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汉王朝葡萄酒:云何应住和应云何住 问题(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16:54
最近我读《金刚经》,从本论坛下载的两个版本,发现,应云何住和云何应住的不同,现将此贴贴出,希望能给同修一点帮助。
2 K3 D: O5 L6 X; p) r7 p6 A地藏缘论坛
6 Y4 T- c' B, V4 K% Y佛教人气社区 佛友网上家园 网络净土
        须菩提在赞叹佛陀之后,提出了问题,依照金刚经的流通本,这个问题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果您念过金刚经的,一定知道,在这部大约一半的地方,须菩提又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地藏缘论坛$ I* g- t$ D% a2 x
地藏论坛,地藏菩萨,地藏经,佛教,佛教论坛,佛教网,佛教,歌曲,佛教音乐,佛教在线,观音菩萨,净土,禅宗,藏传佛教,密宗! w4 K- f' ?% T" e3 f  l; }
        我要和各位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佛讲了很多道理之后,须菩提还会提出同样的问题。经文经过了一千多年来的抄写和印刷,在抄写、印刷过程中,是不是有错误的可能?这是我多年来的疑问。有些注经大德,认为须菩提重提这个问题,是他的慈悲,是要让第一次问题还没有听懂的人,还有机会再听到佛的开示;也有的大德认为这两次的问题 ,文字虽然相同,但其意义有深浅的不同。这些都不能消除我的疑问。www.folou.com) P/ P% e6 N6 x& N1 a

  P' m- l- e, h- G/ t4 S2 o' N地藏论坛,地藏菩萨,地藏经,佛教,佛教论坛,佛教网,佛教,歌曲,佛教音乐,佛教在线,观音菩萨,净土,禅宗,藏传佛教,密宗     后来我读玄奘大师译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第五百七十七卷“能断金刚分”,佛说般若经的第九会,相当于鸠摩罗什大师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就是我们现在读的金刚经。玄奘大师对这一个问题的译文是“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里他用了“应云何住?”就比“云何应住?”容易解释得多,涵义也比较丰富。可是,“能断金刚分”大约在一半的地方,也有同样问题的记录,而玄奘大师的译文也同样是“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因此,虽然我发现了新的译文“应云何住”,可是还没有完全解答我的疑问。一直到十几年前,看到一本唐朝咸通年间,鸠摩罗什大师译的手抄金刚经影印本,其中在经初的第一次问题时,用的是“应云何住”,而第二次问时用的是“云何应住”。换句话说,须菩提第一次的问题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第二次的问题则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可是那时,我还不敢确定那一种版本是对的。虽然觉得第一次发问时用“应云何住”,第二次发问时用“云何应住”,远比两次都用“云何应住”要合理且容易解释得多。
! v5 X8 R7 |* p, H3 D地藏缘论坛为综合性佛教论坛,全国和海外众多佛友交流的网络平台,交流修行体会,探讨佛教经典,提倡素食放生,聆听佛教音乐,分享佛教电影,沟通同城佛友。论坛下设般若文海、佛教导航、佛教在线念佛、佛教用品导航等站。佛教人气社区 佛友网上家园 网络净土& T3 f5 o. Q9 H* W
     去年,我细读了江味农居士著的《金刚经讲义》,发现他对这个问题曾做了深刻的研究。他不但考据了古代大德注解金刚经时所引用的经文,且根据敦煌石室唐人写经,譬如石室秘宝中柳公权所写的金刚经等提出他的结论。
" q( }. p: A! P. S% l/ e" [www.folou.com
5 i( U6 J$ \$ D8 @地藏论坛,地藏菩萨,地藏经,佛教,佛教论坛,佛教网,佛教,歌曲,佛教音乐,佛教在线,观音菩萨,净土,禅宗,藏传佛教,密宗       他的结论是第一次问的时候是“应云何住”,第二次问的时候是“云何应住”;他并且说,不仅唐朝的抄本是这样,明朝的刻本、宋初的金刚经版本也都是“应云何住”。一直到清朝初期的刻版(就是现在所谓的流通本),才改成“云何应住”。因此,他的结论是第一次问题中“云何应住”是错误的,应该是“应云何住”。我认为江居士的见解很正确,他这一番校订工作很有价值。各位所读的金刚经,大都是所谓的流通本。如果第一的问题是“云何应住”的话,不妨在边上注“应云何住”,将来自己慢慢体会,再决定那一种译文对你最能相契。讲到这里,好象我对流通本中是否有错误的问题已经有了解答,可是须菩提这两次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前后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要将这个搞清楚了,才明白这一个“应”字,若搬动了位置后,会使经文的意义有相当大的改变。地藏缘论坛为综合性佛教论坛,全国和海外众多佛友交流的网络平台,交流修行体会,探讨佛教经典,提倡素食放生,聆听佛教音乐,分享佛教电影,沟通同城佛友。论坛下设般若文海、佛教导航、佛教在线念佛、佛教用品导航等站。/ N2 l. ?: q4 {/ N$ p; N$ m

3 ~) \4 v1 ~  ]" j% t9 Kwww.folou.com        现在,我先将须菩提问题中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解释一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因为中国成语里,没有适当的字句,可以完全表达这句梵文的意义,所以没有直接译成中文。“阿耨多罗”,简单地说就是没有比它再高再上的意思,简称为“无上”;“三”是正,正知正见的“正”;“藐”是平等,“菩提”是觉。一般译成无上正等正觉。而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了成佛的心。而为什么要成佛呢?就是为了普度众生。这个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就叫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者说发了无上菩提心。单单发了菩提心还是不够的,我们应发无上菩提心。
9 p) R. k- P: Q% B1 D& e6 M地藏缘论坛www.folou.com# u# h, q4 [0 b) I
       须菩提在第一次问的时候,尚未深解义趣,这里所谓的尚未深解义趣,就是说对应无所住的道理,还没有彻底的明白,心中还执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还执着有一个心可以发,这个心既然能够发起,也会退失,因此他的问题是善男子、善女人,既发了无上菩提心的,应云何住?就是应该如何保住这个已发起的无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地藏缘论坛为综合性佛教论坛,全国和海外众多佛友交流的网络平台,交流修行体会,探讨佛教经典,提倡素食放生,聆听佛教音乐,分享佛教电影,沟通同城佛友。论坛下设般若文海、佛教导航、佛教在线念佛、佛教用品导航等站。" c' O' _3 e0 A/ k! \
2 o2 ~4 L0 [: a0 o- d+ q
        也有的大德,认为须菩提那时的境界已经不仅如此,他对空性的体验已相当深了,在声闻弟子中,解空第一。而且在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中,也有对空性已经有相当体验的,并且为未来有深厚根基的众生着想,所以须菩提的问题,可以说是为了两种不同程度的人而发:第一种可以说是为初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即是刚刚发 了无上菩提心的人而请示世尊,这已发起的无上菩提心,应云何住?就是应何保持,使之不退。另一种是为程度比较高的人而请示的,对那些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那个人人本具的空性真心应云何住?就是应该如何安住,使之不动摇。这两种解释,各有见地,并不冲突。我建议有兴趣研究的朋友,不妨将这两种解释都放在心上。
  I8 {2 ^1 k3 u; n+ ], Zwww.folou.com地藏论坛,地藏菩萨,地藏经,佛教,佛教论坛,佛教网,佛教,歌曲,佛教音乐,佛教在线,观音菩萨,净土,禅宗,藏传佛教,密宗8 F+ d1 M: [% O8 A. L8 m0 O
        须菩提认为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之所以会退失,真心之所以会动摇,都是妄想心活跃的关系,而妄想心控制了人的思想行动,所以他接下去问“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心”指的是妄心或妄想心。各位请注意,“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应”是贯通上下两句的,意思就是应云何住,应云何降伏其心。如果将“应”搬到云何之下,变成云何应住,就贯通不到下面的云何降伏其心了。所以须菩提第一次发问,是请佛陀对这批已发起无上菩提心的佛弟子们解释,应该如何保持这个已发起的无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应该如何使他们的真心安住而不动摇;及应该如何修行,使他们的妄想心能够降服,使他们能够了解并生起信心。地藏论坛,地藏菩萨,地藏经,佛教,佛教论坛,佛教网,佛教,歌曲,佛教音乐,佛教在线,观音菩萨,净土,禅宗,藏传佛教,密宗2 S7 ]9 s) o0 M0 ]. x6 P' W

5 @5 A/ T# _9 h& h. H$ a地藏论坛,地藏菩萨,地藏经,佛教,佛教论坛,佛教网,佛教,歌曲,佛教音乐,佛教在线,观音菩萨,净土,禅宗,藏传佛教,密宗      在须菩提第二次发问的时候,须菩提对“应无所住”,已深解义趣。所以他的问题是说:佛的弟子们都已经发了无上菩提之心,现在佛又教导应无所住,可是既有“发心”,那就有“住”,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一种“法”。既然“应无所住”,那又为什么独独要住于发无上菩提之心呢?所以说:“云何应住?”须菩提第二次发问,实在比第一次的问题又深入了一层。是在问佛陀,如若发了无上菩提心也不应该住,而应该降伏,那么如何方能降伏呢?

0 w# V1 c! ?/ T# z5 D- Y3 e; H4 z地藏缘论坛为综合性佛教论坛,全国和海外众多佛友交流的网络平台,交流修行体会,探讨佛教经典,提倡素食放生,聆听佛教音乐,分享佛教电影,沟通同城佛友。论坛下设般若文海、佛教导航、佛教在线念佛、佛教用品导航等站。www.folou.com) Q( `! l7 Y. |3 Z2 B+ M3 M- P
         佛在第二次解答时,说了一句:“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希望各位细心的体会这句经文的意义。须菩提的两次发问并不相同,因此第一次问题的“应”字不应移动。
1 D5 u/ R" {' F$ G' e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