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如何数据预测:文人辦報的時代典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3:19:45
文人辦報的時代典範■翁台生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November 05, 2011 06:00 AM | 314 次 | 0 | 3 | | 播放 | 暫停 | << 上一頁 | 下一頁 >> 圖片 1 / 3今年二月馬克老在世界日報三十五周年慶上接受頒獎。一個山西祁縣矢志新聞的文學青年,到全球華文報業的巨擘,《世界日報》副董事長馬克任辦報有時代使命感,一生寫下許多傳奇。他耕耘報壇六十餘載,一生奉獻給華文新聞事業,樹立典範,後輩尊稱為馬克老。

克老歷任台灣《全民日報》、《民族報》採訪主任、《聯合報》採訪主任十三年、總編輯七年和駐美特派員。1976年2月12日開辦《世界日報》,在紐約與舊金山同步創刊發行,同時身兼總社社長、總編輯及總主筆,為《世界日報》成為今日海外第一大中文報紙,打下堅實專業基礎,成就了海外最具影響力的華文報紙地位。

毛澤東死亡的新聞
讓世報一戰成名

《世界日報》創刊初期在紐約中國城並未能打開局面,一直到當年9月9日中共黨主席毛澤東病逝的消息,世報三大張從首頁到四頁,全都報導毛澤東之死的新聞、分析與評論,還配有半版畫頁。以創刊初期寥寥可數的工作人員,可以在報面上表現出那樣宏偉氣勢,使其他華文報紙無從相比,更出乎其想像。經此一役,《世報》開始一飛沖天,可以說是編務發展的重大里程碑,也是個業務的起飛點。

就在克老往生前兩天,我與跟克老共同打拚數十年,被稱為版面「魔杖」的老編王潛石先生碰頭,也談起改變「世界」的那一天。回想毛澤東逝世當天,那天早晨他被克老電話叫醒,慢跑趕搭地鐵赴唐人街報館,到中午出報時搶出了兩版新聞、兩版畫刊,用盡了台灣搶新聞趕時間的緊促應變手法。當天紐約華文報紙都只有一則簡單新聞交代,《世報》出刊十二頁,一炮打響,讓《世報》走出中國城逐日壯大。

王潛老跟克老搭檔早在《聯合報》時代就開始,記得台灣全民瘋《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時代,主演梁兄哥的凌波到台北,全台轟動,當時影劇記者來稿卻只有幾百字。當晚記者都走光了,克老只好跟潛老兩人拆解文稿,趕寫拚出一個全版來,第二天果然聲勢壓過緊追的對手《徵信新聞報》。

從梁祝到毛澤東的新聞處理,充分顯現克老這種老報人永遠不服輸的拚搏精神,也不時激勵同時代的新聞人。當年跑大新聞走路有風的合眾國際社台北分社主任蕭樹倫,他的回憶採訪十二人組難忘的一天,十分具代表性:「有一天,空軍打下來中共的米格機,緊張工作了一夜,新聞寫完,大家又相約在我家打梭哈,打到天亮。唐一民兄輸了一夜,好不容易手上拿了三條老K,正在猛加鈔票時,馬主任推著我們當年風雨不休的標準交通工具——自行車,叫門進來了:『你們還在這裡熱鬧,你們不去看看報紙,他報都打下四架米格機,我們只打下一架!』他說話時只較平時提高了聲音,說完就走了。我們沒有再賭下去,也笑不出來了。從此我們再也沒有漏過一次重要的新聞。」

蕭樹倫說從這個教訓學到了:重要新聞到最後一分一秒都可能發生變化。他相信後來在合眾國際社經常擊敗美聯社,多少得益於那一個笑聲突然中止的清晨。

永遠堅持挺立
在時代的前端

馬克老在《聯合報》總編輯任內這種不怒而威的個性,造就了《聯合報》紀律嚴明的鋼鐵部隊。曾經受教於克老的《聯合報》總編輯的張逸東到班第一天,真正見識到馬老師不一樣的一面。當天他怯生生坐在編輯部一角,但聞各方人馬高談闊論、恣意笑談,編輯部恍如嘈雜混亂菜市場。忽然之間,有人食指豎嘴發出噓噓之聲,霎時鴉雀無聲,隨後皮鞋踩踏地板的聲音清晰可聞,馬克老提著黑色公事皮箱進編輯部了。

馬克老任採訪主任十三年加上總編輯七年,他的粗重厚實腳步帶領《聯合報》衝上第一。《世界日報》1976年創刊初期,他一人身兼社長、總編輯及總主筆三要職,紐約總社連他在內一共只有九人,包辦了全部採、寫、譯、編、分稿、核稿、校對到拼版的工作。馬克老不僅編採譯樣樣專精,他對工作無分日夜地投入,少有人能及;他的二百一十九篇美國華人社會評論擲地有聲,適時催化華人社區的改變。

《世報》創刊次日,《紐約時報》就有報導介紹美國《世界日報》的誕生:「一份新的日報,爭取華埠的讀者」,反映出當時華文報業走不出中國城的處境,是《世界日報》的誕生帶動競爭的活力,掀起海外中文報業的革命。等到1985年9月《紐約時報》再度為文介紹紐約華文報紙市場,《世報》已居於領先市場的地位,用了三分之一版的篇幅配了馬克老微笑展讀《世報》的照片;1995年《紐時》再度介紹北美華文報紙,轉換《紐時》頭版的招牌口號:「所有該登的新聞中文都有」(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in Chinese),依然用了馬克老展讀《世界日報》的照片。也可見克老在北美華文報壇的地位。

《紐約時報》究竟如何看待辦報的時代典範?記得兩年前《聯合報》系組團前來與《紐時》編業高層交流,共同探索數位時代的報業轉型與突破。當時的《紐時》總編輯凱勒(Bill Keller)正苦於預算減少、人員緊縮與數位匯流轉型的適應,話題轉到像伊拉克戰爭報導國際採訪花費太大,許多歐美通訊社與主流媒體不得不後撤的困局時,凱勒突然雙眼發亮、語氣堅定地說,不管其他媒體如何彈性調整,《紐時》仍然會保守「最後堅挺到底策略」(The Last Man Standing Strategy),前進全球現場,提供讀者必要的資訊。因為《紐約時報》畢竟跟別的報紙不一樣,有它的使命,自然有它的堅持。

凱勒「最後堅挺到底」這句話我始終難以忘懷。回顧克老一生奉獻新聞事業,其實也就是默默堅守著「堅挺到底」的編採策略,不管是《聯合報》當年採訪組十二人,還是《世界日報》創報時期的九人隊伍,克老永遠挺立在時代的前端,才能在一波波的新聞浪潮中卓然而立。在台北,從西寧南路、康定路到忠孝東路;在紐約從華埠窩克街、法拉盛到白石鎮,粗重腳步一路走來,那一片荒原草徑已成繁花夾道沃土,《聯合報》六十年與《世界日報》三十五年處處都可以看到他發熱的光影。

「The Last Man Standing.」——堅挺到底!一生的精采,成就文人辦報的時代典範,終於無愧無憾地放下粗重的腳步,讓後人永懷那全球華文報業的傳奇。克老,安息!

(作者為世界日報紐約社總編輯)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文人辦報的時代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