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策划】书院深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06:51
11-09-04 20:44:13 来源:27
今天的学校教育,好像落入了一个陷阱——它披着现代教育的外衣,却沉溺在旧时应试教育的窠臼之中。在这个急速前进的时代,孩子们如何得到安身立命、修身明理的教育?
书院,被淡忘的一种文明
文 王颖娇

学校教育是一个时代飞速发展的仪表盘,也是一个国家不断壮大的助燃剂。那些关于教育的思考、热切与忧虑,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和颠覆息息相关。每一代的教育都弹拨着社会进步的丝弦,每一代被教育的人都或推移或拉扯着文化传承的进程。
教育强,则社会兴;教育强,则文明盛。然而,现在的教育如何,是育人于灵魂还是教书于血肉?
书院之香芬芳精神
中国从来不乏教育机构。公元前521年,孔子就创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私塾,有教无类,诲人不倦。至1500年前的唐朝,出现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谓之“精舍”,更有中央机构“书院”用于藏书和校勘图书。到一个世纪以前的北宋,真正被用来传道授业的书院有了合情合理合法的身份。书院之路绵延千年,直到羸弱的清廷为变法图强而将书院改为学堂。
在官学占主导地位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书院为代表的私学教育却始终如一朵奇花一样绽放在教育史中,以另一种存在见证着中国文明的延续与传承。
书院之学,乃大学之道。知书而达理,明理而修身。他们读四书五经,深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但他们更明白“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当年朱熹到庐山山南任南康军知军时,就亲自担任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的洞主。朱老夫子制定的学规,重德行而轻功利,成为后世书院办学的榜样。
书院之学,亦是自由之学。教学相长,博取众长。书院内升堂讲说、自我钻研、分寨教学、优游山水,正如《学记》所言“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休焉,息焉游焉”,不拘一格。老师授业解惑,学生研习明辨。据说,唐代庐山国学洞主朱弼教学时,“每升堂讲释,生徒环立,各执疑难,间辩锋起,弼应声解说,莫不造理。”
书院教育简单又精深——一位先生,几个学生,席地而坐,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他们的简单在于物,而理却博大精深。千年以来,书院教育正是如此诲人不倦,推动着社会发展,也推动了个人成长。

教育的痛是社会的病
中国社会的剧变带来了中国教育的剧变,书院教育没落,现代教育随之兴起。书院被废110年后的今天,教育却走向了一个瓶颈。
媒体人老张一直以 “诚实”、“正直”这样的信条教育自己的孩子,直到孩子中考前与他的一次谈话,把老张心中“自我良好”的感觉彻底击垮了。孩子告诉他,“老师说,语文考试写作文的时候全都要写成六段,而且结尾要引用名人名言。这样老师阅卷时会知道这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写的,分数会给得更高。”
老师传授“作弊”看来有其苦衷,因为同市另一所重点中学就要求他们的学生作文要写成七段。当老张由此感喟教育之不端时,竟遭到同仁批驳:“像你那样从小教孩子诚实,将来可没法适应社会。”
学校,乃教书育人之地。教育为何?教圣贤之书,育知礼之人。但在今天,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极大膨胀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像个大泥潭,而教育却似乎未能出淤泥而不染。教育乃国之栋梁塑造者,如此本末倒置,缘木求鱼,能希冀下一代的孩子和社会怎样发展?
现在的大学生“无知识,无立场,无求真之诚意,只剩下一张教育部发给的文凭。新闻系的同学一口咬定利比亚近邻是阿尔巴尼亚,《冰点周刊》是《北京青年报》的名牌产品;中文系的称自己看过的文学杂志是《读者》,不知道顾随、叶嘉莹、齐邦媛、马跃然;英文系的不知道翻译家杨宪益,更不知道乔伊斯写过什么。”专栏作家老愚由此断定“教育产业毁人不倦”。
朱子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然今日之教育,恐非朱子所愿也。

像书院一样育人,像学校一样教书
中国的教育,在时间上弦歌不绝,在空间上却支离破碎。
拥有不到300年历史的美国拥有一所将近400年历史的哈佛大学,而拥有5000年文化的中国却没有一所历史超过200年的大学。
始于宋代的四大书院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书院,到如今,只能沦为门可罗雀的历史古迹,或者被开发为旅游者趋之如骛的景点。没有朗朗书声和莘莘学子,只见游人如织或斑斑脚印。
在中国社会巨变之时,中国的书院还未开始自我转型即被革新志士抛弃。书院重育人,而学校重教书,尤其在变革图强的历史环境下,实用代替了明理终于成为教育的核心。
今天的学校教育,好像落入了一个陷阱——它披着现代教育的外衣,却沉溺在旧时教育的应试窠臼之中。老师教给学生的,不过从考取功名利禄变成了适应社会需求,缺乏性情的陶冶,缺乏自我意志的培养,也没有自由思想的探究。
它一定不是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的“烤炉”,一定不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背着书包的读书郎,一定不是暴晒在六月里的16岁花季,一定不是非211、915不可的独木桥。也许,它只是德智体美劳的真正履行,它只是素质教育,减负教育的真正实践,它只是对文明礼仪的透彻理解,它只是对之乎者也的去粗取精。
教育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一国之文明则需千秋万代。唯明确教育之目的,定准教育之方式,教育方能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