,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想象和联想,不仅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发展智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想象力可以直接促进形象思维。在想象的
过程中,细致观察、潜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对于
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
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
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写一些发挥想象
的文章是有好处的,这和编造不是一回事。

但是,尽管如此,同学们写作文也不要把写想象一类的作文作为主要的
练习内容,还是要以写真实的事物为主,在写真实事物的练习中,切切实实
地培养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参天大树扎根于土壤,万丈高楼从平
地矗立。优秀的作文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希望少年朋友在写实的语言基本
训练上下苦功!


书读的多,作文为什么还写不好?

书读的多,作文为什么还写不好?

按理说,书读得多的人,作文应当写得好。古代有个学者,打了个比方:
读书好象化铜,化铜是很费气力的事,作文好象铸器,铸器就不太费力了。
只要铜化成铜液,倒进摸子里,便铸成一个个器物。所以他说:“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意思是:读书下了苦功的人,作文便很容易长进。

但是,确有一些少年朋友,书读得不少,作文却写得不好,是读写规律
在他们身上不灵验了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于他们读书不得法。没有在读和
写之间沟通一条渠道。这样说来,怪事也就不怪了。

分析起来,读书多而作文不好的同学,有三个毛病。

一、读书不注重读“破”,没有在消化理解上下功夫。

唐朝诗人杜甫,写起诗来,“下笔如有神”,他的重要经验之一是“读
书破万卷”。请注意这个“破”字,读破的意思就是要把书读熟,要消化。
如果没有这个“破”字,只是读书万卷,恐怕杜甫也未必会成为下笔有神的
诗圣。

读书多而作文不好的同学,恰恰犯了一个读书不“破”的毛病。他们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一本书,一篇文章看完,“好啊好啊”赞不绝口,
可是你要问他好在哪里,说不出个所以然。如果再追问几个为什么,那更是
无言答对。这样囫囵吞枣地读书,连文义都没有理解,又怎么能吸收到作文
里,有益于写作呢?

读书要注意消化。我们读一本书,看一篇文章,不仅要搞清作者写了什
么,还要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不仅要弄清作者是怎么写的,还要弄通作者
为什么要这样写。尤其是一些短小的好文章,我们要仔细琢磨,认真分析,
看看作者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选择了哪些典型材料突出中心,用什么样的
词表达思想内容。

读书,能这样仔细地咀嚼,那么你就能从中掌握写作的规律,文章中好
的语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这样,读和写之间的渠道,
不就沟通了吗?

二、读书不注重吸收语言,没有在背诵上下功夫。

多读而不善写的人,一般都没有在背诵上下过苦功。有些同学写作文感
到没词儿,词儿从哪里来呢?

刚出生的孩子,不会讲话,只能哇哇叫。后来他天天听爸爸妈妈讲话,
听周围的人讲话,也就慢慢学会了讲话。印度有两个很小的孩子,被狼叼走,
在狼的哺育下长大,后来被猎人抱回来,发现她们只能象狼一样地叫,不会
讲话。这说明,人不是天生就会讲话,人的语言,是从一个语言环境中,渐
渐学到的。

这是讲的口头语言,作文使用的书面语言也是这样,积累书面语言,同
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这个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一本本
书、一篇篇文章向你敞开着。但是,只是读一读、看一看还不行,记不住,


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做到熟读背诵。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
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便可以渐渐地少了,干
瘪的语言便可以渐渐地丰满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受到你所喜
爱的那一类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少年朋友如能
抓紧记忆的黄金时代,在大脑里储存一二百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就不愁肚
里没词儿了。

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做到熟读背诵。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
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便可以渐渐地少了,干
瘪的语言便可以渐渐地丰满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受到你所喜
爱的那一类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少年朋友如能
抓紧记忆的黄金时代,在大脑里储存一二百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就不愁肚
里没词儿了。

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这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一
个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对一个事物,认识透彻,感情充
沛,知识丰富,材料充足,便能顺利地写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对这个事物
既没认识,又无感情,知识贫乏,材料不足,是写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来
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蜡。这说明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对于作文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思想和知识从哪里来呢?当然,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从实践
中来。但是,宇宙是那么广阔,历史是那么悠久,什么事都要事必躬亲是办
不到的。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只局限于直接见闻,仅仅是从亲眼看到、亲耳
听到的那点点材料了解世界,那么,他的知识一定很贫乏,认识一定很肤浅,
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会丰富。这就需要通过读书,吸取知识和思想的营养,
积累写作的原料。

读一本《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可以学到生活的准则,帮助你树立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读一部《李自成》,可以了解波澜壮阔的农民
起义运动,帮助你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读了《十万
个为什么》,可以解答你各种各样的疑问;读了“少年百科丛书”,你就能
像蜜蜂在花丛采蜜一样,得到丰富的营养;每天坚持读报,可以了解世界上
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

在读书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
再提笔作文,自然会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
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渠道是一个“慢功”,不能操之
过急。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积累,给“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你就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


作文可以模仿吗?

作文可以模仿吗?

写字,要描红;绘画,要临摹。描红,可以依照字帖,写出间架结构匀
称的字;临摹,可以从别人画的图画中学习绘画的技法。同样的道理,作文
可以模仿,只要模仿得法,可以从范文中学习规范的语言和正确的写作方法,
可以使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好
办法。

模仿,主要有以下两种练习方式。

一、模仿全篇文章的写法。

有一个同学参加了暑假少先队夏令营,生活很幸福,有许多感受,他模
仿《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写法,以给中队的少先队员写信的形式写了一
篇作文,他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同志们:

在夏令营生活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那起伏的心潮,使
我想把一切感受都告诉你们,但我最急于想告诉你们的,是十几天的夏令营
生活,使我越来越深刻感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们的前程是多么美
好。

显然,这是模仿《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开头,通过抒发自己的感受,开
门见山,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接着,这个同学又模仿《谁是最可爱的人》选
用三件典型材料表现中心的写法,记叙了夏令营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三个活
动,用来说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这一中心思想。最后,文章的结尾
写道:

亲爱的同志,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的时候,当我们在宽阔的运动场
上奔跑的时候,当我们和爸爸妈妈在公园散步的时候..同志,你可意识到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
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期望,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不辜负伟大的时代对青
少年一代的期望,才能为了更幸福的明天,勤奋地学习..

用抒情的笔调,扣住中心,总结全文,并呼应了文章的开头。这明显地
模仿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由于模仿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全
篇的写法,这篇反映夏令营生活的作文,中心明确,材料充实,全文组织得
紧凑连贯,可以说是一篇比较好的作文。二、模仿范文片断的写法。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鲁迅先生极其生动地描写了百草园
的景象和乐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
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
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
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一个同学在写《春游颐和园》时,学习了课文里描写百草园的写法,他
是这样描写颐和园的:

不必说巍峨的佛香阁,宽阔的昆明湖;也不必说长廊里那栩栩如生的图
画,十七孔桥上那活灵活现的小石狮子。单是小小的谐趣园里,就有无限的
乐趣。这里有建造精致的楼台亭阁,这里有巧夺天工的的雕梁画栋。楼台下


面还有一池碧绿的清水,金色的鲤鱼在池底游来游去,假如你投进水里一点
面包屑,金鱼就会成群地涌来,好玩极了..这个片断描写,模仿得很好,
和课文比较,第一,模仿了课文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的词语加以形容
的方法,课文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仿写的文章是“巍峨的佛
香阁,宽阔的昆明湖”。第二,模仿了课文“不必说..不必说..单是..”
的句式,详细描写了一个不惹眼的小处,课文写的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仿写的文章写的是“小小的谐趣园里”。

面还有一池碧绿的清水,金色的鲤鱼在池底游来游去,假如你投进水里一点
面包屑,金鱼就会成群地涌来,好玩极了..这个片断描写,模仿得很好,
和课文比较,第一,模仿了课文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的词语加以形容
的方法,课文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仿写的文章是“巍峨的佛
香阁,宽阔的昆明湖”。第二,模仿了课文“不必说..不必说..单是..”
的句式,详细描写了一个不惹眼的小处,课文写的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仿写的文章写的是“小小的谐趣园里”。

以上举的两例,虽然是模仿范文的写法,但也模仿了一些课文的语言,
用得自然、妥当,这样的模仿,对提高写作能力是有益的。

这样的模仿是不是抄袭呢?我认为不是。

写一篇作文,当你进行了认真的构思,要写什么,思考成熟了;怎样写,
也有了初步的想法。这时候,再想一想,在你学过的范文中,哪一篇的写法
可以借鉴,哪一篇的片断可以学习,哪一篇的语言可以吸收。根据表现文章
中心思想的需要,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你把范文的写法和语言拿来为你写的
文章所用,这样的“拿来主义”是正确的模仿。

比如那篇写夏令营生活的作文,虽然是按照《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法
写的,但是写的是自己在夏令营度过的一段生活。那篇《春游颐和园》,虽
然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园的写法,但是写的却是颐和园
的景象。虽然这两例,从语言到写法上还有范文的痕迹,但都是用范文的写
法和语言,为我所用,这种又像又不像的模仿,是经过消化的吸收,是有创
造的。

什么是抄袭呢?没有自己的内容,没有自己的写法,把范文的内容和写
法一古脑儿地用到自己的作文,这种全盘照搬的做法,就是抄袭。我们也来
分析一个例子: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老师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
生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小鸟在树枝上宛转歌唱,工厂后边的草地上,有人在打太极拳。这些景
象比解释生词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是一篇
《我迟到了》的作文开头,也许你一下就能看出,这是在套用法国文学家都
德写的《最后一课》的开头。让我们来看看《最后一课》的开头,进行比较: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
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
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第一段文章除了把“韩麦尔先生问我们分词”改为“老师问我们生词”,
把“锯木场后面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改为”工厂后边草地上,有
人打太极拳”,其他的记叙和描写,都是原封不动地套用《最后一课》的开
头。这就是抄袭。

抄袭很不好,不但对提高写作能力毫无益处,这种不动脑筋,不花费艰
苦劳动,把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的做法,也不是青少年应有的思想品质。抄


袭现象一定要杜绝。

袭现象一定要杜绝。

依葫芦画瓢是为了不看葫芦画瓢,模仿是为了不模仿,过渡到创作。在
模仿的过程中注意这个原则才能写出有特色的作文。


背词典记词是好办法吗?

背词典记词是好办法吗?

她睁大眼睛,笑着告诉我:“我在背词典哩!”

我接着问道:“老师要考你们解词了吧?”

她忙解释道:“不是,不是,是我自己要背的,我写作文总是干巴巴的,
没词,心里有话说不出来。这本厚厚的词典,词儿可多了,把它们统统背下
来,装在脑子里,作文一定能学好,您说,我这个办法好吧!”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对一个事物熟悉,有感情,
但是,提起笔,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正是茶壶煮
饺子——肚子里有,倒不出来。这些同学,希望多积累点词语,把作文写好,
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像小英那样,整天抱着词典哇哇地背诵,是不能如愿
的。词典是我们学语文的重要工具书。但是,用背词典的方法学词并不是一
个好办法。看起来,这种方法似乎记得快、学得多,但好回生、忘得快,还
常常不能准确地运用。正确的方法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词放到文章上下
文的语言环境里学习。

一、把词放到语言环境里学习,可以准确掌握词义范围。

有一个同学用“屹然不动”造句:“我们的体育委员对同学要求严格,
不过,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上体育课,他总是笔直地站到队列前面,屹然不
动。”“屹然不动”的本意是形容巍然挺立的高山,引申用来形容高大建筑
物,也可引申用来形容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但是,用来形容一个站得笔直
的体育委员,

就不妥了。犯了一个“大词小用”,词义范围使用不当的毛病。在《夜
走灵官峡》一课中用了这个词:

这条从绝壁上凿开的运输便道,并不宽畅,一天二十四小时,汽车、马
车、驮骡、架子车和行人,来来往往,非常拥挤,没有人指挥就乱得一团糟。

今天下大雪,路上行人和车辆都很少,她满可以回到家里歇歇,可是她
屹然不动地站在那里。课文中的“她”,是一个长年战斗在风雪高原上指挥
来往车辆的英雄人物,为了突出她不顾个人冷暖安危,一心扑到革命工作的
崇高思想境界,用“屹然不动”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二、把词放到语言环境里学习,可以使抽象的词得到形象具体的解释。

有一类抽象的词,解释起来十分费力。比如“缥渺”,怎样才能用一两
句话说清楚呢?只得以词解词: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这样的解释,
还是很抽象,不好理解,不便记忆。如果把这个词放到课文《社戏》的上下
文中理解,那就活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
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渺得象一座
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这是一个月夜,在离戏台较远的地方,看闪烁灯光的戏台,呈现出隐隐
约约、景象朦胧的样子。这不就对“缥渺”有了一个形象具体的理解吗?有
了感性的认识,就易于理解、易于记忆了。

三、把词放到语言环境里学习,可以正确揭示词语的感情色彩。

有的词只能形容好的、正面的事物,这叫褒词;有的只能用来形容坏的、


反面的事物,叫贬词;也有的,好、坏、正、反都可以用,叫中性词。

反面的事物,叫贬词;也有的,好、坏、正、反都可以用,叫中性词。

牛马般的劳役,本来就换不了几个钱,但是贪得无厌的窑主在结账的时
候还挖空心思从中克扣。

一个用来形容剥削阶级贪心不足的“坏”词,怎么能用来形容一个热爱
读书的好同学呢?如果结合课文学习词语,就不会产生褒贬用得不当的错
误。

总而言之,背词典学词不是好办法。借助词典,可以对词义有一个初步
的理解。但要透彻理解词义,并能正确地使用,一定要把词放在文章上下文
的语言环境里学习。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词语。他们要
求学生每学一个词语,都按照以下格式作学习词语笔记:第一行,抄录包含
这个词语的课文语言;第二行,查词典,准确地给这个词语作注释;第三行,
用这个词语造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样,就能准确而又全面地了解一个词语的
含义,特别是通过造句,能使我们对这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得格外深刻。

为了使同学们掌握这种学习词语的方法,举一个例子,供你们参考:

出众①原文:偏偏我来得不是时候,荔枝刚开花。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
些。

(杨朔:《荔枝蜜》)

②解释:超出一般(人或者事物)。
③造句:院里的槐树开花了,小小的白花并不出众,但是浓郁的花香,
却弥漫整个院子。
有时根据需要还可以注明这个词的词性、词义范围、感情色彩,说明在
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应注意的事项。
如果一个中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坚持用这种方法积累词语。六本语文书
学完之后,该能掌握多少词语啊!如果在课外阅读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去
丰富词语,那么“词语贫乏症”不是完全可以治愈吗?到了作文的时候,只
要感情充沛,认识成熟,生动而准确的词语,就会随着那涌来的文思奔赴笔
端,你就再也不会受“茶壶煮饺子”之苦了。


作文为什么要多练?

作文为什么要多练?

一个北方人,来到南方,他向住在江边的人请教游泳方法。住在江边的
人,便把自己游泳的体会讲给他听。北方人听完之后,很高兴,以为自己也
可以在江水里游泳了,就扑通跳下水去,结果淹没在水里,出不来了。那个
住在江边的南方人,是经过长期的训练,才练就了一身在江河里不沉没的好
本领,怎么能听人家讲了一遍游泳方法,就以为掌握了水性呢?宋朝文学家
苏轼说,这样的北方人,“未有不溺者也”。

从这则笑话我想到:一些少年朋友不注重勤奋练笔,总是要求老师多讲
点写作方法,以为背会一些写作方法,作文就能一下子写好,这和那个学游
泳的北方人多么相似呀!

要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种技能,都要在实践中,通过反复地练习,才能
为人们所掌握。大书法家王羲之问他父亲,怎样才能把字练好,他父亲指着
门外的大缸说:“要把那十六个缸里的水写完。”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为
了练就一双灵活的眼睛,每天仰望天上飞翔的鸽子。俄国钢琴家鲁宾斯坦讲
道:“如果我一天不练习钢琴,我就不知道自己弹的是什么了;如果我两天
不练习,我就演奏得象个初学的人一样;如果我三天不练习,那我就得向我
的学生学习了。”就说同学们打乒乓球吧,要练好拉弧弦球的本事,不是也
要挥拍打上几百次、几千次,经过不断地练习吗?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练才能“熟”,“熟”才能生巧,
只有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才能获得熟练的技能技巧,作文又何尝不是这个
道理呢?如果认为只要把写作方法背下来了,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写
一手漂亮的文章,十个有十个是会失败的。

从古到今,文章写得好的人,哪一个不是下过多练的苦功?

唐朝诗人李贺,骑在驴背上,出外闲游,只要想出了好诗句,马上写在
纸上,放进口袋里。晚上回到家,立即把这些诗句理成完整的诗篇。李贺的
母亲说他不知劳累地苦写苦练,简直到了“呕出心肝”的地步。

法国文学家大仲马,以惊人的毅力勤奋地写作。在他写作的时候,如果
有客人来了,他伸出左手欢迎客人,右手仍不停地在书写。

鲁迅先生一生奋笔疾书,就在逝世前不久,病卧床上,还坚持写作。就
这样,鲁迅先生还警戒自己,不要停笔。他说:“作文要誊清,是因为不常
写的缘故,手生。我也一样,翻译多了之后,写评论便滞涩,写过几篇之后
再来翻译,却又觉得不太顺手了。”

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停一段笔,况且都会有手生之感。那么,学作文的
少年朋友,不是更要不间断地多写多练吗?少年朋友,如果你同意我的意见,
就握起你的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起:

一、认真上好作文课。

一个学期,一般要写十二三次大小作文。这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同学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出发,制定的教学计划。每一
次作文,老师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具体的指导,还要细致地批改评讲,
通过作文课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因此,同学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课,写好每一篇作文。作文前,专心听老
师辅导,根据作文的需要,准备材料,编写提纲;写完作文,要读几遍,推


敲锤炼;作文发下来以后,根据老师的批语,认真修改,及时总结每一篇作

敲锤炼;作文发下来以后,根据老师的批语,认真修改,及时总结每一篇作

二、要积极开展课外练笔。

一个学期做十二三次作文,不能算多。要提高写作水平,仅仅靠课内的
作文,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开展课外的练笔活动。

课外练笔,是写好作文的有效办法。第一,内容不限,可以写平素生活
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形式不拘,记叙、议论、说明,都可以写。
第三,篇幅长短自由,有话则长,话少短写。第四,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见
缝插针,有空就写,灵活机动。这样的练笔,如能每周进行两三次,一个学
期,便可写四五十篇,只要坚持下去,对提高写作,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三、要重视“不是作文的作文”。

讲到练笔,一些同学认为,那就坐下来,提起笔,写一篇篇完整的作文
吧。其实不然,还有很多“不是作文的作文”。

例如,各科作业中的问答题,不要满足于写几条干巴巴的要点,答对即
可;能不能写成一篇有头有尾、层次清楚、中心明确的短文呢?再比如物理、
化学、生物的实验报告,不要简单地写几句话,附上图解,就以为完成了作
业;能否接作文的要求,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写一篇内容具体、文字通畅
的说明文呢?工作、学习的总结,也不要寥寥数语,就应付交差;顶好是象
写作文那样,编一个提纲,有了清晰的思想,再运笔行文。听一个报告,也
不要听完就了事,顶好把记录整理成文并工整地重抄一遍。就是写信写假条,
也要象作文那样,写完之后,读几遍,认真修改一下。下面让我来举一个例
子,具体谈谈应当怎样对待那些“不是作文的作文”。老师讲完《梁生宝买
稻种》一课,留了一个作业:课文里梁生宝在小饭铺付汤面钱的细节写得很
具体,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一个同学写道:

课文中对梁生宝在小饭铺付汤面钱的具体描写,可以突出梁生宝艰苦奋
斗,勤俭节约,以及为集体为人民办事认真负责,谨慎小心的好品质,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

《梁生宝买稻种》一课中,有一段梁生宝在小饭铺吃完汤面付钱的具体
描写:“他打着饱嗝儿,取下棉袄口袋上的别针,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
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字的纸,才取出那些七凑
八凑地凑起来的人民币来,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从这一段细节
的具体描写,可以看到:梁生宝对随身带的一包钱是十分谨慎的。他用红布
把钱包住,红布里又用一张写过字的纸把钱紧紧包上,钱放在口袋里,还用
一个别针别住。取钱时他是很仔细地一层层打开。这些细节描写,说明梁生
宝办事稳当,表现他生怕出了差错的心情。

梁生宝为什么办事这样谨慎小心呢?因为他知道,这点钱是蛤蟆滩的贫
农为了把互助组办好筹集的,钱来得不容易,出了差错,买不回稻种,互助
组办不好,会影响党的威信。付钱的细节描写,鲜明地突出了梁生宝对党的
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起到了深刻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作用。

从这两个同学的作业可以看出,一个是简单地一问一答,虽然观点没有
什么错误,但缺乏具体分析,也不成文。第二个同学写的,有观点,有材料,
有分析,是一篇有头有尾,前后连贯,层次清楚的小作文。其实,这也可以


算作一篇短小的评论。哪一种回答方法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呢?显然,是第
二种。

算作一篇短小的评论。哪一种回答方法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呢?显然,是第
二种。


怎样写日记?

怎样写日记?

列·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家,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列宁称赞
他的小说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给予很高的评价。列·托尔斯泰的小说为
什么写得那么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坚持写日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
素。

从十九岁到八十二岁逝世,除中间间断了一段以外,托尔斯泰写了五十
一年的日记。每天深夜,临睡前,他总是以写日记结束一天的生活。日记,
是托尔斯泰积累素材、训练语言的有效工具。

写日记,不只是对文学家有益,就是对中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也大有好
处。老教育家叶圣陶主张“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他认为,写日记可以培养“实事求是说老实话”的文风,是提高写作能力的
好办法。据我了解,一些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大多是从小学起就开始记日记,
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三四年,记了好几本哩!一些少年朋友急切地希望提高
写作能力,那么,就请你们把写日记作为一种练笔的好办法,坚持下去。我
曾经阅读过一些同学的日记,现在根据他们写日记的经验谈几点意见,或许
对少年朋友会有一点帮助。

一、写日记,内容要丰富,题材要广泛,不要有框框。

有一些同学认为:“写日记,要检查一天的言行,总结一天的思想。”
这话有道理,但不完全。

一天结束了,回顾一天的生活,看看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
什么做对了,什么做得不对,把这些记在日记里,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无
疑是有帮助的。

但是,生活太丰富了,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如果把写日记限定在检查言
行、总结思想这个框框里,就太狭窄了,思想应当活跃一点。凡是看到的、
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就可以写;凡是自己做的、玩儿的、吃的,觉得有
意思,也可以写。有一些“悄悄话”,不好意思和别人说,就和日记谈谈吧!

学生的任务是学习,还可以把写日记和学习结合起来。看了一篇文章,
在日记上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报纸上的谚语格言,发人深思,抄在日记本
上;一个成语故事,一个科学数据,对学习有帮助,也把它们记在日记本上。
喜欢自然科学的同学,在日记里记录科技活动的情况,也是很有趣的。一架
遥控歼击机是怎样诞生的?一只小白兔是怎样长大的?天气预报怎样才能准
确?如果每天都记一点新学到的知识,那么你的日记便是一本很有意义的“日
知录”了。

总而言之,生活是丰富多采的,记录生活的日记,就应该摄下那一个个
动人的镜头。

二、写日记,形式要活泼,方法不拘一格。

一些同学写日记,形成了一个公式,先写所见所闻,再写看法和感想,
最后联系自己表决心。千篇一律,像是一个模子浇出来的。这很不好,写法
要因事而异。

两个同学,在激烈地争辩,把这个场面写下来,就是一段对话描写;针
对班里的不良现象,在日记本上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就是一篇短小
的议论文;把看到的一件小事,有头有尾地写出来,就是一篇记叙文;半导


体收音机装好了,写一个使用说明,就是一篇说明文;看完电影写一点感想,
就是一则随笔。

体收音机装好了,写一个使用说明,就是一篇说明文;看完电影写一点感想,
就是一则随笔。

三、写日记,要写得集中。

日记,最忌讳写流水账。起床、吃饭、上学,然后是第一节语文、第二
节数学、第三节物理、第四节外语,直到晚上睡觉,一一记录。这样的日记,
第一,对提高认识能力没有帮助;第二,对积累知识无益;第三,对提高写
作能力好处不大。且不说浪费了很多时间,还养成了一种不动脑筋、思想呆
板的毛病。流水账式的日记记不得!

每天晚上,做完功课,打开日记,先不要动笔,回顾一下一天的生活。
这时,白天的情景象演戏一样,一幕幕、一场场在脑海里闪过,就把印象最
深、感受最多的那一场抓住。

比如,白天参加了运动会,三千米长跑的最后冲刺,运动员力争上游的
顽强毅力实在感人,就写一写这最后的冲刺,不一定记录全天活动。与此同
理,读书可以写“读书一得”;爬山可以写“到顶峰之前”;参观展览会,
可以从一件展品写起。总之,把笔落到回忆的一个点上,选材精,自然就写
得集中,避免流水账了。

四、写日记,要持之以恒。

日记,顾名思义,每日必记,而一些同学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日
记变成了周记,周记变成了月记,有的甚至开学初记几天,从此便再也不摸
日记了,这样写日记有什么用呢?

写日记,贵在坚持。陈毅同志外出视察或出国访问,在百忙之中,还坚
持每天记日记。科学家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写物候日记,竟写了四、五
十本。逝世前一天还用发抖的手,写下当天的气温、风向,这需要有多么顽
强的毅力啊!同学们不是也应当以顽强的毅力,把写日记这一项有意义的工
作坚持下去吗?为了帮助少年朋友把日记写好,抄录几篇日记,做个“样子”,
供学习参考。

六月七日睛星期二数学作业发下来,翻开本一看,成绩是“良”。什么
原因呢?真该死,又是粗心。第三题,把题目上的
2351写成
2361,第四题
的小数点向前多移了一位。爸爸看了我的作业,在作业本上写了两句话:“细
心、细心、再细心。切记、切记!”为了克服这个粗心的老毛病,爸爸不知
给我讲过多少道理!

王芸啊,王芸,你就不能改掉粗心这个坏毛病吗?为什么爸爸和老师讲
的话,你总是做不到?改掉粗心的毛病当真就那么难吗?要改!一定要改!
关键是要有志气,有决心。

七月二日晴星期三今天的少年报,有一篇讲保护大脑的文章。文章写道:

第一,要让大脑休息好。十几岁的孩子,每天要睡足九小时。经常缺觉
的孩子,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在学习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应该让大脑有个
短暂的休息。在课间十分钟,应该到操场上痛痛快快地玩一玩,让大脑里管
学习的细胞休息一会,下一堂课就能上得好。

第二,饭要吃饱吃好。我们吸收的营养里,有一种叫葡萄糖,大脑很需
要它,大脑在干活不多的时候,也要消耗一些葡萄糖,干起活来消耗的就更
多了。有的孩子早上不吃饭就去上学,大脑得不到葡萄糖,时间久了,就会


得病。

得病。

这三件事很有道理,应当照办,以提高学习效率。

八月三日阴转晴星期五我家屋檐下,结了个大蜘蛛网。我几次想拿竹竿
把它弄掉,都被姐姐拦阻了,她说:“蜘蛛吃苍蝇蚊子。”真的,蜘蛛真把
一个大苍蝇吃了哩。晚饭后,我坐在院里乘凉,只听头顶上有嗡嗡嗡的叫声,
抬头一看,一个大苍蝇撞上蜘蛛网,被粘住了。这时,从屋檐里立刻爬出来
一只蜘蛛,它沿着丝网迅速地跑上前去,一口把苍蝇咬住。全身布满细菌的
苍蝇遭到了覆灭的下场,蜘蛛得到一顿丰美的晚餐。尽管蜘蛛吃的是害虫,
我对它却没有好感。一是它长得难看,黑黑的,大长脚爬起来怪吓人的。二
是它的做法似乎不太好,先布下一个网,然后躲进阴暗的角落,一旦猎物落
到网上,就把它吃掉。有的书上把蜘蛛比作搞阴谋的坏人,我看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要进行口语训练?

为什么要进行口语训练?

“语文”这门学科的名字,是解放初期根据老教育家叶圣陶的建议确定
的。“语”,指的是口头语言,即人们嘴里讲的话语;“文”,指的是书面
语言,即人们写在纸上的文字,合起来叫做“语文”。这就规定了语文学科
的任务,不仅要进行书面语言的读写训练,还要进行口语的听说训练。

可是,在少年朋友中,有一种“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同学认为,学
习语文,只要把作文写好了就行了,干吗还要进行口语训练。他们对老师留
的口头训练的作业,如复述课文,口头回答问题,给弟弟讲故事,准备讲演
提纲等很不重视。这就不能按照语文学科的任务全面地进行语言训练,是应
当纠正的一种偏向。

要知道,口语训练对于学习语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应当看到,口头语言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表
达思想的语言形式。上课回答问题、开会发言、打电话、谈心,都要用口讲。
将来工作了,交流经验、讨论工作、谈学习心得,哪一样离得开“说”?不
可想象,人们没有口语,那将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其次,要认识到,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
先有口头语言,然后产生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文字,于是形成书面语言。
就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看,也是先学会说话,然后认字识词,渐渐掌握书面
语言。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话讲得清楚的人,文章一般写得有条有理。
而说话颠三倒四,满嘴“反正..那个..那个..反正”的人,是很难写
出如行云流水般通畅的文章。古人有一条作文原则:“以我之手,写我之口,”
讲出了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这个道理。

口头语言训练的意义,还有一点要引起我们充分重视:口语训练,是一
种思维的训练。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是语言的内容,二者不可分割。人
们讲出一句话,必定包含有思想,而当人们产生了思想,也必定会产生表达
思想的语言。讲话严密的人,善于辞令的人,思维能力一般都是很强的。春
秋时代的晏婴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有一次,晏婴代表齐国,出使到楚国。傲慢的楚国,企图侮辱晏婴,以
表示对齐国的轻视。他们在城门旁边,凿了一个小洞。晏婴来了,楚国人请
他从小洞进城。晏婴不入,面对强国的侮辱,他从容地说道:“假如我出使
到狗国,我可以从狗洞钻入,现在我出使到你们楚国,怎么能从狗洞里进去
呢?”楚国人听了,十分尴尬,只得请晏婴从大门进去。能言善辩的晏婴,
巧妙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不是说明,会说话的人,是很聪明的吗?

明确了口语训练的意义,就要去做,去实践,在口语训练过程中,要努
力做到:

一、要敢于讲话。

有一些同学,聊天本事很大,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让他上课回
答问题,就闹个大红脸,哼哼唧唧说不出几句完整的话,怯场,不敢讲话了。
还有一些同学,在小学,回答问题,发表意见,思想活跃,没有顾虑。到中
学后,人长大了,顾虑多了,怕说错了别人笑话,于是不敢讲话了。

这两种想法,都不利于口语训练。进行口语训练,不能怕人多,在大庭
广众之下讲话,最初感到紧张,说话口吃。讲多了,就能适应,习惯成自然!


进行口语训练,不要怕人笑,讲得不好,同学们也不会笑你。即使逗得大家
善意的哄笑,也不必介意,错了就改呗!

进行口语训练,不要怕人笑,讲得不好,同学们也不会笑你。即使逗得大家
善意的哄笑,也不必介意,错了就改呗!

二、要善于讲话。

也许有人说,讲话还不容易,张嘴就可以讲!其实,把话讲好,是一件
很不简单的事。

第一,要做到言之有物。回答问题,发表意见,要有具体的内容,干巴
巴的几条筋,思想表达不清,别人也听不明白,怎能交流思想?

第二,要言之有序。讲话要有条理,逻辑性要强,要有说服力。第一句
讲什么,第二句讲什么,要有次序。为什么这句话先讲,那句话后讲,要有
道理。

如果是“你不说还清楚,你越说倒越糊涂”,那不就事与愿违了吗?总
之,讲话要做到条理清楚,组织严密。第三,要讲究技巧。说话要有节奏,
速度快慢适中,抑扬顿挫分明,而且,还要重视感情的表达,要有语气。这
样,就能增强口语表达的效果。

三、要勤于思索。

口才,不是天生的。善于讲话的人,都勤于思索。斯大林同志回忆列宁
惊人的演说才能时讲道:“..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象万能的触角,用钳
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

要知道,列宁的演讲,所以有一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是因为他勤于
思索。列宁在演讲前总是要在屋子里踱来踱去,思考着一个个重大的问题,
反复地细致地进行分析。一边踱着,嘴里还一边轻轻他讲述着,正是由于列
宁进行这样精密的思索,才表现出惊人的口才。

我们不是也有这样的体会吗?对一个问题,看得清楚,想得透彻,讲起
话来,自然是振振有词,有条有理。反之,思想昏昏,胡里胡涂,怎么能说
得中肯,讲得明白呢?可以说,养成好分析好思索的习惯,是搞好口语训练
的重要条件。

四、要说普通话。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原因,汉民族的语
言,在语音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就说“鞋”吧!山东蓬莱读“席”(×),
山西南部念“海”(hai),江西念“孩子”(halzi),江苏无锡念“哈子”
(hazi)。你说,这些地方的人在一起讲话该有多热闹。怎么办呢?要讲普
通话。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
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学习普通话,这是将来
进行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今天写好作文也有重要意义。因
为作文的书面语言,要按照普通话的语法要求写。所以,口语训练讲普通话,
有助于写好作文。如果口语讲方言,作文也写方言,那怎么能让人看得明白、
听得懂呢?

以上,我们讲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进行口语训练。这里,要
说明一点,我们强调了口语训练的重要,并不是说书面语言的学习就可以忽
视了。口语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书面语言的学习又可以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


读的书多,背的文章多,贮备了许多书面语言,就可以丰富口头语言。学习
典范的书面语言,还有助于克服讲话的语病。因此,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
口语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样,“语”
和“文”就都可以学好了。


作文怎样才能不走题?

作文怎样才能不走题?

第一篇,题目是《记一件有趣的事》,写的是怀着严肃的心情去祭扫烈
士墓;第二篇,题目是《记校园的一角》,写的是早晨在校园里看到的各种
景象;第三篇,题目是《思想解放就可以不遵守纪律吗?》写的是一位遵守
纪律的同学的二三事。

听了对这三篇作文的介绍,聪明的少年朋友立刻会发现:“呀!这不是
‘走’题了吗?”对!这三篇作文都犯了一个走题的毛病。也就是说,作文
所写的内容,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文不对题。据我了解,在少年朋友的作文
中,这还是常见的毛病呢。因此,认真研究一下作文怎样才能不“走”题,
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知道,写作文,要有个题目。有时,是老师出题;有时,是同学们
自己出题。不论是老师命题还是同学们自由命题,总之是要有一个题目。作
文题目,对所要写的作文规定了特定的要求,写作文,就要根据题目所规定
的要求来写,才能做到切题。这就需要在作文之前,对作文的题目仔细地进
行审阅、分析、研究,明确题目的意思和要求,这样的一番工作叫做审题。
认真审题,是作文不走题的保证。

通过审题,要明确哪些问题呢?

一、从题目的要求确定作文的中心。

命题作文的题目,一般地说,为作文规定了中心思想。认真领会题意,
根据题目规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材料,就可以不走题。假如是拿到题目,草
草一看,想当然地就提笔作文,往往就会走题。

例如,开头讲到的第一篇作文,就是因为不符合题目所规定的中心意思
而走了题。

《记一件有趣的事》,要求通过记叙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
理,或表达某一种感情。可以写对大自然有趣味的现象的观察;可以写一次
很有趣味的化学试验;也可以写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件很有趣的事。总之,要
在“有趣”上面作文章,才扣准了题目。把扫墓这样一伴十分严肃、庄重的
事情,安在《记一件有趣的事》这样一个题目下,显然是不恰当,不符合题
目的要求的。

二、从题目的要求确定选材范围。

命题作文,虽然一般为一篇作文规定了一个中心。但围绕这个中心却有
一个选材的范围。因此,审题时,还要注意所写的内容不要出“圈”。出了
规定的“圈”,就不切题了。例如,开头讲的第二篇作文,就是因为选材超
出了题目规定的范围而走了题。

《校园的一角》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角落,经过仔细的观察,把所
见所闻加以集中,进行叙述或描写。不写校园里的一个角落,而把校园早晨
各处见到的景象和盘托出,那不就成了《校园的早晨》了吗?

三、从题目的要求确定作文的体裁。

中心确定了,所写的内容确定了,还要从题目的要求确定作文的体裁,
也就是说要确定写成一篇什么文体的作文,这也是审题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
题。例如,开头讲到的第三篇作文,就是因为作文的体裁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而走了题。


《思想解放就可以不遵守纪律吗?》要求针对把解放思想和遵守纪律对
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深入论述遵守纪律的重要
性。显然,这篇作文一定要写成讲道理的论说文。不写论说文,而写成一篇
记叙遵守纪律的好人好事的文章,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了。

《思想解放就可以不遵守纪律吗?》要求针对把解放思想和遵守纪律对
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深入论述遵守纪律的重要
性。显然,这篇作文一定要写成讲道理的论说文。不写论说文,而写成一篇
记叙遵守纪律的好人好事的文章,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了。

老师出的作文题目,多数情况,是一句话,或是一个词组。词与词的组
合、搭配,是由题目的意义决定。因此,分析题目的结构,了解词与词之间
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题目的要求。


《一件珍贵的纪念品》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中心词是“纪
念品”,修饰语是“一件珍贵”。通过分析,可以明确三个问题:第一,这
篇作文要求写关于“纪念品”这一方面的内容;第二,所写的“纪念品”不
是一般的纪念品,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纪念品,“珍贵”的纪念品;第三,
题目要求写“一件”纪念品,而不能写两件、三件。


《这事发生在课间十分钟》是一个句子。主语部分是“这事”,谓语是
“发生”,补语是“课间十分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可以明确两点:第
一,这个题目要求写一篇记事的作文。第二,题目规定,这件事必须从“课
间十分钟”中选取。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通过分析题目的结构,可以确切地理解题意和要求,
从而确定作文的主题,选材的范围以及作文的体裁。

二、从分析题目的关键词语入手,认真审题。

认真分析题目的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把握题意,确定体裁,这是审题的
重要方法。让我们来分析、比较下列四个题目。

一件有趣的事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件平凡的小事上述四个题
目,都要求写一件事,不同的是,一个要写“有趣的”事,一个要写“难忘
的”事,一个要写“有意义的”事,一个要写“平凡的”小事。有趣,则强
调所写的事,要有趣味(当然不是低级趣味);难忘,则强调所写的事,是
一件过去发生的,给自己留下极深印象的事;有意义,则强调这件事的教育
意义极大;平凡,则强调这件事极为普通,但以小见大,细微处见精神。如
果不认真领会这四个题目的关键性词语的含义,搞不清题目的要求而发生混
淆,就会走题。反之,抓住关键性词语,认真分析,就能切题。

三、从深入理解题目的含义入手,认真审题。

有一些作文题,比较含蓄,比较抽象,要深入理解题目的含义,才能扣
准题目,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例如:《路》、《灯光》、《春天来
了》,这些题目,就属于含蓄一类。这一类的作文题目,要通过字面的意思,
领会内在的象征意义,作文才能写好。如果把《路》写成描述一条行走的道


路,就太浅了。由行走的路,想到科学之路,想到时代的步伐,人生的大路,
就符合题目的要求了。《理想》、《我们这一代》这些题目属于比较抽象的
一类,这一类的作文题目含义深刻,要在深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才能写出充满革命激情而又切题的作文。

路,就太浅了。由行走的路,想到科学之路,想到时代的步伐,人生的大路,
就符合题目的要求了。《理想》、《我们这一代》这些题目属于比较抽象的
一类,这一类的作文题目含义深刻,要在深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才能写出充满革命激情而又切题的作文。

审题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训练,练习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从这个意义上
讲,认真审题,对于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智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无论
是作文,还是做其它学科的作业,都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努力培养审题
的能力。


作文怎样才能写得又快又好?

作文怎样才能写得又快又好?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作文,不仅要注意质量,还要讲究速度。为
什么要求同学们两节课写完作文呢?就是要训练同学们做到文思敏捷,要写
得快,这是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写得快呢?这需要从多方面去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是,下笔之前,要认真地思索,充分地构思。如古人讲的那样,“先闭目静
坐,理会题旨,具在胸中,然后下笔”,就是所谓“意在笔先”。

会写文章的人,都十分注重这个“意”。据说宋朝诗人陈师道,每当他
游历山川、诗兴大发的时候,就急忙回到家里。但是他并不急于动笔,而是
躺在床上,蒙上被子,静心凝神地思索。这时候,家里人要把鸡狗赶出门,
把孩子领到别处去玩,免得打扰他。他酝酿成熟了,这才爬起来,伏在桌案
上,挥笔疾书,一首诗很快就写了出来。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写得很快的,他所以写得快,也是因为在动笔之前,
有一个很长的酝酿时期。就是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笔。每
天早晚饭前饭后的休息时间,他总是一言不发地躺在躺椅上,默默地打着腹
稿。

可见,写得快的人都是因为在动笔之前,下了一番构思的苦功。为什么
一些少年朋友作文写得慢?作文之前没有认真构思,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作文要想写得快,一定要改变那种作文之前不思考、挥笔就写的习惯。

那么,动笔之前应当怎样进行构思呢?

构思是复杂的思维活动,当然不能要求中学生作文,象作家写书那样,
进行长时期的酝酿思索。但是,写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要在构思的过程中
明确下来。

一、确定文章的中心意思。

作文,无论是课内的命题作文,还是课外的练笔,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中
心意思。议论文要有一个主要的论点,记叙文要有一个贯穿整篇的基本思想。
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了中心意思,作文就有了要求,选材就有了范围,
不会东写一句,西写一段,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所以,下笔之前,要认真
审题,搞清题意,紧紧扣住题目的要求和规定的范围,确定一个中心。

二、要认真选择和组织材料。

如果把中心意思比作文章的灵魂,那么写作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一篇
文章的中心意思确定之后,就要考虑如何选择和组织构成这篇文章的材料。

首先是选材。原则上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作用的材料,则取;对表达中心
意思没有作用的材料,则舍。材料的取舍,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可用
的材料选出后,也不要平均对待。一般地说,凡是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
要详写;凡是对表达中心起一般作用的,就略写。

其次是组织材料。材料有了,哪个先写,哪个后写,要有一个顺序。全
文分几段,每一段之间怎样过渡,要有内在的联系。总之,围绕文章的中心
意思,要把材料很有条理地组织起来。


三、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开头结尾。

三、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开头结尾。

四、编提纲,把构思的结果写出来。

经过思考,要写什么,应当怎样写,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打算。但还不要
急于动笔,为了使作文写得顺畅,要把构思的结果写出来,编成一个作文提
纲。如果来不及写,脑子里也要有一个提纲。

怎样编提纲呢?我举一个例子。

有一个同学,写了一篇作文:《寒假的第一天》,大意是这样:期末,
成绩单发下来,每一门成绩都是优,唯独体育不及格,三好学生没有评上。
这个同学下决心要锻炼身体,努力争取做一个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三
好学生。寒假的第一天,他早晨起来,迎着刺骨的寒风进行长跑锻炼。

为了写好这篇作文,他编了一个提纲,征求我的意见。
一、文章开头,要开门见山,点题。
二、详细记叙跑步过程。
三、文章结尾要扣住中心,总结全文。
这个提纲太简略了,对写作文有什么用呢?编写提纲的时候要想到,怎

样编写才对作文有帮助。编提纲的目的是为了“用”,而不是机械地完成一

道程序,应付“交差”。根据我讲的原则,这个同学又重新编写了一个提纲。
一、文章开头,概括说明寒假要锻炼身体的原因。
二、文章的主要部分,写跑步克服困难的过程。
三、文章结尾,写克服困难后的心情。
修改后的提纲,有进步,能根据作文的具体内容编写,但是还不细致,

是否可以进一步想想:开头从哪里写起呢?跑步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一个
个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文章的结尾分几层意思写好呢?针对这些问题,
这个同学第三次编写了提纲。一、开头。

1.从期末发的成绩单写起,说明没有评上三好学生的原因。
2.下决心从寒假的第一天起,坚持天天锻炼身体。
二、文章的主要部分。
1.跑步遇到了困难。
风大——从听到的声音、看到的风沙等不同角度描写大风的猛烈。
天冷——从玻璃窗上的冰花、自己的感受、行人的装束等几个方面说明
摄氏零下十五度的严寒。

2.怎样克服困难?
大风中鼓足了劲儿快跑。
耳朵冻得象针扎,咬紧牙向前冲。支持不住时的思想斗争,跑还是停。
思想斗争胜利,冲刺跑到顶点。三、结尾。

1.跑完步后全身的感觉。
2.克服困难后愉快的心情。
编写这样一个提纲,作文就心中有数了,一层层写起来就不会卡壳儿,
自然就写得又快又好了,这就是所谓“理定而辞畅”啊!


下笔之前的构思,对于作文的速度,有根重要的作用。但是,构思的快
慢,又与平素的学习、观察、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作文要写得快,
还要从多方面去努力。正象许广平同志讲到鲁迅先生写作的时候说的那样:
“看起来鲁迅写得很快,但这是日常不断地、多方面地学习、积累的结果,
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为什么要自己动手改作文?

为什么要自己动手改作文?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好处很多。

一、同学们自己修改作文,有助于提高作文质量。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
道:好作文,多半是改出来的。古代学者唐彪,做过一个贴切的比喻:

“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
玉更见,再攻不已(不停),石尽而玉全出矣。作文亦然(也是这样),改
窜(修改)旧文,重作旧题..文必日进也。”

唐彪讲得很有道理。一篇作文,要确定一个正确的思想内容,要有一个
好的写作形式,这需要周密细致的思索。即使经过认真的构思,第一稿的作
文也很难考虑周全,只有通过反复琢磨、修改,才能提高作文的质量。假如
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自己的作文,潜心分析:哪里罗嗦累赘,如何删繁就
简;哪里丢字落词,如何增添补加。是否内容肤浅了,怎样提高深化;是否
层次凌乱了,怎样调理疏通。通篇结构安排不当,就重起炉灶,大改大修。
由于是顺着自己的思路检查作文的毛病,找得全,抓得准,又由于是根据自
己的认识水平,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进行修改,改得自然妥帖。开动脑筋,
自己动手修改作文,一篇有质量的作文,不难如凿石取玉一般,“石尽而玉
全出”。

二、同学们自己修改作文,有助于掌握作文规律。

修改作文,无非是修饰改正错误和不足。而作文的错误和不足,究其实
质,都是违反作文的规律。假如掌握了作文规律,错误和不足就可以避免。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作文的规律呢?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自己有毛病的作
文,是掌握作文规律的重要途径之一。

鲁迅先生十分强调,要从修改有毛病的文章中领会作文之道,他指出:
“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
该这么写’的”。鲁迅先生认为,拙劣的新闻记事、小说,就是可以用来解
剖的“不应该这样写的标本”。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一般是从成功的经验中获取。但是,错误和挫
折,往往更能激发智慧的火花。这是因为,人们在失误之后,运用比较的方
法,判断正误,鉴别优劣,往往比在不进行比较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认识更为
深刻。难怪宋朝有个文学家,用五百金高价购买白居易修改的诗稿,细心研
究白居易涂抹修改的地方,从中领悟写诗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老师
指导下,修改自己有毛病的作文,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是掌握为文之
道,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

三、同学们自己修改作文,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

修改作文是磨练思维能力的砺石。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主题的深化,
材料的充实,使人的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内容正误的判断,语言优劣的辨
析,这是锻炼分析能力的机会;作到层次清楚,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则是
对思维的逻辑性进行锻炼;学习范文、不似范文、有所突破的修改,又是对
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锻炼。为着把作文改好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一般说,要比构思时所想到的更深、更广、更严密、更精确。总之,在修改


作文的过程中,思维受到了极好的训练。

作文的过程中,思维受到了极好的训练。

我们知道,在学习中所表现的意志,是完成学习任务应具有的十分重要
的学习品质。而意志的培养,又总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学习中所需克服的
困难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愈复杂,就愈能培养学生的意志,修改一篇有毛
病的作文就是一个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磨练意志的过程。

修改作文要有一种“一定要把作文改好”的信念,无论怎样难改,也无
论改了多少遍数,只要没有改好,就要锲而不舍,再攻不已,去执着地追求,
这是对学习毅力的极好锻炼。修改作文,还要有一种自我监督、严格要求的
自觉性。无论是老师课上布置的作文,还是课下自己的练笔,以至其他学科
的书面作业,都能自动进行检查修改。这种习惯的养成,可以加强学习的责
任感。此外,修改作文,可以培养谦虚好学的精神,重视别人意见,进行自
我批评。总之,修改作文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怎样发现作文的问题?

怎样发现作文的问题?

一、作文写完要多看几遍。

文章写完要看。鲁迅先生说:“至少要看两遍。”至多呢?没有讲。宋
朝的欧阳修“其为文章,则书而傅之屋壁,出入观省之。”足见,作文收笔,
尽可能多看几遍为好。

作文写完要多看是很有道理的。第一遍的阅读,思想难于遍及各处,容
易捉住一两个明显的毛病;第二遍用心搜索,便可找到一两处比较隐蔽的错
误;第三遍可能从细微末节,提出值得推敲的问题;第四遍由表及里,深入
思考,也许从字里行间发现了矛盾。就这样,看——发现——再看——再发
现,认识在循环往复中,螺旋式上升。作文存在的毛病,从认识不清到若明
若暗,最后做到心中有数。

所以,同学们作文不要匆匆写完,不看一眼就交给老师。写完要看,要
尽量多看几遍。有的同学,在修改作文时,为自己规定了阅读步骤,并提出
阅读的具体要求。每看一遍,力求把某一方面的病误找到,这对于养成写完
作文要多看几遍的习惯,很有益处。

二、修改作文要出声地读一读。

修改作文,不仅要看,还要读。

唐朝有一个诗人,叫贾岛。每写完一首诗,总要反复吟读,走路吟,坐
下也吟,在家里读,在外面也读。有一次,他骑着毛驴,走在大街上,嘴里
还念念有词地读着,毛驴撞着人,都还不知道,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鲁迅
先生总结自己是怎样做起小说来时讲道:“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
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

修改作文,出声地读一读,是很有道理的。作文是“写话”,但是,落
成文字的书面语言,终究与口语不同,文章难免要“文”一点。如果只是用
眼看,一些“文”过头的地方,就会从眼底溜过,用嘴出声地读一读就能觉
察。因为那些“文”过了头的语句,必定读着拗口、听来别扭。分析起来,
或是词不达意,或是语法有误,或是缺字少词。按照规范的语言要求,把拗
口的地方改过来,文章就通了。如此看来,作文写完,出声地读一读,是把
住作文质量“关口”的一个重要步骤。

三、自己提不出问题,请别人来批评。

修改作文,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形,就已有的水平,尽最大的努力,看呀,
读呀,依然挑不出毛病,于是,停笔不改了。其实,看不出问题,并不等于
作文没有问题,只是没有发现问题罢了。这就要主动把作文拿给别人看,虚
心听取批评,求得帮助。建安时期的曹植,写完诗文常常请一些朋友来提意
见。他规定,不许说优点,更不许讲奉承话,要多批评,挑毛病,“讥弹其
文”。

曹植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不是有一个成语叫“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吗?自己写的作文,明明有问题却发现不了,明明是毛病,却十分欣赏,这
就叫“当事者迷”。找几个同学来评议,他们没有偏见,文章不足之处清清


楚楚,能给你一一找出,这就叫“旁观者清”。别人的意见,自己不同意也
不要紧,可以展开讨论,你讲你的“道”,他说他的“理”,通过争辩,辨
明了作文的道理,这不是一件好事吗?所以,修改作文找不出毛病的时候,
就找几个人来“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么,你就能清醒地发现:“啊呀,作
文的毛病还不少呢!”四、过一段时间再改是发现问题的办法。

楚楚,能给你一一找出,这就叫“旁观者清”。别人的意见,自己不同意也
不要紧,可以展开讨论,你讲你的“道”,他说他的“理”,通过争辩,辨
明了作文的道理,这不是一件好事吗?所以,修改作文找不出毛病的时候,
就找几个人来“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么,你就能清醒地发现:“啊呀,作
文的毛病还不少呢!”四、过一段时间再改是发现问题的办法。

写作文,无论记叙还是议论,都表明作者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事物的
认识。人的认识深度,必然要受当时的思想水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过一段
时间,读了一些书,看了一些电影,参加了一些活动,对先前作文所写的内
容,产生了新的认识,再回头看那篇认为没有毛病的作文,就会发现问题而
感到不满足了。这就自然产生要修改的愿望。

有一个同学,每到学期末,总要对一个学期的作文进行总结。对每一篇
作文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认真地再做一次分析,然后根据新发现的问题,再进
行一次修改。由于他坚持采用“过一段时间再修改”的方法,作文有了显著
的进步。

五、与范文比较,有助于发现问题。

好动脑筋的同学,善于同范文比较发现自己作文的问题。比如写了一篇
记一件事的作文,便阅读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发现自己记事写人的不
足;写了一篇描写一件工艺品的作文,便阅读魏学涒的《核舟记》,发现自
己状物的毛病。“有比较,才有鉴别”,所选用的范文很有针对性,这就能
从比较中,找出自己作文的问题,产生一种相形见绌之感。

六、认真领会老师的批语。

老师的批语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写在作文后面的尾批,这是对全篇作文
所做的简明而全面的分析,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应如何改进。一类是
写在作文纸两旁的眉批,这是对文章某一局部的意见,写得好,给予肯定,
写得不好,指明原因。有一些病句,老师用红笔标明,引起同学注意。

认真阅读老师的批语,就仿佛听见老师站在你的面前直接对你讲述:这
个地方写得不具体,应当从多方面去形容;这句话不通顺,要更换一个词语;
这一段重复,可以删去..认真领会老师的批语,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作文的
问题。

以上讲了六种发现作文问题的方法。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
方法,有助于发现作文的问题。但是,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扩大知识面,对
于发现作文的问题,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认识水平提高了,知识面扩大了,
就可以站得高。居高临下,再看自己的作文,就容易发现作文的问题。因此,
不能忽视从这一方面去努力。既注意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
又能从提高认识水平、扩大知识面方面去努力,那么,就可以逐步培养较强
的发现作文问题的能力。


怎样消灭错别字?

怎样消灭错别字?

一个知县很爱吃枇杷,有人给他买了一筐,并派人先送去一封信,上面
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

知县看了很奇怪:“为什么要送我一筐弹奏的琵琶呢?”等到东西送来,
却是一筐能吃的鲜枇杷。知县笑了,顺口吟了两句诗:“枇杷不是此琵琶,
只恨当年识字差。”一个客人在旁边接着说了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
城箫管尽开花。”

琵琶当然是不能开花结果的,这几句诗是在讽刺那个写错别字的人。

其实,这样的笑话在一些同学的作文本中也有,如把“进行调查”写成
“进行吊查”,把“睡火炕”写成“睡火坑”,把“老师”写成“老帅”等
等。这是一个应当引起严重注意的问题。

我们写作文,就是要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以相互交流思想。如果一
篇作文,错别字连篇,那还怎么能准确表达思想,使别人了解呢?所以,要
把一篇作文写好,一定要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就要把消灭错别字当
做一件重要的工作,认真对待。

为了帮助少年朋友更好地消灭错别字,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国汉字的特
点。

字数多,这是汉字的一个特点。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东汉的《说文解
字》,搜集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清朝编写的《康熙字典》搜集了四万七
千零三十五个字,这还没有收全,汉字的总数估计有五六万之多。汉字不仅
字数多,而且每一个字的笔划也多,这是汉字第二个特点。汉字简化以前,
有的笔划多达三、四十划,简化以后的汉字,二十划以上的仍然不少。汉字
还有一个特点,每一个字有一个读音,有的字还是一字多音。比如,“宿”,
写做“宿舍”,就读
s
ù,如果写成“住一宿”,就读
xiū。同时,还要看到,
我国的汉字是复杂的表义文字,每一个字都有特有的字形、字音、字义。由
于汉字的这种复杂性,给学习汉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不按照汉字的特
点学习,就容易产生错别字。通常,出现错别字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字形
掌握不准确而写错字。

1.增减笔划。
例如:把“隆重”写成“(■)重”;
把“染色”写成“(■)色”;
把“或者”写成“(■)者”。
2.字形混淆。
例如:把“针灸”写成“针(炎)”;
把“悲哀”写成“悲(衷)”;
把“崇高”写成“(祟)高”。
二、字音相同,而写成别字。
1.字形相似的同音字混淆。
例如:把“锻炼”写成“锻(练)”;
把“珊瑚”写成“珊(蝴)”;
把“灰心”写成“(恢)心”。2.字形不同的同音字混淆。
例如:把“带头”写成“(代)头”;

把“已经”写成“(以)经”;

把“已经”写成“(以)经”;

例如:把“病入膏肓”写成“病入膏(盲)”,不懂“膏肓”是心膈之
间而误用了“盲”字。

把“肆无忌惮”写成“肆无忌(弹)”,不懂“惮”是“怕”的意思,
误用“弹”字。

把“亡羊补牢”写成“王羊补牢”,不懂“亡”是“逃跑”的意思,误
用“王”字。针对上述产生错别字的几种情况,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消灭
错别字。

一、牢固掌握正确的字形,消灭错别字。

我们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会,第一次识记的生字,如果学得扎实,记
得牢靠,一般说,这个字以后是不会写错的。而第一次学生字,就记错了字
形,以后尽管加以纠正,还会写错。所以,消灭错别字的根本方法,是要认
真学好每一个生字,牢固地掌握正确的字形。每学一个生字,一笔一划,一
点一撇,都要看清写准。既不能缺胳膊短腿,也不许添枝加叶,特别是一些
笔划繁多的字,更要细致认真。

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这对消灭错别字很有好处。作文遇到不会写的字,
不要想当然地胡写乱猜,翻开字典,学会了再写。就是一些学过的字,自己
感到没有把握,也不要信手写个“大概其”。查查字典,搞清楚了再写。如
能有这样认真的态度学字写字,错别字自然是能够杜绝的。

二、利用汉字造字的原理,消灭错别字。

在汉字之中,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字是形声字。这类字,一部分表示字
音,另一部分表示字义。例如:“蜻”、“清”。“青”,是这两个字的字
音,而“虫”、“氵”分别表明这两个字的字义。

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可以区别字形相近的字,避免出现错误。

例如:树梢捎信“树梢”的“梢”,是树木上的一部分,偏旁用“木”。
“捎信”的“捎”,表示用手传递,用“扌”旁。因此,不能把“树梢”写
成“树(捎)”,把“捎信”写成“(梢)信”。

三、通过比较,抓住特点,消灭错别字。

有一些汉字,字形相似,只有细微的差别,十分容易混淆,稍一疏忽,
就可能把字写错。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抓住
特点,是避免把这一类字写错的好方法。例一:已(yǐ,半封口)

己(jǐ,不封口)

巳(s
ì,封口)

例二:戍(sh
ù,中间是一点)

戊(w
ù,中间是空心)

戌(xū,中间是一横)

四、通过组词,理解字义,消灭错别字。

由于字义不懂而写成错别字,解决这一类的问题,就要在理解字义上努
力,然而,孤立地理解字义,往往是记不牢的。如果把容易写错的字用来组
词,把字义和词义结合起来理解,效果就好多了。

例一:坚坚固艰艰苦经过组词,深入理解到“坚”字是硬的意思,“艰”
字是“难”的意思。这样就不会把“坚固”写成“(艰)固”,“艰苦”写
成“(坚)苦”。


例二:常经常长长久通过组词,确切地了解“常”表示不变的意思,“长”
表示时间长久的意思。这样就不会把“经常”写成“经(长)”,“长久”
写成“(常)久”了。以上介绍了四种消灭错别字的方法。其实消灭错别字
的方法岂止这四种?据我了解,有一个同学,他订了一个搜集错别字的小本
本,把自己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抄下来,加以订正,每个字按照正确的写法
写五遍,他还经常翻阅这个小本本,防止回生。以后,在他的作文中,很少
出现错别字了。这个同学消灭错别字的方法很好。还有一个小队,在小队长
的带领下,隔一段时间,把大家作文本里的错别字集中起来,搞一次消灭错
别字的比赛,这对消灭错别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方
法。

例二:常经常长长久通过组词,确切地了解“常”表示不变的意思,“长”
表示时间长久的意思。这样就不会把“经常”写成“经(长)”,“长久”
写成“(常)久”了。以上介绍了四种消灭错别字的方法。其实消灭错别字
的方法岂止这四种?据我了解,有一个同学,他订了一个搜集错别字的小本
本,把自己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抄下来,加以订正,每个字按照正确的写法
写五遍,他还经常翻阅这个小本本,防止回生。以后,在他的作文中,很少
出现错别字了。这个同学消灭错别字的方法很好。还有一个小队,在小队长
的带领下,隔一段时间,把大家作文本里的错别字集中起来,搞一次消灭错
别字的比赛,这对消灭错别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方
法。


作文的标点符号是可有可无的吗?

作文的标点符号是可有可无的吗?

从前,有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恰巧天下起雨来,
客人便坐着不走了。自私的主人想了一个逐客的主意,他在一张纸条上写了
十个字: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写完,把纸条贴在墙上给客人看。谁知客
人看了纸条,反而更安然地呆在他家了。自私的主人就责问客人:“你看了
我写的纸条怎么还不走?”客人惊讶地说:“你写的这个纸条不是要留客的
吗?”原来,主人的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而客人把纸
条上的字读成:“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哈!客人的理解与主人
的原意是猴吃麻花——满拧。

这则笑话说明,作文不注意运用标点符号就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以至
发生误会。这样的事,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是常常发生的。

比如,有一个同学在《记运动会》的作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话。

一千米赛跑到了最后冲刺阶段,突然跑在最前面的王非,用力过猛,摔
倒在跑道上。

从这句话的上下文看,句中的“突然”是表示王非在跑步行列中的位置
在一瞬间起了变化,从后面到了最前面。然而事实却是,王非起跑后始终都
跑在最前面,“突然”是表示他的摔倒出乎意料。这篇作文的作者也是这个
意思,但是没有表达清楚。这是什么原因呢?标点符号用错了。如果在“突
然”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而把“王非”后面的逗号去掉,改成:

突然,跑在最前面的王非用力过猛,摔倒在跑道上。

这样一改,就不会产生与事实不符的表达了。看!一个标点符号的位置
前后变一变,就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效果,能说标点符号对于写好作
文是可有可无的吗?

正是因为标点符号对于作文的意义十分重要,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在写作
的时候,对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要经过认真的锤炼。英国有一个著名的
文学家,叫王尔德。一天,他在家里举行宴会。许多宾客来了,却没有见主
人。等了许久,才见王尔德急急忙忙从里面跑到客厅。客人问他:“你到哪
里去了。”王尔德回答说:“在校阅一篇我写的诗稿。”客人又问:“你在
屋里这么久,一定作了不少工作吧。”王尔德说:“我作了一件极其重大的
工作,删去了一个逗号,但经过反复思考,我又把它加进去了。”一个大作
家,为一个小小的逗号,竟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可见标点符号对于作文有多
么重要的作用。

那么,确切地说,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呢?

标点符号有两个作用。一是表示语言自然的停顿。人们说话,是不会一
口气不间断地说下去的,要一句一句地说。一句话的意思讲完了,停顿的时
间长一点;一个意思没讲完,停顿的时间就可以短一点;如果是讲到几个并
列的事物,停顿的时间就更短。这种说话的停顿,在书面语言中就要靠标点
符号来表示。意思讲完了,用句号;意思没讲完,用逗号;并列的事物之间,
用顿号。

标点符号还有一个作用,有助于表达思想感情。人们说话,是有感情的,


随着感情的发展,声调会有抑扬顿挫的变化,还要表现喜、怒、哀、乐、惊
叹、疑问等不同语气。这种说话的声调和语气,在作文里,也要借助于标点
符号。例如,有强烈感情的一句话,要用叹号;表示疑问的语气,要用问号;
呼叫时的长音,要用破折号;说话时表示强调的地方,用着重号;表示断断
续续的语气,用省略号。

随着感情的发展,声调会有抑扬顿挫的变化,还要表现喜、怒、哀、乐、惊
叹、疑问等不同语气。这种说话的声调和语气,在作文里,也要借助于标点
符号。例如,有强烈感情的一句话,要用叹号;表示疑问的语气,要用问号;
呼叫时的长音,要用破折号;说话时表示强调的地方,用着重号;表示断断
续续的语气,用省略号。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
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
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
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
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
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
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
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

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
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
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在这一段文字中,句号、逗号、冒号、分号自然地把句子断开,叙述有
节奏;叹号、问号、破折号的运用,增强了叙述的语气,很有感情。读了这
段文章,好象使人感觉是自己在听长妈妈娓娓动听地讲故事。这样的表达效
果,固然主要在于遣词造句的功用。但是,鲁迅先生对于标点符号的锤炼,
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讲的是标点符号的功用。下面,再讲怎样学习使用标点符号。

一、认真学习关于标点符号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形
状及用法。同学们可以制作一张学习标点符号的卡片,卡片上绘制一个标明
名称、形状、用法等项目的图表,把每一种标点符号逐项一一填写清楚。经
常翻翻这张简明的卡片,可以帮助记忆。

二、认真学习语法知识,有助于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例如,掌握了关于
句子结构的知识,可以从分析句子成份入手,判断一句话的意思是否讲完,
从而正确使用句号、逗号,不至于发生句逗不分的错误。再如掌握了复句中
关于并列复句的知识,就可以正确运用分号,而不会把该用分号的地方写成
了句号。总之,认真学习语法,对于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是有好处的。

三、要养成自觉运用标点符号的习惯。不仅作文课上写作文注意运用标
点符号,就是写日记、写信、写假条以及完成各科书面作业,也都要正确运
用标点符号。同时,还要养成一边作文一边书写标点符号的习惯,不要写完
了作文,最后再补充。

四、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书写及格式。标点符号要书写规范,写得不规范,
会发生混淆。句号要画个小圆圈(。),逗号象个小蝌蚪(,),顿号笔尖
要向下顿(、),冒号是上下两个小圆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力求
书写规范。

使用标点符号还要注意格式。一般一个标点符号占一个格,写在空格的


左下方。省略号、破折号占两格。一行字写完,没有空格了,又恰巧需要使
用标点符号,就把标点符号写在这一行最后一个字的右下方,不要写在下面
一行第一格内。

左下方。省略号、破折号占两格。一行字写完,没有空格了,又恰巧需要使
用标点符号,就把标点符号写在这一行最后一个字的右下方,不要写在下面
一行第一格内。


学习语法修辞对学作文有用吗?

学习语法修辞对学作文有用吗?

学习语法修辞当真对写作文没用吗?

我想,让我们从实际出发,举几个作文的例子,来讨论这个问题。

例一:我们要遵守党的教育方针,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这句话不通,“遵守”和“方针”搭配,不合乎语言的习惯。“遵守”
可以和“纪律”搭配,“方针”要和“贯彻”搭配,这句话应当改成“我们
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例二:我们不但要努力学习,而且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初看,这句话似乎没有毛病,可是仔细一读,就会发现问题。关连词“不
但..而且”是表示递进关系,可是从这句话的内容看,并没有一层进于一
层的意思,因为努力“搞好学习”,就包括了“课外阅读”。如果把第一个
分句限制为课内的学习,改成“我们不但要搞好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要加强
课外阅读..”,就语气贯通了。

例三:同学们的热情鼓励给了力量。

这句话的毛病是句子成份不全,“同学们的鼓励”给了谁“力量”呢?
不明确,加上一个“我”就清楚了。“我”和“力量”在这个句子里都是宾
语,是双宾语,缺一个宾语“我”,句子就不完整了。

以上三例都是由于用词造句有毛病,使得句子不通顺。而用词造句,句
子结构部属于语法方面的问题,如果学一点语法知识,了解用词造句的规律,
熟练掌握句子的结构,那么,作文就可以避免这些错误的。

这讲的是语法,下面再谈谈修辞。例一: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
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是打比方,用“秋天田野里的红高粱”
比喻志愿军战士淳朴的形象,给人以鲜明、生动的感受,这样写,表达效果
好。这种打比方的写法,修辞学叫做“比喻”。例二: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
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弹琴”、“低唱”,是描写人的
词语,用来形容小动物,写得生动形象,充分表达了儿童喜爱大自然的心情。
这种把小动物人格化的写法,修辞学叫做“拟人”。

例三:一跑,就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
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毒花花的太阳,晒得手和脊背十分难受,
这在炎热的季节,是常有的事。但是把手和脊背“晒裂”是不可能的。这种
把事实夸大了的写法,修辞学叫做“夸张”。这句话通过夸张,突出了炎热
给人带来的痛苦。

以上三例说明,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写法,增强了表达的效
果,可以把一个意思写得具体、鲜明、生动。足见学习修辞方法,对于克服
语言干瘪的毛病是很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学习语法,可以解决作文造句通不通的问题;


学习修辞,可以解决表情达意的效果好不好的问题。由此看来,为了写好作
文,还一定要学习语法修辞哩!

学习修辞,可以解决表情达意的效果好不好的问题。由此看来,为了写好作
文,还一定要学习语法修辞哩!

首先要把概念搞清。什么是实词、虚词;什么是主语、谓语;什么是单
句、复句;什么是拟人、比喻;要有准确科学的理解,认识正确才能使用无
误。其次,学习语法修辞理论要联系实例,语法修辞规律是从大量语言现象
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要牢固掌握每一个概念,一定要联系语言的实例学习,
实例联系得越多,概念理解得越清楚,自然也就记得越牢固,而且记住的不
是一条条死知识,是经过实例验证的道理。

学习语法修辞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以致用。语法修辞不能不学,但是,
也不宜抠得太细,更不要钻牛角尖。我们掌握了最基本的道理以后,重要的
问题在于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仔细琢磨句子怎样才能写得通顺,感情怎样表
达效果好,在使用中进一步理解语法修辞的理论,这样才能把语法修辞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