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摩根银行:怎样孝敬父母(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22:38

                          

                                                   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学习传统文化 感悟孝道人生---

  

  主讲:原河南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厅长,现任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鲁献启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刚才主持人对我的情况已简单作了介绍,回首往事,一生务过农、做过工、上过几年学、从过几年政。一事无成人渐老。在过去的那些经历中,没有什么闪光的地方,更多的是惭愧、是遗憾。今年虽已快近70(岁),但仍学识浅陋、愚昧不悟,就传统文化学习来说,也是刚刚起步,虽然看过几本书,也是一知半解,对于我这个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来日方短的人来说,充其量说算是一名大龄学生。在此我向主办方对于我的邀请和大家能够听取我的学习汇报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这也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对孝道人生的一点感悟。

  (一)下面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孝?

  什么是孝?《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孝的三个层次。“始于事亲”是指幼年时期从开始侍奉父母做起。“中于事君”是指中年时期以效忠君王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效忠国家,为社会、为民众服务。“终于立身”一说指老年时期应建功立业、留名后世,这是孝的圆满结果。“事亲”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层次,否则“事君”谈不上,“立身”更不可能。

  养花的人都知道,浇花要浇根。而孝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文化的根。

  孝的甲骨文字是由上面的老与下面的子形体构成,意思是“子承老也”。这个老人一手拿着匕首,放在儿子的头顶,一是对儿子严加守护,二是对儿子严加教育,这就是严父。子既要敬老,老又要教子。让孝顺、忠诚的人亲近,让不守规矩的惧怕,你才有老的权威。按现在教字的写法,左边是孝,右边是文,这也就是说教育要先学孝道再学文化,德才兼备才成其教育。孔子说的明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这就是说孝道、孝顺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育包括伦理教育、圣贤教育、道德教育,乃至今天我们所讲的“八荣八耻”的教育,都是从孝道引申出来的,教人要从教孝道开始,做人要从行孝道做起,因此,《弟子规》总叙就讲“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文讲:“天下之人,不孝不教”,就是说,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不能教化。

  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也好,论国学智慧也好,则孝道不能不讲,《孝经》不能不读。

  汉朝大儒郑玄说《孝经》是六经总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按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孝经》是国学之宗。汉朝自文帝以后,所有的皇帝谥号都有一个孝字,如汉孝文帝、汉孝武帝,使孝道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谥号特点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是一如既往的把《孝经》放在了重要地位。

  《孝经》从“入则孝”开始,详尽地讲解了孝道,例如,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过,侍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讲到了极致。

  “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大树茁壮,根深才能枝叶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香。没有这个根,学什么都不会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禽兽不如了,所学所做只能是欺世盗名而已。人之根本在孝,本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这个根、这个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发地,一旦触动,便如闪电一般照亮那个地方,最能“摇其心、动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说最能帮助人回归本性,回归人性,恢复本善。

  这里向大家举一个例子:说的是抢劫犯李斌,入狱一年了,从来没人看过他,眼看别的犯人隔三差五就有人来探监,送来各种好吃的,李斌就给父母写信,让他们来,在无数封信石沉大海后,伤心和绝望之余,他又写了一封信,说父母再不来,他们将永远失去他这个儿子。

  这天天气特别冷。李斌正和几个在押犯人密谋越狱,忽然,有人喊道:“李斌,有人来看你!”进探监室一看,李斌呆了,是妈妈!一年不见,妈妈变得都认不出来了,才五十开外的人,头发全白了。腰弯的像虾米,人瘦的不成形,衣衫破破烂烂,一双脚竟然光着,满是污垢和血迹,身旁还放着两只破布口袋。没等李斌开口,妈妈浑浊的眼泪就流出来了,这时,指导员端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进来了,热情的说:“大娘,吃口面再谈。”

  等妈妈吃完了,李斌看着她那双又红又肿、裂了许多血口的脚,忍不住问:“妈,你的脚怎么了?鞋呢?”“是步行来的,鞋早就磨破了。”步行?从家到这儿有三四百里路!“您怎么不坐车啊?怎么不买双鞋啊?”“做什么车啊,走路挺好的,唉,今年闹猪瘟,家里的几头猪全死了,天又干,庄稼收成不好,还有你爸……看病……花了好多钱……你爸身子好的话,我们早就来看你了,你别怪爸妈。”

  探监快结束了,指导员进来,手里拿着钱,说:“大娘,这是我们几个管教人员的一点心意,您可不能光着脚走回去了,”“这哪成啊?娃儿在你这里,已够你操心的了,我再要你的钱,不是折我的寿吗?”李斌撑不住了,声音嘶哑的喊道:“妈!”就再也发不出声了,此时窗外也是哭泣声一片,那是旁观的劳改犯们发出的。这时,有个狱警进了屋,故作轻松的说:“别哭了,妈妈来看儿子是喜事啊,应该笑才对,让我看看大娘带了什么好吃的。”他边说边拎起麻袋就倒,李斌妈妈来不及阻挡,口袋里的东西全倒了出来。顿时,所有人都愣了。第一只口袋倒出的,全是馒头、面饼什么的,四分五裂,硬如石头,不用说,这是李斌妈妈一路乞讨来的。李斌妈妈窘极了,双手揪着衣角,喃喃地说:“娃,别怪妈作这下作事,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

  李斌好像没听见似的,直勾勾的盯住第二只麻袋里倒出来的东西,那是一个骨灰盒!李斌呆呆地问:“妈,这是什么?”李斌妈神色慌张起来,伸手要抱那个骨灰盒:“没……没什么……”李斌发疯般抢了过来,浑身颤抖:“妈,这是什么?”李斌妈无力的坐了下去,花白的头发剧烈的抖动着。好半天,她才吃力的说:“那是……你爸!为了攒钱来看你,他没日没夜的打工,身子给累垮了。临死前,他说他生前没来看你,心里难受,死后一定要我带他来,看你最后一眼……”

  李斌发出撕心裂肺的一声长号:“爸,我改……”接着“扑通”一声跪了下去,一个劲儿的用头撞地。“扑通、扑通”,只见探监室外黑压压跪倒一片,痛哭声响彻天空……

  第二个例子说的是,《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拾葚供亲”的故事。故事主人翁叫蔡顺,是我们汉朝人。蔡顺父亲早年去世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很孝顺。当时正赶上饥荒,没什么吃的,他就背着筐去采桑葚。有一天,他采了不少桑葚,背了两筐往回走,路上碰上了贼。贼是当时官方记载的说法,实际上就是造反的农民赤眉军。赤眉军一看他背的桑葚分两个筐装,都很好奇,问他,这是为什么?蔡顺说,黑紫色的是成熟的,是可以吃的,是甜的。红的是生的,不太好吃,是酸的。黑的给我妈吃,这个红的我吃,我们没有粮食可吃,就靠这山野果子充饥。赤眉军的这些人认定蔡顺是孝子。他们决定给他两袋粮食,饥荒年代有人给粮食可是不得了的事!而且不是一般人,是强盗给的!赤眉军除给粮食外,又给他一个牛蹄子,说给你妈妈改善改善生活吧。

  李斌的例子告诉我们:孝道可以让服刑人员触动他们的天性,启发他们的良心,转变改造为好人。蔡顺的例子告诉我们:盗亦有道。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孝子,那些社会边缘人物,或是暴力起家的强盗,也会尊重你,甚至尽其所能帮助你,孝道与亲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共鸣,社会是有道德底线的。

  孙中山先生说:“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现在世界中最讲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

  我国已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在人类,中国是最讲孝道、最注重伦理的国家,在众多的伦理教条中,孝总是摆在第一位。在封建社会,许多英明皇帝告知天下“以孝治国”。

  周文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对父母就由衷敬爱。继承王位之后,更是以孝著称,以德治国,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尽到极致,成为全国人民的表率,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王朝。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时的“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之所以能把国家治理的那么好,根源就在于这些皇帝以天子身份行孝垂范,以孝驭官,以孝化民,以孝治天下。

  《孝经》在汉武帝时传入朝鲜,梁武帝时传入日本,他们都把《孝经》视作盛典。日本古《学令》规定,学生必通《孝经》、《论语》方可取用。在韩国,不孝者根本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更不能做政府官员。

  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周边邻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华人聚居地,孝道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他们在修身齐家、治国理政、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近代,毛泽东情深意切的《祭母文》,其孝情、纯情、哀情、悲情不知打动了多少人,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收入语文课本,使无数人受益

  1966年11月,一位意大利记者采访朱德。

  记者问:在您的一生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

  “是识字课本。”

  “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是我母亲。”

  “你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世的时候,我没有在她的床前给她端一碗热水。”

  “你想在您的身后留下什么样的荣誉?”

  “一个合格老兵足矣。”

  而后,康生把这次采访的外电通讯稿呈给毛泽东,并别有用心的问:“主席,你看有什么想法?”

  “大老实人一个!”毛泽东毫不含糊地说:“你给我看这个干什么?要搞朱德的名堂吗?朱德这个人我是了解的,不要搞得疑神疑鬼。”说完把手一挥,康生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在本世纪以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孝道的宣传和教育,胡锦涛、温家宝、回良玉、陈至立,对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对把孝道作为德育教育内容都作出过重要批示,发表过重要讲话。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弘扬孝道,共建和谐的专版,把孝道郑重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2008年,国家决定清明节放假三天,让人民群众祭奠祖宗、追念先烈、感恩和怀念逝去的父母。这一举措,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孝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重阳节期间,北京市积极开展万名孝星和千家为老服务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其规模之大、气魄之大,为全国各地树立了榜样。

  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方针,胡锦涛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实则都包涵了中华传统的孝道。

  孝关乎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它让人的内心充满温暖,并把人提升到一个庄严和神圣的境界。“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准则。

  我们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其实质都是在演孝。“每逢佳节倍思亲”,贯穿过年过节始终的是浓浓的人伦情义。祭拜祖先,感恩长辈,敦亲睦邻,关爱晚辈,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慈爱心肠,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根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凝聚和睦和谐和平的亲和力。这也是节日的动力、魅力所在。

  比如大年正月初一,作为晚辈的儿孙都要给祖宗长辈磕头行礼。有人认为这是作秀,这是封建,不合时宜。“都啥年月了,给父母磕头好意思吗?”你要知道,磕头这种形式为什么能上百年、上千年的流传下来呢?因为给父母磕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感最深重、礼仪级别最高的表达方式。只有当你低下头,弯下腰,折服傲慢,摒弃轻浮,双膝跪倒在亲人面前时,你才能体验到那种毕恭毕敬的崇拜,那种和站着无法相比的神圣情感。那一刻你才会觉得只有那样的跪拜才能表达对父母高堂的祝福。因为那一刻你又似乎变成了一种近似于母胎内婴儿的姿态,那是一种庄严的、神圣的、感恩的姿态。

  历来人们都知道磕头是大礼,他不仅是尊敬,也是一种权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住房要下跪,就个医要下跪,吃个救济要下跪,打个官司要下跪。这种带有自卑和自甘屈辱的行为时要不得的,这和为了表示孝敬、感恩,发自内心的给父母磕头下跪是完全不同的行为。今天我们所应追求的是平等、自主、科学、创新、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人要有尊严的活着。因此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

  正月初二,闺女要走娘家。“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无妈的孩子像棵草”。“娘家,娘家,有娘才是一个真正的家,一个完整的家”。初二做女婿的要去给岳父母拜年。这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你娶走了人家的女儿,就意味着要承担起对岳父母的孝敬责任,一个女婿半个儿嘛!

  正月初三,对已过世的父母,做儿女晚辈的要去上坟祭拜父母。养父母之灵这也是行孝的要义之一。

  春节把孝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礼仪化、规范化,又近似神圣化,借助过年这个必由之路,让一代又一代的后生们一年一度的潜移默化的接受孝道的教育,让一代又一代的先人们得到怀念和敬仰。

  清明到,儿尽孝。清明节象征着中国人对“孝”的无比推崇,“孝”是对中国人家庭观念的准确写照。“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其实清明节也是一种“过年”,只不过除夕是活着人的团圆,清明则是人与祖先、人与自然的团聚而已。当你站在亲人墓碑前,一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生我育我的恩泽,同时,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个人类永恒的疑问就会油然浮现。这里最能触发关于生与死、得与失、苦与乐、奉献与索取的思考,在这些感悟中,灵魂震颤,受到洗礼和净化,重新认识自我和人生,激发前行的动力。

  据民政部公布的数字,今年祭祀扫墓的超过4.6亿人次。又到回家过年时更是车水马龙、人满为患,给人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还有哪一种文化,哪一种节日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浩大的千军万马呢?

  今天社会固然有不少善事父母的孝子,孝女,孝行或许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不可讳言,有相当多的子女,不用说养父母之心了,单就养父母之身来说,也难于完全做到。有首民谣说: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儿子烧煤孙烧气,老头老婆柴火棍。这在农村不是一个地方、两个地方的问题,而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年青人外出打工了,留守在家的老人仍然抱着“种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钱”的思想度日。“屋里住着老两口,门外拴着一条狗”。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期越来越长。焦虑、不安、失落、孤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老人们怕生病,“小病拖,大病捱,重病才往医院抬”。老人怕没人照顾,怕给子女添麻烦。老人更怕寂寞,孤独比贫穷更可怕。更何况一些不肖子孙,虐待打骂老人,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合法权益。有的子女甚至做出加害父母的忤逆不道之事。在新闻报道中,有因赌博还债杀害父母的,有因婚前同居不遂杀害父母的,有因抢夺财产杀害父母的种种大逆不孝,令人寒心。

  不少年青人房子依靠父母买、婚庆操办讲气派、啃老就像是讨债、儿女回家当客待。某个地方这样说:养一个儿子是养一个豺狼,养一个媳妇是养一个娘娘,养一个孙子是养一个蚂蟥。

  前些时候,报纸登载一个儿子为了买车要钱,活活把父亲砍死,而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说出的一句话竟是:“孩子,快拿上钱跑吧,一会警车就来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俗话说“宠猪哄灶,宠子不孝,宠妻胡闹”。目前是关心上一代显得苍白无力,而关心下一代有过之而不及。养儿防不了老,倒是养老得防着儿。现在六个人捧着一个小皇帝,已说不清谁孝敬谁了?有人调侃说,要是生个儿子你就得准备当儿子,要是添个孙子,你就得准备好当孙子。有人无奈的自嘲和叹息道:过去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草。老人就是酱盘子,儿孙们都来蘸,酱蘸完了,盘子也就扔掉了。

  在旧社会,往往公婆虐待媳妇,把媳妇逼得走投无路,不是投河就是上吊。现在,通常是媳妇欺负公婆,把公婆逼得活不下去,不是跳井就是服毒。

  今天,因利益纷争而造成的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残的事件实在是太多了。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于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重建我们的道德伦理体系已经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急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