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mk光伏电站成本:浅析古文教学方法 (苏教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0:07:37
有人不主张先让学生背诵再讲课文,他们认为学生还没有理解就背诵,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其实不然,恰恰相反,学生在不断的熟读背诵中自然会努力理解文章的内容,看文下的注解、看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挖掘出来了,长此以往,学生会受益匪浅,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谓“赏”就是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思想、精神、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应重视学习古人的思维方式方法,并悟其语言的逻辑力量等。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要读懂课文并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决不是优美的文字与华丽的辞藻;决不是巧妙的结构与精美的修辞。我想,应该是文章所承载的一种精神与思想,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吧!.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平等的社会,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其实这种理想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吗?不就是全人类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吗?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诗人就已经描绘出来了。我在讲这节课时把陶渊明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拉近了文本与现实的距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都纷纷踊跃发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如,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历来为许多人所歌颂。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强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讲这篇文章时,在学生了解文意的基础上主要研究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为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描写的洞庭湖之景有何特点?2、借助景色描写抒发了迁客骚人怎样的情怀?3、“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启示意义。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请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论证。其实,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精神和思想。如果学生能透彻理解这三个问题,那么文章的精髓也就领悟了。所以,我认为赏析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作者思想、精神的理解与体会上。让同学们通过文章的背诵与反复的吟咏,对字词的掌握、语句的推敲、结构的分析都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来加深对作者思想与感情的理解与深入,进而理解作者的那种精神,可传之后世而永远闪光的人性的东西。
语文教学是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语言和思维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所以,通过学习文言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的教学除了须落实常用的文言词句,把握文章内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外,还应重视学习古人的思维方式方法,学习并须悟其讽谏及游说语言的逻辑力量。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之所以讽谏能成功,除了有一位善于纳谏的明君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邹忌有较高明的讽谏艺术,究其实质是运用了类比推理,以讽喻、暗示的方式,委婉的劝说齐威王,使齐王认识到受蒙蔽的严重性,进而激发了齐王改革弊政的决心。就本文来说,其推理过程如下:“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一推理的结论是可靠的,确实如此。下文“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情况可作印证。
邹忌并未单刀直入,而是委婉而讽,向齐王提意见,先讲自己与徐公比美及感悟,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也正因为运用了这种推理方式,使讽谏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在教学中穿插类比推理,并予以点拨指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至少可以学到思维方式,充分认识到“为什么语言具有力量,是因为其逻辑性强”这个道理。在讲解这一课时我把这个内容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学习古文还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古代文化中吸取精华,充分展示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以其崇高的文学艺术魅力来吸引中学生走入古典文学作品的神圣殿堂。古人有言,“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八个字形象地反映了古今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前两天我们写了一篇作文,文体是《我成长中的烦恼》,同学们有的写上初三了,学的知识多了,我的成绩不如以前了;还有的写身为班级干部,要处理班级的一些事,处理不好老师要埋怨,有时还得最同学;还有的同学写最近与自己要好的朋友闹矛盾了,很是闹心.这些烦恼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思想家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我们跟随古圣先贤来诠释我们心灵的困惑。”从现实生活入手导课,学生顿时觉得和这篇古文的距离拉近了。在讲解课文是我也是仅仅抓住这篇文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时兴趣较浓。如在分析第一段时,在学生找到六位圣贤共同点之后,我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再举几个经过磨难之后成才的例子。文章的第三段主要写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我觉得这里有话可讲,所以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困于心,衡于虑”的理解,要求学生要采取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课文分析完后我又让学生结合这节课的收获谈谈应该如何面对成长中存在的一些烦恼。这种古今互动的阅读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全面的语文素质,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古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怎样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吸收中华文化的精华还需要我们共同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