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 宽客人生:拙文《 中国特色的集邮文化及其形成原因 》获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征文三等奖。刊载于《集邮》杂志2011年7月份增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48:12

拙文《 中国特色的集邮文化及其形成原因 》获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征文三等奖。刊载于《集邮》杂志2011年7月份增刊。请同好分享、指正。

  

中国特色的集邮文化及其形成原因

 

内容提要:本文在定义集邮文化的基础上,按集邮文化四要素,即集邮品、集邮者队伍、集邮组织、集邮活动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中国元素在其中的表现。旨在表达由于改革开放成果,中国集邮文化已经迅速走向繁荣之路,也必将迅速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如果突然问起,什么是文化?恐怕很多人都一时回答不上来。钱钟书说过: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好像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了。当然这是谦虚。他真正的含义是,“文化”这东西,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一、集邮活动与集邮文化概念

    从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诞生时起,人们就开始收集邮票,这种收藏活动就是集邮。随着邮票设计日渐精美,随着邮票内涵日臻丰富,邮票成为了艺术品,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于是产生越来越多的集邮爱好者。越来越多的集邮爱好者的共同兴趣,催生了集邮协会。集邮协会的频繁活动,使集邮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集邮也由最初的仅仅是邮票收集,发展到以邮票为主、包括邮政用品的收集、整理、鉴赏和研究。通过邮品的整理和研究,人们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使人们受到启迪、教育和熏陶。这样,就形成了很有意义的集邮活动。

如果参加集邮活动的人数不多,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大,这种集邮活动还不足以形成集邮文化。形成集邮文化,就是要通过集邮组织(集邮协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集邮活动的行列中来;就是要使集邮活动由仅仅是对邮票的收集、欣赏的初级阶段,发展到对邮票及邮政有关用品的收集、整理、鉴赏和研究,并通过这一过程认识世界,升华思想,以此提高集邮者的文化素质,增强集邮者的艺术修养,使“集邮活动”上升到“集邮文化”的层次。

对社会而言,集邮文化由集邮品、集邮者队伍、集邮组织、集邮活动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对个人而言,集邮文化是人们因为集邮的嗜好而慢慢获得的一种知识涵养,是邮人在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出的一种文化气息。
      二、中国集邮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

1、集邮活动的发展过程

世界集邮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期,从集邮之始至19世纪70年代; 形成期,从19世纪8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发展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中国集邮活动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期,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初; 形成期,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80年代初; 发展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2、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是中国集邮活动发展的里程碑

显然,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邮文化。因为这时候,参加集邮活动的人数不多,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大,这个时期的集邮活动,还不足以形成集邮文化。1982年1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ACPF)成立,标志着我国群众性的集邮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年8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集邮活动从长期分散、自发的状态,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的发展道路。从此以后,我国的集邮活动开展越来越活跃,集邮者队伍越来越壮大,邮学研究越来越深入,逐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集邮文化。而这种集邮文化在我国一经形成,就具有浓厚的、明显的“中国特色”。

3、中国集邮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政策,政治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集邮这一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在各个阶层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建设的好转,文化生活的活跃,使全国各地沉寂多年的集邮活动异常活跃,集邮的春天已经来临!八十年代初,邮票市场方兴未艾,邮票交易如火如荼,邮票价格炙手可热。全国各地出售邮票的邮电局,无一例外地,忽然热闹起来,一些集邮爱好者在邮局门口交换邮票。开始是三三两两,后来是熙熙攘攘,有时候会因为集聚人数太多,有城管前往驱而赶之!人们不禁要问:邮票,你怎么了?

三、中国特色的集邮组织(集邮协会)

集邮的参与人数、集邮的社会影响、邮品的搜集整理、邮学的研究提高等四项标准,构成集邮文化的关键因素。无论是集邮的参与人数,还是集邮的社会影响;无论是邮品的搜集整理,还是邮学研究水平提高,全都有赖于集邮组织(集邮协会)发挥作用。

1.中国特色集邮协会的特殊属性——垄断行业色彩

虽然集邮协会属于民间组织范畴,但究其根源,它是伴随着邮政事业中的邮票业务而产生。而邮票又是邮政垄断的产物,所以集邮协会又不纯粹是民间组织,而是一种“半民半公”组织。事实上,集邮协会与邮政部门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挂靠关系,各级邮政部门对集邮协会进行了实质性的管理和领导。国家邮政局下发的《关于加强集邮协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各级邮政部门对集邮协会应该担负领导责任。这种现象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其原因在于,中国的集邮爱好者为各级邮政企业带来了、并且正在继续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集邮协会这种“半民半公”的特殊属性,具有显著的中国垄断行业色彩,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这种特殊属性,使集邮协会随时可以得到来自邮政部门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中国的集邮协会,相对于其它国内的社团组织,相对于其它国家的集邮组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中国特色集邮协会的双重职能和二元结构

集邮协会诞生的载体是邮票。邮票既是艺术作品,又是有价证券。邮票的这种二重性,加上中国集邮发展的特殊机遇,使得我国集邮协会被赋予双重重要职能:既要弘扬集邮文化,又要发展集邮经济。集邮协会的这两项重要职能,应该说是时代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

我国的集邮活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2年,第一个华人集邮组织“神州邮票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大约有50个集邮社团。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不可能成立社团组织的。因此我国早期的集邮协会,从它诞生那一天开始,唯一的宗旨就是弘扬集邮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集邮的商业气息彰显。邮政部门尝到了邮票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甜头,也看到了集邮蕴藏着无限商机。于是,在邮政部门的策划和组织下,集邮协会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这时候的集邮协会,与我国早期的集邮协会的最大区别有两点。第一,集邮协会除了具有弘扬集邮文化的宗旨,还肩负起发展集邮经济的重任。第二,为了更有效地发展集邮经济,各级邮政部门对集邮协会进行了实质性的管理和领导。全国县以上集邮协会的会长,通常由同级邮政部门主要领导兼任;集邮协会的秘书长,由同级邮政部门中的集邮公司经理担任。

四、中国特色的集邮者队伍

1、中国集邮者队伍发展速度迅猛,其它国家望尘莫及

根据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六届四次理事会12月10日杭州会议披露的数据,截至去年11月,我国集邮协会会员已经达到168万人。与1982年全国集邮联成立初期相比,三十年间,会员人数猛增160多倍,平均以每年五倍的速度飙升(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没有参加集邮协会的集邮爱好者)。

2、中国集邮者队伍人数世界第一,是中国集邮文化走向繁荣的重要条件

因为中国人口多,传统意义上的、真正的集邮爱好者自然也多。但这不是根本。因为集邮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其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老百姓“手里有钱、心里悠闲”的结果。其次是,中国集邮者懂得通过集邮理财。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以邮养邮的理念。他们都经历过中国邮市与股市、楼市此消彼长过程。因此,除了传统意义、真正的集邮爱好者外,中国邮市也孕育了一大批这样的集邮者,这些人不是邮商,他们对集邮文化也不一定会有兴趣,但有一定经济实力,常常购买多套“版张”,而且“只进不出”,占据着较多的集邮资源。他们也应该属于集邮者队伍,但不必冠以“爱好”一词。

3、中国集邮者队伍中的两大重要群体

按年龄划分,中国集邮者队伍人数最多的是:老年群体和青少年群体。老年集邮群体有丰富的集邮经验,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充裕的自由时间,有越来越多的人数,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已经发挥了、并且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于青少年集邮群体来说,通过邮票的收集、鉴赏和研究,可以扩大视野、增长才干、丰富学识、铸造人格。青少年集邮群体是中国集邮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值得格外重视。

五、邮票资源中的中国特色

    1、神奇的“金猴神话”,浓缩了中国集邮文化发展历程

邮票是集邮文化的基本要素,没有邮票,就没有集邮活动,更没有集邮文化。改革开放的春天吹暖邮坛,中国邮票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国家名片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万里长城”雄伟耸立,“东北虎”威风凛凛,“京剧脸谱”千姿百态。。。其中最为神奇者,非“金猴神话”莫属。

1980年1月5日,庚申年金猴邮票横空出世。面值8分,影雕版印制,著名画家黄永玉设计。大师巧妙安排猩红、金、棕、黑四种颜色,挥毫泼墨、炉火纯青。猴王昂头凝视着前方,目光炯炯有神,毛发丝丝入扣,显得分外精灵、活泼、可爱。整个画面予人酣畅、洒脱的感觉。金猴邮票集生肖、喜庆、吉祥于一体,深受人们垂青;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全国至少有1亿人生肖属猴,自然钟爱有加。多年来,集邮者对收藏生肖邮票的热情,有增无减、长盛不衰。金猴邮票的王者地位,无可动摇!

然而无论发行时间、发行量还是存世量,金猴邮票都称不上珍邮,但由于它在生肖邮票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由于它生逢其时,成就了“金猴神话”。使它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目前市价已超过一万元,增幅为发行价的13万倍。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一枚邮票的价格以如此惊人的速度飙升,不能不说是世界奇迹!

2、邮票的“个性化”服务,向传统意义上的集邮观念提出了挑战

中国邮票个性化服务于2001年8月22日试办,至今已为社会提供了1500多个题材。个性化服务邮票的表现形式,是用一枚专用邮票做为主图,与主图边上的附票相结合,在附票上印制个人肖像或其它个性内容。“个性化邮票”既可以作为集邮品收藏,又可用于信函使用。在个性化邮票未诞生之前,普通百姓无法把自己的肖像变为邮票邮寄或收藏,而个性化邮票的问世,则满足了普通百姓的这种要求。

2002年5月10日,正式推出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如意》,这是中国邮政市场化操作的第一款邮票,它的商业利润追求大胆直白。由于数码技术的推广应用,个性化邮票不再受印刷数量的限制,最低起印量甚至可以为一个单版。这就从技术上支持了邮票服务的个性化、平民化、商业化、利润化。

“个性化服务邮票”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邮票个性化服务时代已经来临,同时也是文化观念与经济观念的大碰撞,它向传统意义上的集邮观念提出了挑战——对那些资深的邮票版式研究者来说,由于个性化邮票存在版式变脸的随意性,使他们的学术研究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一些力求邮票收藏大而全的集邮爱好者,也同样面临个性化邮票多变性的风险。从主图看,它是一个单一品种,但因其附票的多元化,能够派生出成百成千甚至更多的孪生兄弟。因此对于收藏者,想要实现“求全”的境界,即使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也会成为最现实的难题。由于个性化邮票的纪念意义大于收藏意义,且“个人色彩”浓厚,投资价值不大,加之个性化邮票的商业味十足,集邮者应该面对现实,及时调整收藏理念,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六、中国特色的集邮活动

1、中国集邮活动特色——集邮与政治挂钩,经历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

1955年,《集邮》杂志创刊。六十年代,出现了如金鱼、菊花、唐三彩、丹顶鹤、蝴蝶、黄山风景、熊猫、牡丹、等大量精品邮票。邮票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集邮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文革”十年,是新中国邮票事业遭受挫折的十年。1969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销票行动,我国历史上发行的各种邮票以及各地收藏的外国邮票,除少量留存外,一律销毁。中国邮票事业蒙受了巨大灾难!1978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集邮活动呈现勃勃生机,以邮票为媒介的对外交往日益增多,邮票内容丰富多彩,设计风格多样,涌现了如云南山茶花、东北虎、台湾风光、益鸟、峨眉风光等大量精品邮票。集邮事业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2、中国集邮活动特色——生肖集邮

 中国不是最早发行生肖邮票的国家,但生肖集邮却从中国崛起。这源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得益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连续发行生肖邮票,有始有终,规划有序,主题明确,创意新颖,得到集邮爱好者喜爱。生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民俗,生肖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肖集邮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集邮文化活动。中国创造出邮展中的“生肖集邮类”,并制订了相应的评审规则,举办了有国内外集邮爱好者参加的生肖集邮展览。生肖集邮作为集邮界的新类别,成为中国集邮文化特色的一块金字招牌,在世界邮坛大放异彩,对世界集邮文化做出的重大贡献。  
 3、中国集邮活动特色——文献集邮 
 集邮文献与文献集邮:集邮文献指“具体东西”(集邮的书、报、刊物);文献集邮指“学术活动”。在中国蓬勃开展的这种学术活动,其特点是出书多、刊物多、研究组织多、研究活动多。迄今为止,发行各类集邮图书2000余种;有刊号的集邮刊物达700多种;全国有多个省市建立了文献集邮研究组织;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已经两次举办了文献集邮论坛,并将研究成果汇编成2本论文集。2006年10月,全国集邮联在高邮举办的《全国集邮文献与文献集邮展览》,首次用我国制订的特别规则,对“文献集邮类”的文献收藏、整理、研究类的展品进行了评审。这次邮展受到了FIP的极大关注。 

4、中国集邮活动特色——最佳邮票评选

1980年年初,为了倾听集邮爱好者的意见,提高我国邮票设计、雕刻、印刷的水平。《集邮》杂志社发起并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周年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对历年发行的邮票作一总结,评出最佳邮票纪、特各14套,最佳普票2套。平均每年一套。此后,最佳邮票评选连年举办。至2010年,已举办31届,成为全国规模的评选活动,对提高我国的邮票收藏、鉴赏、研究水平,对繁荣我国集邮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02年起,我国还连续举办了九届外国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其影响波及国外,报名参评的国家越来越多,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连续九届的颁奖典礼和外国邮票节,成为中外集邮友好交流的节日。这对增进中外人民的了解、友谊,产生了良好的作用。这是我国集邮文化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品牌。时至今日,还没有第二个国家举行过这样的评选活动!

由于改革开放成果,中国集邮文化迅速走向繁荣之路,也必将迅速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1、《中国的特色集邮与民间邮会》  赖景耀

          2、《关于集邮协会管理与发展的思考》慈悲为怀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