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交易员报名:结体匀称严整风格妩媚雍容:王献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0:57:57
结体匀称严整风格妩媚雍容: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书法欣赏

      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

      王献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性卓荣不羁,不修边幅,善真、草书,《宣和书谱》评价其“律以家法,在羲献间”,传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王献之的字。王氏后代大书法家王僧虔(425-485)、王志父子尤为显著。辽宁博物馆藏有父子俩的摹本,分别是《万岁通天帖》中的第八帖《王琰帖》和第十帖《一日无申帖》。 王献之书法欣赏【中秋帖】与【十三行贴】

书法欣赏-中秋帖

       王献之七八岁时开始学书法,羲之乘其不备从其背后疾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子敬在兄弟排行中年最幼,天资亦最高,幼承羲之亲自指点,书遂大进,羲之曾书《乐毅论》以赐官奴,故献之真书大能穷微入对,筋骨紧密,不减于父。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羲之第七子,因任中书令之职,故世又称其为王大令。

书法欣赏-洛神赋十三行贴

    《中秋帖》是王献之的行书书法之作,它虽是米芾的摹本,但仍然能够感触到王献之书风的魅力,此帖与《鸭头丸帖》大近,气势夺人,洒脱奔放,为“一笔书”经典。《中秋帖》东晋王献之书,宋米芾临,行书纸本墨迹,3行,共22个字。前后皆有缺文。清乾隆三希堂“三希”之一,三希堂法帖有摹刻本。

书法欣赏-洛神赋十三行贴

       王献之传世的行草作品大都刊刻于《淳化阁帖》九、十两卷之中传世墨迹有《鸭头丸帖》,《地黄汤帖》和《中秋帖》。流传下来的小楷有《洛神赋十三行贴》,中秋帖笔画劲利,态致萧散,墨采飞动,堪称”开张于行,又处于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花开。”可见献之行草,纵心奔放,淋淳酣畅,可谓逸气盖世,千古独立。 书法欣赏/研究/书法的凝神静虑与书品人品 

书法欣赏-王献之中秋帖

        书法能将人的内在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的、无限的线条的存在,即书家生命存在的延伸。书法是书家生命的外化,其外化为线条的跳跃。历代书法家沉湎、陶醉于内心的归向,乐此不疲地自我陶醉、自我完善。书法是外在线条形态的志,志是内在心理、人格、个性形态的书。

        古人书作,具有深厚的生命内质、文化内涵。王羲之《兰亭序》不仅是历史的记录、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是人性、人格、襟怀、文化内涵得以“敞晾”的媒介。其价值是从书法作品、文品、人品修养中透露出来的,从而受到后人的崇拜。文、书、人三者合一,是传统书法重要的文化特质。古人常追求书品与人品并重。书品是书家灵魂的栖息所、是人性的依托。是故,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都是无意于佳乃佳的佳构,其作者的人格、文化品位俱高。

       晋人书法强调作书前“先乾研墨,凝神静虑”,主张“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这种“虚静”的美学精神是受“虚静说”的影响。《老子道德经上篇·十六章》有“致虚极,守静笃”。 以二王为代表的东晋书风,冲和、平静、自然、含蓄、优雅,追求人、文、书合一。

  书法精神的一大特质——抒情、自足、自适,非刻意求成。也正是这种自娱自乐的创作心态,才使晋人在挥毫时,不必为取悦他人而创作,亦不必因未获得社会认可而踌躇,他们的作品并非是刻意“创”出来的,而是蕴含内在生命冲动的抒发,是情性、个性的发挥,是随兴所至的“任情恣性”,显示出对情意、对人格独立的高度重视。“虚静”的美学精神使晋代书家视实用功利为低级之事,他们淡泊名利,喜好山水,使艺术达到虚静、空灵。自娱、自适、自足的创作心态,自然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空灵、虚静的美感。王羲之“坦腹东床”不拘礼节的自适,有自我陶醉、不为人左右的傲气,所以晋人书法多有孤芳自赏的自适、怡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