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领先基金:吴大真养生精华集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4:17:54

吴大真养生精华集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04-1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吴大真

  好书推荐

  2

  吴大真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少食是健康的一帖良方

  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寸土未得,却身死五丈原,死的时候仅仅五十挂零而已,堪称英年早逝,所以杜甫曾写诗感叹一番,说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他过于操劳和饮食不规律有极大的关系。根据《三国演义》里面的说法,他的老对手司马懿曾向蜀使打听诸葛亮的饮食和公务情况,蜀使告诉他:诸葛公早起晚睡,罚20军棍以上的事都要亲自处理,吃饭很少。司马懿不无感慨地说道:“孔明食少事繁,岂能久乎?”不久,诸葛亮果然因劳累过度撒手而去,空留下满腹未尽心愿,引后人多少慨叹。

  那么,什么样的习惯才是合理的饮食习惯呢?《养生录》中谈到饮食习惯时,谈到了六个宜字,即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这是非常科学的饮食方法,也是我国人民历来所推崇的传统饮食原则。

  拿少食为例,这是很多高寿者养生的秘诀之一,如长寿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任何饮食过度的现象都是不应该的,有害的,尤其是狂食暴饮更是一种罪愆”。他在《札记》中写道:“彼得堡有位化学家齐宁,他断言我们这个阶层的人99%饮食过度,我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可见,托翁的高寿是以其科学的饮食观为依托的。

  而那些英年早逝的,或者长期饱受病痛折磨的人,观察他们的饮食习惯时不难发现,在他们当中,迷恋那种大碗吃饭、大块吃肉、暴饮暴食等生活方式的人非常多。《丹溪心法》里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朱丹溪族叔平时身体很好,有一次得了疾病,朱丹溪要他节饮食以养胃气。他却说,“谁都知道没有饱死的,我胃口很好,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仍然大吃大喝, 一月之后,病情加重,又拖了一月就过世了。又如英国施罗普郡有位寿星名叫托马斯·伯尔,当他活到152岁时,身体仍然非常健康。当时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想召见这位寿星,于是派人把托马斯·伯尔从他家乡请到皇宫来,让他尽情地吃喝玩乐,这种享乐的生活虽然过得很舒适,但这位老寿星竟然不到一个星期就过世了。

  而另一个相反的例子,也是朱丹溪的病人,这个姓周的病人平素身体也很好。得了痢疾之后,最初也是大嚼大吃。朱丹溪告诫他说:“病了要好好调养,怎能不注意节制饮食?”并且嘱咐他只能吃萝卜粥。病人照办,果然调理半个月,就完全复原了。

  饱食究竟会对我们身体造成怎样的危害呢?饱食首当其冲危害的就是胃。中医讲:胃是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器官。但胃并非是无边无际的大海,而是一个肉质小袋,容量是很有限的。腐熟水谷也需要一定时间,好比煮饭一样,就是高压锅,至少也要一刻钟以上。当饮食适量的时候,胃的蠕动正常,能及时消化。如果饮食过量,很多食物囤积在胃里,不能及时消化就会和胃壁发生粘连,或者食物之间黏在一起,停滞在胃中,而胃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更没有力量来运化这些粘连在一起的食物了,于是,成食积。食积在胃里,必然影响了胃的正常工作;而且,这些食积就像一堆垃圾,堆久了就会变质,腐烂生热,于是人们出现各种症状,比如胃痛、胃胀、恶心、呕吐、厌食等。明代《东谷赘言》所说的:“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可谓经验之谈。

  当然了,我们这里所说的节制饮食不是叫人饿着,而是进食要缓。减食固然有好处,但要保证营养的全面摄取,需要我们细嚼慢咽,这就是缓食。缓食的好处,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就是通过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磨碎,使唾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减轻胃的负担,利于充分消化吸收。缓食还有一点好处,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当我们细嚼慢咽的时候,会发现,我们食量变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缓食的时候,我们给胃以充分的时间来计算食物供应量是否充足,如果它觉得已经够了,它会及时拒绝接纳食物,这时候,我们就感觉已经吃饱了,不想再吃了。实际上,我们已经吃够了。暴饮暴食的时候则不然,胃对食物应接不暇,来不及计算什么,非得等填满了才觉得饱,才知道拒绝,实际上,此时我们早已吃过量了。如果过量的食物太多,那就会使脾胃负担过重,从而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久而久之,功能衰弱了。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坏了,各种疾病都极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