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和王丽达不和:转型期大学的精神和使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12:29:24
转型期大学的精神和使命作者:邱震海来源:南方都市报 

  中国转型期的大学精神和大学使命,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发展和转型实在太快,不但令局外人觉得看不明白,就连身处内部的人也觉得迷茫。如果说这只是客观因素所致,那么快速转型期的一些主观因素,就更值得人们关注。

  我之所以特别关注转型期的大学精神和大学使命,是因为古往今来,大学都是社会的最后一片绿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无论在哪个时代,基本上都是真正的大学和学者所坚持的准则和方向。中文将西方的university一词译成“大学”,与中国古代对“大学”的理解相承接,虽然稍有牵强,也抽取了大学在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内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精神和使命才开始越来越多地为人所关注,也为人所坚持。

  今天的中国从大背景上来说,正经历三大转型:一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其表现方式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及其所导致的种种成就和问题,其中也包括商业文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以及价值和道德真空的乱象;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其表现外象就是我称之为“非典型市场经济”的政府、市场与法治三者无法各司其职,既分离又整合,因而导致官商勾结、贫富不均、人民幸福指数下降和社会矛盾频发等现象;三是从封闭社会向日渐多元、开放的公民社会转型,其表现方式就是社会利益日渐多元,人民权利诉求日益上升。

  借用狄更斯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最好,乃由于发展之迅速;最坏,乃由于迅速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之崩溃、各种定位之混乱,其中自然也包括大学的定位。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令许多中国人为之震撼、羞愧,其中就典型地折射了这一最好和最坏时代的种种值得人们思考的现象。

  在这个大动荡和大转型的时代,大学的位置在哪里?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这个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表面上看,大学不像经济部门,她不是每天都在为这个民族和国家创造看得见的财富;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因为她是社会的最后一片绿洲和最后的精神守望者。如果大学迷茫了,那就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精英们产生了深深的迷茫,其后果虽不显而易见,但从长远看却十分严重。

  以此眼光来看今天的中国大学,人们究竟应该做什么样的评价?三十多年前,中国读过大学的人很少,但校园里的大师却不少;今天中国读过大学的人很多,但大师却似乎都不见踪影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人都知道,这种现象若持续下去,中国的可持续创造力将是有限的。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于此。如果说,大师不见踪影只是大学创造力减弱的一个代名词,那么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则是大学的“自甘堕落”。今日中国大学的过度行政化,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扼杀了真正的学者产生乃至生存的土壤,这才是让人非常担忧的地方。

  许多朋友也许会说,这一切都出于无奈,非个人一己之力所能改变。此言听似有理,实则混淆是非。无奈绝非良知泯灭的代名词,身处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无法完全摆脱某些无奈的境地,但这却绝不等于良知就可就此泯灭,大学的情况同样如此。对今天的中国大学来说,体制内的行政化固然是无奈的境地,但作为学者,是否依然能保持内心的一片绿洲?对大学校长来说,首先是校长还是官员?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问题,其实都在敲打着中国大学的心灵之窗。

  以此来看刚刚结束的华东师范大学的60周年校庆,我确实感慨良多。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华东师大校庆的好评不绝于耳,甚至有媒体用了“好评如潮”这样的词汇。作为校友,看到母校的校庆得到如此好评,自然感到自豪;而作为评论员,我却尽量在这一问题上保持客观、中立立场。但我确实要说,回到母校参加校庆的几天,除了重温旧梦,让我感触良多的,仍是这所学校的人文精神。

  我17岁进入这所大学,不到20岁的我们,时常可以在华东师大校园里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人文气息,一种糅合着中国传统读书人情怀和现代知识分子理念的特质。

  这所学校十分朴实、低调,朴实得让人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会忘记了她的存在。只有到了人生的中年,暮然回首才会发现,原来人生中的许多轨迹及其背后的价值,都是在这个校园里铸就的。10月16日华东师大60周年校庆大会,似乎像一道闪电,一下子让人看到了这些价值的美丽和光彩。大会完全不设主席台,开始后就请出了60年前参与建校的教职员工代表,其中有老校长、老教授,也有老员工,现任的校级管理团队则全体手捧鲜花走上台去,向他们献花、致敬,那份完全脱离政治色彩而又充满人情的对知识的尊重,已经让人心头一热。当校长独自一人站在台上发表讲话,多次重申大学的反思精神,讲到“一个大学可以暂时没有钱,但却永远不能没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反思和批判的精神”时,一霎间让人感到,这样的校长“训话”是真正有力量的。而此时此刻,台下其实坐着许多校友官员,其中就有多位上海市的市级领导和部委级官员,但没有一名官员按照官场惯例上台发言,甚至校长对他们的介绍都是那么的“轻描淡写”,所有官员此刻的身份都是校友。

  此时此刻,坐在听众席里的,不但有象征权力的官员,也有象征财富的企业家,但所有人全都“乖乖”地坐在那里,听着校长关于大学反思和批判精神的“训话”。那一霎间,你似乎能隐约感受到“让权力和财富匍匐在知识和精神的脚下”的蕴涵。

  虽然这只是一个直观的观察,虽然我对今天母校的了解已经不太多,但我的母校能办出这么一场让人心灵一动,甚至让人心灵震撼的校庆大会,我确实为之感动,也为母校自豪。这样别出心裁的大会想必不是来自灵机一动,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乃至精神积淀为基础的。

  在今天已高度行政化的大学及其文化环境里,华东师大的这一做法是令人鼓舞的。我将这一切感想和观察写下来,不仅因为我是她的校友,甚至主要不是由于这个原因,而是出于评论员的观察和思考。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开始探索,转型期的中国大学到底怎样才能具有真正的大学精神。

  (作者邱震海系凤凰卫视评论员、华东师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