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f(x)是连续变量:回答一封關於智商的詢問信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39:08
回答一封關於智商的詢問信件作者:錢神電信

各位的前輩好:

在下山東工商學院學生,第二次發信,第一次七乾先生解答,甚為感激。

按前輩說法,智慧就是智商,智商決定成就。初始以為不妥,因為中國古代一直是德才之說,少有德智之說。而德往往更重要,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後來覺知,智德一體,即如亞氏所言,德性分為倫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福澤諭吉也認為智德皆有公私之分。公即大。末學以為,才者,知識,技能之謂;而智德一體,大德小智,大德大智,德範疇更廣。失德殞身之士,非才勝德,實無智,無德也。劉邦無才,無私德,但有公德,即有大智,最後功成名就。項羽有私德,有才,但無公德,最後烏江折戟。蘇格拉底應該是大智者了,但好論辯,以致殞身,善者不辨,辯者不善,蘇格拉底德性或許還欠完滿。

人是身心一體,智慧是心的德性,德是身心的德性,萬物向善,自發趨於至善。智慧屬於思維的範疇,不斷思維,思維自己的思維,圓形循環,達到自的境界,至善往往是「自」。借由智慧,格物致知,不斷思辨,不斷否定否定,不斷劃分抽象,清除障礙,發現內心的永恆,即真理。此時否定變成了肯定,懷疑和批判消失了,真理成了一種信仰,再次否定,就變成了荒謬,在這一點上,哲學和宗教交融。宗教在於信仰,在於肯定,在於整合,全身心去尋覓。修德是身心共進,最後由人德達天道,這個道不同於真理,是天人合一境界。

所以末學認為,由思辨達到的真理只限於頭腦,而修行達到的道才是真實的。德的範疇就比智更廣些。

古人以德才論人,如今有IQ測試,數字衡量,更為明確。記得以前閱讀過的書中所說,人的潛在智商能達到2000,倒是和潛意識,潛能之說接近。好像智商並非倍分,100並非50人的一倍,往往是智商90人的一倍,類似行百里者半九十吧。錢神部分文章有明確的數據衡量智商,而網上關於智商的測試大多失準,智商的研究文獻又稀少,能查到的也標準各異。

末學想問,有關智商的分析是前輩的經驗之說,還是前輩通過調研設立了這樣一套標準,請指點一二,謝謝。一點好奇,叨擾各位前輩靜慮了。

                      2011.11.3
回復:
  「初始以為不妥,因為中國古代一直是德才之說,少有德智之說」
  第一句話是偽論。請問你讀過多少篇古文?你認為把基礎建立在錯誤之上的方法可以求得真知嗎?
  唐代以前較少使用「智」,多使用「知」,佛教興盛以後才大量使用「智」,是「知」的後起字,而從「日」是因為摩尼教的「光明」一詞。先秦文學全是在講「智」,也講「德」,中華文化正是「德智」。

  上面僅評點文論的第一句,其他不多談。明白告訴你,你的論點有八成是建立在偽論的基礎之上,犯下了大顛倒病,通篇是胡說八道的意淫大作,可惜你沒有能力識別錯誤,因為智商不足,知道嗎?

  智商是從0開始的,然後1、2、3,一直到200,每一種生命體皆有智商,是地球生命的智商測量。因為智商相當殘酷,所以共濟會才搞出了另一套的智商度量,你110,他120,其實用精確的生命測量往往只有60或70。隨著年紀的增長,經驗愈加豐富,智商也會漸漸地增高,直到悟道為止,知道嗎?你還年輕,請老實寒窗十年、二十年,系統性的扎實基礎是重要的,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千萬不要東抓西抓總是建立在偽論之上。類似你這種情況的人,祝福你們早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