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的短线宝怎么样:"文革"趣事回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34:48

"文革"趣事回忆

(2011-10-22 11:15:00)   

          

                              "文革"趣事回忆

                                             八月桂花  原创

 

     1966年到1976年史无前例的"文革"期间,是善良淳朴的中国人民经受锻炼和考验的年代."文革"初期我已经小学毕业,亲历全过程.如今四十五年过去了,曾经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回忆起来,仍是忍俊不已,回味无穷。沉重随伴,感慨系之。

     不说沉重的话题了,说几个有趣的小故事吧。

 

                               (一)老红军"戴帽"记

 

     1967年年初,我在沈阳东塔机场.那时候我应该上初一的,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校停课.也没有什么事情,就待在家里.父亲那时已经从空一军转业到了位于沈阳东塔机场的民航沈阳管理局工作.那年头,每当毛主席在北京接见红卫兵的时候,各单位都要敲锣打鼓地庆祝一番,集体跳"忠字舞",学习毛主席语录,表表忠心.于是就有了许多故事.那时候的人都好象很淳朴,很执着.

    那天,又是听到消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了。民航沈阳管理局的三百多名干部职工,飞行、机务、调度、服务等人员很快被召集到东塔机场民航候机楼后面的大停车场上开会庆祝,家属小孩们也都去了.那天,是一位叫王禹卿的副局长主持庆祝大会.他是一位陕北籍的老红军,因为年纪比较大了(当时好象近60岁了),说话有些慢,眼神不太好使,反映也不是很快.但是同志们都很尊重他,老红军嘛!

    王副局长在主席台上,照例操着浓重的陕西腔对大家说:

    "同志们!首先,让我们敬祝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这时候一顿,呵,还没有拿"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本)!王副局长下意识地用右手向左边上衣兜摸去----终于摸出来了,硬帮帮的,长方型的.恩,是它了,没错,是红宝书!王副局长看也不看,就将这个摸出来的硬东西,很自信地向上举了两下,口里郑重地接着刚才没有说完的话:

    "----万寿无疆!万寿无疆!"我们的老红军王副局长还不知道他已经出洋相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全场先有人惊奇和窃笑,大家几乎同时都发现了这个"史无前例"的场面,只听得议论声、笑声一片!

    恩?怎么了?王副局长举在半空中拿"红宝书"的手被笑声镇得不动了.他自己歪头一看:啊?!怎么不是红宝书,是一只眼镜盒!?

    "不是红宝书呀?"王副局长一下子窘得红了脸,赶紧把眼镜盒在重新放回上衣口袋里,自己很尴尬地也"嘿嘿嘿嘿"笑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人们还没有笑够.有人已经笑弯了腰,有几个女同志索性蹲在地上,笑个不停.

    "同志们,不要笑了,继续开会!"旁边的工作人员努力憋着笑,板下脸说.王副局长才继续主持庆祝大会------

    那天,民航沈阳管理局干部职工们的"忠字舞"跳得特别欢!

    ----可怜老红军王副局长因此倒霉了.后来他几次在会议上就这次"眼镜盒事件"作深刻检讨,说自己"对毛主席的态度不够严肃".后来上级竟然还有人追究下来,说王副局长错把眼镜盒当红宝书,在那样严肃的场合很不严肃,是"对毛主席的态度问题"----唉,一个老红军就这样被戴上了"帽子",搞得他好多年没有抬起头来,心情很压抑.

     直到"文革"结束,王副局长的"眼镜盒问题"才得到平反昭雪.

     四十多年过去了,民航沈阳管理局和后来在它的基础上改革组建的民航东北管理局、中国南方航空北方分公司、沈阳桃仙机场的一代代员工,都还传颂着1967年那次王禹卿"眼镜盒事件"的"历史典故".然而人们从来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对这位老红军有半点鄙视,反而觉得他很可爱.

     如今王副局长已经去世多年了,但是他的"事迹"人们没有遗忘.

 

                      (二)毛主席给"咱老人家"来信啦!

 

     1967年年初,我们几个在家没有事情可做的女学生,被吸收参加了民航沈阳管理局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跟着叔叔阿姨们到附近农村和工厂里表演文艺节目,宣传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有一次,毛主席给广大贫下中农发了一封信,内容是号召“抓革命,促生产”的.于是,宣传队编了一个节目,是老两口"拐磨子"时的对唱.有一句台词是老头对老太说:"毛主席他老人家给咱来信了!"结果有一次演出的时候,扮演老头的气象员张树实同志一时溜号,他竟对着扮演老太太的龙锦芬同志说:

    "老婆子啊,有好消息呀!"

    "什么好消息?"“老太”龙锦芬同志问他.

    "毛主席给咱老人家来信啦!-----"张树实一边做着磨磨的动作,一边认真地说.

    "毛主席他老人家"怎么成了"咱老人家"了?

    全场大笑!

    这件事情也成为该局的"文革"佳话,四十多年来传颂不衰.

    还有一位山西籍的老气象员叫李才的,有一次开文艺晚会,他负责报幕.结果上台就很认真地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把"伟大领袖毛主席谆谆教导我们"读成了"哼哼教导我们",全场又是哄笑一片.也是沈阳民航大院里的男女老少们人人皆知,到现在大家还动不动就把李才的"哼哼教导"挂在嘴上.

    估计都要传为"千古佳话"了.

      

                       (三)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这个是发生在我们家里的故事了。“文革”前段时间,人人要“早请示,晚汇报”,吃饭之前都要先学习毛主席语录。

    有一次,我妈妈请了两位客人,我和10岁的弟弟一起陪他们吃饭。饭前,妈妈先客套了一下,对客人说:

    “你们看,我也没有有什么好吃的招待你们,随便吃顿饭吧!”

    然后妈妈对弟弟说:“你领着大家学习毛主席语录吧!”

    弟弟想也没有想,马上说:“今天就学‘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我一听,坏了,怎么能学这段呢?这不让客人难堪吗?一看妈妈,脸也似乎沉了下来;再一看客人,他们的脸都红了。

    我马上说:“哎老弟,这段太长了。咱们学‘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那段吧!”

    “恩,好!”弟弟似乎也意识到了不妥,就坡下驴地说,“姐,那就学这段吧。”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弟弟先念道。

    大家一起齐声说道:“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学完了,大家坐下,开吃。可是这顿饭吃得不知怎么的,挺别扭。

    饭后,我拍着弟弟的小脑袋问:“你怎么要学那段呀?”弟弟嘿嘿笑着说:“我一听妈妈说‘吃饭’,马上想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心里想就学这个吧!”他10岁时懂什么“革命”呀?真是可爱,足见那个年代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打那以后,凡有客人来家,妈妈再也不让我老弟领着大家学毛主席语录了。

    那段语录选自毛主席《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那天要是学了这段语录,还不把客人吓跑了?

    我弟弟领着学毛主席语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多年来我们总是提起,已经成了我们家的“历史典故”,多么具有时代特色呀。

 


                          (四)太胖的惠莲婆婆

 

    这是我当兵以后的事情了.1970年,我在广州黄花岗空司大院电话连的时候,一次观看广空战鹰文工团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面有一个角色只出现过一次,就几句话,一个唱段《穷不帮穷谁照应》.她就是铁梅家邻居惠莲的婆婆.她的身份是穷人家的老太太,可是战鹰文工团不知道怎么的,选了一个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显然太胖了,一副圆脸,满面红光,一看就是营养很好的样子。

    只见惠莲上台对李奶奶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这个时候的剧情是,李玉和和铁梅都已经被日本宪兵队长鸠山抓去,李奶奶正心急如焚.隔壁邻居惠莲和婆婆过来帮助和安慰老人家,应该是比较凝重的气氛.   

    "哈哈哈哈!----"观众立刻哄笑起来!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那老太太怎么长得那么胖?哈哈哈哈!---满富态嘛!哈哈哈哈!---"观众席上的气氛确很热烈,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笑声几乎压过了舞台上的说唱声.

    挺严肃的戏,让他们演砸了,也让观众给搅黄了!

    ----赶快换演员!演出总算结束了。战鹰文工团吸取了教训,换了个比较瘦点的女同志演惠莲婆婆(这个比较瘦点的女同志叫李冬书,后来我们在衡阳空军459医院政治处共事过),《红灯记》才又上演了。不过,他们再没有敢在空司大院演过<红灯记>(也可能演过,我没有看见),怕保不准这些倒霉的挑剔观众又会整个什么景,把气氛给破坏了.

    说起样板戏《红灯记》,广空某部演出的时候还出过洋相,不过演员很机智地补了台,还算没有犯“政治错误”。

    那是在李玉和在家里应鸠山之请准备赴宴之前的一场。李奶奶对李铁梅说:"铁梅,开门去!"铁梅一愣,李玉和的<临行喝妈一碗酒>还没有唱呢!这个地方本应该是李奶奶先说:"铁梅,拿酒去!"李玉和则是一句念白:“谢谢妈!”“接着唱”<临行喝妈一碗酒>,那可是全剧的一大亮点,表现了李玉和大义凛然、英勇机智的品格。可是眼下怎么还没唱呢,李奶奶就要让他出门了?-----只见李玉和演员灵机一动,小声对李奶奶说:"妈,我还没有喝酒呢!"(这句可是剧本上没有的)李奶奶也突然反应过来,马上对李铁梅说:"铁梅,拿酒去!"-----这才救了场.

     战友们平时谈起这些演样板戏中的洋相和事故,总要开怀大笑一阵。-----那年代的生活也是酸甜苦辣构成的,时间长了都成了幽默,都付笑谈中。

     和我同年代的博友们脑瓜里一定也有很多“文革”趣事。不知道怎么的,那些老故事很难忘。那年代,我们许多人都曾经那样“狂热”和“傻气”过,后来是自己教育自己了。我们党拨乱反正、自我纠错了,“文革”被否定了.什么事情都应该一分为二,全面肯定或者全面否定一个时代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那个时代也给了我们很多教育,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没有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哪有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后来?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好象不可思议,但确实就发生了,一定有他发生的道理。现在发生的事情和那时候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就需要历史学家来作结论了。

 

                                    (2011年10月22日,图片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