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sman 爆头:中华医药牵挂您的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6:04:21
中华医药牵挂您的健康,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作者:聂晓萍
      学习中医是我们中国人的必修课,也是我们生活的需要。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正避邪,是中医预防保健学的精髓。
        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养正气,避邪风,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预防保健的关键是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预防保健要重视“养慎”的思想,所谓“养慎”就是内养正气,外慎邪风之意。他认为若“人能养慎”则“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养慎”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论。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体现了中医学养生保健理论的核心思想,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防治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在《金匮要略》中结合临床实际进行了大量阐述,发展和充实了中医预防保健认为,人之所以要生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的阳气不足。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动力不够。阳气是什么呢?为什么阳气不够的人怕冷呢?中医认为:“阳气就是人体的太阳,是生命的根本,阳气就是受于父母的先天之气,和后天的呼吸之气,以及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的。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的作用。阳气不够,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所以说阳虚生外寒。人到四十阳气就不足了,但是现在很多人不到四十阳气就不足了,为什么呢?现在人生命透支利害,为了生活赚钱,没日没夜的干活,加班熬夜色;有些人无聊,娱乐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这些都是在生命透支,慢性自杀,得了病自己还不知道。人在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违背自然规律肯定身体要出问题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的人为了减肥,或者有的是信仰宗教而一点都不吃肉,长期素食,导致脾胃运化和呼吸产生的阳气不足,所以一直怕冷,还容易导致冠心病、心率失常、甲状腺功能低下、特别怕冷、没精神、血压低、经痛、子宫肌瘤、自汗等症状。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体现了中医学养生保健理论的核心思想———整体、平衡。中医养生保健的原则是顺应季节、天气、人际等的变化,调整人体自身,促进人体去适应这种变化,始终与外界环境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从而保持健康。比如:春天要注意防风,以免皮肤过敏或瘙痒。还应注意保护肝脏,因为肝属木,如果肝不好,眼睛就不好,一般人们把清肝明目说在一起,也是这个道理。怒伤肝。平衡才能健康,它包括人体自身的平衡,人体与外界的自然环境保持平衡和周围人的和睦相处,也就是适应社会的能力。人体的疾病,要放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中去讨论。
       在所谓经济高速发展、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缺的不是某种物质元素,不是缺鱼、缺肉、缺好吃的,而是营养过剩。我们缺的是平衡,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的。大家都知道,现在倡导生态和谐,保护环境,也就是想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现在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工厂倒闭,工人下岗,找一份工作还不知道能工作多久,父母,孩子都要养,年青人的压力太大,也太累了。长此以往,我们的生命在不断地透支。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指出,我国70℅的人为亚健康人群,更有甚者85℅的疾病都是由于免疫力下引起的。你们知道世界上好医生是谁吗?就是我们自己。只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我们再来谈谈,中西医的区别。中西医的区别在于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机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功能。人体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体内五脏六腑、各种物质成分随时都在发生运动和变化,而且脏腑之间、物质之间时刻都在发生联系和转化。因此,中医的主要工作,就是激发生命体的潜在能量,发挥人体自身力量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把每一个病症看成具体而细微的,仔细研究每一个病症的特点,并针对病因进行直接治疗。如果我们用微观、静态的方式来研究生命和疾病,那么我们就不能了解到生命和疾病的全貌。所以,西医有它客观、精细的一面,同时也有它局限、僵化的一面。西医注重的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各种微观数据,而中医注重的是人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整体变化。这就好比一盆菜端上来,西医用仪器去检测它的物质成分,而中医是用嘴去品尝,你说用嘴品尝和仪器检查哪个更能获得对菜肴最本质的认识?是各种测量数据还是你的主观感受?
        再比如,同是肝癌,西医发现,肝脏上面有癌症了,目前还没有转移,怎么办呢?西医的第一选择就是手术,把癌细胞繁殖的组织切除掉。如果无法切除了,就动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治疗,这被分别叫做化疗和放疗,其目的倒是很简单:把癌细胞杀死。还是无法达到目标,的确,用西医的化疗和放疗,看起来能杀死癌细胞,但也杀死了健康的细胞,弄不好,还把健康的细胞变成了新的癌细胞。要么干脆把肝脏切除或者换一个新的肝脏。如果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其它器官去了,怎么办呢?西医束手无策,只有等死。好一点的医生会告诉病人:想吃什么就吃点什么吧,你的时间还有若干个月。中医则不然。中医发现肝脏有疾患,一般会通过脉象和其它方式辨明病人的“八纲”属性,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治病的依据,并决定采用哪些中药。如果病人口渴而能饮水,属于热性症候;如果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饮水,则属于寒性症候。如果病人疼痛拒按,则为实证;如果疼痛喜按,按之则疼痛减轻或停止,则为虚证。如果病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或苦薄白,脉浮,是表证;如果发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或白厚而干燥,脉沉,是为里证。“八纲”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中医治得病的人,西医治人得的病。我们只有强化自身的免疫力,以不变应万变,以我为主。救治于后,不如摄养于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家都知道。一种抗生素使用久了,细菌往往出现针对这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这是让医生非常棘手的问题。
        中医保健主要提倡-预防好过治疗,三分治疗,七分保养.民间有句老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生病,特别是慢性病后,要三分治,七分养,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生病时当然得去看医生,用医疗方法对症治疗,然而,许多病光靠医药对症治疗是很难治愈或取得理想疗效的。如现今威胁人们健康的前几位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疾病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等,光靠治是很难取得满意效果的。
      “三分治”的同时,认真进行“七分养”,会提高疗效,取得单纯治疗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生活调理是健康的基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戒)酒、心态平衡四个方面。引发生活方式疾病的不良生活方式不纠正,这些病光治能治好吗?“七分养”中,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保健养生。中医药养生文化是祖国医学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瑰宝,是我们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按照中医观念,人的一切疾病都源于体内阴阳失衡。用现代观点讲,可理解为体内各脏腑功能相互配合失调和体内外环境平衡失调所致。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饮食,工作、生活压力增加,不良生活习惯,年龄增长内脏功能不断衰退等等,都是引发体内阴阳不平衡的原因。中国人从古到今都有进补养生的观念。用天然食物或者好的中草药保健品来调节体内外阴阳平衡、促进疾病康复增进健康,进而达到强身健体,这是任何治疗药物和增加营养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要想身体好,“治”与“养”都不可少。
        有病时,要“三分治,七分养”;无病时,要“十分养”,强身健体、永葆青春、延缓衰老。“治”与“养”要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哪一方。
        “有病只治病就行,保健无用”、“把健康全交给医生、药物就行了,这是一种现代愚昧,是不行的,并且希望人们加强保健、科学生活、无病早防,不要死于无知,不要把钱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下面我用机器和人的身体做个对比:人的身体就像一部机器一样(人的身体就是一部最复杂的机器)。人要生存就要吃饭,喝水,机器要工作就要加油。人平时的吃饭,喝水,就等于给机器加油,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存,加油是为了机器可以持续的工作。而对身体的保健和养生练习,则等于是给机器做保养和添加润滑剂。而身体需要保健养生,这个与机器要做保养润滑一模一样的道理,作为人的身体的使用者--人类自己,应该是人人都该知道的道理,实际上却不是人人都知,甚至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知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还不明白,人体所需要的养份不都是从每天的吃饭喝水中获得的吗?诚然如此,这样说也并没有错。但你有没有细想过:人体每天需要多少种营养?而我们又吃进了多少?我们吃的是不是符合纯天然的无污染的,环保的,等,来自我们本身就是纯天然的人体的需求呢?很显然,回答是否定的,如果吃的真是那样就不会有人得病了。
      再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处在现代工业大发展社会的人的身体每天都面临很多的威胁:噪音,空气污染,电磁波(手机,微波炉,电脑),水污染,吃的菜被农药污染,吃的肉是被饲料和激素催大的动物,现在还出现了转基因食品,还有很多人在抽烟,过量饮酒,没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深夜不睡。。。。。。这样一来,如果没有保健,不会养生的人,身体还会好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上面的情况都没有,我又那么年青,保健是老人才用得着的事,跟我还是扯不上关系。那好,再退一步来讲,假设上面那些情况你都没有问题,那你有没有去过医院?医院是多么恐怖的地方,我想就不用我讲了。据我所知,现在三次医疗改革,都 以失败的告终。小病大治,威胁病人,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各位找到任何一种药的说明书来看看,哪一个不是副作用一大堆?有的小病本身抗一抗就可以好的,没必要去医院给医生送钱的,结果医生不但没给看好,还送了一身的别的更厉害的病作为回赠。而长期服用化学制剂化学方法合成的西药片,不能完全消化,就会在血液中沉淀,产生结石,副作用。看到这你怕了吗?怕了最好,没病、小病最好别去医院,自己平时多学点中医知识,健康知识,你就会发现,你去医院的次数会越来越少,身体会越来越好。那么怎么对付上面所说的一大堆的问题呢?--做保健,无病可防病,有病可调养,癌症可预防。
       由上可知,保健是不是多余的? 保健重要不重要?我们是不是从知道的这一刻起就要给身体做保健?自己的家人是不是也需要保健?
       在我看来:在中国,最注重保健养生的这一部分人大概就是中医工作者,中医的受益者,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因为最早提出保健这个概念的就是5000年前的中国人,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我无数次听到大家说:“看病贵、看病难”。看病一定要去医院吗?不一定,一些严重的疾病必须求助于医生,但相当一部分常见病、慢性疾病却可以自己在家调理保养,重要的是,你是否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特别是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学西方的,阴阳颠倒,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该运动的时候不运动,很少参加劳动,连见阳光的机会都很少,年青人得了老年病。现在的食品化学毒素太多,大家都无法拒绝,只提高自身免疫力来对抗这些疾病。
    二、艾灸方法:今天我再次跟大家讲艾灸方法。
      必须掌握传统灸法的基本特点

     (一)灸法必须以艾为热源,而针法也必须以手法运针
       离开“艾”与“手”,任何光电学领域内的针灸疗法,与传统针灸方法并不具有血缘关系,不能相提并论。以针刺治疗来说,既有针具本身的物理作用与病人身上的得气感应,更要有施术者的灵感与气功基础。因此高级的针刺手法,乃是“以人治人”。而艾热之热,更非其他发热的物质所能代替。自古以来灸法的作用方式,虽然已衍变为多种多样,而艾热的基本作用则是没有改变的。因为艾灸既方便又实用,而且价格低廉,效果好。
         艾灸疗法是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千金方》中说过“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为什么我反复跟大家讲艾灸呢?是因为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自己做。艾灸不需要什么专业性,没学过中医的老百姓自己在家里就能用,而且安全、简单、费用少。这些优点都是其他方法不具备的。有病的自己治病、没病的自己养生。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艾灸保健中来。
         的确在长达一个世纪对中医的冲击和漠视中,不仅是中医艾灸,而且是整个中医都大伤元气。但是从目前的景况看,好象中医又开始回归,人们对中医又重新有所认识。有很多中医界的老前辈在不断的努力,传播中医文化,让更多的国人受益,身体健康。中国最著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书中都有对艾灸疗法的记载。我们现在用的针灸就是针法和灸法的统称。针法和灸法都是建立在中医穴位的理论基础上的。但是又有所区别。针法侧重于对经络的开合、疏导、贯通、属于物理疗法;而灸法则是物理方与药物相结合,在疏通经络的同时给予药物的辅助治疗,在某些保健和病症方面效果会更好。灸法的作用会更强,应用也就广泛。所以古人会有“针之不为,灸之所宜”的说法,艾灸扶阳第一。《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经的功效。宋代名医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书中重点倡导扶阳。他认为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的阳气足了就是不会生病。这也是我们中医治病的高明之处。特别是在夏天这个特殊的季节艾灸扶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艾灸是一种很神奇的疗法。艾灸疗法适用广泛,在我国古代是一种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话说:它具有温阳补气、温通经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外科、内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疾病。尤其对感冒、头痛、心脏病、前列腺炎、颈椎病、腰痛、关节炎、盆腔炎、痛经、妇女更年期综合症、转胎等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艾灸可以养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都有明显的效果。
      另外我为大家讲讲就是冬天关节冷痛,风湿关节炎的病。膝关节疼痛是一个常见病,也是一个多发原因的疾病,如风湿、劳损、体重过重引发的疾病。这个病往往是冬天发病率高,疼痛严重。这个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就是在夏天,这个病的病因病机还是体内寒湿太重,在夏天借助大自然的阳气驱除风寒湿邪。
       膝关节是人全身复杂的关节,本身承受着每天行走的压力,自然会出现一定的疲劳现象。特别是老年人,膝关节经过长时间劳累,退性变化严重,再加上受寒,就形成了慢性劳损病症。艾灸治疗是最佳选择,驱寒效果很好,特别是隔姜灸。首先要取肾俞穴,姜一定要用老姜,老姜的药性较强,姜片上多刺几个孔,这样艾灸的热力和药性才能渗透下去。再然后取膝关节周围的穴位,和压痛点,加上肾俞穴,命门穴,效果不错。艾灸每天一次,温和灸每个穴位不少于四十分钟。最好在三伏天内,这样坚持,冬天有关节炎的人日子就要好过些。如果在冬天才治就没有夏天治的效果好。冬天穿得多操作也不方便,搞不好,还会感冒,加重病情。所以最好是在夏天治疗,就是这个道理。
      艾灸穴位是最好补气方法:中医认为:“血为气之帅,气为血之母”。人的气血差了,不足了,就会生病。血液循环不好,人的经脉、五脏六腑等都失去营养,长期下去各个器官气血不足了,什么病都找到你了。所以任何人都要补气血,不要认为我好象没什么症状,就不管,这是不对的,到时候有症状了,就晚了,补气血在夏天补也是最好。特别是老人,但是现在很多年青人也出现了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牙齿松动、月经不调、经痛、闭经、尿频、阳萎、耳鸣耳聋、经常头晕、自面黄肌瘦、脸色苍白、自汗、盗汗等等。这些现象太多了数不胜数, 所以艾灸可以发挥其作用了。
     在讲艾灸之前首先要了解经络穴位。如果不了解经络穴位,就直接影响疗效。那里痛灸那里效果不是很好。
经络腧穴就是我们中医外治的精华,现在很多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我们的针灸技术,他们觉得非常神奇,生病不吃药,不输液,能很快的治病。就是我们古人几千年遗留下的针灸,我们中国人也因此成果骄傲。去11月26日,我国成功地将针灸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针灸学获得国际认可,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还须顺便一提的是,目前崇洋的流毒,已经渗入到中医的骨髓深处,例如十四经与奇经八脉,这是流传千古的典范,目前竟然也有人给她穿上洋装,写成什么14正经与奇经8脉,奴才面孔竟然到达如此程度!经络是人体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的。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枝。穴位就是脏腑经络脉气所发之处,病理诊断的反应点,人体孔穴、皆气所居的地方,也名为气穴。全身经穴三百六十五个,以周天之数(一年365天)后来经发展创新,增加了很多。人体五脏六腑都有一条经脉,一共有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督脉、任脉。这么多经脉和穴位我们一时半会记不住,在此我讲讲常用的补气强身的穴位和作用:
 
    1、大椎:位于督脉,颈部下端,第一胸椎与第七颈椎间凹陷处。主治感冒、头痛、颈椎病、咳嗽、怕冷、补阳、迎风流泪、增强体质、强壮身体等一切虚寒症。
    2、肾俞:定位与取穴: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命门位于督脉在两肾俞之间,主治病症 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肾绞痛,遗尿,尿路感染,阳痿,早泄,遗精,精液缺乏; ②外科系统疾病:肾下垂,膀胱肌麻痹及痉挛,胃出血,肠出血,痔疮,肝肿大; ③其它:月经不调,腰痛,哮喘,耳聋,贫血,肋间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是补肾虚的穴位。
    3、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定位与取穴: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主治病症:①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 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不孕,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 等妇产科病症 ③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 等生殖泌尿系 ④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科病症 ⑤心悸,失眠,高血压
     4、 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在我的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为什么呢?因为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这个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我跟大家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大家都知道母鸡是大补人体的,可以补气生血,补肾益精。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是现在的鸡不是自然生长,是靠饲料,激素喂养的,谈不上营养,吃了只会对身体有害。所以古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这句话就是说,如果要想身体健康足三里穴要经常保持不干燥。在古代使用灸法都是采用化脓灸,经常刺激足三里来强壮身体。足三里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等。 如果身体不错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气血差的那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更好。你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5、任脉穴位关元、气海
    气海关元属任脉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3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的作用。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常常用于治疗元气亏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
    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等各种妇科疾病。
    还有就是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 等。
有一年青性功能障碍患者,在我的指导下,夏天灸关元穴,在那年夏天后病就痊愈了。特别是老年朋友,如果在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就自己解决了,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6、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
    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按摩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简单,艾灸最有效。还有贴药疗法,根据病情把中药研成粉末,用胶布贴在肚脐上,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脐疗。
    7、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对于胃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总之以治疗消化系统为主,如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可以按摩、艾灸疗法。如有脾胃不好的朋友,赶快行动吧。
     8、生命之门,动力之源——命门穴
    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在第十四椎下,也就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前方平神阙穴。 因本穴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门之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所在。命门穴的功能体现了肾阳的作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消化、吸收与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等都有促进作用。因此认为是藏真火之穴。临床上命门火衰的症状基本和肾阳不足和是一样的。命门火衰主要表现四肢清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经痛、宫寒不孕等虚寒症状。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采用灸法,命门用大艾柱灸,神阙用隔盐灸,不必看灸多少壮,要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9、小儿百病之灸点——身柱
    身柱在背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线陷中。取穴时采取俯卧位,先取大椎穴,然定身柱穴。身柱,身柱子之意,适用于脑力不足出现的眩晕,中气不足出现的哮喘,大气不足出现的脱肛,督脉之气升举无力出现的腰背痛等症,还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根据临床经验我认为是通治小儿之病。 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特别是三伏灸身柱穴对以上疾病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小儿皮肤娇嫩,艾条相对要小些,因而一定要小心,一般每次灸的时间表10-20分钟,开始是隔日一次,灸一个月后可减少灸的次数,每周期性2-3次,或者每周一次。根据小儿的身体状况来定。如果小儿体质太差,易患感冒,还可配合风门、大椎等穴位治疗,加强抗外邪的能力。
 著名针灸专家彭静山教授提到身柱的妙用时,认为有以下作用,可能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可以抗高烧,小儿疳积、惊风、虫积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另外身柱穴还有具有益智健脑促进小儿生长的作用。
    10、 补肾首选穴位——太溪
     太溪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力按压时,脚趾会出现麻木感。太溪穴为肾经的原穴,是肾经原气经过和停留的腧穴。肾藏精,分化阴阳,因此无论肾阴虚还是肾阴阳不足,都可以用太溪穴来补养。如治疗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导致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耳鸣、耳聋、失眠、健忘,或者肾阳亏虚出现的肢冷、下肢水肿、阳萎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压、以酸痛为适,力量大些以脚趾感觉到有麻木为宜,也可用艾灸。
 
    11、涌泉穴:属肾经,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  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等急症及神志病症,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失眠、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 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 妇女病等
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面肌痉挛,高血压,高热痉挛,小儿惊风,胁痛,肝气郁结,急躁、爱生气,肝部疾病、足背部等病症。
    12、太溪穴:定位与取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足、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13、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的  桡侧。主治:感冒、头痛,面瘫,牙痛,发热,咽痛,高低血压、呕吐、恶心、上肢部手指麻等病痛。(常按摩)
14、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定位: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主治:心动过速或过缓,心绞痛,心慌,休克,心脏疾病、高低血压,无脉症,哮喘,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常按摩)
转自:http://jss.law007.com/show.asp?id=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