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基金 马乐:仇和在沭阳的事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8:11:29
最近,江苏省副省长仇和调任昆明市委书记的消息如一颗春雷,在网上引发巨大震动。与三年前《南方周末》刊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见诸网上时争议不断不同,此次网友们几乎以一边倒的声音支持仇和,网友们以各种深情的语言表达对仇和的感谢、祝福和期待,特别是各地网友掀起的“争”、“抢”仇和风,更是令无数人艳羡的一道风景线。这么多年来,对一个副省级干部评价这么高,一个副省级干部的调动竟然牵动万人心,应该说不多见。网友们向来是比较苛刻的,想得到网友们的好评并不容易,仇和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希望向上走的领导干部们更应该到网上看看,从中可以知道什么是老百姓最欢迎的官,干什么事老百姓最欢迎,怎样做才能赢得中央的信任。
    这股“争”、“抢”仇和风,透出了当今为官的“四大定律”:
    一、只有为老百姓扎实干事,才能不断升迁。老百姓是务实的,谁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就拥护谁。谁对老百姓出以真心,老百姓对谁就真心回报。而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谁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爱戴,就不断提拔重用谁!仇和从政毫无背景可言,既没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能从沭阳县委书记一路攀升到副省长,靠的就是真心为老百姓干事创业。在沭阳期间,仇和一天休息时间从不超过5小时,每天深夜11点睡觉,凌晨4点即起,一年批阅信访件达1.2万件,相当于一个县级信访局一年的办件量。正是仇和这样敬业,才有了沭阳后来的巨大变化。沭阳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不仅为他进一步赢得群众拥护,也说服了大部分当初极力反对他的人。仇和是扣过沭阳公职人员的工资,但如今到沭阳问一问,谁还为当初被扣工资而对仇和怀有怨言?在今日沭阳,仇和的支持率在百分之中九十以上。什么叫为长远发展打基础?仇和当初在沭阳的“超常规”举措就叫为长远发展打基础。什么叫为人民创政绩?仇和当年的举动就叫为人民创政绩。如今仇和要离开江苏了,沭阳老百姓无比怀念他。正如沭阳网民所说的那样,“坚决支持仇和”、“深情怀念仇和时代”、“仇和时代是改革、创业、奋进、激动人心的时代”。老百姓都知道,如果没有当初的“短痛”,就会有“长痛”。这也说明,只要你真心为老百姓,老百姓就支持你、理解你!这种支持和理解在仇和的升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种支持、理解,仇和在各级组织部门组织的民意测评中就过不了关,根本谈不上从县委书记升到市委书记,再升到副省长。中央的眼睛是雪亮的,老百姓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仇和升迁给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不要只想着“组织为自己做了什么”,而要多想一想“自己为老百姓做了什么”,只要自己对老百姓足够好,做的好事足够多,就应该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信心!
   二、干事和廉洁并举,才能不断升迁。干事很重要,廉洁更重要。干事是战胜客观世界,廉洁是战胜自己。廉洁自律比干事创业难。现下就有不少官员,在工作上是一把好手,在律己上却是一塌糊涂。他们最后落入腐败泥潭,仕途中断,令人可惜。所以,孔子要求官员们“正心诚意”,把“修身”、“齐家”放在“治国”、“平天下”的前面。仇和这十几年来,如果仅凭敢于改革,而不廉洁,怎么可能从县委书记升到副省长,又得到中央的高度信任,从江苏副省长位置上调到云南,担负起振兴祖国边疆的重任呢?实际上,仇和从担任沭阳县委书记起,对他的告状信就没有断过,这其中既有沭阳民众“喜争讼”传统的原因,也有他的改革,搅乱了沭阳原有利益格局的原因。因为这些告状信,体制内对他的清查不少,众多周知的就有中央部委多次到宿迁调查,焦点访谈曝光过沭阳好多次,专家学者不断对仇和改革提出非难。在这样巨大的争议面前,如果仇和自己不干净,能撑得住吗?恐怕一时一刻也撑不住。仇和的清廉在沭阳妇孺皆知。有一件小事很能说明仇和的风格。事情是这样的:仇和在担任沭阳县委书记期间,为了方便教育孩子,将他当时只有十五、六的儿子也带到沭阳,让他到沭阳中学学习。按说,在县城这种小地方,县委书记的“公子”在学校里是颇能威风一把的,他的班主任事先也为此做好准备,专门安排“性情温和、学习优秀”的孩子和他坐同桌。可令沭阳中学全体教职工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公子”在校表现最突出的竟然是“酷爱”劳动,不仅平常值日非常积极,爬在窗户(四楼呢!)上擦玻璃是家常便饭,集体劳动时更是和同学们抢活干,最脏最累的事都由他承包了,真正是哪里最辛苦哪里就有他,比雷锋还雷锋!而且“话”少,从不炫耀在南京的生活经历,搞得同学们都怪不好意思的。如果仇和是“开门见钱”、“金钱至上”之辈,天天和他在一起的儿子能甘于无偿贡献自己的劳动吗?如果仇和家财万贯,其子过着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豪奢生活,在校能如此热爱劳动、不怕艰辛吗?从其子见其父,沭阳老百姓正是从这些小事开始信任仇和、敬重仇和的。
    三、甘于在最艰苦的地方奉献自己,才能不断升迁。仇和十几年间,从县委书记当到副省长,如今又从江苏副省长位置上调到云南,担任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提拔速度之快,值得羡慕。但深入观察他的从政轨迹,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仇和所工作的地方都是最艰苦的地方,所从事的都是大多数干部不愿意从事的工作,而他正是从这些最艰苦的地方、最难做的工作中通过作出最出色的成绩崛起的。这甚至从他踏入政坛之处就显现出来。仇和初次参加工作的单位是省农科院,此后长期在农业科研领域工作,这样的部门、工作既不能“快速致富”,在政治上也毫不显眼。此后,仇和被调到宿迁担任副市长,宿迁是江苏省最穷最乱的地方。在宿迁,仇和又被分配担任沭阳县委书记,而沭阳是宿迁最穷最乱的地方。在沭阳和宿迁一干就是十年。好不容易升任副省长,分管的却是环保和安全生产,这两项工作的危险性,从近几年来因为环保和安全生产管理不力而公开检讨乃至被拿掉乌纱帽的省级官员数就可见一斑,是实实在在“出力不讨好”的活。现在,仇和又被派到云南,而云南在全国经济政治上的地位,与宿迁在江苏的地位,有得一比。除了仇和到云南后工作成就如何尚是未知数,仇和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成就都可用卓著来形容。如果不是成就突出,仇和是不可能被领导和组织部门关注的,如果不是成就一直很突出,仇和就不可能一路升迁。也许,道理还可以反过来想,如果仇和不是到这些艰苦地方、艰苦行业工作,他能取得世所公认的成就吗?他的努力还能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吗?仇和在沭阳经常讲“洼地崛起”理论,实际上,他本人就是“洼地崛起”的典型。从仇和这一崛起历程充分证明:只要真有能力,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和部门同样能崛起,甚至崛起得更快,“真金不怕火炼”在当代政坛上同样适用。验证到大的政策上,就是中央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不是简单的勉励话,中央明确表示要提拔经受艰苦环境考验的干部也不是一句空话。从仇和身上,在艰苦地方和行业工作的同志应得到信心,看到希望;从仇和身上,自觉缺乏官场关系网的年轻干部应能找到前进的道路。
   四、公道正派,才能不断升迁。未进官场的人想进官场,进了官场的人想当大官,似乎是我们这个“官本位”意识较浓的社会特有的现象。如何才能当上大官呢?一些人想了好多办法,有的忙着跑关系,有的用上了金钱、美女计,有的不惜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当儿作孙。但当大官的还是少数,有些人因此迷茫、消沉甚至堕落了。“官究竟该怎么当,路究竟该怎么走?”仇和现象告诉人们:只有公道正派,才能不断升迁。人们谈起仇和,多集中在他的改革上,他的“狠”劲上。其实,作为领导干部,仇和最重要的政治品质是公道正派。他对贪官、庸才的“狠毒”与对贤才、廉吏的提携关爱是统一的,因为要公道、要正派,对贪官、庸才就不能不“狠”,只有对贪官、庸才“狠”了,才能谈得上对贤才、廉吏的“爱”,否则,贪官、庸才占着位置,贤才、廉吏上哪里发挥作用去?坚持公道正派而不是搞阴谋诡计,并没有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成为仇和升迁的阻力,反而成为他不断得到提拔的强大动力。正是由于他严惩贪官,罢黜庸才,他在沭阳才得到最广泛的拥护,才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而这些拥护和基础,则是替他挡住大幅度调查、激烈非难和争辩的最重要堤坝。因为将贤才和廉吏放在关键岗位上,他在宿迁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下去,真是要冲锋有人,要出谋划策也有人,大家甘愿与他共患难(正派的人能共患难,小人则会落井下石,呵呵)。有一件一直被大家忽视的事情很能说明仇和的正派,就是仇和非常善于处理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关系。仇和在沭阳、宿迁十年,其中9年担任党委书记。中国官场有一个怪毛病,就是书记和政府负责人总是不和,相互顶牛的不在少数,但仇和担任党委书记的九年多和担任市长的八个月里,从没有发生过书记和县长、市长不和的事情,和他搭档的县长、市长都与他结小了深厚的友谊,并且在他升迁后都顺利接了他的位置,其后也没有完全推翻他定下的政策(可见不是伪君子)。如果仇和不正派,能出现这样的局面吗?公道正派不仅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仇和一个富有争议的名字,江苏沭阳,十几年前,是一个跑长途汽货车司机都不愿经过的地方,以前有很多人在外打工或上班的都不愿提起自己是沭阳人的地方.1996年,求和就是从那个地方做起的,
    4年改革沭阳翻天变化  
    1996 年9月,仇和任宿迁市副市长。三个月后,他主动要求担任宿迁市最大、也是最乱、最穷的县—沭阳县书记。4年后,那个当年被很多人认为「就是神仙来了也搞不好」的沭阳县发生了巨大变化:580多公里的水泥路面交通网从无到有,破败凋敝的县城、集镇建设一新,上千家加工企业「冒」了出来,还有240多名问题官员被抓或被处分。  
 仇和坚信,工业化是投资的乘数效应,城市化是消费的乘数效应,而市场化是工业化、城市化二者的综合乘数效应。于是,他在宿迁始终坚持工业突破第一、招商引资挂帅。为此而推动的大规模拆迁让仇和处在舆论的焦点,「仇和望一望,拆到南关荡」、「拆了你莫哭,没拆你莫笑,那是仇和没看到!」面对异议,仇和的逻辑是:在宿迁这个农业大市,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工业和城市。建设小城镇,鼓励农民进城入居、进城入市、进厂就业,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由此,仇和主张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城镇投资兴业、安居创业,变纯生活性消费为生产性投资,增强财富积累的有效性。  
从前告状人如今诚服  
 沭阳县的一位前政协高层说,以前仇和刚搞小城镇建设时,很多人到处告状,认为他在「瞎折腾」。但后来那些告状者自家的房子搬到镇上后,日见升值。一位当年带头告状的老同志笑称:「看来当年是我们落后了,没有仇和看得远。」  
    经过4年卧薪尝胆,长期处于谷底的宿迁,经济与人气发生了巨变。5年中,宿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6%;财政收入破天荒地达到25亿元。
    很多事情老百姓看的最清楚, 求和给人留下的是希望的延伸.昆明,正如的他的八无感言.'我到昆明工作,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事过,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所以,工作一定能无恃无畏。”希望从这里延伸,路虽有艰险,但他无恃无畏.(沭阳人民在想念着您,宿迁人民掂记着您,江苏百姓在关注着您,昆明民众在期盼着您)人民在期盼着他,党与己重托.望尔行之路,谅百姓之愿,思西南重镇之再次腾达.
   附:
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仇和,8年来,他施政的历程,交织着鲜明的个性特点、现实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两种极端评价集于此人一身:有人说他是酷吏,有人认为他是青天;有人说他大搞政绩工程,有人认为他颠覆了传统经济发展的思路;有人怒斥他是“胡闹”,有人鼓励他“大胆地试”……
  
  官场中的“恶人”
  
  对于一直在农科院、科委工作的仇和来说,1996年12月8日,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日子:当天,仇和以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之衔,兼任沭阳县委书记。
  仇和时年39岁,这是他第一次获得独当一面的机会。
  “天下最真实的官有两个,一个宰相,一个县官。”此话后来被他常常引用,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当初出任县委书记一职的重视。
  仇和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带来了争议。上任当晚,他夜巡城区,结果在路边4次踩到大便。一位老干部拉着仇和的手,指着院子旁堆积如山的垃圾哭着说:“这还像人住的地方吗?”
  全县5000多名机关干部被仇和勒令充当“清洁工”,两周之后,环境改观了。但议论随之而来,说他“不抓工,不抓商,只抓四面光”。
  仇和的强硬和“铁腕”的一面慢慢表现出来。他将矛头开始对准社会治安。
  在连续几次部署严打后,仇和却发现上午开会,下午就有人通风报信,“治安的问题是警匪一家。”在全县政法系统大会上,仇和这句话遭到公安局长姜正成的当场顶撞:“这是对我们公安局的侮辱,你要收回这句话,挽回影响。”
  “当着一千多人的面吵啊,”沭阳县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场面乱作一团,仇和脸色铁青,说‘那让事实来证明,我说的对不对’。”
  1997年2月20日,姜正成被免去公安局长职务,调县委政法委工作。新任局长王守明查出沭阳5年来非正常保外就医、非法取保候审人员达1884人。其后,沭阳一夜之间调动41个派出所长异地轮岗,对嫌犯展开追捕。仅1997年一年,全县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656起。
  这一场交锋,以仇和的胜利作结。与此同时,沭阳人见识了更多的“仇和风格”:一位副县长开会迟到,他抬腕看表说:“你迟到5分钟,站着听吧。”
  乡镇干部最为头痛的是仇和神出鬼没的巡查。一位镇长家在县城,仇和打手机查岗:“你在哪?”镇长说:“我在办公室啊。”“那你马上用办公室电话打到我手机上。”这位镇长一下呆了,仇和说:我就在你办公室。”
  这种事情多了,干部们后来养成一个习惯,即使在上厕所时也如实汇报:我在撒尿。
  事实上,仇和对官员队伍的震慑,更大的举动是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他面临的对手是前任县委书记黄登仁,此人主政沭阳5年,以卖官著称,开发局只有6个编制,却配了7名领导;粮食局正副局长多达16人,被讽喻为“书记处”、“干部局”。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敬忠曾在沭阳扶贫一年,愤然写下《沭阳卖官鬻爵盛行》的调研报告。这也未撼动黄登仁的地位,1996年宿迁建市,黄被调任副市长。
  仇和从外县调入了一名纪委书记,一位检察长,以粮食局长叶志连案为突破口,在上任5个多月后,掌握了大量证据,随后与原宿迁市委书记联袂到省纪委汇报案情。省纪委负责人拍案而起:“马上开会,立案调查。”
  成为经典镜头的是,此后审查黄登仁,接连供出41人买官,说一个人,纪委马上派人去“请”。当天仇和正率官员到各乡镇观摩,县纪委书记王益和拦下车队,到中巴车上一一找人。
  这一幕震慑了所有官员,以致多年以后,沭阳官员仍在追问王益和,“当时是不是你和仇书记安排好的,演戏给我们看?”
  那一年,沭阳县一共查处党员干部243人,其中副科级以上35人,副处级以上7人。(注:县级副科一般为副局长,副处级则为县领导。)
  沭阳县一位官员认为,这其中也隐含了官场的政治斗争,不过铁腕反腐的仇和,无疑一举赢得了沭阳民心。1997年底,沭阳的一家小裁缝店挂出了这样一副对联:“求天求地不如仇和,治脏治乱不如治安。”
  
  “政绩工程”
  
  仇和由此树立了在沭阳以及后来在宿迁的绝对权威,这也使他后来强力推行一系列“胆子颇大”的改革有了现实基础。
  在仇和执政过程中,对他攻击最多的一个词是“政绩工程”。有意思的是,这些工程都是在一片反对声中上马,往往最终又被默默接受。
  沭阳全县在1996年前,只有黑色路面56公里,其中34公里破损,72%的行政村未通砂石路,人称“汽车跳,沭阳到”。
  1996年该县财政收入1.2亿元,其中3000万元是虚假数字,财政历年赤字加欠发工资9150万元,而当年财政开支2.6亿元,缺口巨大。
  仇和发动的是一场“全民战争”,每个财政供养人员扣除工资总额10%,每个农民出8个义务工,组成修路队,在高峰时,扣款达到20%,甚至离退休人员的工资,也被扣除10%用作交通建设。
  “当时全县干部队伍简直像炸了锅,”沭阳一位官员回忆,“但大家敢怒不敢言,他是县委书记,又是市委常委,地位特殊,告状都没用。”
  在这种背景下,3年后的沭阳创造了一个奇迹:黑色路424公里、水泥路156公里、砂石路1680公里,分别是1996年底的9倍、11倍和8.5倍,一跃成为苏北交通最好的县,以致江苏省的一位省领导感慨:按常规方式,50年也办不了。
  时至今日,公职人员工资仍然被逐月扣除。沭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勤生每月工资1600多元,2003年2月到8月,他能拿到手的分别是:1440元、1070元、1068元、1175元、1515元、1007元、460元,这也是一种被逼的牺牲。
  另外一项引发争议的措施是,仇和要求1/3的机关干部离岗招商,副处级干部的任务是500万元/年,完不成任务的干部,所在部门一把手免职,这种方法同样被人认为“显得霸道”。
  在所有的“政绩工程”中,仇和从上任就开始推行的“小城镇建设”,引起的争议最大,受到的攻击最多。这项工程要求各乡镇沿街的房屋改建为贴白瓷砖的二层楼房,一楼作商用,二楼作住宅。
  “3年内将城镇化的水平提高到20%,用优惠政策吸引20万先富农民进小城镇。”仇和此议甫出,社会舆论哗然。一幅漫画贴到县政府门口,画上的仇和,穿着短裤跨大步,结果裤裆裂开了。更极端的说法是,“仇和想搞政绩工程,把老百姓的钱掏出来,往自己脸上贴金。”
  县领导班子有不少成员均强烈反对,一位官员后来回忆:“大家认为,小城镇是自然形成的,用政府力量去强制推动,只能是拔苗助长。”
  但仇和执意上马,并给每个乡镇下达任务指标,限期完成,他在常委会上后来宣布:“我也不强求你们统一思想,但我看准了的事,就要干。”
  事实上,当时反对小城镇建设的,还包括宿迁市的几位领导,甚至省有关领导都打来电话过问此事。
  1997年8月发生的一起事故,让压力达到了高潮:阴平镇供销社在改造楼房时,墙体倒塌死伤民工5人。
  事故很快演变成对“小城镇建设”之争,沭阳县委向宿迁市递交事故报告,当晚却被该市一位领导打回来,“检讨不够深刻,要从根子上找原因。要检讨小城镇建设的思路问题。”
  这份报告最后在出差的宿迁市委书记徐守盛干预下,才由宿迁市委转送省委省政府。
  仇和当时决定进行大规模建设,更大的一个背景是基于经济测算:1997年至1999年,全国物价低迷,沭阳城每平方米建筑成本仅400多元,乡镇仅为250元。
  正是这一点,后来为他赢得了民心:沭阳城的房产价格现在涨到了900元/平方米,乡镇则涨到了300多元。家住公园路17栋504室的赵刚,拆迁后获利5万多元。在记者走访的十多户居民中,情况大体相似。
  从后来的测算来看,4年时间,沭阳共启动民间资金50多亿元,用于修路、城区改造以及小城镇建设。这些资金的启动,大部分是政府力量强制性推动,而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宿迁全市一年储蓄余额也才100亿元。
  短时间的强投入,使沭阳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是仇和的政绩,而老百姓投入的资金,则可看作购买了长期获益的“股票”,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同样费思量的,还有他逼农民栽杨树,屋前屋后,沟边渠边全部种上,不少农民当时反对,甚至用开水去浇,现在杨树却成了他们最大的财产,宿迁现在办起了2300多家木材厂,一个产业已经形成。
  
  治民之术
  
  “仇和从来不研究官员,他研究的是群众心理。”一位熟悉他的下属如是评价。
  清朝时袁枚曾任沭阳县主簿,他评价沭阳人“性懒惰、嗜赌博、好争斗、喜诉讼”。仇和却说,“民风不正,弊在官风。”他定出了一个“四风”的行动计划:端正官风、引导民风、净化乡风、树立县风。
  在仇和接任前,沭阳县是全国出名的上访大县,国家信访局一位副局长是沭阳人,因感慨“家乡的土特产,全是告状信”,这位副局长十余年没有回过家乡。
  上任后第一次下乡,仇和就吃了个“下马威”,视察的车队在赶步村被老百姓包围,堵了几个小时后,留下镇党委书记谈判,仇和才得以脱身。
  但这种民风并没有阻挡仇和强力改革的步伐。在1996年之前,沭阳县城规划极为混乱,仇和来了后进行了大范围的拆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违章建筑。陈士明当时是分管城建的副县长,“如果加上单位房的自拆自建,沭城重新规划的城区大约2/3。”
  当时沭阳流传两句顺口溜:“仇和望一望,拆到南关荡,仇和手一挥,拆到沂河堆。”“拆了你别哭,没拆你别笑,那是仇和没看到。”
   拆迁最烈的时候,仇和决定到现场去和老百姓对话,此举吓坏了陈士明:“你不能去,老百姓会用锤子敲你的头。”看仇和不理,又说,“有人准备了屎和尿,会泼到你身上来。”
  仇和当天跑了所有的拆迁现场,没有出现一起过激场面。
  他后来这样解释自己的举动:“城市要重新改造,是每一个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但涉及自己就很难接受。”
  另一个自信是,他认为通过反腐治乱,已经取得老百姓的基本信任,“而敢于对一个县委书记动手,需要很大的勇气。”
  当地的一位干部私下坦言:“仇和做事喜欢走极端,不重过程,重结果。”他曾回忆当时拆迁的惨烈:“铲车、吊车开路,公检法,加上沭城居委会的干部,一共出动了300多人,居民限时必须搬完,书啊、被子用被单一裹,都被老百姓甩到门外,当时天下着雨,租板车的价格都涨到了40元一车。”
  仇和曾这样回答记者:“不用强制力量怎么行?中国要用50多年,走完西方300多年的路,怎么走?只能是压缩饼干式的发展。”
  从沭阳县的统计来看,仇和在4年间,一共亲自处理群众来信1.2万件,交办9300件,这是一个惊人的工作量,基本上承担起了信访办的功能。在升任宿迁市委书记后,这一习惯同样保持,8年间,经他批示解决的问题不计其数,收到锦旗塞满了一个大立柜,以至于后来有老百姓创作了颂扬他的淮南大鼓词。
  
  “一卖到底”
  
  在仇和几年的执政过程中,若论涉及利益群体最广的,当属经济改革。仇和的改革方向,从一开始的出售国有单位的门面房,到所有国企改制“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主”,再到拍卖乡镇卫生院、医院,再到出售学校,可谓“一卖到底”。
  他曾说过一句极端的话:“宿迁515万人民所居住的85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或资产,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此话被媒体频频引用,至今褒贬不一。
  这场改革发端于仇和写作的1997年《元旦献辞》,第二天,报纸被贴到县政府大门口,鲜红的墨水圈出几段,旁边写着:“仇和想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张报纸仇和至今保存。几个月后,沭阳全县工业企业除化肥厂外,331家企业全部被勒令改制,仇和在会议上宣布:从今之后,不准县乡政府再新办纯国有企业,现有企业的改制原则是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主。
  县棉纺厂数百职工因此包围县政府,仇和置之不理,甚至全县所有机关单位的门面房,也全被仇和勒令拍卖,“一个不准留,拿在手里出租,就有腐败的可能。”
  江苏的一位学者曾这样评价,“各地搞改革,也在出售国企,但像仇和这样,敢把医院和学校都卖掉的书记,只怕不多见。”
  正是这一点,后来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按照仇和的思路,从2001年始,宿迁全市337家幼儿园、122家乡镇卫生院,相继变为民营,11家县以上医院已有9家完成改制。这一做法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央视《焦点访谈》两次提出质疑。
  但宿迁市没有回头,坚持改革。根据调查显示,改制后,全市医院门诊费用由原来的人均52.84元降至现在的26.54元,住院费用由原来的人均581.78元降至477.68元。长期以来无法根治的医疗高价“顽疾”,在市场竞争的面前冰消瓦解。
  
  为谁而改
  
  “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争论最烈时,仇和把邓小平这句话,做成一个大牌子,竖在城东进城大道旁。
  他说,改革也许会有失误,把握得好不会犯错误,更不会犯罪。
  在讨论“宿迁精神”时,仇和曾提出把“敢闯敢试”列进去,没有通过。后来他又一个个做工作,重新开会,硬是把这一条列进去了。
  在2000年他升任宿迁市长之后,省领导曾问他,“宿迁是江苏最穷的市,你想要什么帮助?”
  仇和想了半天,回答:“我不要钱、不要物,我就要个政策。”200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第12号文件,文件中说,“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这是一块挡箭牌,这也是一块护身符。“改革要冒风险,稳定要付成本,发展要付代价。”这是仇和常说的一句话。
  仇和仍旧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还是喜欢吃韭菜粉丝、蒸小红薯。
  他在宿迁推广普通话,自己念“机制”时却仍然“咬牙切齿”,这一幕总是让台下的官员们忍不住低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