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内特安东尼:黄兴打下江山为何仍交给孙中山?(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5:02:35
 五、世上已无黄克强

  “群雄争长,互相残杀,贻害匪浅”

  在辛亥之际的历史转型中,黄兴是孙中山的最佳配角,他是一个具有强烈配角意识的历史人物,从未想要取代孙中山。虽然他有这样的机会,也有这样的威望与实力。但他的能力、人品、见识容或有局限,却有口皆碑。胡汉民评价他“雄健不可一世,而处世接物,则虚衷缜密……事无大小,辄曰‘慢慢细细’”。而 “慢慢细细”是长沙的口语,其中有从容不迫之姿。周震麟说他“光明磊落,敝屣权势”,“是一个爱国血性男儿,平居沉默寡言,治学行事,脚踏实地,对待同志,披肝沥胆,因而能够得到一般同志的衷心爱戴”〔97〕。章士钊自称弱冠以来交游遍天下,最易交的朋友就是黄兴,在“无争”之外,“一切任劳怨而不辞”,所以断定:“人若以克强不服中山相齿奇龁者,克强有灵,必且惶恐退避,而不作一语,使言者在克强之前,化为渺小无物,不知所裁。”〔98〕少年时代在万人空巷时见过黄兴的王世杰晚年在日记中说起黄兴,仍对其“忠勇谦和”倾慕不已。

  黄兴自述最初投身排满革命,是受了洪秀全故事的影响。但到了1906年,他的思想就有突破。当刘道一等回国策动会党、军队起义前夕,他嘱咐他们多注意思想上的指导:

  今之倡义,为国民革命,而非古代之英雄革命。洪会中人,犹以推翻满清,为袭取汉高祖、明太祖、洪天王之故智,而有帝制自为之心,未悉共和真理,将来群雄争长,互相残杀,贻害匪浅。望时以民族主义、国民主义,多方指导为宜。〔99〕

  黄兴对太平天国争权导致失败的教训印象尤深,所以他始终不愿取代孙中山的主角位置,即使出现严重分歧也不想另树一帜。1912年5月,他与李贻燕等谈话时说:

  我革命的动机,是在少时阅读太平天国杂史而起。……但是又看到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之后,起初他们的弟兄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不幸得很,后来因为他们弟兄有了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功败垂成。我读史至此,不觉气愤腾胸,为之顿足三叹。〔100〕

  他认为革命“不能有丝毫私意、私见、私利、私图”,并为自己取名“轸”,“就是前车既覆、来轸方輶的意思”,也就是不想重蹈太平天国当年的覆辙。 1912年1月14日,张謇写信给黄兴,希望能“销去党名”,这样做“一则可融章太炎之见,一则可示天下以公诚,一则可免海陆军、行政上无数之障碍”〔101〕。3月10日,手握重兵的黄兴在写给江北第二军参谋长袁祖成的信中回答了不能取消同盟会名称的理由,并表示“将来政治竞争,但能以政见相折冲,不愿以武力相角逐,各国政党大抵如此”。并袒露心迹:“盖自束发读书以来,即知立志自爱,凡一切谋利禄、争权势与夫寡廉鲜耻、卑鄙阴贼之念,不待禁革,早能自绝于心。”〔102〕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黄兴也同时辞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3月30日袁世凯任命黄兴为参谋总长,他立即去电坚辞。 31日,袁改任他为南京留守,他也不愿接受,经唐绍仪等再三劝说,才勉强接受,但表示一旦整理军队就绪,就马上解甲归田。

  “愧死天下后世之拥兵自卫者”

  当时不少人认为,黄兴身为南京留守,统辖南方各军,以声势而言,几乎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从实权论,也掌握了数十万军队,可以和北洋军阀抗衡。曾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次长的居正回忆说:“故在同盟会骨子里,总统虽退,而有留守保持此势力,假以时日,整理就绪,则袁氏虽狡,终有所忌惮,而不敢别有异图。”〔103〕《泰晤士报》驻南京记者福来萨说“黄兴的地位相当于一身而兼六个总督”、“统治着大约四分之一的中国”〔104〕。1912年5月10 日,莫理循写给温秉忠的信中赞誉黄兴:“我越理解黄兴将军,也就越钦佩他的高度才能和决心。”〔105〕

  5月13日,黄兴致电袁世凯请求撤消南京留守。同盟会内部对此颇有不以为然者,谭人凤就赶赴南京,并当面劝告:“阁员去职后,所恃以保障共和者,君一人而已。何忍放弃责任,博功成身退之虚名?”5月27日,蔡锷读到黄兴要求辞职引退的通电后,致电袁世凯及各省都督,认为“破坏易,收拾难,建设尤难”,劝说黄兴“功尚未成,身何能退!”〔106〕黄兴一概不为所动。

  5月31日,袁世凯发布命令,准黄兴辞职。6月14日,黄兴在交代完毕之后,发表解职通电、告将士书及解职布告,悄然离开南京。他的辞职,固然有财政困难等客观原因,但袁世凯的表面挽留,实故意陷黄兴于不得不求去之地。当然,只要黄兴有一丝拥兵自重之心,他也是完全可以把持这个权位的。章士钊在当月18日的《民立报》发表社评《论黄留守》,给予极高的评价:

  黄兴本一书生,以战术绝人誉之,此诚阿附之言;然其能以死报国,义勇盖天下,则神人之所共信。黄兴本一武夫(此与书生之谊并行不悖),于政情法理,研求或不深;至迩时所发政见,诚不必尽餍人意,即记者持论,亦恒有立于反对之地位者;至其心地之光明磊落,其不失为一明道之君子,记者梦寐之间,未或疑之。 黄兴以其威望将云集南京的大部分军队或遣返或解散,自解兵符,诚如史家李剑农所言,“后来的新旧军阀,再不能有此举动”。居正也说,读了黄兴自请辞职及告军界书,可以看出他的“苦心孤诣,高风亮节”,“愧死天下后世之拥兵自卫者,不诚高人一等哉!”〔107〕1912年7月1日,黄兴在写给郑占南(美洲的同盟会员)信中只是淡淡地说:“前之辞总长,今之辞留守,实为调和南北、破除猜疑起见,并非畏难而卸责也。”〔108〕

  不要勋位、委任状,要两匹马

  1912年9月7日,袁世凯授黄兴为陆军上将。9月12日,他致函袁世凯辞谢。9月15日,再次致函袁世凯辞谢。当年“双十”节,袁世凯又授予孙中山、黄兴等七人大勋位,黄兴当即复电谢绝。随后袁世凯派人将陆军上将的委任状与勋章、授勋令一起送到上海,还送来了几件礼物和两匹英国种的枣骝玉点马。黄兴的儿子黄一欧回忆说:“先君严肃地对我说:‘这有什么用,你知道吗?这是袁世凯的笼络手段,可是我不会上当的。’接着又说:‘这些东西都要退回,把马留下来。’我问先君:‘为什么要留马?’他说:‘因为将来还要我打仗的。’他随即将特任状、授勋令、勋章及所有礼物都退回去了,只留下两匹马。”也就是这个月25日,黄兴归乡途中,在长江上写下了“大风歌好不如归”、“惊人事业随流水”这样的诗句(1916年双十节前夕,黎元洪又一次给黄兴授勋,他也坚决拒绝了)〔109〕。

  1916年7月,袁世凯已死,政局发生变化,黄兴故乡的湖南省议会和各界会商,要公推他为湖南都督,由护国军湖南总司令程潜领衔,一面通电请黎元洪、段祺瑞任命,一面请黄兴回乡。他坚决拒绝,并推荐蔡锷为都督。当年10月31日,四十二岁的黄兴溘然病逝,从此国民党内再也没有出现可与孙中山并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