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线和5日均线组合:层进阅读 整体推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3:52:30

层进阅读  整体推进

--“诊治浅性阅读,提高阅读实效”之一

 

435507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濯港一中  吴再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但是许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阅读现状令人堪忧,许多学生文章读后“不知所云”,更多学生完全依赖课辅资料“所云”,阅读兴趣索然,阅读方法滞后,阅读习惯较差,无效阅读者、低效阅读者、肤浅阅读者比比皆是。如何诊治阅读劣习,如何提高阅读实效,如何整体推进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并坚持着“层进式阅读”,收效甚佳。下面,笔者将以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教学为例,作简要说明。

 

一、            随意性浏览

学生活动1:作随意性浏览,如同看自己喜爱的小说一般,凭直觉作勾画,凭印象作概括。

学生活动2:汇报勾画的词句及理由,交流概括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读书”,虽然可以提高读书效率,但学生大多还是喜欢在“自然状态”下的阅读;第一次阅读文本,如果问题指向过于明确,往往让学生阅读“功利思想”过重,影响阅读的情趣;“凭直觉作勾画”,学生可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个人对文本的第一印象,做适当勾画,有助于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凭印象作概括”,这是阅读文本所以一般所需要的“整体感知”,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            指向性勾画

学生活动3:勾画出有关介绍“我的第一本书”的句子,在旁边批上一个“书”字;再联系起来读一读,互相介绍“我的第一本书”。

1、  是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是一本什么书)

2、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要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书是什么模样)

3、  “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书里有什么内容)

4、  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许多白纸。把我们两个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完完整整的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面上写上名字。(父亲与这本书)

学生活动4:勾画出作者对这“第一本书”评价的句子,在旁边批上一个“评”字,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第一本书”。

1、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2、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3、这本不同寻常的课本。

3、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4、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学生活动5:勾画出与“我的第一本书”相关的人(父亲、二黄毛、乔元贞等)的介绍,并谈谈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

1、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

2、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3、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4、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

5、父亲深深地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6、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

7、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

8、父亲让我随他到崔家庄小学念书。

二黄毛:

1、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

2、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

乔元贞:

1、乔家极贫穷,他们家买不起书,但考试得第一。

2、元贞不再上学了,对于元贞来说,我的第一本书,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3、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设计意图:勾画是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研读重组,引导学生按照一定指向,一边阅读,一边勾画,让“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于课文中重要的人、物、事进行比较系统的了解,如对“父亲”的评价,从勾画出来文句中便不难概括为“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通过指向性勾画,为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探究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乃至全体学生能不需依靠课辅读物而进行自我阅读,无论是阅读基础薄弱的学生,还是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都能够兴趣盎然地进行该项活动;指向性勾画,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方法,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三、            探究性阅读

学生活动6:仔细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上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父亲认为乔元贞比“我”有出息,但末尾写出他“出息”却令人悲苦,作者补写这些目的是什么?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设计意图:探究性阅读,是在“随意性浏览”和“指向性勾画”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但如果脱离了前两个环节,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的思考便成为“无本之木”,往往导致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一味依赖其他课辅读物的“参考”,探究性阅读就成了“空中楼阁”。

 

四、            欣赏性批注

学生活动7:牛汉是一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课文中不乏精美词句,同时更有作者来自对苦难生活、对多彩童年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请找出来,进行欣赏性朗读,并对其中精妙之处做一点赏析批注。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课该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批注,对作者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和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进行一定的赏析,旨在通过赏析和朗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层进式阅读,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对课文资源进行有效重组,使之更条理,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层进式阅读,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学情,如在“指向性勾画”和交流这一环节,能及时发现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向下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找到相关词句,找完之后能否进行系统整合,从而增强了教师的随机调控作用。层进式阅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并能让不同基础层面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学习收获,能全面推进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优化,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具体文本和具体学情,对四个教学环节作适当的处理和整合,四个环节之间还需必要的过渡与照应,力求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