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文件包含未知节点:王浩的六经病辩证概说+柯雪帆教授《伤寒论》研究札记 - 舍得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5:24:12

王浩的六经病辩证概说


                                            作者:胡一笑

一.六经辩证的意义

六经辩证在中医学上的地位已一落千丈,随著中医辩证方法的发展,这种辩证法被越来越少的人重视了。但是我个人认为,六经辩证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任何疾病发展的急性期,充分灵活运\用这种辩证方法

可以达到速愈的效果,改变目前中医流派治病慢的状况。而当前的情况是中医基本上没有机会治急性病。在迅速解决了当务之急的急性期之后,再来用培本固元等诸多方法来清除病根,达到不复发的目的。所以说六经辩证法如同是作战的先锋部队,是否成功关系到中医队列的士气。

虽然是没有这个机会,但中医是有这个能力的,六经辩证就是打开急病解救之门的中医钥匙。

在当今大众\很难了解到六经辩证的情况下做一个普及性的讲座,是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前贤陈修圆先生的理论解释为基础,以现代语言来说明六经辩证。本文总字数大约为10000字。

二。何谓六经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伤寒杂病论以内经理论,将疾病分为上述六经病,使得辩证简单明了,便於灵活运\用。

一。太阳 太阳经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

1.太阳经证。主证是: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意思是说,凡是有头痛,项强,恶寒,发热的病证,都可以归为太阳经证。这就是太阳经证的定义。

而太阳经证可以分为太阳经虚邪证及太阳经实邪证。

2.太阳经虚邪证。

在上证的基础上,再加上脉缓,自汗出,恶风。本证的治法是桂枝汤。

3.太阳经虚邪不可强发汗证。

伤於风寒八九日,但是还没有解除,寒热往来,像虐疾一样,兼有身热,身上发痒。

这种证侯的原因:因为表邪客於肌肤,身体内有汗出不出来。在得病二三日的时侯没有去发汗,而现在已经八九日,这时侯发汗肯定会伤及人体阳气,所以这时侯用“小发其汗”的治法,用轻剂量的发汗药来治。

本证的治法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4.发汗后表邪仍不解证

本病与上证相仿,但是二三日的时侯服过了桂枝汤来发汗,通过发汗的方法,出现了大汗出,寒热往来,像虐疾一样的后果,一日发作两次。这是因为风寒之邪没有完全祛除的结果。这时侯的治法,就是不能行大汗之法。但是还有风寒之邪,必须要发汗才行,所以运\用小发汗法。与上证的治法相似。

本证的治法是桂枝麻黄一汤。

5.太阳经实邪证。

证侯是脉浮紧,无汗恶寒。凡是有上证的就是太阳经实邪证。

治法为麻黄汤。

6.太阳经实邪兼有烦燥证。

在上证的基础加上心中烦燥。说明在太阳风寒实邪的基础上,有入里化热之象,治法是宣散风寒的同时,兼治在里之热 。

方药是。麻黄汤+生石膏+生薑+大枣。=大青龙汤。

7.太阳经证兼有肺失通调,痰饮停肺。

在第5证的基础上,出现乾呕而咳。因为肺为姣藏,感受风寒太阳实邪证是最先受损的,所以主治法是:

宣散风寒+温肺化饮。

方药是:麻黄汤-杏仁+五味+乾薑+半夏+细辛+白芍。=小青龙汤

8.太阳府证。

太阳府证的定义就是太阳感受外邪之后,在经之时没有及时发汗,使其自经而解,必然会深入内府。入於里则成为府证。太阳府证分为两种。一种是太阳府蓄水证,一种是太阳府蓄血证。

9.太阳府蓄水证。

始得太阳经证,然后入里,出现口渴,烦燥,夜眠不安,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口即吐,喝不下水。

凡是有上述证侯的,就是太阳府蓄水证,这就是太阳府蓄水证的定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太阳之府是膀光,旁光气化不利则水液无法到达口中,则口渴,同样,水液无法润养中焦则会扰动必神,则夜眠不安,烦燥。旁光是主水液运\化的,太阳之府受损,则会小便不利。水入即吐是水逆之征,太阳为寒水之府,寒水失运\则水逆。

本证的治法是助太阳之府气化,方药是五苓散。

10。太阳府蓄血证。

太阳之邪入府并非只入於旁光,是无处不到的。因为血液是无处不在的,所以也易入血分。形成蓄血证。蓄血的意思就是血流不畅 ,停积。

证侯是。始得太阳经病,过了几天,这个人就发狂,小腹硬而拒按,且满痛。小便正常可以下,脉沉。

因为太阳之邪蓄於血分,所以就耗血,而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血被蓄了,那么心藏就没有办法供养了,而心藏是人体神志之所在,所以就发狂了。血阻於小腹则小腹痛而拒按,为何小便是正常的?因为这次太阳之邪是蓄於血分在,并没有蓄於水分,水液通行无阻,所以小便正常 。

本病的治法是强力活血袪瘀,处方是抵当汤,抵当丸,桃核承气汤。

10.第9条与第10条说的是太阳府证。因为太阳总证是处於最表的证侯,而太阳蓄水蓄血二证是总表证里面偏於里的证侯,所以说,第9和第10条是治表中之里。

11.太阳证之变证。上述十条讲的是太阳病的一般情况,如果太阳病从一开始,运\用汗法下法失宜,则出现太阳病之变证。而失宜之后之阴化阳化,又出现同的变证。

12.太阳病误下证:

证侯:太阳病病邪在表,这时应当以汗而解,这时侯不当攻下,却错误的运\用了攻下之法,出现了。腹痛下利,泻下清穀,身体疼痛。

原因:攻下损伤太阳之阳气,热力不能腐熟水穀,故有下利清穀,但这时侯因为正确的治法是汗法,汗法可以令病邪从太阳而解,却用了下法,那么在表的邪气是仍然存在的。所以现在就有了两个证:一是中阳受损,下利清穀。二是太阳不解,身体疼痛。身体疼痛就是太阳之邪未解的证侯。

治法:先温中阳,再解外寒。以四逆汤先救其里,再以桂枝汤来解其表。

13。太阳病寒化证。

证侯:发热头痛,脉沉,身体疼痛。

病因:此证并没有指明寒化的原因,由於种种因素异致了上证。

脉沉是一个重点,是阳气不足的重要表现,因为阳气不足,不能鼓动正气袪邪外出,所以才会头痛身痛。这时以扶阳为主。

治法:温阳救里。   方药:四逆汤。

14.太阳病误汗和误下伤中阳之证。

太阳病的正确治法是当汗而解,但是,汗为心之液,如果发汗不当,就是过汗,过汗必伤心阳。心阳伤则身体厥冷。如果大下之,则伤脾阳,脾阳不足,也导致身体厥冷的证侯。

所以本证的证侯是:大汗,大下利。而厥冷。

治法:温阳通脉。   方药:四逆汤。

15。太阳病误汗伤心液之证。

太阳病经误汗之过汗,导致汗出不止,汗为心之液,心阳受伤则恶风。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的藏就是少阴。因为脱液过多,导致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屈伸不利。

证侯:汗出不止,恶风,四肢屈伸不利,小便困难。

治法:用附子补少阴之气,用桂枝汤和在太阳之表,使得阴阳相交。则上证自止。

处方:桂枝附子汤、

16.太阳病过发其汗,动营血,卫气反内伏证。

原因:太阳病本当以汗解,但由於众\人体质不同,或是发汗方法失当,导致在卫表之邪没有被发散出来,反而把在营之血给发散到表面上来了。这一后果,使得在表之卫邪向内深入,在里之营血向上耗动。营血被耗,则出现发热,心主血脉,血液被劫,则出现心下悸,卫邪本来应被汗出,却汗不出来,就向内深入,深入的营邪转变为饮邪。饮停於心下,则心受其扰,故心慌心悸。饮逆於上,则头眩。

证侯:发热,心慌,头眩,身体不自主动摇。

治法:镇逆水气。百川归海。

处方:真武汤。

17。太阳病阳胜体质化燥证。

太阳病本应当以汗而解,但某个人体内本身有阳盛的表现,服了桂枝汤之后,因为本身的阳气是有亢胜的,则令大汗出。人体是由阴液构成的,大汗出的结果就如同大自然的水分被蒸掉一样,就是出现乾燥。胃中乾燥之后,就会大烦渴不解,因为一个人能感觉到渴了,是因为胃里渴的。这样照成了阳偏胜的病理状态,在脉象上就表现为脉洪大。

证侯:大汗之后,口极渴,脉洪大。

治法:补水以制火,培土以生金,金生则水生。

处方:白虎加人蔘汤。

18。伤寒攻下失当致表里俱热证。

伤寒太阳病或有实热证,有下法治之,但下法掌握不好,下之失当,没有将热邪给下出来,使有形之邪结於体内,而太阳之表邪却依然存在。当一个东西放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会怎样?答案就是会发热。这就是中医鬱而生热 的原理。这样形成了风寒在表,表鬱则表热,积滞在里,里鬱则里热 。热胜则为灼伤人体的津液,出现了渴,舌乾燥,欲狂喝水。

证侯:伤寒太阳病下之后七八日,热邪没被下走,却结於内,表里都热,恶风,大渴欲狂饮水,舌极乾燥。

治法:补水以制火,培土以生金,金生则水生。

处方:白虎加人蔘汤。

19.太阳伤寒兼六七日不大便之证

太阳病的主证是头痛项强恶寒发热,但是疾病并不是理论上的,他的转变是很快的。在太阳病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六七日不大便的情况。而在外的表证依然存在。在外的表证是指头痛,发热。

正常人在七日之内太阳表证会很快解除,为什么还没有解除?就是因为这些大便停滞在腹中,内府不通。所以,只要将大便畅通,在外的表证自会除掉,这就是中医的甚者独行之法。

证侯:头痛,发热,便秘。

治法。通泻肠府。

处方:大承气汤。

20。太阳病经久不愈,恶寒发热交替出现。申时发热证。

这是一个太阳病转变过程中的出现的变证。申时是时辰概念,在下午时定时作热。这是什么原因?阳明经经气最旺的时间就是在申时,如果阳明鬱热,就会定时在申时发热。如何断定是阳明鬱热,要从脉象上来看。脉实而兼有上证的时侯就是阳有鬱热。

证侯

A.阳明鬱热者,脉实,烦热,汗出热解,申时定时发热,又汗又解。

治法:清泄阳明。方药:大承气汤。

B.表虚未解者。脉虚,烦热,汗出热解,复又发热。

治法:解表散风。方药,桂枝汤。

21。发汗后变证二。

太阳病发汗后恶寒者,是因为汗后阳气已虚。治法:桂枝附子汤。

太阳病发汗后不恶寒,身体热者,是因为胃气不和。治法,调和胃气,通畅府气。

方药调胃承气汤。

22.太阳病不解,时有汗出才解,脉沉滞不起的治法。

正常人太阳病是在七天之内自愈的,但是不解,出现了脉阴阳俱停{沉滞不起}的证侯。所谓脉阴阳俱停,指的是阴脉--尺部沉滞,阳脉---寸部沉滞。如何治?

寸脉沉滞者,说明病仍在阳,应当以汗而解。若尺部沉滞者,当以下而解。

方药为汗而解为桂枝麻黄诸汤加减,下而解以调胃承气汤治之。

23。以上言汗下失当,热炽而伤人体之阴,阴伤则太阳病化为阳证,化为阳明之证,因为太阳之后就是阳明,次第相传之理。

24。太阳病的总治法。

太阳病的总治法就是发汗,利小便。因为太阳经就是寒水之经,邪伤太阳,则病在寒水之经,寒水之经有邪,就必须将这些邪水袪除。袪除的方法,最直接就是发汗法。

发汗法使得水气从汗而出。也可以运\用利小便法,利小便法使得水气从下而出。

25.太阳病发汗四大方药特点。

太阳为寒水之经,所以总治法必须发汗,

麻黄汤发皮肤之汗,

桂枝汤发经络之汗,

葛根汤发肌肉之汗,

大青龙汤发内扰胸阳之汗。

26.太阳病治水总论。

太阳为寒水之经,所以,治太阳病就是在治水。水在表者,须要发汗,但是发汗并不能把多餘的多都给发出去。总是有一些病理水液停留在各个藏府。

如果这些病理水液停於心下,就会出现乾呕而咳的证侯,这时侯就用小青龙汤来宣肺化饮。

如果出现发热而烦,渴想饮水,水入口即吐,这是水邪逆於上的证侯,这时侯用五苓散来温阳化气行水。

如果发汗之后,出现心下硬满,乾噫,胁下有水气,腹中有声,大便稀,这时,病证部位到了肠府之中,但是疾病的原因却还是心下有停水,这时应该用生薑泻心汤来调和寒热,补中以散心下之水,则腹满自除。水在上焦的治法就是汗而散之。

如果攻下不当,自心上,到小腹的这段距离,满痛异常,拒按拒摸,这是因为停於胸下之水,与邪气互结,结则不通,不通则痛。这时的脉象是迟象,这种证侯是大结胸证。治法就是大陷胸汤来攻下气血之互结。如果在这一证侯的基础上加上项背疼痛,就说明病势有连上之象,这时侯就应当在大陷胸汤治法的基础上,顾及上部,运用大陷胸丸。

如果攻下不当,自心下这段距离出现结而硬痛,没有达到小腹部位,脉象浮滑,这说明还没有达到水气互结的程度,只是邪气结於脉络的病证,这时侯运用的治法就是散结开鬱。脉象浮滑说明是有热。

大承气攻下的内容是燥屎结於肠府,大陷胸攻下的内容是水气互结之蓄水,小陷胸汤攻下的内容是轻於蓄水,但却还没有积成水。

如果在心下部位有按痛,但却没有热象,这就是寒实水互结之证,治法就是开胸破水,散结利肺,用温性药物三物白散。

如果心下痞满而痛硬,而且范围扩大到了肋下,扩大到了胃府,出现乾呕,阻滞了肺气,出现短气,汗出,不恶寒说明是没有表证。这是因为三焦气血已经达到了阻隔严重的程度,这时侯就应当运用有史以来,最强力的攻下法,十枣汤。来破瘀散结!!!这是因为,水气结於中焦,阻滞了三焦之气。中满者,写之於内。是圣经之论。

如果太阳之表未解,有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满而微痛,小便不利。这种病的原因就是太阳旁光之府水气不行,营卫之气不调,营卫不和则不能出汗,这时要运用调和营卫,化气行水的治法。方药就是桂枝去桂加伏苓白术汤。水在下者引而竭之,是内经之论。

二。阳明。阳明病已在身体的分野这里分,阳明病在外的表现就是肌肉病,在内的表现则是胃府病。

27.阳明经证

证侯:身发热,目痛,鼻乾燥,夜眠不安,怕热。

凡有上述证侯的,就是阳明病~这就是阳明经病的定义

29.阳明经病兼太阳未罢。

A.太阳阳明合病之桂枝汤证。

太阳病的主证是头痛恶寒,如果主证是上述阳明病,在阳明病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头痛恶寒,自汗脉缓,就是太阳阳明合病。处方是桂枝汤。

B.太阳阳明合病之葛根汤证。

如果在阳明主证的基础上,加上无汗,脉浮,头痛,项背强痛。这些就是太阳表实证与阳明病的合病。处方是葛根汤。

在汉网中医版求诊的朋友中,围路人甲城就得了典型的这种葛根汤证,具体可以到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 ... ID=95879&page=6进行参观。用葛根汤迅速治愈。

30.阳明经之本证实热证。

并不存在恶寒,头痛,脉浮紧等太阳经证侯,只出现。大热,口渴,是阳明之热气胜造成的。治法就是清热泻阳明之火。处方是。白虎汤。

31.阳明府实证。

这一证侯已经由阳明之经,转入到阳明之府。

证侯:如潮汐般发热,或有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手足和腋下汗出,腹部胀满,大便质硬。

本证根据病因可以分为三种,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

32.太阳所致之阳明。

本为太阳病,但是治之失法,使得人体之津液耗伤,津液耗伤,则水不足,水不足则火胜。火胜则胃燥。胃燥则出现

证侯:大便质硬,小便数,加阳明府实本证。

治法:润燥补液,生津通便。

方药:麻仁丸。

33.少阳所致之阳明。

本为少阳病,当行和解少阳的治法,但是却治之失法,耗伤人体的津液,同样转归为胃燥,胃燥,则病属阳明。

证侯:大便结燥。

治法:导肠通便。

方药:蜜煎胆汁导方。

34.正阳阳明之证。

本为阳胜体质,或以前就有宿食停於胃府,病邪从阳从燥而化。或者外邪传入,归入胃府,导致胃府成为邪实的证侯。

治法:攻下积滞。

方药:三承气汤

35.阳明病既不在经,也不在府,在经在府之界证。

阳明病在经,未离太阳,可以汗法来治疗,就是第29条,既离开了太阳经,则可以清之。就是第30条。如果到了阳明府实之时,就可以运用下法,就是第31-34条,各种由轻到重的下法。但是阳明之邪停积在经与府的交界上,用汗法不达病所,用下法又太早,应当运用吐法。

仲景制方:用汗法开太阳之邪之出路,用吐法开阳明表邪之出路。使邪气去,正气才能安。

阳明表证,就是阳明之邪停於经府之间的表现。

证侯:虚热,咽乾,口乾,口苦,苔黄,烦燥。。。。。

治法:清吐法。

方药:枙子豉汤。

三,少阳。少阳位置在为半表半里,是三阳经的枢纽,通道。

36.少阳经证:

证侯:寒热往来,口苦,咽乾燥,目眩。凡是有上述证侯者俱属少阳经证。

分为二种,一种是虚火证,一种是实火证。

37.少阳经虚火证。

证侯:恶寒发热交替出现,胸胁满闷,情绪低落,胃口差,心中烦,喜呕吐。

恶寒发热是寒热阴阳不调的表现,因为邪在少阳,少阳为进退之机,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而寒热在各藏府分布是不均的,所以胃口差,喜呕等阴证,又有心烦等热证。但本证是以虚为主,称为少阳虚火证。因为是寒热 分布不均,所以治法就是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

38.少阳经实火证。

证侯是寒热往来於外,心中痞闷不舒,且硬,鬱闷而烦,呕不止。此条与37条相比,心中烦,硬的程度较重,烦,呕也较重,以热实为主。所以治法上就偏於泻为主一些,但,邪仍在少阳,仍不离和法。

治法:和解少阳兼通下。

方药:大柴胡汤。

39。少阳府证。

少阳经的证侯就是寒热往来,属於半表则为经证,属於半里则为府证。少阳经证见於寒热博结於体外,而少阳府证则见不到寒热博结於体外了。因为内在的府证是内在的,是从外表无法发现的。而他的表现就是寒热博结於藏府。博结於藏府的表现,寒热在藏府的分布不调,就是出现:

证侯:胸痞 胸痛 下利 呕吐。

40.少阳府之痞证。

证侯:胸中痞满,但无胸痛。呕吐。

痞的意思,就是天气不升,地气不降。因为升降失常,则胸中不和,不和则痞满。所以:

治法:调和寒热,辛开苦降。

方药:半夏泻心汤。以复升降之机。

41.少阳府之胃邪客证。

证侯:胸中感发热,想呕吐,腹痛。

因为胃有有邪气,所以才阻碍阴阳升降之机,胃气通降失常则想呕吐,心火不能下移则胸中热,大肠不能传导则腹中痛。

本病的治法,既不去交通心肾,也不去通利大肠,而是从调和胃气入手,使阴阳交通,诸证自止。

治法:调和胃气,交通阴阳。

方药:黄连汤。

42.少阳府之: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证:

原因:太阳主开机,少阳主枢机。由於少阳之枢机不利,则太阳不能从这个枢机外出,反而从这下枢机下陷了~下陷到了下焦肠府之后,就必然会从肠道下利。

所以本证的治法是:将下陷到肠府的热量给清掉,从而使邪气从太阳之开机而散掉。

处方:黄芩汤。

43.少阳府证之少阳胆火上逆於胃。

本病与42条的病机同,少阳为枢机,枢机不利,反而向上而逆,42条是向下而陷。

证侯为上逆而呕吐。

治法:调和少阳枢机,宣达少阳之逆气。

方药:黄芩加生薑半夏汤。

40-43条,处方都是寒热攻补并用的,但是却不离少阳病和解治法之总纲。

44.三阴病传变实例。

六经病的传变是有规律的,从一经传变到另一经。例如太阳病伤津则传阳明,太阳七日传遍各经后自解等。

伤寒阴经传变的例子也有:举如下:

A。三阳化入三阴,邪从阴化之寒证。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救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这一条,是指太阳病本当用发汗解表法,但是却误用了下法,损伤中阳,中阳受伤,则腹寒,腹胀满,但是外感 太阳之邪气却仍没有解除,於是身体疼痛仍在。此是太阳化入太阴之证。

B.太阴化入少阴之证。

“少阴下利,白通汤主之”下利属太阴,而此脉微下利已转属少阴。

C.少阴传厥阴之寒证。

“下利清穀,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此证言少阴病发展到了阴阳不相接续之厥阴病。

四,太阴。太阴为湿土之藏。因为是湿土,所以病入太阴,则多从阴化,而阳化者少。

45.太阴之邪从阴化证。

证侯:腹满,时作痛,食后易吐,大便自下利,口不渴,手足温。

病机:经寒邪所化,太阴脾土不运,则腹痛时满:太阴之藏有寒,则胃中不燥,胃不燥则不渴,肠中之液不能被蒸化,肠道不实,则下利。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理中汤,不愈,宜四逆辈。

46。太阴之邪从阳化证。

A“发汗后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腹痛属太阴,是时有大实证故用承气攻下。

B“太阳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腹满时痛属太阴,因误下,则使邪陷,治法以深入至阴,升阳举陷,腹痛自止。

C"太阳病反下之,因而大实痛者,桂枝大黄汤主之”腹大实痛是因误下令邪陷下,故用桂枝加芍药汤举其陷邪,加大黄以通地道,去实满,运转输,一使外邪从外解,一使外邪从下行。各行其道。

五,少阴。少阴之藏为肾,肾中水火共生,邪伤於少阴,或从水化而为寒证,或从火化而为热证。二证之相同之处,是以脉沉细,成天没精神,想睡觉为提纲。

47。少阴之邪从水化而生寒证。

证侯:脉沉细而微,想睡觉,背部怕冷,口中淡而无味,腹疼痛,大便利下,泻下物为不消化之食物,小便色白不黄。

因为是寒化,所以是一派虚寒之象,凡是有上述证侯的,都可归入少阴寒化证。

因为是阴的一面占据了优势,所以,这一证侯的治法就是补阳,但是温阳的方法也分为三种,以便更有针对性。这三种温阳法分别是:交阴阳法,微发汗法,直温阳法。

48。少阴病兼太阳。运用交阴阳法。

原因:少阴病,是因寒邪始伤,寒邪胜,应当不发热。但是这时侯出现了发热的证侯。发热就是说明病仍有兼太阳证。是太阳证的标证外呈。脉沉是少阴病的主脉象,脉沉的原因是少阴的生气不能上升,这样一来就出现以下结果:

少阴之气向内伏,不向上升,太阳之标证仍在,阳浮於表。少阴向内,太阳向表,那么,阴阳就不相顺接了,越来越远。於是

证侯:身发热 ,脉沉,兼有少阴寒化主证。

治法:交阴阳。用发散的药来鼓动少阴,使之外合於太阳,用温热的药来助太阳的阳气,使其不浮於表,使之内合於少阴。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

49.少阴病兼太阳证,运用微发汗法。

证侯:得了少阴病二三天,有少阴病的主证脉微细,想睡觉,但是却没有出现下利,四肢厥冷等寒化证,也没有出现心中烦,不得卧等热化证,也没有出现口燥咽乾,腹胀不大便的急下证。

治法:微发汗法。因为得了此病是因为太阳表邪不解导致的,必须用汗法,但是过汗会伤阴,所以用微发汗法。

方药:麻黄附子甘草汤。

50.少阴病寒化证之直温法。

少阴病不兼太阳表证,出现了:手足冷,呕吐或大便清利,小便清白而长,泻下大便为不消化食物,脉象是脉微欲绝。

手足冷是少阴君火不温的表现,呕吐是君火不温脾阳的表现,君火不温旁光,则小便清长,胃中无火,无法腐熟消化食物,所以泻下物为不完全消化的。在脉象上,因为少阴君火是真火,真火不足,脉道不充,所以脉微欲绝。

三阴病的进展,到了少阴境界已经是很严重的了,这时侯应当峻补少阴真火,用四逆汤来回阳救逆,以纠正“少阴寒化”的事实。

治法:峻补真阳,回阳救逆。

方药:四逆汤。

52。少阴寒化之寒热格拒证。

本病比第50条更进一步,更加凶险。

证侯:乾呕,心中烦,大便下利,利止住了之后,仍然切不到脉(脉太弱而切不到)

少阴病的病机在这里是寒化的,所以达到了极冷的境界。但是,面色红,咽喉痛,不怕冷,心烦,却是通常说的“上火”的表现。这到底是一个火热证还是虚寒证?

我们知道,当冬天来临的时侯,外界的天气很冷,我们人暴露在空气中,因为外表冷,所以人体的热气就会向体内回缩,那么内藏是温暖的,来达到保温的目的。

而少阴病这一证侯与冬天时侯很类似,只不过,极冷的内环境是出现在少阴,而不是暴露在空气中的体表,虽然所处的部位不同,但是道理是一样的。少阴在人体的阴面,阴面是里面。里面有一大堆寒极之邪蟠踞时,那么热量就会向表面回缩,来达到保暖的目的。

於是有了“心烦,咽痛,不怕冷”等真寒假热 证。

这时侯是应当运用温热 的药物来急温在内的少阴寒邪 ,因为阳气已经快不保了。

但是急用温热药物必然存在一个问题。当一锅冰水盘踞在一个内环境中,你想用温水来将这些冰水融化,於是你加上开水。那么,这些开水在遇到冰水的瞬间,必然会有激发之气。於是浓雾四起。

人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自然界的现象与人体是百分之百相应的,如果用温热力极强的药来救少阴极胜之寒,那很有可能会“浓雾四起”这在自然环境中可能不算什么,但是人体是一个生命体,在受到这一激发之时,就会将寒水之气,激乱,逆入经脉,在极寒的人体中,造成一个动荡,这一动荡就可能送了命~

如何使得极热之药能温养真火,又不发生反激呢?

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先贤,有过人的智慧。

就是:在大队的温阳药物之中,加入一些反佐药,就如同:东晋前秦肥水之战中

“朱序”先生的作用同,先混入敌军,然后作为正规晋军的向导~

治法:急温阳,少佐寒凉。

方药: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

51.少阴寒化证之真寒假热证。

证侯:大便下利不消化食物,四肢是冰凉的,脉象微弱,切之将绝,但是却不怕冷。面色红色,或有腹部疼痛,或有呕吐却无呕吐物,或有咽喉疼痛。或大便下利之后,仍然无脉。

第52条讲的是阴胜於下格阳於上的白通汤证,而本条却是阴寒胜於内,格阳於外的通脉四逆汤证。本条与第52条的原理是一样的,祇不过本条没有52条严重。既出现了下利不化食物,四肢冰冷等寒象,又出现面红咽痛等热象,而实质却是真寒假热证。

如何断定是真寒还是真热?《伤寒论》中早有明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 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本条治法:强力回阳通脉

方药:通脉四逆汤。腹痛加芍药,乾呕加生薑,咽痛去芍加桔梗,利止后无脉去梗加蔘。

53.少阴病误治致水火离隔证。

少阴真水真火相存,相互既济,则疾病不生。得了少阴病的正确治法就是交阴阳,阳不足则回阳,阴不足者益阴。如果发汗不当,或是使用了攻下法,使用发汗法使得少阴之水不足,使用攻下法使得少阴之火虚弱,则阳与阴不能相交通。烦的原因是阳不遇阴,则阳胜而烦,躁的原因是阴不得遇阳,阴胜则躁。

证侯:少阴病,发汗,攻下之后,出现烦。而且躁。

治法:交通心肾,扶阴补阳。

处方:伏苓四逆汤。

54.少阴水气上泛证。(阴证)

证侯:少阴病得了二三日以上,但是仍然不愈。到了四五日时,就出现了腹痛,小便难以尿出,四肢沉重难以挪动,四肢重而疼,大便下利。

或然证:或有咳嗽,或者小便正常,或者呕吐

上证写了一些少阴水气上泛的主证和或然证,所谓或然证就是有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原因:少阴肾为全身水液的总开关,少阴肾中潜藏有真水真火,真火的作用就是,使得全身的水液“气化”,气化之后的水,流通性就行强,可以输布全身,儒养筋脉。这与人体呼吸了冬天寒冷空气中的水一样是一个道理。冬天经鼻道吸入寒冷之冷空气,经过加温之后,再进入气管支气管,才能为人体所用,如果直接吸入冷气,是对人体不利的。

人体中的水液,相对於肾中的真火来说,就是一个“冷空气”如果肾中真火不足,那么人体的水液到了少阴肾藏,则得不到“气化”得不到气化,就无法蒸腾。无法蒸腾,就会停聚。当无形之水液停聚之后,就是什么呢?

就是成了有形之水邪。有形之水邪的表现形式,得不到气化和排泄,则向全身各处泛滥。如同没有阳光的照耀,水总是停止不去,到处为害。(中医的理论,总是取法於大自然的现象,所以,天人相应)

如果水邪泛滥到了肠府,就会腹疼,泛滥到了旁光之府,就会阻滞小便排除。如果泛滥到了四肢,手足,就会感觉很困重,像是被水包住了一样。

在或然证中,泛滥到了肺藏,则生咳嗽。如果不泛到旁光,则小便是正常的,如果泛到胃府,则胃中水液过多,水多则向上呕吐。

请读者朋友们想一想,取法大自然的中医是否是科学呢?

中医从来不针对单个症状来治疗。

所以,少阴水泛证的惟一治法,就是加强“阳光”强壮真火“肾阳”的功能,只要真火能与全身之水液相互交融,互化互用,则必然药到病除。

绝非“见肿利水,见咳扩张支气管,见腹痛则缓解平滑肌痉挛。。。”这种对症治疗方法。

治法:温真阳,化生气,行水液。

处方:真武汤。

55.少阴病君火之气全身流注不足证。

证侯:身体疼痛,手足寒冷,骨及关节疼痛,脉象沉,口中味淡,背部怕冷。

原因:少阴君火主一身之真火,真火的作用就是使全身温暖,能够抵抗外邪之侵犯。真火不足,不能流注全身,则会出现寒冷的状况。寒冷的状况表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就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君火不能流注全身,则全身寒邪偏胜,寒邪胜,则血流缓滞,则疼痛。君火不能流注四肢,则手足冷,真火不能流注骨节,则关节寒疼,关节炎患者在天气阴寒时加重就是明证。真火不足以鼓武脉道,则脉象沉,真火不布口中,则口中味淡。

身体疼痛者,多责之於太阳之气虚损,身体寒冷者,则责之於少阴之气虚。太阳之气虚,则阳虚不能与少阴相交,少阴之气虚,则神机不转。

治法:交和太阳少阴之阴阳。扶真阳,益真阴。无论表现为多么复杂的证侯,就只有上述一个主要治法。

处方:附子汤。

56.少阴病寒化之神机不能交会证。

证侯:少阴病,呕吐,大便下利,烦燥,手足冰凉。

原因:之所以会呕吐,大便下利,是因为,胃气寒,则会生呕吐,府气寒,则会下利。之所以会生寒,是因为少阴君火神机不足,不能中土神机相交,则中土生寒。

之所以为烦燥,是因为少阴神机,挟寒气逆於经脉,心主血脉,心为火藏,正常人的水火是相交的,也就是说,心火与肾水是相交的,所以正常人睡觉时,脚是热的,脸是冷的。

心脉逆乱之时,心主神志,神志被扰,则生烦燥。

上述几条,讲述少阴病寒化证。

了写上,第56条治法是交通心肾,方药是吴茱萸汤。

57.少阴之邪从火化而热证。

因为少阴中藏有真火真水,所以能寒化为寒证,也能热化为火证。

主证:脉沉细,而数,想睡觉,心中烦,外形躁动不安,或有难以入睡,口中热,大便下利清水,小便黄。

脉沉细,想睡觉是少阴病的总证,脉细数,心烦,外躁是伤阴化躁,使得阳气相对过胜造成的,其餘的是或然证。

治法:急救真阴。而此一治法又有补正为主和攻邪为主的差别

58.少阴病咽痛证。

主证:在57条的基础上,得了少阴病二到三天,咽喉疼痛。

原因:少阴病火化,循足少阴肾经及手少阴心经上炎,这两条经脉者经过咽喉,所以会咽痛。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少阴君火,外合三阳,三阳之火,上循经脉,所以咽痛。

治法:清上焦之火。开提肺气以利火邪。

处方:甘草汤  开提肺气用桔梗汤。

57.少阴病咽中火热生疮证

证侯:少阴病本证再加入少阴热化证,咽中生疮,不能言语。说话语音不利。

原因:少阴之邪热化,循经上炎与56条同,不同的是,本条生疮疡了。《黄帝内经》上说:诸痛疮疡,皆属於心。舌为心之苗,心功主言,心有火热,则言语不利。

治法:开咽利结,交通心肾。

处方:半夏散及汤;苦酒汤。

柯雪帆教授《伤寒论》研究札记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
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
纳胶烊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注:上列经文载《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77条。

1 关于此条经文中的“伤寒”二字
一般认为,炙甘草汤能治脉结代、心动悸,即心律不齐,而忽
略本条经文中冠首的‘伤寒’二字。初余亦未曾重视,用炙甘
草汤泛治多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律不齐,疗效或佳或不佳。往往
从心律不齐之程度、病程之长短、患者年龄、工作等因素探
析。有一年,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较多,其后遗症大多为心律不
齐,余用炙甘草汤治疗,往往取效,效之速者一剂即愈。余惊
奇其效果之佳而思辨之。病毒性心肌炎必有外感病所引起,乃
病毒感染侵犯心脏所致。外感病发热古代皆称谓伤寒,即《素
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因而重新细读此
条经文,乃知炙甘草汤能治之脉结代、心动悸是外感热病所引
起者,非能泛治一切心脏病引起之脉结代、心动悸。“伤
寒”二字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十分重要。再回过头来,整理自
己所治心律不齐之医案,发现炙甘草汤用之于病毒性心肌炎后
遗症之心律不齐疗效最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不齐有小
效,对冠心及高心引起的心律不齐几乎无效。从而深切地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切忌浮光掠影,应该遂字研究,联系临床实
践,必有所得。
2 关于脉结代与心动悸
有些病人主诉心动悸,并且十分明显,一有触动即行发作,声
光事物、语言刺激均能引起发作。发则坐卧不安,夜不成寐,
心情烦躁,余用炙甘草汤治疗悉无疗效。之后凡遇主诉心动悸
之患者,必须仔细诊脉,察其是否有脉律不齐(脉结代),如无脉
结代,即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但有心动悸之感觉,并无客观之
心律不齐,这样的病人用炙甘草汤无效。应进一步辨证,或为
心血虚、心神不宁,或为心肝火旺,或为心肾不交、水火不
济,另有治法。从而深知经文中之脉结代与心动悸应联在一起
理解,不可割裂,而脉结代较心动悸尤为重要。
3关于脉结代
中医古代对心律不齐有一定认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三
部九候论、大奇论等篇提出过多种不整脉的形象。《伤寒论》
则提出了促、结、代三种不整脉,并有具体的治法,相与联
系。(《金匮要略》亦有不整脉的记载)如脉促、胸闷之用桂枝去
芍药汤(伴有恶寒者加附子);脉促而手足厥逆者用灸法;脉沉结
之因于瘀血者用抵当汤以及本条脉结代之用炙甘草汤。这些古
代经典关于不整脉的内容应该继承并用之于临床。但是,仍限
于古代的水平是十分不够的,今天,有条件应用现代医学检查
心脏的仪器,如EKG(心电图)、HOLTER(24,48,72小时动态
心电图系统)、心脏彩超等,可进一步明确心律不齐的性质,选


择针对性更强的方药治疗。就笔者个人的经验而论:如EKG提
示为心房纤维颤动,中医脉诊属于不整脉,不仅有促、结、代
脉,而且出现“三五不调”、“乍疏乍数”等现象。可分急
性、慢性两种。急性者可用西药或电击,使之恢复正常心律,
中药达不到迅速恢复的效果。慢性者,心房内已产生大量瘀血
成块,此时不宜复律;复律有可能导致梗塞。中医用药也不宜
着眼于复律,而宜用益气温阳、健脾利水,以改善心脏功能,
控制心力衰竭。可以适当应用活血药,其目的不在于化掉心房
中之瘀血块,而在于改善心脏功能。余曾治多例风湿性心脏病
所致的心力衰竭、心房纤颤,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用真武汤、
五苓散合参附龙牡,均取得满意疗效,能恢复轻工作和操持家
务。如现代医学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所出现的室性早
搏、房性早搏,即使出现二联律、三联律或成串,即使24h早搏
出现次数多达20,000以上,用大剂量炙甘草汤,适当加减变
化,大多能取效。如EKG发现房室阻滞,则炙甘草汤效果不
佳,应另外用药(将另文分析)。如属偶尔出现的早搏,中医古代
(张景岳《景岳全书》)便认为属于正常,可不必用药。心理上对
此紧张者可用小量补心丹或安神丸。总之,不可一见脉结代都
用炙甘草汤,可惜助现代诊断技术加以进一步分析,分别论治
之。
4 关于炙甘草汤的配伍
炙甘草汤方中共有10味药,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
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生地、麦冬、
阿胶、麻仁、大枣)。这不是随便掺合,而是具有辨证法的思
想。这阴药与阳药、补气药与养血药相配方法,清.张景岳将
其归纳成这样两句话:“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回升而
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道出了阴药与阳药之间的辩证关系。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
阳药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二
者的关系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
5 关于炙甘草汤中的药物
炙甘草汤方10味药中有几味颇具特色,与疗效着实有关,必须
说明如下:
清酒是什么酒? 东汉时候的清酒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
酿成时酒呈奶色,正如陆游诗中所说的“莫笑农家腊酒浑”,
就是指奶色的米酒,储藏到来年春天,酒精度数略为增加(约
20'左右),色澄清,称为清酒,目前日本仍有清酒之名称。东汉
时中原地区还设有高梁酒;高粱酒是由蒙古地区传入中原的.


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时,应该加酒。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
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服药时已无酒味,不是直接吃酒,也
不是吃药酒,而是使其他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溶解出来之后,
再加煎煮,酒精挥发,所服药汁已基本无酒。笔者曾试验过,
如不加酒,效果较差。目前,如无清酒,可用黄酒代替,但用
量酌减,因黄酒的酒精含量高于清酒。
生地黄不等于大生地 古代将地黄分为三种:新鲜的称生地黄,
晒干的称干地黄,制过的称熟地黄。张仲景在肾气丸中用的是
熟地黄,相当于现在的熟地;在薯蓣丸中用的是干地黄,相当
于现在的生地;在炙甘草汤中用的是生地黄,应是现在的鲜生
地。有些中医论著中误称为生地,是不准确的。
炙甘草汤中用的是鲜生地,所以用量很大,为东汉时的1斤,
相当于现行公制的250g。可惜近来上海等地药店;均不备鲜生
地。被迫改用生地(干生地),对疗效有些影响,用量可改为50--
120g/(一天量)。必须用大量才有效,用10~18g的小剂量难以
达到纠正心律失常的效果。
桂枝可以用多少剂量 现在有些临床医师畏惧桂枝,更不敢用大
剂量的桂枝。张仲景在炙甘草汤中,桂枝用3两,合现在公制约
47g,这是仲景一般用量,但现在来看已属大量。桂枝温通心
阳,对纠正心律失常能起重要作用,用量应该大一些,我在炙
甘草汤中常用20~30g。(关于桂枝的应用经验将在另文详说)
甘草是不是调和诸药 甘草在某些方剂中的作用只是“调和诸
药”,不起重要作用。但在炙甘草汤中却是君药,对治疗脉结
代起重要作用,用量宜大。张仲景在炙甘草汤中用炙甘草4两,
合公制62.5g。我在临床用20~30g/(一天量),短期服用,未
发现严重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