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复生片:李镇西谈“平民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04:42

平民教育:是大树就顶天立地 是鲜花尽情开放

2007-08-27 06:00:00 来源: 四川在线(成都) 网友评论 1 条 点击查看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消息 ──与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博士谈“平民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的素质。武侯实验中学始终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根本问题,把教书育人、道德教育和提升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教育公平,走出了一条乡村平民教育的探索之路。温家宝总理为此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他们所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称他们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

  什么是平民教育?如何推进教育均衡,使人人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怎样抓住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博士。

  “平民教育”不是“贫民教育”

  记者:自去年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就成为广大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走乡村平民教育之路也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界探索的方向,请您先谈谈什么是平民教育?

  李镇西:平民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方向,通俗地说,平民教育就是对大众的教育,是面对大多数人的教育,是为普通老百姓服务的教育,一句话,就是让人人都得到受教育的权利。

  记者:但是,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平民教育的对象特指农村孩子,农民工孩子?

  李镇西:这是一个误解。平民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农民教育,或贫民教育,他不是专门针对贫穷老百姓的教育。不能把平民教育与希望工程混为一谈,平民教育不是帮困助学。当然,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生活较为贫穷的、那些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农村孩子,但平民教育本身并不是只是针对穷人或农村孩子的教育。城里面的教育也可以是平民教育,只要你是为大多数百姓服务的。平民教育是相对于精英教育而言的。

  记者:现在大多数、或者说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社会出类拔萃的人才,做官当名人,社会上所谓的精英教育、贵族教育也很有市场,对此,你怎么看?

  李镇西:这是很危险的思想。俗话说:“只有永远的百姓,没有永远的官。”如果没有平民情感,看不起平民,即使当了官,成了名人,又怎么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公认呢?况且,在全社会来看,无论什么时候,做平民的永远是绝大多数。

  记者:那如何对孩子们进行这种平民情感的教育?

  李镇西:这也正是我要说的。平民教育不仅是为平民的教育,也应该是培养平民意识的教育。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人民,以劳动人民为自豪的平民情怀。当然,平民教育并不排斥精英教育,你是大树就顶天立地,是鲜花就尽情开放。平民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展。

  “平民教育”是公平的起点

  记者:平民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为每个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但目前存在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让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权利?

  李镇西: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平民教育不仅强调让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强调要让广大老百姓子弟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均等机会。教育是个公共资源,像空气、阳光、水一样,不能被垄断,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优质教育资源也是公共资源,资源应尽可能均衡,应该公共享受,要尽可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同样的优质教育。均衡教育是实施平民教育的一个举措,不搞教育均衡,平民教育就不能落到实处,平民教育就是低层次的。

  记者:教育均衡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李镇西:首先是财政的投入,也就是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应尽量把优质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做到薄弱学校建设资金优先按排、重点保证,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

  记者:有了好的硬件,还必须有好的教师资源,如何确保教师资源的均衡?

  李镇西:这是确保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建立互换机制,鼓励教师轮流,让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这并不是长远之计,我们学校有162名教师,我不可能让所有的教师都去轮流,所以重要的是如何提升现有教师的素质。目前,我们学校正通过“五个一”工程,让教师不断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记者:教育均衡化会不会稀释教育的优质资源,最终成为“平均”发展?

  李镇西: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平谷、拉高就低,而是要扩大教育的优质资源,通过发挥城区学校的辐射作用,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方法、教学经验去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以此达到强的更强,弱的渐强的效果,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共同发展。

  “平民教育”是培养“人中人”的素质教育

  记者:平民教育的目的是让所有孩子享有同样的优质教育,怎么理解优质教育?

  李镇西: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优质教育。从成人的角度讲,优质教育就是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硬件,一流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育思想。但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是否享受了优质教育,就意味着孩子每天是否快乐,是否有收获。

  记者:这与时下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否有内在联系?

  李镇西:从某种程度上说,平民教育也就是培养“人中人”的素质教育。

  记者:怎么理解培养“人中人”的素质教育?

  李镇西:“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作为学校,不仅要为学生高考的那两天服务,还应该为学生的一生服务。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对他们人格的培养,这对他们的影响将会更深远。平民教育的目的就是面对多数人,培养善良的、正直的、富有智慧、体格强健的公民。

  记者: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为一校之长,倡导这样的教育理念,肯定会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

  李镇西:压力肯定是有的。一是来自应试教育评价标准的压力,二是来自家长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三是来自教师,因为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不可分的。学生的智力水平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所以,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不是不要分数,而是要理直气壮地抓分数,但绝不能把学生大脑看成只是装分数的容器。

  记者:能否结合你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解释一下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

  李镇西:在我看来,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它是“民主”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教师要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和探求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它是“科学”的教育,就是要严格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要符合学生心理的实际和他们的认识发展规律,把教育学生的过程还原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它是“个性”的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摈弃“应试教育”中的“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还意味着不用升学与否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而是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记者手记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晚上在家写稿,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问我在写什么?我告诉他,写一个校长的访谈。

  “为什么要采访他?”儿子问。

  因为,这个校长与众不同。他在开学典礼上送给全校学生的礼物就是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不会把学生当作考试的机器,不会以学生考试分数来判定学生是否成才,他希望他的学生能学得有趣有效,有快乐有收获。

  儿子高呼:“能做这个老师的学生简直太幸福了。”

  是的,能做李镇西的学生是幸福的。

  如果你问李镇西,做一名好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他的回答一定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因为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才能25年如一日,为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他才会冒昧写信给素未谋面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请她为“未来班”谱写班歌,激励他的学生们奋发向上;他才能多年来每天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为素质教育的探索积累下第一手的资料;也正是因为他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才获得了学生最真诚的爱和信任。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李镇西这样说,“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在他看来,教师的心灵自由,取决于教师宽阔的人文视野。所以,他博览群书,希望能站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他相信,心灵自由的教师必然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所以,他信任并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今天应试教育仍然占主流的教育体制下,李镇西深知,全面实施他的教育理念,任重道远。但他始终坚守。“我们更应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更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而不仅是只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正如他的一本书结尾所讲到的,尽管也许还会有碰撞,但素质教育这只世纪鲲鹏,毕竟已经顽强地起飞了!

  链接

  关于教育的细思碎想

  李镇西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指教师的心灵,也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

  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

  民主教育是培养主人,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

  教师向学生学习,这是民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学相长”不应仅仅是知识上的互相学习,也应是人格上的互相促进与激励。

  真诚的素质教育者理应把学生看作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名家、向一切“权威”说“不”。

  记者手记

  李镇西,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获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出版有《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100封信》、《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随笔选》、《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散文随笔选》、《e网情深———李镇西网络教育随笔选》、《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教有所思》、《做最好的家长》、《教育寻真》等21部著作。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2004年被成都公众评为“成都市首届十大教坛明星”。

  本报记者栾静 编辑:官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