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苹果发布会地点:【佳片U约】日本电影:《萤火虫之墓》(真人.动画两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10:18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日本电影:《萤火虫之墓》
(附:动画版:《萤火虫之墓)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我却无法对影片中的兄妹有更多的同情,因为我知道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大地上有着更悲惨的事情在发生,无论动画片将日本人的悲剧渲染得多么“唯美”,都无法抹杀他们入侵我们血一般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片中兄妹的悲剧是日本人自己造成的 !
尤其是现在的日本反思战争也只是对自己国内的伤害,而对外侵略造成的他国民众的悲剧却被他们集体无视。。
战争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是绝对的灾难(当然除了米国兵工厂制造业)
首先我对于日本的罪行绝对的痛恨不能原谅
动画版的我看过,个人观点处理的还是很好的
一部战争题材的片子其核心点应该是讨论人性而不是励志
清太生活在一个富裕家庭当战争和灾难来临时他承受不起那么多的责任,很多人质疑他为什么不去劳动,如果那样来描述那就变成励志片了。这正是常理中人性怯懦的一面~他对军国主义的概念显然没有对饥饿了解的那么深刻。但是人性中他又是善的着重描写他与妹妹
宫崎骏本人是反对战争崇尚环保的,他的很多片子都对战争进行了讽刺如果仅以故事发生在日本来否定它的反战意义那么就曲解了宫老爷子了。反观二战中受苦难最深的中国拍出来的都是xx大战之类的励志战争史诗片。这才是诡异的地方~仅剩的鬼子来了就显得那么的弥足珍贵
[剧情资料]
真人版《萤火虫之墓》
导演: Toya Sato
主演: 松岛菜菜子 / 石田法嗣 / 佐佐木麻绪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05-11-01
又名: Hotaru no haka / 再见萤火虫
为纪念停战60周年由日本NTV电视台制作拍摄,日剧天后松岛菜菜子领衔主演的金秋特别剧《萤火虫之墓》于11月1日晚9点正式播出。根据今日收视率官方网站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该剧首集获得了21.2%的收视佳绩,松岛菜菜子依然不愧是现今日本电视界屈指可数的收视天后。
白色巨塔编剧执笔 高畑勋名作真人再现
该剧改编自野坂昭如的代表作,脚本家由笔触犀利老练的井上由美子出任。去年由井上由美子改编的《白色巨塔》赢得赞誉无数,而她所原创的《good luck》也曾创下平均30.4%的收视神话,对于商业和作品内涵平衡感的把握上,井上由美子功力独到。《萤火虫之墓》(又名再见萤火虫)在此之前曾被动画大师高畑勋搬上荧幕,而该片在电影频道首播时也同样获得了超过20%的高收视率。高畑勋用最富童趣的艺术表现形式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成就了这部动画经典。与前者相比,真人版则直接扯开了附着于动画上温情脉脉的美好面纱,以血淋淋的事实对战争的罪恶发出了最直接的控诉。
讲述战火下的兄妹亲情
《萤火虫之墓》讲述了在战火纷飞中失去双亲的兄妹二人的悲伤故事。14岁的清太和年仅4岁的妹妹节子在一次空袭中成为了孤儿,年幼的清太承担起守护妹妹的重任。尽管兄妹二人生死与共的亲情足以擦亮硝烟笼罩的阴霾天空,虽然在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芒让身处黑暗世界的人们看到了一缕曙光,但清太弱小的肩膀依然无法抵挡战争轰轰的巨轮,两个天真无邪的年青生命被炮火碾碎,等待兄妹二人的依然是无法挽回的悲惨命运。在剧中,松岛菜菜子出演兄妹二人的叔母浅野久子一角。全剧将透过她的双眼,为人们讲述这个血泪故事。
日版杉菜井上真央出演菜菜子之女
本剧除松岛菜菜子以外,15岁的石田法嗣将饰演清太一角,4岁的妹妹节子则由小童星佐佐木麻绪出演。而因主演日版《流星花园》杉菜一角而人气大涨的井上真央也会参与演出,在剧中饰演菜菜子的长女,全剧将由60年后已成迟暮老人的她用回忆的方式揭开故事的帷幕。
至今为止,为纪念停战60周年,本年度日本已制作了4个特别剧,分别由松岛菜菜子、松隆子、黑木瞳以及反町隆史领衔,收视率依次为21.2%、19.1%、18.6%以及16%,《萤火虫之墓》居首位
动画版《萤火虫之墓》
导演: 高畑勋
编剧: 野坂昭如 / 高畑勋
主演: 辰己努 / 白石绫乃 / 志乃原良子 / 山口朱美 / 端田宏三
类型: 动画 /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1988-04-16
片长: 89 分钟 / Germany: 85 分钟(DVD version)
又名: 再见萤火虫 / 萤火挽歌 / 火帘之墓 / Tombstone for Fireflies
萤火虫之墓的获奖情况
1994年 Chicago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 Animated Feature Film 高畑勋
1994年 Chicago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 Rights of the Child Award 高畑勋
1989年 Blue Ribbon Awards Special Award 高畑勋
美日战争爆发,14岁的清太带着年幼的妹妹到处逃命,当他们到达防空洞的时候,母亲已身受重伤,没过多久便不久人世。两兄妹自此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他们只好投靠了母亲的姐妹,纵使他们把家里所有的家当都送给了阿姨,但当食物吃完,他们就越感到了寄人篱下的感觉,清太决定带着妹妹离开独自生活。火灾硝烟中的生活并不好过,清太为了妹妹四处偷取食物,但妹妹还是严重营养不良……
[精彩影评]
《萤火虫之墓(真人版)》:依然无法怜惜的悲剧
我们对《萤火虫之墓》的认识,大多是出自于高田勳的那部动画片。然而在无数影迷为这个悲剧而唏嘘的时候,我却无法对影片中的兄妹有更多的同情,因为我知道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大地上有着更悲惨的事情在发生,无论动画片将日本人的悲剧渲染得多么“唯美”,都无法抹杀他们入侵我们血一般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片总兄妹的悲剧是日本人自己造成的。我为无数影片流过眼泪,却仍是没有为这对兄妹的悲剧流一滴眼泪,对我来说,这种悲剧甚至是做作且矫情的。这种让我难受的感觉在我看了真人版之后依然存在,以至于我看到了兄妹的悲剧之后比看动画版时更加“冷血”,虽然在战争的态度上,真人版要是动画版来得诚恳的许多。
战争:反思比动画版诚恳
日本电影中全然二战的真正受害者以及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缘由,而拼命强调美国军队日本本土的“侵略”,这使得日本人被摆在了受害人的角度上,于是日本人所刻意营造的悲剧便变得那么理所当然而令人同情。这种“日本受害情节”在大部分表现二战的日本影片中总能看到,日本的电影导演总是在这个问题上选择性失明,让战争以及战争中的日本人变得圣洁无比。我对动画版《萤火虫之墓》的厌恶主要是源自于此。
客观的说,在真人版《萤火虫之墓》中,对战争已经有了较大的反思,久子这个角色的设置便是对那场战争控诉的最直接体现。影片中的久子其性格的转变的根本原因便是丈夫的战死,然而在该片中我没有看到日本多数同类型影片中对亲人的牺牲感到骄傲,只有对战争的厌恶,甚至影片中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通过孩子的欢呼来表达对这场战争的态度。从这点上来看,至少在战争问题的处理上,真人版要比动画版来得诚恳的多。虽然影片中有表现当时狂热的军国主义气息的镜头,但那已经不是影片所要表现的重点,可以作为客观背景所看待,可以不作深究。
久子:一个极度矛盾的角色
很明显,影片是通过久子这个角色的性格变化来作为一条主线来表现战争对普通人的伤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久子这条线甚至有取代清太和节子的那条线而成为贯穿这部影片的主线。然而从久子这个角色的描述上,却有种让人难以摸清导演态度的感觉,尤其是从久子性格大变之后人物塑造。
在动画版中,久子这个角色的原型是被设置成一个让人厌恶的女性角色,但在真人版中,这个原来吝啬且刻薄的亲戚在真人版中原本是个和蔼的阿姨,只是因为战争夺取了其丈夫的生命而性情大变。在其性情大变以及到战争结束的那些情节中,真人版几乎是遵循动画版里对该角色的刻画,极尽刻薄且冷血,让人生恨,然而到了战争结束后其角色的处理却又让人感觉久子其实是个在战争中努力生存下去的代表,甚至让人有点敬佩和喜欢。影片对于久子这个角色的态度给人感觉有点摇摆不定,因为影片前后似乎完全是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刻画——由于久子这个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对战争的控诉,因此也使得电影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也一度让我难以捉摸。
若说动画版更主要是通过清太这个角色来表现战争,而真人版更多的是通过久子这个角色来反应战争,而这种改变也是影片对战争的态度上也显得比动画版来得真诚一个重要原因。
久子这个角色是战争的受害者,虽然她曾经冷血,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战争时人们心中都存有的那份私心,而这份私心也是战争的产物。同时,久子也是战争中努力靠存活下来的一个代表,这种态度在影片中是积极的,也正因为这种坚强的性格存在,对久子这个角色不仅不能单纯的批判,甚至要在某种程度上给予肯定,因此,看待久子这个角色不能用动画版中那种简单的善或者恶的角度来看待,这是一个极其矛盾之处,她有她的可恨之处,却也有她的可敬之处,或者说,她代表了当时战争状态下那些真正的战争受害者的某种生存状态。
清太: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节子的死是个悲剧,但造成这场悲剧的清太却毫无让人怜惜之处。动画版中的清太已经让我觉得不是可怜,而真人版中的清太则更让我厌恶。
影片中,久子的几个女儿尚且都明白去通过劳动来赚取口粮,而只有清太,只会拿着母亲留下的的金钱来填饱,并一直幻想着父亲能够得胜归来而再次过上以前那种衣食无忧的日子。这个身子上流淌着军国主义血液的少年将在困难时期在别人家里白吃白住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久子的态度固然过于冷血,但清太那种毫无愧疚之色更让人觉得厌恶,而将所有的责任推向那个带着四个孩子的母亲更让人觉得清太所为的可恨。在离开久子家后,依然没有想过像别人那样通过劳动来存活,而选择了偷窃来过日子——可以说从影片的开头到结尾清太这个角色就根本没有“按劳所得”的概念,更多的时候是希望通过“不劳而获”来满足自己的食欲,这样的人有何可怜之处?天天只会将照顾妹妹作为借口而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懦弱的人有个悲剧是个必然的结果!而我对真人版《萤火虫之墓》最为厌恶的时候,也就是在影片极力刻画清太清苦生活的时候,若不是结尾那对久子的肯定,我甚至就将这部电影丢如垃圾桶的欲望。
因此,影片中清太的悲剧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我不知道那些对清太的死而唏嘘的观众究竟悲从何来,影片中真正的悲剧只有那个妹妹节子,而节子最悲剧就是跟了一个不靠谱的哥哥。
悲剧:依然无法动容
影片中,只有节子火化的那一刻让我动容,其他时候,我没有很多朋友的那种感动,或许是清太这个角色过于让我厌恶,或许是因为那场战争对我们中国人的伤害更大。《萤火虫之墓》真人版,在悲剧的营造上依然让我觉得做作和矫情,因此,这样的悲剧,依然无法让我动容。
挖掘配角之后的萤火虫之墓
主线未变。但菜菜子所饰演的母亲角色却是电影专门增添的。
当镜头在虚拟和人造的战争布景中开始叙述时,巨大的失望感会涌出来,因为在动画片的唯美伤感中,这独独不是个问题。
但随着剧情(众所周知)往下走,我发现电影不仅仅聚焦于这对兄妹俩的相依为命,而几乎是着力描写了久子这个母亲的形象。
她不像兄妹俩的父亲那样对战争怀抱着悲观的决绝,只能将荣誉、信念和生命一起殉葬于日本的战败。久子在屋顶上拉着丈夫的手哭着说,你一定要活着回来,而在收到死亡告知书之后,忍不住眼泪地对那孩子说,高兴?我宁可他活着回来!
一开始,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电影要把线索抻得那么长。直到最后,老妇人在当年的小桥上抛下封存60年的白骨,我才终于明白,电影要说的是看似坚强的人生观。“死了就完了”。即便在战争、孤独、绝望和饥饿中熬、乃至变成魔鬼,也要活下去。
在日本战败60年、先经历了经济腾飞、又熬过残酷的萧条时期的背景下,我们会隐隐觉得——《萤火虫之墓》变了味道。似乎兄妹生死之情还不足以表达对时代和人性的扼腕。
固然,当然是对战争的控诉,抛开所谓立场、荣誉等等不谈,正如久子多年来的隐忍那样,那不是她变成了鬼,而是时代和战争让她不得不变成鬼。在这个电影里,她呈现了战争对一个普通母亲而言的残忍变化,从一个慈眉善目、关怀他人的女人变成了近乎苛刻无情、抛弃他人死活的母亲。她的立场,大抵是所有希望过幸福安稳的平凡日子的平凡人的希望。与此相比,这个意气用事的清太当然是可怜的,但他心底受到教化的尊严、荣誉观也恰是他和妹妹死亡的催化剂。
但这真的是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扮演清太的15岁演员石田真嗣说,小时候把动画片看了无数遍,没想到有机会出演电视剧。在拍摄现场,他对着镜头说,感觉很愉快。出演自幼心目中的悲哀之极的萤火虫哥哥,这当然是少年最出乎意料的过瘾。
妹妹太可爱。萤火虫太迷离。哥哥太无力。所有的悲凉聚焦于湖边的小山洞里。举世苍茫颠乱时,可有亲人相依为命,便是最大的安慰和动力。
看电视剧,却心生另一种悲哀。人为何会变。善良的人为何要强迫自己狠下心来?背后流泪是否又有人看到有人能体谅?不管是和平盛世、还是战争炼狱,人们可以为了亲爱的人去当小偷、当苦力、当魔鬼。
影片花絮中,采访了几位经历了战争的群众演员,那位欧巴桑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妈妈就在疏散那天突然变了一个人,吃早饭的时候很凶很急,她都感到害怕,想要逃走,但是真正遣散之时,她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家原来那么小,而母亲独自在家门口痛哭流涕。菜菜子则说,战争会让人做出这样的事,对我和现代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甚至你不去学习就很难理解。
但最终,你需要有人可“为”。孤独是丧失信念的理由吗。清太在节子死后,也默默地死了。而放眼这个世界,人们不再饿死,不再被轰炸,为亲人爱人所作的事情就更加复杂,更难达到生死与共的承诺。
久子的形象大抵是因为菜菜子而显得不那么令人痛恨。但心里都会多少问一句,是不是太过分了。甚至不能说是自私。菜菜子一身朴素,表情逐渐冰冷,是遏着眼泪的角色。
anyway,我还是忍不住看了这个故事的电视剧版,也明知道它必定不如动画片那般单纯那般唯美。说到底,这个故事在十年前曾让自己流泪,那么不妨在十年后、经历更多孤独和变心之后,发现故事的另一面也能让自己流下泪来。
评:动画版《萤火虫之墓》
相信有的朋友会注意到,尽管我的题目起得很尖锐,但我还是给出了四星的高分,因此,我希望你能认认真真地看完我全部的发言,然后再发表对我的评论的看法。
要说吉卜力当中,有哪一部作品受到最多的争议,那非高畑勋执导的《再见萤火虫》莫属。这部作品可谓是感动了不少人,也触怒了不少人。感动者多基于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对主人公的同情;愤怒者则大多出于自己的历史观。
一部作品再好、票房再如何的高,也会有人批评,这是很常见的事儿,然而《萤火虫》遭到批评,却往往不是因为它制作水平的优劣。《萤火虫》这一部作品本身的主题思想是为了反战,而不是替军国主义“申冤”,它的初衷还是想要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去思考战争的,这使人觉得,这是一部成功的反战片,可我要说:不对,这是一部失败的反战片。
呼吁和平没有错,以老百姓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也无可厚非,歌颂爱与正义也是应该的,可是,对战争起因的反省和控诉也是重要的。任何战争作品都可以不提及事发原因,唯独二战作品不能,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是这样,因为二战不但是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一场大战,同时也是规模最大、死伤最惨重、损失最多的一次世界大战,正由于这一特殊性,一部优秀的二战作品是不能不加入对战争起因的反思的,哪怕它与政治拉上边。如果这部作品屈从于政治,那么它就不是一部好作品,它不是真正意义站在平民立场上的作品。
《萤火虫》是一部不考虑政治环境的影片,它以平民为基础,这也是高畑勋作品的特点,但这部作品毕竟联接到了二战,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政治因素,尤其是二战的受害国,是无法不联想到某些敏感的历史背景的。感人的东西,不代表它就成功,微笑是讨人喜欢的,但在葬礼上,你可以“笑”吗?说《萤火虫》逆着历史潮流这过火了,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一部完全适应了时代的反战作品,他只突出了战争中平民的悲剧,却缺乏对战争起因的描述,在这一点上,它绝对是失败的,没有顾及受害国观众的感受上正是它最为失败的地方。当然,如果《萤火虫》真的反映出这一点的话,那么这部作品将无法上映,曾在“少年跳跃”上连载的《燃烧的国家》(本宫广志著)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正因为这部作品谴责了南京大屠杀而遭禁。可是我要说,本宫是勇敢的,这是对犬某人时常参拜某神社的一种有力挑战。相比之下,《萤火虫》没有突出这一点,它是一部屈从于右翼势力的反战作品。即使不描写受害国,那么也应该批评军国主义和当代的日本军人,但《萤火虫》没有,或者说是有但却暧昧不清、很模糊的,它只是一味地叫冤、再叫冤。笔者窃以为,《萤火虫》如果能够反映出对军国主义的批判的话,那么就更能表现出男女主角的悲剧,更能突出“平民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一中心点。
高老是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人,10岁那年,刚好是军国政府垮台之时,我相信那一年的记忆对他的触动一定是很大的,他执导《萤火虫》大概也是出自于内心深处对那段岁月的思考,呼吁人们不要再参与战争了,但是这恐怕只会引来反效果。我们中国人强调:“勿忘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当你把这句拿去问一个日本人时,他会回答你:“我们当然不会忘记历史,尤其是那两颗原子弹……”在日本人看来,他们只会同情那对兄妹,而不会反思战争的前因后果,这与日本老百姓懂不懂得反省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关系,日本人对二战的记忆是相当模糊的,就好比我们中国人对十年动乱的记忆一样,他们还要更加严重。不少日本年青人甚至还搞不清什么叫“二战”,所谓的“二战”和袋鼠到底有什么区别。当一个日本青年学生跑到靖国神社面前,责骂神社工作人员缺乏良心、对不起诸邻国时,迎接他的却是一顿挨揍,可是旁边观看的人们却半天搞不清是怎么一回事,以为只是个闹事的。被歪曲的历史所蒙蔽的日本人,是不可能真正明白受害国的心灵伤害的,这种情况,就好比你挨了某人一巴掌,整天只管喊痛,却半天也想不明白这件事的起因是由于你老头子在几年前揍了那人的父亲的缘故。
令笔者更为惊讶的是,类似的事情,竟也发生在自己的祖国。有句话是说:我们可以忘记过去,但不可以否认历史。历史没有嘴巴,她不会说话,她不会提醒你,幽默点来说,她没有身份证号码。也许,我们可以不再提那些辛酸的往事,但是,如果事情到了我下边所说的这样,那么就令人哭笑不得了。凤凰卫视曾经有这么一个片段,记者采访了一个上海的大学生,问他:“你知道什么是南京大屠杀吗?”结果那个大学生思考了很久后,缓缓地摇头说:“不知道……”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当然不能老是只活在过去,而忽视了未来的发展和使自己的祖国变得富强,然而你永远都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国,是在承受了一场几乎是灭顶的大灾难后生存下来的。
高老的这部作品也叫《萤火虫之墓》,故事的最后,兄妹俩的生命都走到了尽头,他们的灵魂伴随着萤火虫之光飞走了,仿佛在另一个世界——没有战争的世界寻找到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说,这是很感人的情节,这也是无数的观众——甚至是中国观众为之落泪的一个原因。但我却感到了另一股更大的悲伤,我的悲伤,不仅来自于我上边所说的种种不满,不仅来自对兄妹俩的同情,更来自对祖国英雄们的悲叹。萤火虫至少有自己的墓,但是远征军却没有自己墓碑。二战期间,在缅甸战场上,中日之间曾暴发了一场悲壮的大决战。无数的中华儿女背井离乡来到了异国,他们在最紧要的时刻背负起了沉重的使命,在祖国以外的场地打败了侵略者挽救了民族危机,可是,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转过头来看缅甸时,却发现当年缅甸战场上的如今,许多远征军的战士甚至是军官们,没有自己的墓碑,即使有也大多在十年动乱中遭受捣毁了,至今没什么人来打理。而相比之下,那些在日本人看来是“阵亡”的士兵,却拥有宏伟的纪念碑——甚至他们的战马也有,而且每年都有亲属和后裔来参拜。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如此之强烈,真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伤感的萤火虫,夺走了无数人的眼泪,可是,我们这些遭受遗忘、遗弃的无名英雄们,又会有多少萤火虫去伴随着他们呢?又会有多少人会去关怀呢?该反省的,不仅仅是日本人,还有我们自己!
不过,比起以上这些,最让笔者感到生气的是,国内有些网站和文章在介绍《萤火虫》时,为了突出剧情的感人,竟给主角父亲之死用上了“牺牲”这样的字眼,敢问,作为法西斯军队的成员,他是为谁牺牲了?为太平洋战争上的美国人吗?好吧,就说在法西斯的眼里他是“牺牲”了,可是写这篇介绍文的人是中国人啊,敢问这样写的人,他到底摆着什么样的心态?如果说“战死”这种说法笔者还能勉强接受的话,那么“牺牲”则无法容忍,而且不能容忍的绝不止笔者一人。我曾去参观过“百人坑”,一块小小的破“石碑”上,却刻着几百个、上千个人的名字,诸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当你站在这些所谓的“石碑”面前,你的心情将会是怎样的,你想过吗?
……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大体上是认事不认人,我并非在全盘否定高畑勋的制片能力,高畑勋以及他效力的吉卜力的历史观还是比较开明的,高畑是个反战者,他也曾批评过军国主义,而他的同事宫崎骏甚至还歌颂过抗日战争里的中国军队,如宫老的插画集中的《中国的天空》就赞扬了中国空军的勇敢,并指责日本军国政府是“连向自己的国民宣布真相的勇气都没有的军队,亡国是应该的”。
我也不是在谴责那些看过《萤火虫》后而流泪的人。他们往往只是出于人性的善良面而感到悲伤,他们只是以自己的观念,对战争中的某些事物发表感慨和同情,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来自于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恻隐之心,与《萤火虫》中的主角是哪国人、事件发生在哪个地点、时间是在哪个年代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如果故事发生在古代某个国家,同样能够使人感动。
我承认,我对《萤火虫》批判,是加入了民族感情色彩的,而不是只从作品本身的优劣去作评价。若抛开敏感的政治话题,《萤火虫》实际上还是一部较好的作品,但这恰恰是它最该被批判的地方。《银河英雄传说》中有这么一段话,敌人的可恶,不在于他们无能,而在于他们能干。正因为《萤火虫》情节动人,它能够打动观众,所以它可恶,而在一些国人看来,《萤火虫》的成功是带有欺骗性的,它欺骗了受害国观众的情感,这简直是“有了钱就不当婊子了”。有人还认为“不过区区死了几十万个日本人而已,比起3500万个同胞,这算什么”、“凡是日本人死了,就没什么好同情的,哪怕他是受害的平民”、“看了此片后被感动的人一定是汉奸”、“日本人杀了多少别国的人,他们被炸死活该”……这些观点虽然显得偏激,但正是他们内心愤慨的一种写照,是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导致了他们无法接受《萤火虫》的内容。
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也许《萤火虫》本身并没有错误,最大的错误大概就在于他是日本人的作品,而冯小宁执导的相同题材的电影《紫日》则大受好评,基本上没有被过多的非议。无论是《紫日》中被军国分子杀害的秋叶子,还是《萤火虫》里在绝境中走向死亡的兄妹,他们身上都有同样令人同情的地方,可是,在顽固的日本右翼气焰嚣张之时,《再见萤火虫》这种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控诉法西斯的作品,却能够在中国广为的流传开来,简直是一种悲哀。
如果大家看不明白我这篇文章的意思,或者持反对意见的话,那么请你去比较一下与日本同样曾经是法西斯的德国吧。
我观看和查阅了上百部二战电影,其中不乏有德国和日本的电影,深深地感到两者对待二战责任问题的态度有着天壤的差别。二战的暴发,绝非仅仅是少数军国份子的责任,法西斯国家的民众也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对此,德国人勇敢地直面事实,没有将所有的罪行推卸在希特勒一个人的身上,不少德国的二战电影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反战和谢罪上,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不但思考纳粹的罪行,也思考德国民众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例如《铁皮鼓》,这部影片是德国人的一次自我批判和反思,隐喻的叙事手法荒诞、奇特,剧情离奇但又启人深思,可谓荒而不谬,我们会发现,主人公奥斯卡的个人世界,竟是与人类的战争世界如此的格格不入,作为主人公,他更像一个旁观者。影片的批判范围早已不局限于战争,甚至包括了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欲望,影片中那段“耶稣敲不响奥斯卡的鼓”的剧情充满讽刺意味。还有《帝国的毁灭》,片中的纳粹头目戈培尔说:“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这句台词表现出了德国人对战争进行思考的责任感,正是德国人把纳粹捧上台的。《斯大林格勒》是一部出色的反战片,剧中的战场就有如人间地狱,更难得的是,片中毫不避讳德军给苏联人民带来的伤害。至于其他诸如《过客》、《浪潮》等等,亦从人性的角度思考二战的是非。与德国人的勇于认错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日本人在战后表现得扭扭捏捏,立场暧昧不清,最为令人不爽的是,偶尔还会冒出一个日右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谎言”。日本拍摄的二战电影同样反映了这些特点,有些电影甚至还为日军“招魂”,偶有一部谴责军国主义的影片,又要再三地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日本真的缺乏对战争进行反思的能力吗?不是。像《望乡》、《新人性的证明》、《恶魔的饱食》等日本电影、书籍的反思可谓强而有力。但是,如果说反思片在德国是“主流”的话,那么在日本则只是“支流”,反思片相比起另外一些基调的片子,就显得少得可怜了。日本更多的是《啊,海军》、《自尊》这类吹嘘国军主义的“招魂片”,《山本五十六》这种立场模棱两可的“暧昧片”,还有那些控诉东京轰炸和原子弹的“喊冤片”。
德国人的“自责”赢得了欧洲人的尊重,日本人的“自辩”招来了亚洲人的反感,造成如此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德国人能够勇于自责,当然有外国在施加压力的成分,但是这也与德国人自身的责任感有莫大的关系,德国在战后组织过无数二战的谢罪活动,这些都是德国人自发组织的,外国并没有强迫他们非得这么做不可,而在日本,森村诚一因为痛批过731部队,结果得穿着防弹衣出门以免受到伤害。日本人不是真的一点也不会思考战争,也并不乏敢于说话的人,像森村诚一、田中芳树、史野浩二……他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批判了日本的军国主义,但他们的声音总被右翼所淹没,纪录片《靖国神社》被禁播,漫画《国家燃烧》因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结果被强行停载,《苍天之拳》改编成动画片时被删掉了侵华战争的内容……如今右翼份子的势力太猖獗了,归根结底,还是战后的审判不彻底的缘故,让这些“余孽”得以重振旗鼓。笔者在观阅那些刑事犯罪案件的时候,常常看到,当一个罪犯侥幸逃过(或暂时逃过)惩罚时,他会慢慢地觉得自己很可怜,并认为自己杀害对方也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森村诚一的小说《新人性的证明》里就记载到有731老兵高喊自己无罪,不过是“为祖国而战”),惩罚是使一个人反思自己所作所为的前提条件,在香港很少有人扔垃圾、吐口水,而在大陆的不少城市内人们想扔就扔、想吐就吐,这是因为在香港干了这些意味着几千大元将飞出口袋,而在大陆那些法规很多时候是虚有其表,没有真正有效的法规来约束,是很难强迫一个人去遵守、去反思的,所以世界上最可笑的事情,莫过于去要求一个根本没有受到惩罚的罪犯反省自己的罪行,抗战是这样,那个沧桑的“十年”也是这样。孔子曰:“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溺爱无法望子成龙,以“德”只能服人而不能屈人,正如参与东京审判的梅汝璈法官所言:宽容是美德,但姑息是懦弱。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中国人在战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日本人妥协让步的作法显得有待商榷,比起日本人,我们更应该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战后德国人每天拿着比英国人少得多的工资,进行着比英国人多几个小时的工作,以筹备资金赔偿二战的受害国。在当时的德国,只要能证明自己曾受过纳粹迫害,就能获得赔偿,无需过多繁琐的程序。直到两德统一时,德国人还在赎罪,德国的民间在当时已经给出了900亿马克的赔偿金。与此同时,各国虽然在战后放弃了对日本索赔的要求,但在731部队已经被免于刑事起诉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依然舍不得赔偿一分钱。
德国总理勃兰特是反纳粹人士,也曾受到纳粹的迫害,可是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在访问波兰的时候下跪了。而日本却频频参拜靖国神社,即便中国将要求降至最低底线——将13名甲级战犯的灵位移走就可以参拜,日本也无动于衷。德国人正视希特勒而不祭拜希特勒,日本人美化东条且还为东条唱赞歌。德国总理下跪了,德国百姓赔款了,敢问日本办到了德国的几成?
在德国,否认犹太大屠杀是会被判刑的,而在日本,政府却放纵那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并美其名曰“言论自由”。从以上的这点差别,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德国人获得了欧洲人的原谅,但日本人的所作所为却让东亚人无法释怀。
直到今天,德国人都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德国人自己拍摄的二战电影中,常常透露出一股愧疚感,此外德国人还很积极地参与了其他国家关于迫害犹太人的纪录片、或电影的拍摄。而在日本,如果你向他们提到战争的责任追究的话,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一句带有“委屈感”的回应:“都这么长的时间了,怎么还念念不忘?日本人在战争中也受到了伤害啊,我爷爷(奶奶)就在东京轰炸(原子弹下)死去了……”
我向来很反感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外。我无意去美化德国,德国人再怎么严谨也会有例外的时候,像“314”中有就有两家德国媒体的报道很不可理喻;我也无意去丑化日本,日本并非真的缺乏良知,在四川地震后参与救灾的外国人,日本算是最积极的一个,而在日本本土关于“731”和慰安妇的诉讼中,也有不少日本律师和民众协助中国人向日本政府索要赔偿。对于这些,我们都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以偏概全。但是,但是在对于二战历史和影片的反思问题上,日本是远远不如德国的,德国人能够诚恳地反思,固然有外界的压力这一“外因”的成分,但即便如此,德国人自身善于思考的这一“内因”,依然无疑将原本已经很卑劣的日本右翼衬托得更加卑劣。
以上这些都是我个人在整理这篇文章时的深切感受。你可以喜欢日本文化和动漫,也可以对参与四川抗震救灾的日本表示尊重,但这些,都“绝对”不能成为你对日本右翼所作所为视而不见的理由。
[请您观看]
真人版:《萤火虫之墓》
',1)">
http://www.tudou.com/v/7rPkMT3ODUM/v.swf
动画版:《萤火虫之墓》
http://player.56.com/v_NjAwMDYzMzI.swf
编辑于2011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