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工具生产厂家: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16:46

                  来源:  作者:赵海涛  时间:2007-09-18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比例逐年增加,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化、个性化教学模式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区域化教育技术协作与教育资源共享活动也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教育信息化这个充满潜力的欣欣向荣的市场。
                  随着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各种系统集成项目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向教育资源整合、统一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教育信息门户等方向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应用系统建设转移,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如何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已经是摆在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的投资规划
                  “教育经费本来就很紧张,我市去年一年在信息化建设上已经投资过2个亿,还有人说钱不够用。”
                  ——某教育主管部门领导
                  很多领导在谈到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总是喜欢谈投资。计世资讯研究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304.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1.8%,预计2007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额预计达到336.7亿元。但实际上教育教学方式并未因为教育技术方面的持续投入产生根本性的变革,教育行业信息化呈现高投入低增长态势。[1]
                  关于信息化投资有一个误区,投入越大,产出就越好,其实并非如此。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学校,信息化投资很多,逐年递增,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相反一些规模较小投资少但理念很好的学校却做得有声有色。如何有效地规划和管理教育技术投资已经成为摆在各个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信息化建设投资的重要性,没有资金做什么都是捉襟见肘。但盲目的投入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作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有大量设备不经常使用,有点甚至从来没用过,想用的时候发现已经过时了。有的学校相互攀比,买回来一些远远超出学校实际需求的前沿产品,发挥不了产品的实际作用。还有的重投资、轻维护,不注重后期的维修和保养,使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如何寻找最优化的经费投入方案和应用模式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之一。
                  1.一个良好的投资规划是前提
                  教育投资也要遵循一般的投资规律,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至少应该包括立项和论证的过程,这里面除了领导、厂家和技术人员的参与外,用户也应该参与进来,这里的用户包括一些特定的师生员工。用户的参与有助于把握需求的范围和底线,采用更加经济有效的投资方案。
                  2.关注产品的寿命周期费用
                  学校在做产品预算时一定要关注产品的寿命周期费用。产品的寿命周期费用也就是业界经常所说的TCO(总体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在引进一些诸如基础操作平台、核心交换机、全网防火墙和批量采购笔记本等高端和底层设备时,尤其需要注意后期的服务质量,以及产品的寿命周期和使用成本。产品选择时一定要遵循业界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有开放的接口和可持续更新的能力,否则可能会加大后期的升级改造和维护成本。
                  对于已经购买的产品和设备,学校需要有适当的升级和维护预算。最好能在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使装备保持在规定状态所进行的全部活动。包括调整、润滑、定期检查、定期更换、软件升级、数据备份等。其目的是发现并消除潜在故障,或避免故障的严重后果,防患于未然。否则,如果买回来就搁置不管或只使用不保养,设备的有效寿命有可能大打折扣,降低投资效益。
                  学校的设备和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要有定期的进行检查维护并收集用户反馈,不能正常使用的一定要尽快解决,确实不能再使用的要坚决予以报废淘汰,一拖再拖只会耽误工作,使问题越来越多。
                  3.慎重选择合作厂商
                  在信息化建设中,一个不负责任的公司不但不能帮助学校建设,反而有可能拖学校的后腿。信息化建设应该选择那些具有长远战略投资眼光的公司进行合作。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呢?学校可以在一些教育技术装备网站(如:www.caigou.com.cn)等相关媒体获得相关资讯,学校也可以采用招投标的形式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建议学校尽量选择一些管理规范、服务周到、口碑较好的公司,因为学校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能够正常使用和有质量保障的产品,还需要他们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实践经验以帮助学校顺利地取得教育技术投资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4.加强交流与合作
                  区域化的教育技术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共建共享是未来应用的发展方向。将一些比较成熟的应用产品集中部署、共享使用可以降低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成本。譬如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修平台、远程教育系统、电子学籍管理、学生一卡通应用、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等应用,正在各大城市教育系统内部相继展开。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工作者一定要加强交流,定期举行一些有实质意义的参观和研讨活动,包括成立相关的研讨网站进行交流与沟通(如:www.cetr.com.cn),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探讨。在现在信息时代,交流、合作与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只有懂得分享的人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关起门来搞建设注定会失败。
                  二、教育信息化的产品选型
                  “现在学校买软件越来越挑剔了,我们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产品他们就是不接受,我们怎么说也没用”
                  ——某教育软件公司市场部经理
                  每年近300亿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不少优秀的国内外厂商进军教育IT市场。但是很多公司发现这个市场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一方面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使得各大公司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随着用户对技术理解的逐渐深入,对产品的挑剔程度也在提高。
                  市场上教育软件产品很丰富,但是很多产品功能重复,抄袭或照搬企业市场的软件,对教育行业没有做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至于不能给用户在教学和管理上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另外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产品,但是却自成体系,不能与其它系统共享数据,使得使用范围大大缩小。还有的公司规模小、服务支持能力不强,使得用户对公司的信任程度降低。用户不仅仅需要一个开放的、安全的、稳定的、有实际用途的产品,更看重系统的扩展性、数据的兼容性和产品的使用成本。
                  所以,教育信息化相关产品要想受到大家的欢迎,至少要做到如下几点:
                  1.产品要切合教育教学实际
                  开发教育技术产品,首先就要对教育系统的用户和使用环境做深入调查,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了解产品在使用中会碰到的各种问题。最好还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和遇到的问题做适当的调整和开发,进行个性化定制,使产品更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2.产品需要遵循开放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
                  2001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简称标委会www.celtsc.edu.cn)”,专门负责制定、推广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技术标准。一方面作为计算机软件产品要符合业界的IT标准,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技术产品也要符合国家标委会的相关标准。这样的产品才会从根本上把握市场。
                  3.产品需要保持开放的数据架构
                  任何系统都不应该是封闭的,如果不能与其它系统共享数据,这样的产品就只能在局部的小范围使用。在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上级部门之间,数据交换十分频繁,如果产品没有一个开放的数据架构,最终可能会被市场逐渐淘汰。
                  4.产品要有强大的服务团队和服务网点支持
                  很多学校缺少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技术能力十分薄弱,在他们购买产品时一般对公司的实力和服务能力比较看重。如果要在教育市场长期发展,公司最好建设有一支优秀的服务团队,来解决用户在产品使用中随时碰到的各种难题。优秀的教育软件公司应懂得如何与地区的教育系统和优秀学校进行密切的合作,以点带面,来争取更多的客户和更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外包也成为教育信息化市场的一个新的亮点,很多学校不仅仅是从市场采购产品,还会将学校IT运维和IT服务等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解决,使教育技术人员更有精力关注教育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
                  三、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部署
                  “不是我重视应用,很多老师根本不愿意用新系统,上次花了很大代价引进的那套系统老师们总说不习惯、不好用,简直费力又不讨好。”
                  ——某信息化部门领导
                  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和媒体都在不断地提醒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要重硬轻软,不要做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要将有限的资源向软件和应用上倾斜。最近几年从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来看,硬件投资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份额在68%左右,但比例逐年在下降。[2]
                  信息化建设当然不能忽视硬件建设,毕竟没有先进、可靠、高效的硬件资源,软件建设也只是空中楼阁。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个趋势,那就是软件、应用、服务的比例在教育信息化投资中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应用效果的好坏才是衡量一项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
                  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而真正进行应用部署的时候总是畏手畏脚,其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技术方面的,而是来自终端用户方面的。会不会有人用?有多人用?用的效果如何?这一直是困扰应用系统建设的一个难题。作者也曾为此与一些著名的IT企业沟通过,这些IT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也碰到过类似问题,但他们解决得就比较好,相比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他们更加追求效率和效益、更加关注用户反馈,他们以客户为中心的IT架构设计给教育系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信息化应用建设应该需求明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在实施项目建设前,用户对象必须要清楚,需求必须要明确。教育技术工作者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对象是谁,系统是给谁在使用,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需求不足的要给予启发,需求不现实的善于引导,需求太多的要即时封闭,这些都是信息化工作者的事情,但不能以我们自己的主观判断来代替用户的需求。
                  用户的需求怎么来,可以借助很多渠道,譬如访谈、问卷、邮件、BBS等,如何有效地调查用户需求这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在实施一个比较大的项目前,成立专门的需求调研小组也是必须的,并且,最好有用户、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多方的签字认可后再正式进行项目实施。很多学校还会成立一个跨越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小组,建设一个信息化项目实验室,让用户先使用后实施,这些经验都值得其它兄弟学校借鉴。
                  2.信息化应用建设的核心是教育资源的利用问题
                  教育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感受最明显的应用。资源的来源有两种:外购和自建。很多学校都购买和引进了不少知名的外来资源库产品,但忽视了学校自身资源的提炼和管理,大量的教学资源分散在个人的电脑中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阻碍了资源的流通,限制了资源的作用。另外,个人电脑中的工作数据,一方面由于PC的局限性使得数据丢失的风险性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员工的误操作或离职也会造成数据的流失,特别是一些重要岗位管理人员的离职,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顺利交接。
                  想找的资源找不到,找到的资源又用不上。大量教师被迫登录互联网进行重复下载,既耽误时间又浪费硬盘空间。为了交流资源,很多学校的教师不得不被迫接纳大量的U盘和移动硬盘,导致病毒泛滥,个人电脑故障频频,又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老师们苦不堪言。因此,在学校开展信息化应用之前,最紧迫最有效的可能就是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资源使用和共享机制,等到发展成熟后再考虑本单位教育知识库的建设问题。
                  3.信息化应用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工作效率
                  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放弃那些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一些东西(包括我们头脑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简洁、形象、直观、高效,应该成为学校选择教育技术产品的首要标准。当然,产品好不好,能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实现管理需要,应该由使用者和用户来评价,并不仅仅是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意见。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应用是关键。在实践中老师们也会对技术手段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这里不排除行为习惯和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但事实上是很多抱怨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教育信息化解决不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果技术让大家觉得使用起来繁琐、麻烦、拖沓,没有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信息化的形式和手段就要受到质疑。一个优秀的教育技术手段首先必须要能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这里面包括领导的决策效率,行政人员的办公效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等等。
                  4.应用系统的建设和部署需要有高素质的教育技术人员和教师队伍
                  教育技术人员包括网络管理员、机房管理员、设备维护人员以及软件制作人员等等,有的学校甚至还组织一个科研和开发团队。他们在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一个无法突破的技术难题,就会造成整个活动和事件的停滞,极大地影响系统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有些可能是产品和系统本身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技术人员自身态度和能力的问题。
                  教育技术发展之快,教育技术人员需要经常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学校也应在考虑教育技术人员实际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对信息化工作者的职称晋升等方面进行适当照顾,提高信息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以免造成人才流失,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一个人才瓶颈。
                  有了好的产品和技术,并不等于就有好的使用效果。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态度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他们对新技术的认同与接受程度。一方面,学校在选择产品和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到使用对象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一定要重视对师生员工的教育技术培训。
                  例如定期举办相应的培训班或选修课,加强教学管理,完善培训制度,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学校还可以考虑将计算机能力考核纳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计划之中,甚至可以探索与第三方的社会培训结构合作,让老师们在学习中既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又通过了计算机职称考试,还能取得相应的计算机水平证书,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5.应用系统的建设和部署离不开用户的广泛参与积极反馈
                  从铺天盖地的电视选秀和博客的火热流行来看,群众的参与往往是一个新事物是否能够越办越好的重要因素,短信、网络这些现代工具极大的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便利性,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看到这种趋势,也可以把一些恰当的方式引入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来。
                  学校应该有一个便捷的参与和交流的平台提供给关心学校发展的师生员工们,教育信息化方面可以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论坛(如:www.ceif.com.cn),让学校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和参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用户的参与还会激发用户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积分和奖励措施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离开了用户的参与,信息化将面临重大阻力,甚至有可能随着个别人的主观臆断偏离正确方向。
                  信息化的建设不仅仅需要用户的参与、专业人员的服务,也离不开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绝不仅仅是某学校负责信息化的一两个部门或个人的事情。所有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建设者、管理者和使用者都应该共同参与。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信息化建设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越办越好。
                  6.应用系统的建设和部署需要信息化制度和行政规章的保障
                  世界上没有完全完美的技术方案,任何技术方案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相配合,过分强调技术,忽视制度建设,将会使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走入死胡同,十分被动。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没有制度方面的约束信息化很容易变得漫无目的、一片混乱。
                  从技术角度看,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是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而从管理和实施的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协作外,更需要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先进的教育理念、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优秀的团队成员。
                  四、结束语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正在加速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这场历史变革,丰富基础教育的选课模式和教学模式,倡导教育的个性化学习和素质教育,完成将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知识密集型行业的转变。这场历史性的变革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自身知识结构、课堂传授为主、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彻底释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学生的创造力,并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溶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前景一片光明。
                  参考资料:
                  钟伟,2007年教育信息化:高投入低增长,中国教育报,200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