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估值 轻松投资微盘:知铜识锈辨伪 - 36771的博客 - CNTV.C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1:01:22
知铜识锈辨伪
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7-18 16:13:53
系统分类: 个人分类:默认
一键转贴:
关键词:
铜器收藏是个大项,涉及面很广,故喜好此道者一般都是按专题收集藏品,如青铜器、古钱币、近现代硬币等。对涉足其中者,知铜、识锈、辩伪应为基础,在仿品、伪品、劣品充斥的今天,尤显重要。下面根据平时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结合本人认识、体会成文一篇——
知铜识锈辨伪
(一)知铜
《说文》对铜的解释是“铜,赤金也。”;《新华词典》有关词条说,铜是一种金属元素,缩写符号Cu,紫红色,富展延性,是热和电的良导体等。
铜是我们现在已知最早、唯一能大量天然产出的金属,也存在于各种矿石(例如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赤铜矿和孔雀石)中。紫铜又称纯铜,其铜的含量大于99%,但硬度较低,我们现在所说的铜指的就是它。铜极易与其它元素形成合金。如青铜是铜锡合金,缩写符号Bro;黄铜是铜锌合金,缩写符号Bra;白铜是铜镍合金,缩写符号Cu—Ni或CN等。《汉书·货殖列传》就有“今世有白铜,盖点化为之,非其本质”之说。
铜是少数有颜色的金属之一,一般来讲纯铜呈紫红色,其合金随着其它元素在铜中含量的逐步增多,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如青铜颜色本来是青灰色的,锡的含量越大,灰色色泽越浅淡;黄铜随着锌含量的增加会逐步由黄变为金黄;白铜色泛白,锌白铜(含锌和镍)则具有美丽的银白色等。中国近现代较易收集到的硬币中,用材多样,如:1907年大清丁末10文币材质为紫铜;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一角地图币材质是青铜,四十三年(1954)五角地图币材质是黄铜;香港1980年壹元、两圆、五圆女皇头像币的材质是白铜;中华人民共和国1980版一角、两角、五角是铜—锌币,一元是铜—镍币,1980年一元长城币是白铜币;澳门1982年福禄寿10、20、50阿沃斯币的材质是青铜等,搜集一些作为对铜色的参考,亦非儿科。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由于青铜具有硬度大,溶液流动性强,化学性能稳定等特性,中国古代铜器主要用青铜制作,有炊器、食器、酒器、礼器、祭器、兵器、乐器、铜镜、带钩、锁具、生产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它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在世界上并不是最早,但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1998年在对安徽巢湖地区韩山县凌家滩的考古挖掘中发现的一件玉人,其背后的鼻穿孔孔径(直径)只有0.15毫米,一些专家确认为是用金属管钻钻孔,据此分析距今5300年前的古人已经使用金属工具。现公认的说法是我国青铜器始于夏,商周时达到鼎盛,后随着铁器的使用而逐渐衰落。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的青铜器,无论是艺术成就和科技水平都已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其中,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1999年对它重新称重的重量是832.84公斤。据现在分析,青铜中所含成分比例是:銅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鼎是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是商代后期王室用的青铜祭器,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
(二)识锈
铜锈是铜器表面生成的氧化物,俗称铜绿。通过用仪器进行科学的分析后知道铜锈中含有铜、锡、铅的矿化物质,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CO ·Cu(OH)。
一般来讲,铜锈生成的快慢、锈蚀程度及锈色与铜器所处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关。当湿度大、温度高时,铜器表面的化学反应程度相对剧烈,生成的金属氧化物也就会多些;相反,当铜器处在干燥、寒冷的环境下,铜锈的生成速度会变缓甚至停止,生成的金属氧化物也会减少。另外,锈蚀的产生还会受到地域和时间的影响。从我国考古挖掘和文物出土的实物看,南方铜器锈蚀的程度比北方铜器锈蚀的程度要严重的多且时间越久远铜锈愈厚重、颜色愈丰富。总的来看,江苏、安徽周边地区出土的古代青铜器,锈层呈灰绿色;湖南、浙江周边地区出土的古代青铜器,锈层呈翠绿色(俗称“水坑”器);中原地区出土的古代青铜器,锈层丰富,锈色多变,或黑灰,或枣皮红,或灰绿,或银白,于是又有“黑漆古”、“枣皮红”、“绿漆古”、“水银沁”等美称。
具体而言,古代铜器的铜锈大多都是由组成青铜器的金属铜、锡、铅等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元素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成铜的各种盐类。它多为半透明的结晶体,呈现出较强的光泽;颜色有红、绿、蓝等多种,像璀璨夺目、五彩斑斓的宝石鲜艳而丰富;密度和硬度都很大并带有明显的层次感等。出土青铜器的铜锈用放大镜(10~20倍)观察层次感很强:外层是铜锈和表面的附着物(如泥土、布片、碳化的草木根须等);中间是绿色的结晶体,也叫主锈;里层是黑色或红色的氧化锈;氧化层紧紧贴敷在铜器表面。特别要注意的是这层氧化锈,它是由于铜器的组成物质被氧化、溶解或侵蚀后富集、沉淀而成,年代越久颜色越深;这层薄膜(有称包浆、皮壳)极其牢固地附着在铜器表面,不易剥离。如在一些出土或传世日久的青铜礼器、祭器、佛造像、香炉、铜钱、铜镜表面都会看到这层漂亮的薄膜。这层薄膜能防止或延缓金属被继续氧化腐蚀,它不但会对铜器有很强的保护作用,还可为我们辩伪识真提供重要依据。
(三)辨伪
古代青铜器仿制在宋时就已经出现,以后在明、清、民国都未曾中断过。现代造假更较前有过之,如在原材料上大量使用杂铜回料或将含铜的比例降低(有些连50%都达不到)以次充好;在造型上粗枝大叶,生硬呆板,随心所欲;在锈色上大做文章,用腐蚀、染色等手段,以新充老;用翻模、挖补、改刻、粘贴、拼合等方法以一般充精良等,虽然作伪手段和技术连年翻新,但由于是急功近利,故多为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凭空捏造之器物,和古铜器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通过一些传统的方法和科技手段可以对器物的真伪作出正确判断,其中对铜锈的辨识就是一个非常直观和有效的方法。现在将新铜器做锈来假冒古铜器的方法愈来愈多,手段愈来愈高明,效果愈来愈逼真,不少媒体对此多有揭露。如:有创造环境急切“产锈”的。挖坑将新仿古铜器埋入其中,经常往里面浇污水粪便等,甚者埋它一年半载或更长时间来产生铜锈;有通过化学反应迅速“成锈”的。让一些盐、醋、酸、碱类物质在铜器表面混合并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或用高分子材料来制造铜锈;有移花接木来“种锈”的。将一些胶状物配合颜料、加上一些从老器上刮下来的真锈涂抹在铜器表面冒充铜锈,用烟熏漆涂冒充“地子”等等,方法五花八门。
但无论造假多逼真,还是会有破绽露出来,因为真的铜锈是在复杂的环境中长期造就的,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为做锈是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对器物进行的化妆,是短时间内产生的新锈或伪锈,二者存在根本区别。有条件接触使用到仪器,可采用科学的方法象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和红外线光谱技术等对铜锈进行成分或年代检测来辩别真伪。如利用第三代查尔斯滤色镜鉴定铜锈。古铜锈在滤色镜下不会变色;新秀、伪锈在滤色镜下多会变成红色。但能够接触和使用仪器检测者必竟是少数人(尤其是先进、高档的仪器),因此利用传统的方法凭实践经验来鉴别铜锈真伪就尤显重要。经常采用的方法有:1、利用放大镜对铜锈进行仔细观察。古铜锈是众多晶体小颗粒的集合体,表面浑圆光滑,有较强的光泽。红斑绿锈过渡自然,互相穿插。锈层厚重,由里及外等。新作锈浮于表面,白色粉末较多,色调单一,无光泽,无层次感。有的古铜器上没有锈土结合层,甚至没有主体锈层,但是决不能没有地子锈层(黑褐色或是银白色的氧化膜),这对于分辨老锈新锈十分关键。2.取一些铜器的锈蚀样品下来烧灼,新作锈在高温下会冒烟、熔化、燃烧、有异味散发出来。古铜锈在高温下既不会熔化,也不易燃烧,更不会有味道。3.在器物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可用小刀刮擦铜锈。古铜锈附着力强,刮擦都不易脱落,在铜锈掉落的器物表面会见“麻子坑”。新锈、仿锈却很酥松,易脱落,在锈色脱落的地方露出的是鲜亮的銅地子等等。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信息多方共享的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有些仿古器物已经做到几可乱真,甚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在对器物鉴定时,有必要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综合的分析。故进行铜锈辨伪的同时,还可以利用下列方法或单一、或综合的进行多方面的识别。如观铜色。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青铜成分比例适当,铜质纯净,断面呈灰白色;宋代仿古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黄中泛红;明清仿古铜器含锡成分减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二者也有不同,明代为黄中泛白,清代却是黄中透黄;现代仿古铜器以紫铜、黄铜,杂铜为多,偏红且软等。再如通过听声音、观察器物纹饰、造型、浇铸工艺等辨伪也是常用的手段,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在下列附图中,司母戊大方鼎的图片是网上下载;四羊方尊、青铜盍照片分别摄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带勾和铜镜系个人藏品)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版权归作者和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一键转贴:分享到百度贴吧分享到人人转贴到开心转贴到新浪微博分享到搜狐微博转贴到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