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7拍照功能怎么用: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 - "贫"民战地!Gab - 地网论坛 摇滚,纹身,现场,乐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8:13:57
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普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自卑心理、从众心理、恐慌心理等,但是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一般大学生所不具有的特质,因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很多尤为明显的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是承载着家庭的希望走向校园的,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家庭来说较好,他们的父母为他们的成才付出了较多的财力、精力。而父母在为他们提供优越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使他们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导致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当艺术类大学生不得不走向社会,面对就业时,往往不知所措,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是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很极端的行为。
2、失落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这种高投入势必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希望毕业后有一个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用人成本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于是艺术类大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物质期盼心理的失落。此外,艺术类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充满了信心,他们希望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希望社会能够提供其实现这种价值的空间,但当他们因为难以就业而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时,支撑他们的精神理念就会轰然倒塌,他们的失落心理就会愈加强烈。
3、焦虑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自视很高,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且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他们理想的职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焦急之情就会占据他们的心头。于是,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成天装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无所适从,难以排解,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还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举债求学,渴望毕业后赚钱还债,可是就业无望,自愧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很容易导致他们行为表现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4、自卑心理
由于艺术类学习投入的高成本和艺术本身的高品位,艺术类专业中有许多较强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实力的大学生,在当今就业体系和用人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他们的处境要相对优越得多。对比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相形见绌的自卑心理就渐渐地在一些艺术类大学生的心里占据了上风。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逐渐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在面对竞争对手时缩手缩脚,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类毕业生的自卑心理更应该引起重视。
5、偏执心理
由于我国公平、完善的就业机制尚没有形成,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很容易对细腻化、感性化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将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给自己造成严重的心理偏执。在就业过程中,艺术类的大学生专业性较强、就业面狭窄,有的学生却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有的学生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适应性,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的偏执心理存在于很多大学生身上。

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多种心理问题,可以说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促使的,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他们自身等方面的原因。
1、社会因素
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艺术类专业报考和招生持续升温。以全国最大的艺术类高考生源地区山东为例,据统计,近10年来,山东艺术类考生人数每年都有增加,2002年为3.2万人,次年达到5.6万余人,2004年猛增至9.3万人,2005年又达到创纪录的14.6万人,当年的招生也超过4万。与此同时,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比较小,目前已基本呈饱和状态,即使一些大城市,对艺术生需要也非常小,占所有需求岗位的5%以内,而且这些艺术类岗位也主要集中在广告、室内装潢设计上,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却有限,就业市场尚未规范,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2、学校因素
许多艺术高校为了多收取学费,不考虑社会需求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加重了艺术招生和报考的非理性状态,从而加大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对毕业生的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对他们就业需要的健康心理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于是,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的自我推销,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不能准确地把握机会,因此产生了偏执、焦虑等心理。
3、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因素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如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父母的社会地位、父母的经济能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氛围等方面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都有重要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过分宠爱往往会使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心理。
4、自身方面
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个性较强、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也较高,他们更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课程普遍不好,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往往脱节,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面对初次就业,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张扬,重视平等竞争,敢于追求经济利益和个性发展,这本无过错,不当之处在于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作为目的,把社会作为个人发展的条件;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为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化,而存在偏执心理。

三、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

由于大学生受到自身教育以及自身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家庭等因素的种种限制或制约,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大学生的就业历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应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1、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
尼采曾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眼高手低、浮躁虚夸”。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艺术类大学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纠正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偏差,改变其不良心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以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2、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
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其就业压力加剧的主要原因。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择业岗位倾向、地域倾向明显。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还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将就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目前,艺术专业毕业生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趋势。我们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就业可向基层、向西部、向私人企业转移,要认清现实,适时择业。作为艺术院校更要向毕业生讲清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具体政策措施,使毕业生做好应对就业难的各方而的准备工作。同时要强化艺术类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艺术类大学生自我创业。
3、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心态的自我调适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更需要靠他们自己去不断地调适。因此,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结语
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心理问题亦日益突出,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要对他们进行更科学的心理指导,家庭也应对毕业生就业的心理予以更多关心,艺术类大学生自身更要克服不良心理,树立良好心态,抓住机遇,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