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卫视气象女主持:汉语新诗鉴赏(30)余光中?向明?公刘?森子?雷平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15:54

汉语新诗鉴赏之三十

余光中/向明/公刘/森子/雷平阳

 

 

余光中(1928- )台湾诗人,祖籍福建永春县,生于江苏南京。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多种。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年1月21日

(选自《余光中自选集》天津百花2005年版)

 

[赏析]

余光中生于大陆,长于大陆,后来去台,但他深深眷恋着祖国大陆,他曾在《五陵少年》一诗中写道:“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逐鹿的鼓声/……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支流”。他还说过,中国大陆是“所有母亲的母亲”,“所有父亲的父亲”,“所有祖先的摇篮”。诗人眷恋大陆、思念故乡情结之浓重,是可以想见的。但是就《乡愁》一诗的写作而言,光是有一股强烈的思乡情绪还不足以成就一首好诗,重要的是把这种情思转化为意象,这才是对一个诗人创造能力的检验。余光中无疑是位有才华、有独创性的诗人,他处理起这样的题材举重若轻。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择与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样四个中心意象,构成《乡愁》一诗的骨架。

头两个小节,用来自生活的“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作为“乡愁”的表征。由于背井离乡,只能用贴着邮票的书信沟通信息;由于隔山隔水,难得有买船票相聚的机会。这里的邮票与船票暗示了空间的阻隔。第三小节的坟墓代表着死亡。死亡是生命活动最具有深刻意义的时刻,经得起死亡检验的东西,才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把“乡愁”比成坟墓,足以表明乡愁之强烈,有一种永诀般的震撼人心。最后一节是点睛之笔。造成乡愁难解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海峡把祖国分成两个世界,这种政治上的人为的阻隔,比千山万水的阻隔还要难于逾越。妙处又在于,面对这种难于逾越的巨大阻隔,诗人却用了“一湾浅浅的海峡”轻轻带过,这是我国古代思乡诗的典型的含而不露、哀而不怨的风格,在有意淡化的意象描绘中蕴含着深郁的情愫,在平静的叙述背后涌动着诗人的心潮。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本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诗人又是如何把它们组织到一起的呢?

以时间为序,把最能体现每一时间段诗人情绪的中心意象凸现出来,是《乡愁》一诗意象组合的基本手法。一般说来,诗人情感的触发,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回顾人生历程时升华起的时间意识。而身为游子的诗人对于时间尤其具有特殊的敏感。就《乡愁》这首诗而言,诗人是遵循自然的时序而组织意象的。具体说,就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样一个人生成长的自然顺序展开的。这种时间的展开方式,由于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脉络与现实的时序相一致,因而时间线索清晰,写来朴实、真切,并易于为读者接受。

复沓的巧妙运用,是这首诗的意象组合的又一手法。复沓是我国古代诗歌,特别是民歌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和表情手段。《诗经》中的不少诗篇节与节之间结构相似,词语上也不过只有两三个字的变化,但是通过反复咏叹,可以获得意义的集中以及节奏的美感。《乡愁》一诗,全诗共四节,以时间为序,每一节安排一个中心意象,时间词与中心意象固然不同,但是每节都运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头”的句式,再加上“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浅的……”这结构相同的数量词及叠词在同一位置的复现,这便构成了节与节之间的对称与均齐。这种复沓式的结构方式,有助于渲染一种浓烈的气氛,造成意义的集中,强化诗人所要着力宣泄的情感。此外复沓还可以加强节奏的美感,使音韵更为和谐。从起源来说,诗与乐、舞有着天然的联系。复沓便是诗应和着乐、舞回旋往复的节奏的一种形式。复沓借助于结构相同和若干不变的词语,把全诗组织为一个整体,其相同及相近的音调造成的声音的回环,给读者一种圆转自如的声音上的美感。《乡愁》一诗,之所以能被谱上曲,广泛传唱,这也是个重要原因。

一首好诗,一要有真挚的情感,二要有鲜明的意象,三要有优美的韵律。这几点,《乡愁》都具备了,所以它才成为在海峡两岸被广泛传诵的名篇。  (吴思敬)

 

 

 

向明(1928- )本名董平。台湾诗人,祖籍湖南长沙。著有诗集《雨天书》、《随身的纠缠》等多种。

 

妻的手

 

一直忙碌如琴弦的

妻的一只手

偶一握住

粗涩的,竟是一把

欲断的枯枝

 

是什么时候

那些凝若寒玉的柔嫩

被攫走了的呢?

是什么人

会那么贪婪地

吸吮空那些红润的血肉?

 

我看着

健壮的我自己

还有与我一样高的孩子们

这一群

她心爱的

罪魁祸首

 

(选自1982年8月3日《中央副刊》)

 

[赏析]

这是一首写妻爱的诗。夫妻之爱,人之常情,衣食住行,油盐酱醋……如何从大量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事件中选择切入点,如何在大多数人都有所体验的题材中写出新意,这对诗人的智慧才华是一种检验和挑战。

向明选择了“妻的手”来描写夫妻之爱,无疑是十分高明的。手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多的器官之一,负有劳动、交际、抚爱、击打,以及多种表情示意功能。从手的状况,可以获取人的年龄、劳作、营养、健康等多种信息。

第一节先写妻子的手“一直忙碌如琴弦”,表现妻子的勤劳和消瘦。然后诗人好像是不经意的“偶一握住”,心里突然一惊:妻的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变得“粗涩的,竟是一把/欲断的枯枝”。这是一个很形象且带有一点夸张的比喻,妻子长期为家庭辛勤劳作、尽心尽力,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节提出了两个疑问:1、“是什么时候/那些凝若寒玉的柔嫩/被攫走了的呢”?2、“是什么人/会那么贪婪地/吸吮空那些红润的血肉”?这就设置了悬念,还带有些许的愤怒。“凝若寒玉的柔嫩”与前面“欲断的枯枝”,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从手的变化暗示生命与青春流逝消磨的过程。

第三节对前面的疑问寻找答案。原来攫走“凝若寒玉的柔嫩”和吸吮“红润的血肉”的人,竟是“健壮的我自己/还有与我一样高的孩子们”,这是妻子的付出和成果。最精彩的是诗人最后说,这是一群“她心爱的/罪魁祸首”,运用矛盾修辞,正话反说,风趣幽默,同时带有一点自责,夫妻间的恩爱,尽在不言之中。

这首诗看似平淡而韵味深厚,言简意赅,奇峰突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较好地实践了诗人“我坚持以生活入诗,更以精练的生活语言来表现诗”的诗学主张。  (熊国华)

 

 

 

公刘(1927-2003),本名刘耿直。江西省南昌市人。著有诗集《在北方》、《白花与红花》等多种,另有诗学论着《诗路跋涉》、《诗与城实》、《乱弹诗弦》等。

 

西盟的早晨

 

我推开窗子,

一朵云飞进来——

带着深谷底层的寒气,

带着难以捉摸的旭日的光彩。

 

在哨兵的枪刺上

凝结着昨夜的白霜,

军号以激昂的高音,

指挥着群山每天最初的合唱……

 

早安,边疆!

早安,西盟!

带枪的人都站立在岗位上

迎接美好生活中的又一个早晨……

 

(选自《在北方》,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赏析]

“我推开窗子,/一朵云飞进来——”,当这朵云在五十年代出现的时候,人们为它难以捉摸的光彩所惊慑,后来,便自然地用它来取譬年轻诗人公刘的出现。不断地在战斗生活中行进的诗人,也不断地在诗的土地上收获。当我们远望西南边疆那一角彩云飞扬的土地,在千姿百态的云南云中,发现了升起西盟的这朵奇异的云。

在这里,诗人把平凡的边防战士的生活,写得迷幻而绮丽,寓豪放超迈的情致于新鲜柔美之中。诗人已经不满足于他过去《边地短歌》那种如实地描状对象的诗的格局了。他已有富裕的能力使平凡焕发异彩,从平淡中显出神奇。整个西盟山上的特殊风光,他只用飞进窗子的云、只用它的寒气未消而又通体披着梦幻的光,来为西盟的早晨造型。诗人的彩笔,把梦幻似的云朵变成了浮雕,永留于我们的脑际。

这一朵升于深谷、带着寒气又在氤氲的雾霭之中闪耀着初日的光彩的云,确是一朵奇妙的云。但若仅有这云而没有衬以哨兵枪刺上的白霜(这是色泽)以及那掠过枪刺与群山之巅的军号的高音(这是音响),则只是一种有特色的写景。现在揉之以边哨生活特有的情趣,这就使柔婉与刚健、静谧与喧腾、边地风景与士兵生活这些对立的因素大胆组合而为一座足以展示时代风情的诗的雕塑——不再以抒写主观情感为满足,也不再以描绘客观景物为满足,这在共和国诗歌的初始阶段,是引人注目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西盟的早晨》体现出来的那种飘逸和洒脱,那种植根于现实生活而又超凡脱俗的气韵。这在当日热衷于摩拟现实的艺术风气中,无异于是一个无言的冲击。正如诗人自己所承认的,当年人们之所以喜欢这类作品,仅仅是因为“那一层生活的彩釉和泥土的本色”(《在学习写诗的道路上》)。有泥土的本色,又有生活的彩釉,于是,这来自大地的土坯便发出了神奇的光彩。  (谢冕)

 

 

 

森子(1962— ),黑龙江呼兰县人,现居河南平顶山。著有诗集《闪电须知》、《采花盗》等。

 

在李商隐墓前

 

这墓地多少有些心虚,考究的

话语虽分歧,但有村庄

举泡桐和杨树的手臂。

这里即千里,

野花入典,一朵务虚的浮云

停在麦田的账表中。

 

相聚不深,别也浅显,

电时代,诗的交往如喷气式。

比这更惊心的小浪底,

波峰的每一时段已被严格监控。

我向你虚拟的死拜了拜,

即承认情愿是有机的重复

和艳体诗的挪用。

 

我一直在想,除了书籍,

没有更好的封土能安顿诗人的魂魄,

除非这墓地会喘气,

唇齿如两扇闭开的门,你像月影

一般来去。在商场,饭局

或梦的新庙宇,刚刚结识一个人,

 

而我并不能确定,他是不是

可以做一分钟的朋友。

  

[赏析]

很多时,我们已被陈词滥调败坏胃口,而一首好诗却可以使得我们坐拥一个美好的夜晚。读森子这首短诗,我便深有这种切身感受。这首诗切入角度刁蛮,用词典雅、清新,轻盈,把沉重的东西都隐藏在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中,段落之间既断又连,既连又脱,形成张弛有度的韧性。前有近景实写,后有“我向你虚拟的死拜了拜”,从中我们听到一句潜台词,一个诗人虽死但他的名字仍存活在今天。最令人感叹的是:“除了书籍,/没有更好的封土能安顿诗人的魂魄,”这顿悟足以使九泉下的诗魂因此再幸福一千年。末尾三句,采用反衬的手法,来揭示活人之间则既近又远的心灵距离,以及现代人心灵的孤独和冷漠,从而使得这首诗别致的区别于一般写缅怀祭奠的诗歌,并从中突围出来,形成自身独特话语表达的方式,给人全新的感受。 (古筝)

 

 

 

雷平阳(1966— ),云南昭通人,现居昆明。著有诗集《云南记》等。

 

亲人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它省
     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
     因为其它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
     因为其它乡我都不爱……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
     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
     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选自诗集《云南记》,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12月)

 

[赏析]

这首诗的结构形成层层包裹,犹如春笋被一层层剥下,从省到市,再从市到乡,这块辽阔的土地便在诗人的笔下越缩越小,犹如一只饱满的苹果,在手掌中一点点风干收束,最终只剩下一粒核心的果核,犹如一个人重要的心脏部位――土城乡。这个放至最后才被缓慢说出的土城乡便是诗人最热爱的故乡,这份浓厚的亲情真的需要如此缓慢细致的说出来。

在句式的技法上,诗人采用了自问自答的陈述句,并用后一句的反衬来肯定前一句,并为前一句做注脚。从结构上说,是从面到点,但从情感上来说,浓郁的感情正在这个逐渐缩小的过程中不断被放大。这种写法简单、质朴、坦诚、诚挚,直抵读者的心灵,并引发强烈的共振。

     好诗令人过目不忘,这是一首无需刻意背诵便能深深刻印在读者心中的经典诗歌。(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