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统佩雷斯: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22)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56:09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22)——寒冰收集   

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猫”这一属相?

 

十二生肖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常用来记人的出生年。十二生肖中除了龙以外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可是为什么没有猫这种动物呢?

十二生肖的说法源于干支纪年法,传说产生于夏,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考证的是,至少在汉代,十二生肖与地支的相配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了。在汉代以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猫,无论是《礼记》中所说的山猫,还是《诗经》中“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豹猫,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猫。我们今天饲养的家猫的祖先,据说是印度的沙漠猫。印度猫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始于汉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的时期。因此,猫来到中国的时间,距离干支纪年法的产生,恐怕已相差千年了,所以来晚了的猫自然没有被纳入十二生肖中。猫为什么没有进入十二生肖的民间传说

关于猫为什么没有进入十二生肖,民间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传说。据说上古的时候,人们是没有生肖的。于是,玉帝就想给人们排生肖。可是怎么排呢?玉帝想了个办法,他决定在天庭里召开一个生肖大会,在大会上选出当生肖的动物。各种动物都接到了玉帝召开生肖大会的圣旨,圣旨上还规定了到会的时间。

那时候,猫和老鼠是非常好的朋友,像亲兄弟一样。开生肖大会的圣旨送到了猫和老鼠那里,它们都很高兴,决定一起去参加。但是猫很喜欢打瞌睡,所以在开会前一天,它就跟老鼠说“鼠弟!你知道我是很喜欢打瞌睡的。明天去开会的时候,要是我睡着了,你叫我一声!”老鼠拍着胸脯说:“猫大哥,你放心睡好啦!到时候我保证会叫醒你的!”猫于是放心地睡着了。第二天,老鼠起得很早,自己偷偷上天庭去了,根本就没有叫醒熟睡的猫。猫醒来后,一看时间就要到了,赶快一路飞奔。但到了天庭,已经有十二种动物在它之前赶到了,而且老鼠还排在了第一位。猫失去了列入十二生肖的机会,因此它恨死了自私、无信的老鼠,从那以后,猫看见老鼠就抓。

 

 

 

“家”字的下半部分为啥是意思为猪的“豕”


“家”是人们避风栖息的港湾,是供人居住的地方。“家”字上半部是“宀”,代表房子;而下半部分却是“豕”字,“豕”即是“猪”的意思。依照常理,“家”字应是“宀”下有“人”,可为什么却是有“猪”呢?

这与汉字的象形特点以及古代的畜牧生活有关。汉字不同于西方文字,在音形义三个要素中,形是最为重要的。“形”容易记住,文字的意义也就集中在字形里面。汉字由很多意义联想的部分组成,不仅有趣,也便于记忆。比如“囚”字,看上去就像筑起的围墙困住一个人,而“男”字就是田间耕作的高手,“休”是一个人靠着树木休息。

“家”字是会意字,甲骨文写作“”。它的外部是“”,也就是“宀”,像房子的形状表示与室家有关,中间的部分是“”,像“豕”形,“豕”就是猪。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没有保障,因此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备食,以防饥荒,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据考证,大约1500万年前,猪科动物已经在欧洲、亚洲和非洲广泛分布。在猪类面前,人类其实还很年轻。可以说,猪类是人类出现和成长的见证者之一。猪也是很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西安半坡遗址就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屋内残留的猪骨,经过碳14测定,这些猪骨距今约6000年,这些猪的体型特征已接近现代猪,应为原始家猪。随着阶级分化,人们逐渐以养猪的多少作为财富的象征。在古人看来,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还要加上猪才行。有猪的家,才算富足安定。这就是古人造“家”的现实依据。动物和人的关系在古代尤为密切,我们的祖先驯养了哪些动物?

现代人喜欢养宠物,有人对待宠物就像对待亲生孩子一般,刷牙、洗澡、散步、穿衣样样不少,有人还专门研究如何训练动物。说起驯养动物,我们的祖先可是很有经验。想想看,他们甚至驯化了野性十足的狗!瑞典科学家的相关研究表明,现代全球范围内的宠物犬极有可能均源自中国。

古人与动物的关系相当密切,动物可说是人类重要的衣食来源:皮衣着身轻巧暖和,肉食可口且富有营养。因此,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便开始驯养野生动物。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狩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驯养的动物种类也逐渐增多。除了猪以外,还有很多被人类豢养和驯化的动物,其目的是为了食用、殉葬或祭祀。

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来看,首先出现的一批家畜(禽)是猪、狗、鸡和牛,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这个时候,驯养动物的种类已经出现了南北差别,富有地域色彩:淮河、秦岭以北地区,最主要的家养动物是猪、狗和鸡;南方则是猪、狗和水牛。其后驯养的是绵羊、山羊和马。在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中,就出土了少量的绵羊、山羊和马的骨骸。后来,我们的祖先又逐步驯养了猫、鸭、鹅、驴等动物。后人常说的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都已驯化为人类的“朋友”。其中的猪、狗、绵羊和水牛,到商代早期就已培育出了特征稳定的品种。

除了驯养之外,胸怀开放的祖先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动物,比如大象、狮子、鸵鸟等动物。西汉武帝陵墓前已经雕有鸵鸟的图像,说明中国引进动物由来已久。

 

 

 

为什么古人的住宅前总是有两尊石狮子?

 

古人常在住宅大门前摆放两尊石狮,以镇宅护院,这种习俗沿袭至今。那么,这种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呢?

乔家大院里守门的狮子据程张先生考证,这种用石狮子做守门神兽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唐朝时,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都城,政府规划了“坊”——相当于现在的街区——作为住宅区。坊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坊门一般制成牌楼式,并在上面写上坊的名字。坊柱由一对大石块夹着,以防风抗震,固定坊门。为了避免石块的生硬单调,能工巧匠们就在上面雕刻了狮子、麒麟等瑞兽,既美观实用,又寓意吉祥。这应该就是用石狮子来护卫大门的雏形。宋元以后,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大户人家为了体现自家的声势,就参照坊门的样式加以简化,树立了门楼。而坊门旁的夹柱石,就演化成了守门的石狮。元代,看门的石狮子由豪门大户走向民间,并相沿成习。

将石狮子摆在大门口到底有何寓意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些说法:一,避邪纳吉。狮子在古人心目中历来是驱魔避邪的瑞兽,所以早在汉代时就曾用它来镇守陵墓。在乡间路口设立石狮子与“石敢当”,也都是希望它们能够镇宅、避邪,禁压不祥。二,预卜灾害。在传说中,狮子有预卜灾害的灵力。如果遇到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石狮子的眼睛就会变成红色或流血,人们可以据此提前避难。三,彰显权贵。宫殿、王府、衙署、宅邸等处的守门石狮,往往都气宇轩昂,显示出主人的权势和尊贵。如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两对威风凛凛的守卫皇城大门的石狮子,就体现了皇权至尊、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四,艺术装饰。石狮的造型多变,工艺精美,是出色的艺术品。明清以后多在雄狮爪下踏一个“绣球”,雌狮脚下踩一个幼狮,不仅美观,还体现了人们祈望太平祥和的美好心愿。

 

 

 

狮子是进口的吗?

 

我们的祖先驯养了很多动物,但狮子却不是中土产物,而是进口的。

狮子体形矫健,姿态威猛,原产地在非洲、印度等地。汉武帝时,曾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交往的道路,狮子由此得以进入中国。《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了章帝章和元年(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的事情。说的是远在西亚的安息国(相太和门前的狮子当于今伊朗)派来的使臣给汉章帝刘炟送来了罕见礼品:狮子。狮子的到来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狮子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民俗生活,国人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之为“瑞兽”,还把它抬到了与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的地位。因此,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

狮子在中国倍受喜爱,也得益于汉代时佛教的传入。《灯下录》中提到: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因此,以后就用“狮子吼”来比喻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狮子也自然而然地被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在我国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许多寺庙,都供奉着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像。传说这位掌管智慧的文殊菩萨是骑着狮子首先来到五台山显灵说法的,五台山也因此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狮子代表了勇敢与威严,因此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胄坟宅前开始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但当时的石狮仅仅是陵墓神道上的神兽,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摆放在一起。后来石狮子作为吉祥之物,被广泛摆放在住宅前,保卫主人吉祥平安。

 

 

 

折柳常被用来比喻离别,跟分离有什么关系?


“折柳送别”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就是在与亲友分别的时候,折下一枝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亲友,以示挽留和祝福。这个习俗可以上溯至汉代。据《三辅黄图?桥》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被用来表示挽留之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李白曾有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的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在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友。

柳树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柳枝,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因此折柳赠别也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柳树的生命力之强非其他树种可比,《太平御览?木部》说:“柳,断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若斯木。”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寓意亲友背井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是对亲友的美好祝愿。但不管怎么说,分离总是让人感到惆怅。古人有《折杨柳》一曲,专门用来惜别怀远,诗词中的折柳也是离别的委婉说法。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描述的就是离别的思绪。杨柳

隋炀帝像杨柳可以指杨树和柳树的并称,也可以单指柳树。在古代,人们认为杨树和柳树是一大类树中的两种,区别就是枝叶的形态不同:杨枝硬而挺起,因此叫“杨”;柳枝弱而垂流,所以叫“柳”。《尔雅》中也说:杨,蒲柳也。因此杨柳并称在古代往往指的就是柳树了。《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应该算是最早的杨柳并称的记载了,诗句中的杨柳其实仅指柳树。

关于杨柳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据说隋炀帝杨广开凿运河后,要乘船下扬州游幸,因此命人造“龙舟高四十五尺”代步,选一千八百名女子作“殿脚”(即纤夫)。当时正值春末,天气开始变热,启程后不久,拉船的众女子便粉面流汗,娇喘微微了。隋炀帝怜意顿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有人献计说,可在运河两岸种植柳树,这样既可以遮荫,又可以加固堤防。炀帝立即下诏在运河两岸遍种柳树,形成了一道绵绵无尽的绿色长廊。念柳树“护驾有功”,隋炀帝便将国姓“杨”赐给了柳树,从此以后,柳树就被称作“杨柳”了。

当然,这是个传说,在《隋书?炀帝纪》和《北史?隋本纪》中,均未见有隋炀帝赐杨姓于柳之说。但是隋炀帝在他开通的运河两旁——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隋堤”——遍植柳树,这倒是真的。后世称之为“隋堤柳”。

 

 

 

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跟桑树槐树有关系吗?


“指桑骂槐”这个成语时常被人运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也就是指着张三骂李四。有人要问了,这与桑、槐有关系吗?实际上,“桑”、“槐”二树可真是背了千年的黑锅,这事压根儿和它们毫无瓜葛。

“指桑骂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后者的确发生于瓜田间、李树下,多少跟瓜、李有些关系。而“指桑骂槐”却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号罢了,本身与桑槐没有什么关系。和“指桑骂槐”意思相似的成语还有:指桑说槐、指东说西、指猪骂狗、指鸡骂狗、捉鸡说狗等。它们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用法,结构也相似。可能是由于桑槐、东西、猪狗、鸡狗等事物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故而人们在表达指此说彼的意思时便自然用到了这些词语,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吧。

“指桑骂槐”也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本意是指间接地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此计还引申为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瓜田李下是什么意思?瓜田和李下都指什么呢?

 

瓜田李下,意思是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瓜田,指长满瓜果的田地;李下,是指结满李子的树下。这个成语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而来的。意思是说: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以免让人误解为偷瓜;在结满李子的树下不要整理帽子,因为这个抬手的动作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偷摘李子。这是古人廉洁自律的训诫之语,意图告诫大家,一些无意识的举动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联想,因此在举手投足之间要谨慎小心,时刻注意避嫌。

唐代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与此成语有关。《旧唐书》中提到,唐文宗李昂曾将进献两个女儿入宫的郭旼任命为邠宁庆节度使。朝臣对此议论纷纷,认为郭旼是凭借女儿之功才得到这个官职的。皇帝解释说此人地位显赫,又是太皇太后的叔父,加上为官并无过失,足有资格担任此职,而且他的两个女儿入宫也是为了陪伴太后的。当时的柳公权曾进言曰:“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就是暗用此语,对皇帝委婉进谏。

 

 

 

常说的寻花问柳、拈花惹草和花草有关吗?

 

清?弘仁《雨余柳色图》“寻花问柳”和“拈花惹草”的意思都与男女关系有关。寻花问柳借指狎妓,而拈花惹草是说挑逗异性,特指玩弄女性。为什么花柳、花草皆与女性有关呢?原来这和花柳、花草的喻意有关。“花”在古代经常被人用来借指美女,形容女子美貌经常说花容月貌、如花似玉、花枝招展、人面桃花等。原来色彩娇艳、体态婀娜的花卉在古人心中可以比拟美女,难怪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里就有“娇花巧笑久寂寥”的句子。古时的“柳”也有美女的意思,大概柳枝飘摇轻灵,所以多用以形容女子的腰肢,如柳腰等,后来干脆用来比喻美女。“拈花惹草”中的“草”也是喻指女性。

其实“寻花问柳”最早倒是只有字面意思,是指寻访春天景色。后来因为“花”、“柳”皆有特指,才转为它意。“花”在古代不仅是美女的代称,还表示同妓女有关的事物,如称妓女为花娘、花旦,妓院聚集之地为花街、烟花巷等。而“柳”也有这种意思,柳巷专指烟花场所。“花柳”在古代诗词曲文中,常用来借指烟花场所,烟花场所沾染的疾病亦称花柳病。因此“寻花问柳”便又有了新意:比喻在烟花场所嫖宿妓女,有了狎妓的意思,也叫寻花觅柳、眠花宿柳。

 

 

 

古诗词中常常提到的解语花是什么花?

 

解语花就是人们熟悉的海棠花。它的花苞深红点点,春季刚刚开放时,花色淡红,花朵簇密;盛放之时,花开似锦,温和而美丽;将谢时,花朵低垂,楚楚可人。海棠自古以来就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等美誉,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

可是诗词中所说的解语花并不仅仅是指花卉,往往另有所指。唐明皇和杨贵妃“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故事,已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解语花就与这故事中的女主角杨玉环有关。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唐明皇曾与宠妃杨玉环在太液池共赏千叶白莲。出水白莲皎洁超俗,仪态万方,秀美可人,同赏的朝臣和贵戚都叹羡不已。唐明皇指着杨玉环款款言道:“争如我解语花?”意思是杨贵妃善解人意、柔媚可心,能解帝王之语,是自己心中的“解语花”。解语花的说法由此流传于世。

此后的文人便将解语花视作自己理想的伴侣,以之比喻善解人意的美女。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既可分享文人郁结于心的忧愁,又以自身的柔肠百转、温柔体贴使人感受到女性所具的娇羞妩媚、风情万种。北宋词人周邦彦更借《解语花》作为词牌,创作出了一曲风格婉约的词。65形容很受女孩子欢迎,叫做走桃花运,为什么是“桃花”而不是别的花?清?陈字《桃花蛱蝶图》

桃花自古就和女子颇有渊源。《诗经?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描写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并对新娘的美貌和品德给以赞美。唐代诗人崔护也有《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说“桃花运”一词源自于紫薇斗数。紫薇斗数是中国传统命理学的重要支派,它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有兄弟宫、夫妻宫、子女宫、财帛宫、迁移宫、奴仆宫、官禄宫、田宅宫、福德宫、父母宫等十二宫,将结合各宫的星群与《周易》卦爻相结合,就可以预测人的命运。

命理中的“桃花运”是根据“生辰八字”中五行所处“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的位置所言,如果大运和流年行运到“沐浴”的阶段就叫“行桃花运”。古人认为,遇到“子午卯酉”是桃花运的征兆,如果在八字里就出现子午卯酉,那就叫“桃花入命”。桃花运还有“好桃花”和“烂桃花”之分,因此交桃花运的人也要理智和冷静。

 

 

 

桃符是怎么来的?

 

清:福建漳州门神神荼、郁垒宋代的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迎新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说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有关桃符最早的传说是在《山海经》里,说东海上有座古老的度朔山,山上有百鬼出没。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他们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丢给专吃恶鬼的神虎。但神荼、郁垒的能力有限,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人们就用桃木刻制神荼、郁垒像,每逢年节悬挂于门前。同时还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在二门上画虎,用以避邪。这个习俗后来被简化了,人们直接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并挂在门两旁,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再后来,画神像也被简化为在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的名字。从五代开始,人们开始用联语来代替桃符上的名字。这些联语一般都是些对仗工整的吉利话,后来也直接写在红纸上,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春联。正因为桃符与春联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所以人们还将桃符作为春联的别名。宋代王安石所换的“新桃旧符”,应该就是指贴春联了。

          更多精彩点击:http://hbs.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