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有毒吗:汉语新诗鉴赏(8)食指?梅绍静?北岛?江河?蔡克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40:44

汉语新诗鉴赏之八

食指/梅绍静/北岛/江河/蔡克霖

 

 

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原籍山东,生于北京。著有诗集《相信未来》等。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青,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一九六八年

 

(选自《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一代人所有的理想,追求,真诚和尊严”的诗。它以深刻警醒的思想、昂扬乐观的激情、朗朗上口的语言告诉人们,在逆境中怎样战胜眼前的惆怅痛苦,怎样战胜别人的轻蔑嘲讽,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在那个阴云密布的动荡年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全诗结构巧妙严谨。前三节描述“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接着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则召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热爱生命”。

诗的开篇就用“蜘蛛网”、“灰烬”、“余烟”等意象描绘出了时代的荒芜,而诗人却固执地“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诗人不屈于严酷现实的心情表现得格外真实: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

第二节,“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表现了生命由绚烂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不由地激起读者对人生中失意、落寞、的联想。但诗人却“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没有逃避现实,而是在巨大的痛苦和迷惘中崛起,这是前一节诗意的递进。

第三节打破了前两节灰暗苦涩的意象,笔调明快起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足见诗人的满腔豪情。“我”已从黑暗的阴影中站起来!这种色调的转变,展示了“我”从困惑怅惘到坚定信念的心路历程。

以上三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似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我”固执地、痛苦地、伤痕累累地相信着未来,透过这个敢于担当苦难、具有不屈英雄人格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我们触到了本诗最动人的内核。

后面三节,食指将自己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他相信“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他不在乎别人对我们经历的嘲贬,他还“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象征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精神。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最后一节,直抒胸臆,满怀激情地鼓舞大家向苦难的现实宣战。全诗以无可辩驳的气势和无所畏惧的精神作结,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全诗语言朴素但耐人咀嚼,意思晓畅却不乏深度。形式上,四行一节,押韵和谐,富有新格律体的魅力。特别是,将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造型美相结合,体现了诗人所强调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创作理念。  (纪原)

 

 

梅绍静(1948-),重庆市人。著有诗集《唢呐声声》,叙事长诗《兰珍子》等。

 

日子是什么

 

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

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

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

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备的梦境

日子是一个含在嘴里止渴的青杏儿

是山塬上烈日下背麦人的剪影

 

日子是那密密的象把伞似的树荫

正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

 

日子是储存着清甜思绪的水罐儿

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

 

(选自《中国当代抒情短诗赏析》,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赏析]

梅绍静曾在延安地区插队,这首诗是写她当时的知青生活。一个生活在城市的女孩,来到农村,感到的“日子”就是如此,除了艰苦,就是平凡。每天接触的事物,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夜晚只有“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雨天杨木门轴吱吱响着,如重复转动的“梦境”,而在烈日下,只见山塬上“背麦人的剪影”。这种感受如嘴里含着“止渴的青杏”般酸涩,如密密树荫“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而且这种艰苦和单调没有尽头,这就是知青生活的全部感受。

应当说这种对“日子”的感受,写得很平静,其实心灵的反应是很强烈的,这也只有外来者的知青才会去注意到这里的“日子”原来只是如此。而本来就祖辈劳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呢?他们早忘了艰苦和平凡,在他们的心目中“日子”就应当是这样过的,因为他们没有比较,也就没有向往。在这里诗人诉说自己的感受,更是对农民这种生存状态的悲情表达。这种发现也就成为了诗的发现了。诗人从自我出发,而关注的则是广大农民,使这首诗也就具有了社会现实意义,会引发我们许多的思考。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并没有多少刻意的技巧运用,只是把生活形象并列,把情感倾向隐藏在形象之中,黄土高原的生活色彩和有点酸涩的情感韵味,自然而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朱先树)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北岛诗选》,译诗《北欧现代诗选》等。

 

回 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选自《北岛诗选》,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赏析]

北岛是新时期崛起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早期诗风冷峻孤傲、锐利坚硬,具有凝重的阳刚之美。普遍认为《回答》写于1976年春,与“天安门事件”有关。“主要表达一种怀疑、否定的精神,以及在理想世界的争取中,对虚幻的期许,对缺乏人性内容的生活的拒绝。”(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4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在诗的抒情主人公身上,体现了先觉者对“新的转机”的期待和呼唤,是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对现实的严肃思考,更是有关反叛、承担的回答。

诗以警句开篇,如异峰突起,为全诗定下了悲愤的基调:“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有力地讽刺了那个道德意识扭曲、价值观念颠倒的荒唐时代。诗人看到了“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还看到茫茫大地上“到处都是冰凌”、“死海里千帆相竞”。这既是冷酷现实的写照,也是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把直说明言变为象征隐喻,比直白的实写更具概括力和形象性,加大了诗作的张力。

历史的梦魇毕竟遮不住觉醒者对它的怀疑和逼问,这种态度正催生了“我”的叛逆的血性:“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如惊雷般的呐喊声中激荡着诗人的历史沉重感和理性批判精神的回音。下面四个“我——不——相——信”组成的排比句,语意坚定,大气磅礴,显示了叛逆者毫不妥协的意志,更是“我”将历史对象化,让自己跳离历史的梦魇,在与虚伪的历史图景对抗中获取自身存在力量的表现。这种怀疑,不是虚无主义,这种否定也非“否定一切”,而是建立在对自己完全相信、对荒谬客体的彻底否定、对病态社会的绝望、对美好生活的重新选择的基础上的。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显示了诗人悲壮的英雄气概和勇于自我牺牲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则又表现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豪迈情怀。

诗的最后两行,把“闪闪的星斗”比喻成“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和“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不仅贴切新鲜,而且使诗意在一种昂扬的历史责任感和开拓未来的使命感中升华。

诗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源于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辨意识。北岛又善于捕捉直觉印象,对意象灵活组合,以主观真实代替客观现实,以情感逻辑代替事物的客观逻辑。现代主义气息的融入,为他深沉雄浑的诗歌增添了别样的艺术魅力。  (齐浩)

 

 

江河(1949-),原名于友泽,北京人。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

 

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

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

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选自《今天》第8期)

 

[赏析]

在这首诗里,“星星”作为核心的意象贯穿统摄全诗,在两节诗中它被赋予灵活变幻的喻意,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未来和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与执着追求。

第一节中,“如果大地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这四句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传达了诗人憧憬光明的心声。“星星”是充满柔情蜜意的生活之诗的文字,像活跃机敏的“蜜蜂”在诗人的心头“颤动”;是美妙诱人的葱茏岁月里,闪动着的诗意的晶光。“星星”又是月光如水、柔和静谧的夜色中,在睡莲丛里游移的生命,如灵动轻盈的“萤火虫”,散落在温馨明艳的梦幻仙境之中。当散发着芬芳醇香的春晖洒满人间的时候,“星星”像枝头喧闹的鸟儿生动活跃,“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在这缥缈美幻的人间天堂、清新怡人的良辰美景中,到处流溢着幸福甜蜜的绚烂光辉,谁还会翘首而盼,孤寂地在黑夜中眺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第二节诗的结构与语言表达形式与第一节对应,但诗歌所呈现的喻意色调忽而转向灰暗的忧郁。“星星”变为“苦难的诗”里一群渗透着苦涩艰辛的文字,“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冷夜冻僵了每一寸土地,也冻落了一颗颗瘦硬干枯的“星星”,诗人内心的希望与光明也犹如微弱渺小的星星纷纷陨落。生活被苦难深重的冬夜淹没,美好的理想与幸福的光芒倏忽破灭。末尾,诗人用“飘动的旗子”、涌动着“金黄的星星”的“火”,承载新的希望与热情,星星被赋予新的喻意,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流变与追求光明的热望。

全诗中“星星”这一意象的喻意根据诗人情感的变幻与诗歌布局,从“光明”、“甜美”、“幸福”、“希望”的代名词,转变为“苦难”、“失望”继而恢复为“光明”的载体,表现了复杂的“变奏”历程,似一曲跳跃婉转、九曲回肠的音乐。诗歌结构精美工整,舒展匀称,前后两节对照鲜明,意蕴生动,弥散着醇厚的诗美。  (叶草)

 

 

蔡克霖(1949-),江苏宿迁人。七十年代开始发表诗和散文诗。著有诗集《美丽的转弯》、《蔡克霖诗集》等多种。

 

电话之约

 

思念

牵动每一个周末

和遥远的故乡联络

这便是我和母亲的

电话之约

 

 

又是周末

我想母亲

又在电话机旁守候

听远方都市的呼唤

听远方儿女的呼唤

当悦耳的铃声响起

整个世界都将静静地

分享甜蜜

 

 

我听到了母亲

拿起电话机的声音

扯动电话线的声音

轻轻抹眼泪的声音

多像上一个周末

母亲长长叮咛的

最后一句

 

 

幸福的母亲

和远方的儿女

共度着周末

那兴奋的话语

悄悄地通过网络

向整个世界宣

她一生所设置的频道

从没有发生过故障

 

(选自诗集《蔡克霖诗选》)

 

[赏析]

从古到今,不管用什么文学形式表现,亲情都是永恒的题材。表现亲情的诗歌更是多不胜数。因为散文的第一原则是情节,诗歌的第-原则却是情感,即所谓“以情动人”。亲情之情更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唐代大诗人孟郊有首《游子吟》是写亲情的,通过母亲为远行的儿女缝衣服这个细节,表达了伟大的母爱,广泛流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蔡克霖的《电话之约》也是写亲情的,写与母亲周末通电话的激动心情。慈母手中线变成了电话线,把传统的孝道与现代的通讯设备巧妙地结合起来。“当悦耳的铃声响起/整个世界都将静静地分享甜蜜”读到此处,心情无法平静。蔡克霖静静地写出此句,却让我感到心灵的震撼。

与远在故乡的母亲打长途电话,这本是生活中一件平常的事,诗人发现了隐藏平常事物中的闪光点,于是他展开了想像的翅膀,让一颗爱母之心飞翔于诗意的天地,让母亲幸福是儿女的心愿。我们所以把祖国比作母亲,把大地比作母亲,都说明母亲的伟大。善待母亲,母慈子孝,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要成份。诗人不是救世主,解决不了饥饿和贫穷,但诗人可以给人美好、向往、善良和祟高。

这首诗的最后二句更为精彩:“她-生所设置的频道/从没有发生过故障”“设置”“频道”“故障”都是现代词汇,组合起来却生动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看到了慈母的笑容和满足,儿女的殷勤和周到,许多话都概括在两行之中。诗人大概都是这样:内心倾吐十分慷慨,语言付出却很吝啬。  (孙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