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菲诺被:小儿推拿图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0:52:36
 

小儿推拿图解 2010-05-04

 

小儿推拿术与人体X形法相结合,成为我之强项,我在X形法中讲的上、下、左、右、中,也即是心、肾、肺、肝、脾。我大刀阔斧,将小儿推拿法加以简化,精化,通俗化,大众化,深化,即以小儿左手的脾、肝、心、肺、肾为基础,去掉一些繁琐难记认的穴位,普遍用之于常见病与多发病。更可贵的是用之于疑难病甚至是白血病。

  小儿病变低沉点多集中在手上,其相应高升点也在手上,按摩穴位,也即是促使高升点下沉而另一端的低沉点则上升,恢复相对平衡线,其病就好了。

  男取左手,女取右手,新的小儿推拿法,则不论男女都取左手,因右大脑分管左手,右脑为人之行为脑,左脑为人之遗传脑,右脑功能强于左脑,故都取左手是对的。现将穴位的推拿法简介于下:
  (1)手大拇指头(掌面)为脾土穴,在大拇指面顺时针方向旋推为补,由指面直推向指尖方向为清法,补法,带有温补性质,有止泻、止呕吐,健脾强胃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本法对健康十分有益,清法,带有凉泻性质,可以用于便秘与退热,清除积食。
  (2)肝木穴,在食指指端(掌面),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但本穴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火,清肝木,是凉性,可以退热、消炎,清肝火,除郁闷,有助于养肝。
  (3)心火穴,在中指指端(掌面),旋推为补,直推为清,本穴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心火。清心火,可以退热、消炎;清心火,去燥热,有益于养心。
  (4)肺金穴,在无名指指端(掌面),旋推为补,直推为清,补为温补性质,有健肺与气管的作用,益气补肺,亦有益于健康,用之于肺气虚,易感冒咳嗽的婴儿,清肺金有退热、消炎、镇咳的作用。
  (5)肾水穴,在小指指端(掌面),其推拿方法与前面四穴相反,即旋推为清,直推(向指尖方向)为补,本穴只宜补不宜清,补肾水有健肾、健脑、壮骨作用,亦可退热、消炎、镇静、安神。
  (6)大肠穴,在食指侧面从指尖到虎口(合谷),由指尖推到虎口为推大肠,属温性,可以用来止泻;由虎口推向指尖为清大肠,属凉性,可以用来治疗便秘与食积。
  (7)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中部,旋推为推板门,属温性,可以用来止吐、止泻,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大肠,属凉性,可以用来治疗便秘与食积。
  (8)外劳宫穴,在手背无名指与中指基关节后约一寸许处,揉动此穴有清热、镇痛、安神作用。
  (9)上三关穴,从列缺穴侧推到肘部,为推上三关穴,本穴属温性,有发汗作用,适于高热而无汗,亦适应于感冒发汗,也有镇咳安神作用。
  (10)天河水穴,从大陵穴始沿中线推到肘部为推天河水,有退一般性各种热度作用,适用于各种发热。
  (11)六腑穴,由肘部下推到神门处为退六腑,适用于退四十度以上高热,四十度以下热度,不宜采用本穴。
  (12)推脊梁,由颈部向下直推到尾椎处,曰推脊梁,有退除高热作用。
  (13)分推肩胛骨,用双手沿双肩胛骨骨缝作弯月形从上向下推动,曰分推肩胛骨,有宣肺、镇咳作用,可用来镇咳与治疗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14)肺俞穴,在肩胛骨中部贴近脊椎处,揉此穴有健肺镇咳作用,亦适用于急救。
  (15)捏脊,从尾椎骨捏到颈椎,为补法,每天可捏一到两次,每次捏五到七遍,通治各种慢性病。从颈椎向下捏到尾椎穴,为清法,适用于高血压与狂燥型病变。
  (16)精灵、威灵两穴,在手列缺穴与神门穴之前凹陷处,适用于休克、急救。
  (17)足跟两侧昆仑穴、太溪穴,适用于休克、急救。

  ……

  (一)是肝木、心火宜清不宜补,肾水宜补不宜清的问题这应是传统的方法,我认为是对的,所以继续坚持。心火燥动而热,肝木是其母,又易生火,故宜清,清则生凉生静,所以清法是养心与养肝的。肾水是向下的,清之恐伤肾,补之不仅益肾,也可以清火去火。肾属水,与其他脏不同,故在补清手法上也不同,故而直推为补,旋推为清。

  (二)是注意配穴,可以采用母子配,或注意相克配,何谓母子配,如木生火,火生土,治疗心脏病,取清心、清肝、补脾土与肾水、肺金,其中肝与脾,与其有母子关系,故肝、心、脾是按摩重点,再如发高热,可取清脾土、肝木、心火、肺金,补肾水,其他脏皆用清法,因补之怕生热,只有肾水,水能克火,补之则能降热,配穴是很重要的学问,用得好,百病皆治,妙用无穷,余则依此类推。

  (三)补清结合,巧妙运用。补法是温补性,清法是凉泻性,其间学问很深。一般体弱小儿保健,尽量用补法,补脾土、肺金、肾水,只有肝木、心火用清法,配捏脊。如发热,就要用清法,如清脾土、肝木、心火、肺金,只有肾水用补法。如腹泻,就要尽量用补法,补脾土、肺金、肾水、清心火、清肝木。风寒引起咳嗽,要补脾土、肺金、肾水,清肝木、心火,可分推肩胛骨五十到一百次,揉肺俞三到五分钟。小儿吵夜,可用清法,只有肾水用补法,补清要根据病情确定,有时同一穴位,还要补与清相结合,或补200次、清100次,或清200次、补100次,以防补之太过,或清之太过。

  (四)充分发挥捏脊与分推肩胛骨的妙用,捏脊从下向上捏是补法,每天可捏一到两次,每次可捏五到七遍,这是补法,通治百病;从上向下捏,为清法,适用于高血压或狂燥多动的儿童,其间学问很大,分推肩胛骨,一般可分推五十次或一百次,对付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作用良好。

  (五)请在对付疑难病上探索,如白血病、心肌炎、心脏病、大脑发育不全、血液病、癫痫等。我在“火柴棒医生手记”和第六本书上均有说明,此处不赘言。

  (六)用小儿推拿法可以增强儿童体质,使其健康成长,更能增加聪明与智慧,如补脾土、肾水都有益于大脑发育,增强小儿记忆力与智慧,潜力无穷,妙用无穷。

小儿经络推拿操作方法  

小儿推拿经络, 小儿, 推拿 1. 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 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 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7. 推五经: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诸如:  
(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  
(2)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肝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一般说来,肝经宜清不宜补;如需用补法时,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法代替。  
(3)心悸、怔仲、贫血、高热神昏、弄舌、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多属心经病变,治疗时推心经,以旋推为补,直推或掐之为泻(清)。一般说来,心经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心火;如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法代替。  
(4)咳嗽、气喘、痰鸣、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多属肺经病变,治疗时推肺经,以旋推宜补,直推为泻。   
(5)遗尿、尿频、骨蒸盗汗、虚喘、小便不利、下肢痿软等多属肾经病变,治疗时推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肾经宜多补少清。  
8.推大肠:从食指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缘推至虎口,可清实热、止泄泻,常用以治疗腹泻、消化不良等症。  
9.推小肠:小肠穴在小指尺侧缘,主治小便短赤、遗尿、高热不退等症。从指端推向指根为补,从指根推向指端为泻。  
10.运内八卦:内八卦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名称,是环绕掌心周围8个穴位的总称。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坤、兑、乾、坎、艮、震、巽、离各穴,坎与离相对,震与兑相对,乾与巽相对,坤与艮相对。震为东方,属肝木;兑为西方,属肺金;坎为北方,属肾水;离为南方,属心火。临床上,不论患者是男是女,大多数医师取患者左手八卦穴进行推拿。推拿八卦穴常用运法,称之为“运八封”。运八卦时,将患者的左掌心向上,医者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患者的左手背,以大指桡侧面作为接触面进行运法;也可用一手托持患者的左手,另一手以食指或中指指端作为接触面推运。推运至离宫时,要轻轻带过,或以大指掩盖于离宫上,使“运内八卦”时,医者推运之指不接触离宫。因为离宫属心火,推运离宫,恐动心火。
11. 揉板门:按揉手掌大鱼际部,可健脾化滞,主治呕吐、腹泻、气促、气攻等症。
12. 推三关:三关穴在前臂屈侧面的桡侧缘。自腕推至肘有补气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13.推六腑:六腑穴在前臂伸侧面尺侧缘,自肘推至腕有清热止汗等作用。主治高热、昏迷、抽搐等症。  
14.推天河水:推前臂屈侧面中线,有退热、清心、除烦作用,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夜啼、口舌生疮等症。  
15.掐十王:掐十指指尖,有开窍醒神作用,主治昏厥、惊风等症。   
16.运耳后高骨:耳后高骨指颞骨乳突部,运之可祛风安神。   
17.弹山根:用食指弹击鼻根部,至皮肤发红为度。有镇惊开窍作用,主治惊风、鼻塞流涕、晕厥等症。  
18.推膻中:膻中穴在前胸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先揉膻中,再由上向下推和向两侧分推。有止咳平喘、顺气降逆等作用。主治咳嗽、哮喘、呕吐、胸闷等症。  
19.分推腹阴阳:自胸骨下端起,沿肋弓下缘分别推向两胁。主治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和发热等症。  
20.摩腹:用于掌部在腹部作圆周状摩动,着重于中脘、脐中、关元等穴。常用以治疗腹痛、腹胀、腹泻、食积、便秘、小便不通、遗尿等症。  
21.拿肚角:拿脐下两旁.有行气止泻作用。用以治疗腹痛、腹泻、腹胀等症。   
22. 按利尿穴:利尿穴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间连线的1/2折点处。
23.推脊:由上向下在脊柱正中线上推之。有退热、镇惊作用。   
24.揉龟尾:按揉尾骨端,主治腹泻、痢疾、脱肛等症。   
25. 推七节骨:七节骨指腰骶部第二腰椎至尾椎之间。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由下向上推称“推上七节骨”,有止泻、补肾等作用;由上向下推称“推下七节骨”,有通便、泄热等作用。  
26.拿血海:拿大腿前下方的血海穴,可平惊止搐。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等症。   
27. 按揉足三里:按揉外膝眼下3寸的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扶补正气。主治腹痛、腹胀、腹泻、虚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下肢痿软等症。  
28.揉涌泉:按揉足心凹陷处。主治呕吐、腹泻、发热等症。

 

 

【转载】小儿五经推拿法(推五经)華麓苑


推脾经、推肝经、推心经、推肺经、推肾经统称为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根据脏腑虚实灵活运用补、清之法。肝、心经一般宜清不宜补,脾、肾经一般多用补法。
一、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亦称脾土。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在拇指正面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应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廋、精神萎靡、消化不良等证。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所致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证。
小儿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装邪甚者方可用清法。
二、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螺纹面,亦称肝木。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应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常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推六腑合用。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须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滋肾养肝法,以防动肝火。
三、心经。
位置: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应用:清心经能清热推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魂、面赤口疮、小便赤短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合用。
本穴宜用清法,不易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证,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四、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应用: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及咳嗽气喘、虚寒怕冷等肺经虚寒证。
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证。
五、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旋推或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应用: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
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蘊热所致小便赤涩等证。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须用清法时,亦多用清小肠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