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凡年龄,身高:人皆可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9:47:08

人皆可圣

何万斌 2010-4-13

“经营之圣”

一个就读于乡村大学的普通青年,毫无背景,白手起家,短短五十年时间,可以取得怎样的成就?

对于稻盛和夫来说,这个答案是:

1、创办了两家世界五百强公司:京瓷和KDDI;

2、成立了以传播稻盛哲学为宗旨的盛和塾,塾生达5500人,全球有60多家分塾,其学生中有过百人公司上市;

3、在78岁高龄时,也就是2010年,临危受命,置个人得失于不顾,担任濒临倒闭的亚洲最大航空公司——日本航空的董事长兼CEO,开启日航重生之旅。

 

稻盛和夫是当今日本公认的“经营之圣”,确切的说是全世界的“经营之圣”。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言:“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风毛鳞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作为一名以“伟大公司培训第一人”为定位的管理培训师,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到作为标杆的伟大公司,也就是那些赚大钱、担大责、贡献大、活的久的公司。而每家伟大公司的背后,必然会有一位乃至几位伟大的企业家。

几百年的全球商业史中,伟大的企业家无疑不少:盖茨、巴菲特、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帕卡德、高尔文、福特、波音、洛克菲勒……但有生之年能够让自己创办的两家公司全部成为世界五百强,并且将自己的人生理念、经营手法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可能就只有稻盛和夫一人了。更何况,稻盛和夫还健在,这是所有企业家的幸运,更是所有想成就美好梦想的普通人的幸运。

因此,在全球众多的商业领袖当中,我认为,稻盛和夫是“当今商业领袖中的领袖”,就像在管理领域中,德鲁克是“管理大师中的大师”一样。 

 

200911月,北京,CCTV《商道》栏目的记者问稻盛和夫:“当听到别人称您为“经营之圣”的时候,您有什么样的感想?”

稻盛答:“我不是经营的圣人,我是个普通人。我只是努力从中国的圣人、贤人那里学习他们的思想,然后竭尽全力去实践这些思想。另外我还有一个宗教的背景,它就是佛教。我把中国古圣先贤的这些哲学思想,还有宗教里优秀的哲学思想,作为我人生中的行动指针,然后进行实践。很多人把我称为“经营之圣”,我感到有些过奖了,如果说我是“经营之圣”的话,那么学习这些哲学思想的人,人人都可能成为“经营之圣”。

 

从稻盛的回答当中至少可以引发我们思考两个问题:1、为什么稻盛说他是一个普通人?是因为谦虚还是事实却是如此?如果是事实的话,他到底有多普通? 2、如果说稻盛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那他到底是如何成就了如此不普通的事业?为什么他会说如果遵照正确的哲学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经营之圣”?

这两个问题归纳下来就是:1、为何稻盛说“我非圣人”?2、为何稻盛说“人皆可圣”?

解答这两个问题,幸好有了曹岫云老师所著的《稻盛和夫》一书。老师研究稻盛哲学多年,作为稻先生的朋友、事业伙伴和虔诚研究者,他可以说是“中国稻盛哲学传播第一人”;因为长期的积累以及与稻先生的多次接触,他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用六十个稻盛成长过程中的经典故事,汇集了《稻盛和夫》这本书。接下来,我就结合此书对稻盛和夫人生经历的叙述,来剖析“我非圣人”和“人皆可圣”这两大问题。

 

“我非圣人”

稻盛和夫出生在日本鹿儿岛,小的时候是一个胆小腼腆、性格内向的孩子。小学开学第一天,由妈妈陪同,自然没有问题,但第二天听说要自己一个人上学,马上就哭嚷起来:“我不要上学。”虽然学校其实离家不远,但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却每天都要家里人接送,到后来才慢慢习惯。

稻盛在小学的时候可以说是“孩子王”,成绩也算不错,但是却没考上当地的名校鹿儿岛一中,伤心之余,看到他原来的“小喽啰”竟然很多都考上了,更是郁闷。

当年(1944年)12月,他的小叔叔生病在家疗养,小稻盛非常担心,心想“要是染上肺结核那就麻烦了。”因此,为了怕被感染,每次经过他叔叔房门的时候他都是跑过去,而且还捏紧鼻子。但他的哥哥却不以为然:“不要大惊小怪,哪会那么容易染上!”稻盛的父亲对病重的小叔更是悉心护理。但结果他的父亲、哥哥都安然无恙。而母亲带稻盛到医院去检查,结果发现稻盛身上出现了肺结核的初期症状——肺浸润。当时肺结核还无药可治、死亡率极高,而他的大叔大婶也都是因为肺结核死去的。稻盛后来回忆说,自己那时情绪低落到了极点,“这样下去,自己也会象叔叔一样吐血不止,瘦的皮包骨头。”幸运的是,后来在东奔西跑躲避空袭的过程中,肺结核竟然不治而愈。

1945年。稻盛高小的班主任来到稻盛家说服他的父母,说“这小孩有特长,应让他再次挑战鹿儿岛一中。”结果再考,还是没考上。最后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退而求其次,考上了鹿儿岛初级中学。

稻盛初中毕业后在哥哥的力争下,直升高中。在高三时,因为学校建新校舍,所以要求大家都去参加义务劳动。因为马上要高考了,复习很紧张,稻盛心生抱怨,觉得浪费时间。但还是担着担子去了,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高三的总共才去了三、四个人。他心里面就想,大家都没来,就自己这么听话,真够傻的。于是接下来三天,他都没去。结果在稻盛没去的第三天,老师开始点名。其他同学因为事先得到风声,赶在老师点名之前到达了现场,而稻盛因为被蒙在鼓里,点名时缺席。结果被老师狠批了一通:“心里只想着自己的高考,连义务劳动都不参加,没有一点奉献精神,真自私。”

在高三那年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一次在鹿儿岛举办高中生棒球对抗赛,同学们都要去为本校球队去呐喊助威。球场离学校很远,要乘电车去,但稻盛没钱买票,有些犹豫。可他的同学说只要拿自己的月票混进站台就一定能顺利到达,于是稻盛跟着大家一起混了进去。去时侥幸蒙混过关,回来时稻盛觉得这样不好,心中不安,决定徒步走回。但有的同学强调,只要夹在人群里将月票在检票员面前虚晃一下,定能过关。稻盛就跟着大家一同上了电车,但下车时因心里紧张、神色不对,被检票员一眼看破,别的同学都混过去了,就他被逮个正着,虽说是初犯,但检票员不管三七二十一,按惯犯处理,不但罚了几倍的钱,还被没收月票。第二天学校告示板上还将此事点名批评。老师还在班上批评他“破坏了学校的名誉。”稻盛极其郁闷,深感耻辱,而且还被同学嘲笑为笨蛋。

转眼到了考大学的时期,稻盛报考“大阪帝国大学”(今大阪大学),因为少年时患过肺结核,所以他立志要考大阪帝国大学医学部的药学专业。他这次吸取了初中升学考试的教训,专心用功、拼命努力、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在此之前的全国统一的适应性考试中,稻盛的成绩在鹿儿岛全县名列前茅,因此自己很有信心。但结果却是不合格,没有考上。稻盛非常懊恼,不得已只好就读了鹿儿岛大学和医药有点关联的有机化学专业。

 

等到1955年大学毕业时,日本经济状况由高峰进入低谷,就业困难。稻盛虽然在鹿儿岛大学成绩优秀,但因为一不是名牌大学,二没有什么背景。所以,找工作屡屡碰壁。眼看马上要毕业了,却找不到工作,稻盛很焦急也很沮丧。结果比较欣赏稻盛的系主任竹下教授出面斡旋,帮他联系了一家生产绝缘陶瓷瓷瓶的企业。但对方有一个条件,为了专业对口,学有机化学的稻盛必须从无机化学系陶瓷专业获得毕业证书。稻盛学医不成,改学和医学沾边的有机化学,结果现在又要学无机化学,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但想到若错过这个就业机会,可能面临长期失业的痛苦,稻盛毅然决定改变专业,用毕业前的半年时间,全力以赴、奋起直追。他放弃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夜以继日地潜心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顺利拿到无机化学的学位,从而进入了那家名叫松风工业的公司。

满怀期待的稻盛毕业后来到公司,远远地看到职工宿舍就彻底傻眼了,眼前是一幢陈旧的感觉随时会倒掉的破房子。进屋一看,榻榻米破烂不堪,席草外翻。宿舍是公司的缩影:曾经有过辉煌的公司在稻盛进入时已经资不抵债,处于银行托管之下。过分的是,公司因为没钱,工资老是迟发,更不要谈什么奖金了。稻盛在公司时经常到附近小店买菜做饭。

稻盛后来回忆:有一次,小店老板与他搭话:“你常光顾,面熟了,在哪儿上班?”“在松风工业。”老板听了现出惊讶的神色:“什么?你怎么在那家破公司,老家在哪里?”“在鹿儿岛。”“怎么老远的来投奔这个破公司?时间待长了怕连老婆也娶不到呢!” 他历经艰辛,费尽周折,好不容易进入了松风工业公司,原本指望干出一番事业,但公司确是这么一番情况,如此破败,人家评价如此差劲。年轻的稻盛内心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在培训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到个人的自我定位和认知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有“普通人”的自我认知。所谓的普通人,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一、不是绝顶聪明。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是存在绝顶聪明的人的,比如,普通人二十岁才刚刚读大学,而却有人在二十来岁的时候甚至已经获得了著名学府的博士学位。

二、不是运气特别好。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有人是运气特别好的,比如花几块钱买一注彩票,结果一兑奖,发现中了五百万。

三、没有显赫的背景。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有人一出生就注定了他是名门之后,可以享受祖辈的荣光;或者是富豪之家,可以继承巨额财产。

以上面三个条件为标准,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上99.99%的人,都是普通人,或许有的人略好一点,有的人略差一点,但本质上,都是普通人。以这个标准我们去看待稻盛和夫的青少年时代,他无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刚读书的时候也会怕生;考重点中学考了两次都没考上;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倒霉蛋;考大学没考上名牌大学,只进入了一个三流的乡村大学;大学毕业时运气也不咋的,经济不景气,和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朋友类似,发现找工作很困难;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工作的机会,发现专业不对口;去了公司上班,发现公司不但不完美,还不能按时发工资、行将倒闭。

所有普通人面临的困境、碰到的问题、遇到的烦恼、甚至心生的抱怨,稻先生都有过。我想,正是因为如此,稻盛和夫才有这样的认知:“我不是经营的圣人,我只是普通人”。

 

作为普通人,那就注定了小概率事件不太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坐飞机基本可以断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买彩票基本上也不会中五百万;考大学基本上也不会成为省状元;年纪轻轻去创业时,公司能够生存下去就是万幸了,更谈不上三、五年成为亿万富翁。至少,我们不能假定自己是那0.01%都不到的幸运儿。或者说,我们不能从“幸运儿”的假定出发,来规划自己和要求周围的世界。

作为普通人,我们就只能去遵循规律,靠自己的勤奋执著以及在此基础上炼就的智慧,去开创我们的人生,去追求我们的梦想,去成就普通意义上的成功。有了普通成功的基础之后,再去着手所谓的非凡的成就。我想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了全球商业史上奇观的稻盛和夫,他会说:“很多人把我称为“经营之圣”,我感到有些过奖了,如果说我是“经营之圣”的话,那么学习这些哲学思想的人,人人都可能成为“经营之圣”。

所谓的“人皆可圣”,换句话说就是,成为“经营的圣人”是可以复制的。而之所以可以复制,一定是因为背后蕴含着可以复制的规律。那这个规律到底是什么呢?

 

“人皆可圣”

人们常说,所谓的危机就是危险当中孕育着机会,但人们却常常并不是真的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因为,随波逐流是人性的习惯;或者说,很多人骨子里是希望能够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获的。以随大流的想法,随大流的行动,却希望能够获得少数人才能获得的成就。如果只有美好的愿望,而没有相应的行为和思维,那就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而已,永远不会变成现实。

当时和稻盛同时进入松风工业报到的大学毕业生一共有五个人,一见公司如此槽糕,没过多久,五个人中走掉了四个,就剩下稻盛一人。特别是看到最后一个人离开公司时兴高采烈的样子,无奈只能留下的稻盛不禁悲从中来:“自己的厄运何时是个尽头?!

我想这是稻盛二十多年的人生当中,遭遇到的最大的困境。但事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转机,这个转机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他郁闷之后的内心感悟:“究竟离开公司正确呢,还是留在公司正确?辞职转行到了新的岗位未必一定成功。有的人或许辞职之后人生变得顺畅了;但也有人辞职后的人生变得更加悲惨;有的人留在公司努力奋斗,取得成功,人生美好;但有的人留任努力工作,人生还是很不如意。情况因人而异。只是笼统的感觉不满就辞职,那么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会一帆风顺!”

公司不是自己喜欢的公司,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换工作又不可行。那怎么办呢?如果满腹牢骚从事研发工作,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于是,稻盛决心喜欢自己的工作。因为,对于不喜欢的事,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如果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也就做不好;如果工作做不好,后面就不会出现自己想要的机会。因此,在全身心的努力投入工作之前,稻盛告诉自己,有必要付出努力,去喜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他说:“开始时,是一半强迫自己,但不久就变得积极主动了,喜欢上了这项研究。再后来,就大大超越了喜欢不喜欢这样的层次,感受到了这项工作所包含的意义。”通常人们想到努力,首先想到的是努力去做工作,其实,更重要的是,努力喜欢上自己所做的工作。

当他真的通过努力,让自己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并由此而全身心投入的时候,稻盛人生的转机开始了。他开始真正深入到新型陶瓷的研发工作当中,聚精会神搞研究,一丝不苟做实验。没过多久,就接二连三的出一些小成果。对于松风工业这样缺乏人才的小公司,稻盛的研究成果显得十分突出,受到上司的表扬。受到鼓舞的稻盛,索性就把做饭的炊具和睡觉的被褥都搬进了实验室,饮食起居都在实验室,脑子里想的全是研究课题,有时甚至记不清何时起床何时睡觉。这样痴迷于研究,长达一年之久。后来他做出了一种精度在正负0.1毫米内的新型陶瓷产品,这在当时是一个值得自豪的高精度;因此,甚至松下电器的电视机显像管里也用上了这种绝缘材料。从发明这种新型陶瓷产品起,稻盛的工作和人生开始出现了转机,进入了良性循环。稻盛在反思自己经历的波折和小小成功的过程中,开始感悟到一些人生最重要的真理。

这个真理就是:从改变内心的想法开始,他的人生就开始发生转折。以前的恶性循环终止,良性循环随之开始。他意识到人的命运不是像铺设的铁轨一样被事先定下来的,而是受每个人自己的意志所左右。

稻盛后来在各种演讲、著作中经常讲到袁了凡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中国古代一个叫袁了凡的人,他小的时候有一位老者断言了他的一生,结果在前半生人生经历几乎全部如老者所预言。深感自己的人生已经由天注定的袁了凡,万念皆空。但偶然的机会,被一位得道高人当头棒喝,让他知道如果向善行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使自己的命运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从此,他不做恶事、积累善行。结果,被预言不能生孩子的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寿命也大大超过预言的年龄。

这个故事的结论,说的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左右我们人生的有两股力量:与生俱来的命运和改变命运的立命。而且,每个人完全可以透过立命、透过向善行善来改变自己与生俱来的命运。

我想稻盛之所以一直在强调袁了凡的故事,与他人生这段转折的经历所带来的感悟是分不开的。每个人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不主要是命运的原因,而更多的是自己内心意念的结果。换句话说,人生的低谷与高峰、幸福与不幸也是由自己的心相呼唤而至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是由自己播下的种子。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内心埋下什么样的种子,人生就会长成什么样的大树,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这其实就是佛家里面的因果报应法则。若干年后,稻盛说:“如果用20年、30年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原因和结果是非常吻合的。我开创事业也已经过去40多年了,期间,见过许许多多人物的盛衰历史,如果用30年、4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各自的人生中得到了与日常言行和生活态度相吻合的因果报应法则。”

 

在奋斗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感叹现实是很残酷的。现实确实很残酷,因为它几乎从来就跟我们的美好愿望相反。也正如满怀憧憬加入松风工业的稻盛。但是,面对或许确实很残酷的现实,我们并非无能为力。这也正如强迫自己喜欢新型陶瓷的研究工作并有所突破的稻盛。如果现实不如意,那么我们可以透过持续正确的行为来改善现实;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有对现实的正确的认知,而要想有正确的认知,则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事实上,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认知就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其最后导致的结果,就会天壤之别。

有一个著名的小故事:话说以前有甲、乙两个秀才进京去赶考,考试当天,在奔赴考场的路上,撞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在这种情况下遇到棺材,通常人们的理解是触霉头。因此,甲秀才心里面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里越想越觉的不对劲,越想越觉得晦气,于是情绪很低落。到了考场,文思枯竭、发挥不佳,结果一发榜,名落孙山。而乙秀才,一开始也是心里面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里面也很郁闷,但走在去考场的路上他就心里面不停的念叨“棺材”、“怎么会碰上棺材”、“为何会碰上棺材”,念着念着他突然觉得豁然开朗,所谓“棺材”,不就是升官又发财,有官又有财吗?!想通了这一点,他立刻心情变好,情绪高涨。到了考场,文思泉涌,发挥极佳,结果一发榜,一举高中。

这或许仅仅是一个故事。更何况,能不能考中,跟一个人本身的水平一定是有关系的。但是,很显然,水平差不多的两个人,考试时状态的不同、临考发挥的好坏,最后导致的结果完全可能天差地别。或者说同样的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不同的发挥下,考出来的成果也一定会大相径庭。而结果的巨大差异,源头上不是因为客观环境,而是我们面对客观环境时的心境。我想这就是稻盛这段经历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稻盛后来总结了一个著名的公式:人生的成就=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所谓的能力,主要是指人的聪明才智等主要由先天决定的因素。而热情,也可理解为努力,指的是能否长期充满热忱、全力以赴的从事自己所做的工作。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内心对自己、对他人、对事情、对社会的认知。稻盛认为,热情比能力更重要,而思维方式比热情更重要。

所谓的思维方式,我总结下来稻盛的观点,认为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积极还是消极;二、是善良还是丑恶。当面对不如意的现实是,这是常常会碰到的,我们可以用积极的方式去思考和面对,这样我们就有了喜欢的理由;当我们喜欢了,我们就能全力以赴的去热忱投入;如果再加上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可以创造出成就;当我们有成就了,现实也就因此而改变了。

而思维方式中的第二大方面,善良还是丑恶。用稻盛和夫的另一个准则来说,就是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最重要的判断基准是“什么是正确的做人准则” !换句话说,我们做事的判断基准不是以对我们个人是否有利为标准,而是以是非对错为标准。

简单的说,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因为所谓的善,就是往“好人”的方向去思考;所谓的积极,就是往“好事”的方向去思考。

 

因为成绩突出,稻盛和夫很快就领导了他所在的那个小部门——特磁科。但不久,就接连遇到了考验。

稻盛和夫在松风工业时,工资不能如期发放,但加班费倒能及时领到,加班费成了员工的生活费。于是,混加班费成了公司风气。但稻盛不认同这种行为,他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别的部门空闲却加班,而稻盛领导的特磁科在松下的订单增加、任务繁忙之际,稻盛却在科内提出禁止加班的口号。

稻盛这个“怪异”行为背后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要想产品有竞争力,就得控制成本,要想控制成本,就得杜绝混加班费的现象。并且,当产品有价格优势了之后,物美价廉了,订单增加,事情增多,不想加班也得加班,这样的加班才有价值,在此之前必须严格控制加班。

稻盛和夫的想法很好,道理也很简单、很正确,但一提禁止加班,部门下属异口同声的反对,工会也反对,工会主席指责稻盛:你算什么?你不是管理干部,谁给你这项权力来乱发指示!稻盛顶住压力,胸有成竹的说:让新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比什么都重要,为此必须保持成本优势,决不能乱付加班费。

稻盛最终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获得了胜利。他获得胜利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的原因:在加班费的问题上,稻盛和夫非常有发言权。他一贯以身作则,虽然他自己经常加班,做实验常常通宵达旦,但却从未领取过一分钱加班费。所以,某种程度上是稻盛的以身作则,让自己赢得了本该就应当赢得的胜利。由此可见,冯仑评价柳传志的那句很著名的话,也可以借用在稻盛身上:“伟大不在于领导他人,而在于管理自己”。 也正如柳传志的一句名言:以身作则不是影响他人的重要手段,而是唯一手段。”

 

稻盛遇到的另一个考验是——1957年,即稻盛入厂的第三年春天,为了增加工资和反对企业裁减员工,工会发动了大规模罢工。因劳资矛盾引发罢工,在当时的日本司空见惯。为了不影响生产,避免客户流失,稻盛知道,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冒破坏罢工的风险也要坚持生产。他召集部下晓以大义:“要求加工资是好事,我也很想加薪,但因此而罢工,让生产停顿,就会给客户带来损失,松下必然另找生产厂家。客户跑了,我们要靠新型陶瓷重建企业的打算必然落空,我们就会前功尽弃,企业将无法生存。我们已经站在了悬崖边缘。企业一旦破产,不要说涨工资,连明天的饭锅都会揭不开。我们不参加罢工,生产照样进行,会得罪工会,我们可能被孤立,可能被围困,但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

稻盛所言非常有说服力,再加上他平时经常给部门同仁做思想工作、本人又深受大家认可,因此特磁科全体员工都没有参加罢工。工会因此指责稻盛和夫装好人破坏罢工,骂他是公司的走狗内奸等等。稻盛面对兴师问罪的工会干部,理直气壮,他说:我不想阻碍工人运动,也从不讨好老板,更不是什么走狗内奸。我只想以新型陶瓷来重建公司,我不愿看到刚刚点燃的希望之光因罢工而遭扑灭。

“特磁科”作为当时松风工业唯一盈利的部门,工会也深知全厂就靠他赚钱,因此也就默认了它的特殊。

 

很快稻盛和夫就碰到了第三个考验:稻盛领导下的“特磁科”,有一位年轻人,喜欢偷懒、做事不认真、也不吃稻盛那一套,稻盛屡次教育他就是不改。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不仅影响现场的工作气氛,如果放任不管,他的坏习气还可能感染别人而产生同党。稻盛决定开除这名员工,结果就传出一种说法:稻盛无事生非、多此一举,是故意与员工、与工会作对。

于是,工会决定批斗稻盛,稻盛虽然吃惊但内心并不害怕,他坚决地说:“如果明知他工作很差、没有责任心,你们还要支持他,为他辩护,称赞他善良。认为他对,我不对,我立刻辞职。不过我要告诉你们,如果你们是非不分,一味维护懒惰落后的人,企业是要垮台的,工会也要垮台。”

 

刚刚成为管理者的稻盛,面对数次考验,他没有在压力前妥协,而是坚持了自己认为正确的原则;更重要的是,他的每一次坚持都让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因为稻盛的所为都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出于公心,因此,这种胜利也是公司的胜利、大家的胜利。我想稻盛一定感悟到:只要真正对大家有利,就不怕大家反对,因为赢得大家的认同和支持是迟早的事情。因为这几次的考验、挑战以及最后的胜利,让稻盛一定更深刻的领悟到:只要按照做人的正确原则去行事,即使会遇到阻碍和挑战,但只要敢于坚持、善于坚持,即使过程会很曲折,但最终一定会赢得胜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我认为,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 因为胜利而坚定了的这种信念,成了稻盛哲学的重要根基,稻盛哲学的核心支柱——“恪守正确的做人准则”,由此开始悄然树立。

 

在松风工业工作的这段时间,是稻盛由弱小变得强大开始。我认为,往后他的种种成就,很多都是因为这个时期埋下的种子。

强迫自己喜欢上陶瓷研发工作并全力投入,并最终取得很好的成绩,让他明白转变自己的观念与看法就可以与现实抗争并最终改变现状;这让他明白了如何处理自身与内心、与客观环境的关系。而坚持正确的东西不动摇并获得最终的胜利,让他更加坚信对的东西一定会占上风;这让他明白了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乃至和社会的关系。

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凡事恪守正确的做人准则,一步一步就成了稻盛行事的基本判断标准。

当我们清晰了判断标准,我们就明白了我们该作何选择,也就清楚了该如何行动。而正确的选择与行动,就会有与之相应的结果。换句话说,稻盛之所以成为“经营之圣”,是因为真正去贯彻自己认定的判断准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严格按照他的准则去行事,我们在选择与行为上就和稻盛本人取得了一致,这样也就有了和稻盛一样成为“经营之圣”的可能。我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稻盛才会表达这样的观点:“人皆可圣”。

 

 “稻盛哲学”

稻盛哲学产生,有两位人物起了关键作用。

第一位叫吉田源三。因为业务关系,吉田先生经常会来到松风工业公司调查情况,在当时的稻盛,吉田是一位绝对的大人物。吉田是稻盛恩师内野教授的同学,因为内野多次在吉田面前夸赞稻盛,于是他在调查行将结束时,专门在高级饭店宴请稻盛吃饭。受宠若惊的稻盛,在吉田的鼓励下,放开胆子把自己所思所想跟他分享,再加上稻盛在 “特磁科”的工作本身就开展的非常出色。在认真听稻盛讲完后,吉田大声对他说:才二十几岁,年轻人,真不简单,你已经有了自己的PHILOSOPHY

当时,稻盛不知道PHILOSOPHY的意思,听了有点茫然,回宿舍一查,才发现是“哲学、信念”的意思,吉田对他如此高的评价,这让稻盛心生震撼。曹岫云老师在《稻盛和夫》一书中称:吉田先生的这句评价,点中了稻盛的本质特性,可以说,是这句话催生了后来的“京瓷哲学”、“稻盛哲学”。

 

而西枝一江,则是另一位对稻盛哲学起了非常关键作用的人物。

稻盛和夫屡获成功,信心大增,这时日立制作所找到稻盛,希望试制陶瓷真空管。如果试制成功,这个产品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因此稻盛满怀信心的投入研发。研发虽然屡屡受挫,但他却越挫越勇。

谁知新来的技术部长看到新产品迟迟不见成功,就对稻盛说:对不起,你的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不必再勉强了,你就撒手,让别人来干吧!甚至还说:公司里可有许多比你更优秀的、名牌大学毕业的技术人员呢。

这句话给稻盛强烈的刺激,稻盛认为这是公然的对自己乡村大学出身的蔑视,是对自己工作能力乃至人格的否定。稻盛和夫在公司不计报酬,废寝忘食,成绩斐然,最后新来的上司却是这样评价,于是他说:那好,你就请他们干吧!我辞职,现在就辞!

毕业三年后的稻盛和夫,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忐忑迷茫的年轻人,三年倾尽全力的奋斗,除了让他获得认同和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让他拥有了面对未来的自信。这种基于过去经验与感悟而来的自信,我想,是我们赢得未来的最重要的财富。正因为这种底气,在面对蔑视时,他没有选择委屈求全,而是辞职。

他的工作态度和成绩有目共睹,听说他辞职,社长赶紧挽留,但稻盛去意已决,他部门的同仁听说他要辞职,也纷纷决定大家辞职一起干。他的前上司青山政次,因为在公司受到排挤,看到这种情况,也提出辞职。并跟稻盛说要找朋友商量,帮他办一家公司,让他的技术发扬广大。

青山去跟朋友沟通的时候,大家对二十六、七岁的稻盛和夫都不信任,都认为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能有多大的能耐,但因为青山政次的极力游,再加上他的人脉基础,最终几位与稻盛素不相识的人决定出钱,投资稻盛成立新公司。195941日,京都陶瓷正式成立。以八位歃血为盟的人为核心,公司开始起步。

他一无所有,但部门同仁愿意追随他、老上司力挺他、甚至素不相识的人因此而投资他,这一切都是人心所向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作为领导者,赢得了人心,就拥有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当拥有了这种力量,那就可以迎接未来的所有的挑战。反过来说,失去了人心,所有看起来强大的力量都会变得不堪一击。我想,稻盛在后来的经营的过程当中,特别强调“以心为本”的经营,一定和他这一段经历休戚相关。

 

既然赢得人心如此重要,那赢得人心靠什么呢?西枝一江的感人举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京瓷创办之初,为了公司的顺利经营,投资人之一的西枝一江,额外抵押了自己的房产,贷款1000万日元作为流动资金。按照稻盛的回忆,因为西枝先生喜欢他的哲学才这么做,而且西枝只要求他做一件事情——绝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更让人惊讶的是,1971年,京瓷准备上市时,稻盛急着想偿还债务,感谢西枝先生当年的慷慨相助。结果西枝却坚持不必还。并且对面带疑惑的稻盛说:“我在你身上投资,并不是想致富,纯粹是被你的哲学所打动,仅此而已。”

“敬天爱人”、“恪守正确的做人准则”,当初的稻盛一定没有如此清晰的提出自己的哲学主张,更没有今天这般丰富的内涵。但是,我想,西枝一江已经感受到了稻盛的人生格局并深深为之倾倒。西枝的行为,既是给稻盛实实在在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了稻盛莫大的鼓舞甚至鞭策。作为稻盛哲学的传播者,我坚信,稻盛哲学是我们建设人类福祉的重要武器。而这个武器的诞生,我想,西枝先生的功劳,绝不亚于释迦摩尼、王阳明、西乡隆盛。

京瓷成立当年就实现盈利,而后短短五十年,稻盛和夫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由此,稻盛哲学大行其道。稻盛哲学之所以兴盛的根源,正如曹岫云老师对稻盛的评价——稻盛和夫是通过光明大道到达巨大成功的典范,是纯粹的理想主义和彻底的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这样的典范古今中外举世罕见。

而我们之所以要向稻盛哲学学习,去探求稻盛身上的点点滴滴;是因为其实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深藏着一个渴望,那就是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虽然从概率上来说,绝大多数人注定难有稻盛和夫那样的成就,绝大多数人也难以达到稻盛那么高的境界;但是,这并不排斥我们吸取让自己变得更加成功的养料;去领悟能够让自己增添内心祥和的营养;去探求让自己人生和社会更加美好的规律。 更何况,只是个普通人的稻盛和夫认为,只要按照正确的人生哲学去行事,人皆可圣

稻盛和夫说,人生如戏,每个人既是自己人生之戏的主演,同时也是编剧。换句话说,每个人的人生之戏,是悲剧还是喜剧,是精彩还是落寞,最终是由自己决定。如果说人生如戏的话,那么人生之戏和现实之戏最大的差别就是,人生是一场无法彩排的戏,戏开始了,就无法回头。我想,这也是我们虔诚去探求标杆人物人生历程的原因。(注:作者何万斌先生,是伟大公司培训第一人,稻盛哲学传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