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女飞贼黑蝴蝶小说:坐拥40余海外公司,少林寺资产几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17:57
 坐拥40余海外公司,少林寺资产几何?
         开公司、“被上市”……这些年来关于少林寺的“商业新闻”越来越多,这座寺庙的烟火气越来越重。近日,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举行的“第八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少林寺主持释永信表示,目前少林寺在柏林、伦敦等地直接办了40多家公司,另外还间接办了一些公司。他说,“有点钱就希望在那里按揭买房,再有点钱就买地建房子,我们就是要融入海外,这也不能算少林寺资产。

        坐拥40多家海外公司的少林寺到底有多少资产呢?

释永信:少林寺在海外买地建房 开办40余家公司2011年01月09日05:54

本报讯 (记者 郭少峰)昨天,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透露说,少林寺(在国内)都不是法人单位,媒体却在说我们商业化,但少林寺在伦敦柏林等地直接办了40多家公司。

柏林伦敦等地开办公司

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举行的“第八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发表演讲时,释永信表示,少林寺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在海外,“在国内没有做太多,重点主要在海外,我们的武僧和法师都用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在当地传播,海外发展壮大了,才能在国内有话语权。”

据他透露,目前少林寺在柏林、伦敦等地直接办了40多家公司,另外还间接办了一些公司。释永信还表示,少林寺的海外联系还包括举行剧目,“不到三年就在29个国家的50个城市演出,但不做一般性商业演出。”

他在昨天的演讲中透露说,少林寺直接办的公司(海外中心)就是要融入当地,每个地方都有少林寺的僧人任教,其中包括禅修、功夫、语言等。譬如在美国就有130多家武馆。“间接办的公司也不少”,释永信介绍说,各大洲都有少林寺的联谊会,当地申请了几百家与联谊会有关的公司,少林寺也认可了不少。

少林寺海外买地建房

但释永信也解释说,少林寺最初在海外的发展都是先花几万美元在当地租房子,收徒弟,最多的场地能收到几千人次,“有点钱就希望在那里按揭买房,再有点钱就买地建房子,我们就是要融入海外,这也不能算少林寺资产。”

侧重在海外发展的释永信感觉到,国外对佛教的研究重视程度超过了中国。有一次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馆方向释永信展示了明代清代的中国佛教文献,还向释永信展示了少林寺的拓片。

释永信还表示,少林寺促进了河南登封第三产业的发展,“每年200万游客,其中包括15万境外游客,周围有60多家武校,其中有6万多学生”,也参与了电影、电视的拍摄和一些图书的出版,“这可能与文化产业有点相关。”

要融入海外,这也不能算少林寺资产。” 

海外版图:声势很响,但是大部分房产为租用

少林寺海外盈利之道:收学费、搞演出

        现在,少林寺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专门研学少林功夫的学校和团体,拥有洋弟子300多万人,仅仅从学员学费的角度而言,收入就很可观。举例来说,很多海外少林寺文化中心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会员制,成为会员之后就可以来这里学习武术,按小时收费。比如在美国,一小时需要十几美元,一般只要招收150个学员,3个月收入就能养活一个中心。当然,这些收入最后有多少归中国的“总部”所有,数目并不明朗。

另外,少林寺在国外的火爆程度非同一般,其在世界各地的演出,阵势丝毫不亚于明星演唱会。邀请少林武僧出国表演要提前一年预约。从1987年起,少林寺就不断派出武僧团到国外演出,目前他们已经走访了60多个国家。据一位从事演艺中介的公关公司人士透露,运作少林武僧团到海外演出,除负责交通、住宿及相关费用外,每场还需要向武僧团支付一定的费用,一般为2万元左右。演出收入也成了少林寺的海外主要收入之一。

探秘少林寺海外资产:据称年收入高达千万英镑

2008年06月30日15:51浙江在线陈梅 王黎霞

种种商业行为,为少林寺赚得大笔资产,但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近日,负责“少林寺”品牌整合与商品开发的专业团队少林智业在网上开了店,出售禅香、禅台、功夫鞋、护具等用品。

这意味着,少林寺下属的少林智业继拍电影、出国演出、开发少林寺产品等一连串商业行为后,又带领少林寺迈进了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种种商业行为,为少林寺赚得了大笔的资产。

寺庙地处黄金地段

目前,少林寺在海外多个国家,甚至非洲的很多国家都建有少林文化中心(少林寺将在海外的寺庙大多称为‘文化中心’)。因此,在少林寺的海外资产中,房产当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遗憾的是,这些文化中心有很多是租用的,并非自己所有。

据美国《圣何塞信使报》报道,目前,少林寺在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已经有了正式的寺庙。在这些房产中,最显眼的是德国的少林寺。

少林寺德国分院位于柏林市联邦大道215号,坐落在柏林众多的写字楼和停车场之间,文化中心厅堂的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可用绿地1万平方米,是目前欧洲最大的“中国寺庙”。

德国少林文化中心上下各有一间练功房,楼上兼做早晚朝拜的场所,另有一层地下室。中心很有气势,在大门两边分立着两只古色古香的中国石狮,而楼上则是一个铺着红色地毯的大厅,大厅的一端摆放着三座释迦牟尼的铜像。中心内不仅有禅师,还有武术师、中医师等与宗教、健身有关的专业人士。

虽然设备完善,而且位置极佳,但是这里只是少林寺租用的,每月租金5000多欧元。不过,少林寺希望能在几年后买下这处房产,而且很有可能获得成功。

目前最大规模的少林寺海外分院在澳大利亚。2006年6月,澳大利亚少文市政府将当地1.8万亩土地以协议出让的形式赠与少林寺永久所有。少文市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南部,这个城市被称为美丽的海滨旅游景区城市。出让给少林寺的1.8万亩土地,紧邻海滨,土地上有森林与牧场,是少文市“最美丽的地方”。这也是少林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建如此大规模的“新少林寺”。

纽约法拉盛华人区的少林寺尽管只有750平方米的规模,却也有大雄宝殿、藏经室、五百罗汉堂和练武厅。除了纽约少林寺以外,休斯敦、洛杉矶等城市也都有规模不一的少林寺或少林分馆。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中国武术馆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在国外演出收入高

据英国《卫报》报道,少林寺每年收入高达1000万英镑。如此高的收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外。就目前而言,少林寺的海外收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学员学费,演出收入,拍摄电影。

现在,少林寺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专门研学少林功夫的学校和团体,拥有洋弟子300多万人,仅仅从学员学费的角度而言,收入就很可观。举例来说,很多海外少林寺文化中心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会员制,成为会员之后就可以来这里学习武术,按小时收费。比如在美国,一小时需要收十几美元,一般只要招收150个学员,3个月收入就能养活一个中心。

少林寺在国外的火爆程度非同一般,其在世界各地的演出,阵势丝毫不亚于明星演唱会。邀请少林武僧出国表演要提前一年预约。从1987年起,少林寺就不断派出武僧团到国外演出,目前他们已经走访了60多个国家。演出收入也成了少林寺的海外主要收入。

除了两项主要收入,海外少林寺也开始了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耗资7.5亿澳元(约合55亿元人民币),正在建设中的澳大利亚少文市“新少林寺”将集禅武修行、研究、练习、交流、旅游为一体,而且可能会作为拍摄功夫电影之用。目前,合拍电影也是少林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重要的收入来源,被海外媒体称作“CEO”的方丈释永信就曾表示,他的下一个计划是到世界各国的首都广场表演少林功夫,并准备与好莱坞合作,在美国的赌城拉斯韦加斯推出一台“非常豪华”的少林功夫剧目。另外,释永信正担任一部关于少林武僧传奇故事的电影制片人,这部电影投资2500万美元,预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上映。

有英国媒体曾报道,在英国,李小龙的魅力甚至不逊色于甲壳虫乐队。毫无疑问,对于一直由李小龙承载形象的少林寺来说,影响力是少林寺的最大海外资产。

“中国功夫”对欧洲的影响近年来急剧增长,各种中国武术、气功和太极拳的协会层出不穷,仅德国就有500多个。德国少林寺建立后,引起了德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学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虽然这些人学习少林武功的目的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林寺对欧洲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有人甚至在德国少林寺的留言簿上写道,“少林寺打开了柏林人的心扉”。

少林寺在美国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在欧洲的影响力。200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众议院通过决议,把每年的3月21日定为“嵩山少林寺日”,以便不同宗教、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加州居民能够欣赏到少林寺历史悠久的禅宗与武术。

目前,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少林热”。在国外,由李小龙、成龙打出的中国功夫电影大受欢迎,各式各样的“中国武馆”在纷纷成立,“功夫”的广东话发音“KUNG FU”也成为外文里的专有词汇。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老外眼里,似乎每个中国人都会十八般武艺。

链接/ LINK 恶意抢注时有发生

虽然少林寺在海外的名声越来越大,但是这一文化名称在海外被恶意抢注,遭遇侵权危机。

现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大量抢注了以“少林功夫”为内容的商标,其中包括“少林功夫”、“少林武术”、“少林拳”、“少林全套功夫”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商标。美国一家公司就将“少林全套功夫”的商标统统注册,把所有与之相关的内容全部包括进去。欧洲及日本一些公司在注册“少林寺”商标的同时,也把与之相关的“少林功夫”、“少林武术”、“少林拳法”等含义包含在内。

海外各国对“少林”商标的抢注引起国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释永信早在2004年就呼吁“保护少林功夫刻不容缓”。少林寺为夺回商标权,在海外做了不少艰难的努力,少林寺专门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少林寺无形资产进行系统保护和管理。

另外,由于“少林功夫”文化品牌被随意抢用和滥用,国际社会对“少林功夫”的认识开始产生混乱,以为“少林功夫”只是“武术”。释永信解释称:少林功夫是少林寺1500年来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正义、自强、爱国、爱民的精神性格。因此,少林功夫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武术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其智慧与道德的精神内涵,它对现代人人格成长和精神发展的独特价值,广为各国人民所推崇。

(来源:世界新闻报 作者: 陈梅 王黎霞) 

大多数海外“分舵”的房子是租来的,启动资金多靠捐赠

德国少林寺成立于2001年的7月份,起初是由德国企业家达依乐父子投资的,2006年5月,由于亏损过大,德国投资人决定撤资,德国少林寺轰然倒下。后来,少林僧人释永传从有实力的学员那里筹到了10万欧元,又重组了德国少林寺。不过,这个少林寺的房子可是租来的,每月租金5000多欧元。少林寺希望能在几年后买下这处房产,而且很有可能获得成功。

目前,少林寺在海外多个国家,甚至非洲的很多国家都建有少林文化中心(少林寺将在海外的寺庙大多称为“文化中心”)。因此,在少林寺的海外资产中,房产当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遗憾的是,这些文化中心有很多是租用的,并非自己所有。另外,许多地方都打着少林寺的旗号开设“武馆”,这和少林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还有的地方会赠予少林寺房产,附带发展当地旅游业

目前最大规模的少林寺海外分院在澳大利亚。2006年6月,澳大利亚少文市政府将当地1.8万亩土地以协议出让的形式赠与少林寺永久所有。据悉,少林寺和另外两家公司一起投资修建这座“澳洲少林寺”。不过这个议案在当地议会遇到了一些麻烦。因为议员们在查看协议时发现,这个项目还包括500套住房、商铺,一个高尔夫球场和一些农业项目。 

国内版图:公司+分院,全方位迅速扩张

少林寺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了五个公司

有记者查阅工商资料后发现,少林寺一共在工商部门注册了五家公司。上图中,第一排两家公司的法人为释永信本人。最早的一家“佛教公司”就是河南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据悉,这个公司其实专门负责注册商标,没有什么实业,后来因为害怕误会,已经更名为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之,少林寺的产业链很广,涉及影视、食品、医药、旅游纪念品等方方面面。

另外,市面上也有很多以“少林”命名的公司,但是它们与少林寺本身其实没多大关系,例如去年沸沸扬扬的少林寺“被上市”事件中的主角,就是由当地政府和港中旅共同出资组建。 

探析少林寺公司商业化路途

2010年05月14日22:07中国网我要评论(3) 字号:T|T

最近对少林寺来说,一个是坏消息,一个是好消息。坏消息是它在商业化路途中遭遇了一次小挫败——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4月底以 “易使消费者误认有药效”为由驳回其在方便面、咖啡等商品上申请“少林药局”商标的请求;好消息则是,申请近两年的少林药局医院终于获批,这意味着少林药局医院的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佛门医院

自2006年少林药局恢复以来,少林寺一直有筹建医院的打算,并于2008年向登封市报送了土地规划,“由于以前没有做过这种项目,对整个流程都不是很熟悉,中间耽误了一些时间。两年之后,这一项目才最终获批。”少林寺监院、少林药局主要负责人释延琳法师向本报记者解释说。

规划中的少林药局医院,选址在距离少林寺3公里的太室山脚下,占地140多亩,约有200张床位。

“少林寺建医院的目的就是推广禅医药文化。”释延琳法师说,禅、武、医是少林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少林功夫全球皆知,禅也有修行人在做,而少林医文化却鲜为人知。

从文献记载看,少林的医药文化起源于唐代,金末元初,少林寺开始有药局建制,并逐渐建立了采药、制剂、诊断、针灸等10多个完整的“科室”建制。明朝时候少林的医药文化达到顶峰。

释延琳认为,少林寺的医学发展和少林寺的佛教信仰有关,“你可以到大雄宝殿去看一下,少林大雄宝殿的药师佛,一只脚是放下来的,是走下神坛的药师佛。我们要治病,济世,我们和别人不一样。”除了筹备医院外,少林药局还准备对少林寺的医药文献、医学古籍进行整理。

释延琳表示,他们开设医院不是为了卖药。大部分时候,医生会给病人传授预防疾病的方法和治病的理念,传授处理小病的技巧,非药不能治的时候,医生才会给病人开药,而且只收成本价,“也可能只开方,不卖药,由病人拿着药方自己到药店去买。”

少林药局医院将实行诊断全部免费,针灸、推拿、按摩也免费。部分药品,尤其是少林药局自己开发的药品也将免费发放。对一些成本比较高的药品会收一些费用,“毕竟我们也是有成本的。像国家都不敢全部免费,国家总比我们有钱吧。”释延琳说。

除了治病救人之外,医院还将体现少林特色:禅疗、食疗、功夫疗。在医院规划中,有专门的禅修养心堂,户外练功场。

释延琳总结说,现代社会,人类患病大致有三种原因:生活压力大、饮食失调、缺乏运动。而“禅疗”可以让人通过禅修的方法,减轻压力;“食疗”主要调理饮食;“功夫疗”,主要通过少林功夫导引健身,治疗疾病。

医院的运营主要靠社会供养,届时将成立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账务公开,同时还会接纳一些义工参与进来。

“人才上,我们现在读博士的、硕士的都有。”释延琳说。据他介绍,从2007年开始,少林药局就在寺院内选合适人选,进行培训,考取国家发放的行医资格证书。目前,少林药局已有20多人通过考试,取得药剂师、中药调剂师认证,有近30人拿到了国家中、高级推拿师证书。

除了寺院自身的培养外,国内的一些医学院校、医院也将提供一批医学人才。

“现在最麻烦的是药号问题。”释延琳介绍说。少林寺有2000多个古方,这些古方要付诸应用,必须通过相关认证。“一个药号批下来最快也要两三年,得花几百万元,2000多个方子,什么时候才批完啊,资金上也承担不起。”

拿到批文后,少林药局医院会找有“佛缘”的企业共同开发,少林寺提供配方和技术,企业生产。药品生产出来后,由国家物价部门按成本核定。

少林药局医院预计两年内建成。在延琳法师看来,佛门医院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台湾、香港等地大的佛寺院也有佛门医院,少林寺建佛门医院只是走在内地寺院的前面。

 

超前的寺院

少林药局医院只是少林寺走俗世商业化道路的一小步,此前,诸多的商业化尝试让少林寺不止一次站在风口浪尖。

在医院之前,“少林药局禅医功夫学院”已经悄悄开张,其教学体系是以禅修养心为核心,以食疗调身、医食同源为辅助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以面授指导和网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僧俗两用的人才。

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以及由此掀起的功夫热,使少林寺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当年接待的游客达70多万人,1984年达到260万人。

功夫热推动了少林武术队的升级,1989年,少林武术队正式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目前少林武僧团已经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上千场表演。

据一位从事演艺中介的公关公司人士透露,运作少林武僧团到海外演出,除负责交通、住宿及相关费用外,每场还需要向武僧团支付一定的费用,一般为2万元左右,“这是净收入,他们只负责表演,其他的事情,都由中介方承担。”

随着少林寺知名度的提升,傍“名牌”开始纷纷出现。正是这种对少林寺品牌的的抢注,促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1997年成立了中国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河南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个以保证“少林”、“少林寺”品牌保值升值为核心任务的公司目前已拿到45个类别、200多项商标的注册证书。

2004年8月,河南嵩山少林药局宣布恢复建制,并于2006年试营业,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登封市工商局注册成立了少林药局有限公司。

2005年5月,少林寺首次授权台湾中影公司电视动画影集 《少林传奇》制作和玩酷科技关于少林题材的网络游戏《少林传奇》制作,第一次将少林文化融入3D网络游戏。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38万余元的知识产权出让费。

2006年12月,河南少林寺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代表少林寺持股的正是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12月,少林寺食品公司获得商务部特许经营资质后,开始由贴牌生产扩展到特许连锁。在未来的目标是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使“少林寺”成为国内食品行业著名品牌。

少林寺已经授权河南优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少林寺禅果”。80元一盒的“少林寺禅果”,从外观上看和普通的糕点产品并没有任何区别,但在销售人员描述中,却被赋予了少林特色,“按照佛家素食养生原理进行加工,口感柔韧,入口酸甜,含糖量低,富含大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更符合当代人的健康饮食观念”。

除了食品领域之外,少林寺还将自己的品牌经营伸向了医药、影视、餐饮、出版、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众多领域。

2006年,少林寺旗下全资子公司少林寺文化传播(登封)有限公司,与深圳广电集团合作推出的“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少林寺得到不少于100万的捐赠。

2008年5月22日,淘宝网上首家贩卖少林寺相关商品的网店“少林欢喜地”正式开业。其销售的产品不仅包括禅修所用的禅修服、禅修鞋、禅香、烛台,还包括注入少林僧人元素的T恤、烛台、手表等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创意产品。

这一网店目前正处于关闭状态,据少林欢喜地网店负责人钱相鹏透露,“网店正在重新改版,将加大网络推广力度,准备从实体店中分离出来。”

位于少林寺山门左侧的“少林欢喜地”实体店依然在正常营业。院落左侧为餐厅,右侧为体验馆。被问及实体店开设一年多来的营业额时,少林欢喜地实体店的负责人释延康表示不便透露。

在众多商业运作中,对少林寺贡献最大的依然是旅游。据悉,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少林寺景区每年接待的游客基本稳定在每年150万人次左右。日前门票价格为100元,其中少林寺可以分得30元,少林寺每年的旅游收入大约4500万元,再加上香火钱、捐赠,共同构成了少林寺收入的主要来源。

另外,寺庙托管也是少林寺一个前沿而具有特色的行为。如今,少林寺的直营下院和托管的加盟店已达29家之多,直逼元朝鼎盛时期的31家下院和分院。

加盟少林旗下的昆明市官渡镇土主庙、法定寺、妙湛寺、观音寺4所古寺庙,采取托管的形式,由少林寺派遣十多名僧人进驻4古刹,按少林寺的治寺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期限为20年。

期间,所有僧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寺庙的修缮工作都由少林寺负责,而这4所寺庙所获得的收益、接受的捐赠、经销宗教用品和宗教出版物的收入也归少林寺所有。

 

少林经济与政府推手

在蓬勃发展的少林经济的背后,政府是一个有力的推手。登封的经济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煤、电、铝,一条是旅游。

1979年,作为河南省第一批对外开发窗口单位,少林寺向外国人开放。据登封市旅游局规划科科长武宪浩介绍,当年的接待人数为9.25万,根据当年门票0.5元/张计算,实现收入4.6万元。“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1982年电影《少林寺》带来的少林武术热,让当地政府开始感受到了旅游经济的潜力。

电影上映的当年,旅游人数猛增到了82万。1986年的时候旅游人数有247万,达到顶峰,这也是目前为止,少林景区旅游人数的最高点,至今尚未突破。

在释永信的回忆中,最鼎盛的时候一天能来六七万人,都是用东风汽车往少林寺拉。旅游经济的收入一度占到财政收入的30%,而这其中90%得益于少林寺的影响力。

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更新,单纯观光庙宇的旅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是对登封一日游的形象比喻。如何从单调的庙宇旅游概念中解脱出来,延长游客停留的时间,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是当地政府亟须解决的难题。

登封市政府把目光放在了武术和表演方面。

“世界功夫之都”,是登封对自己的定位,这个距离河南省会郑州70多公里的县级市,因其辖区内拥有少林寺而知名。近年来,登封致力于将武术产业培育为城市的特色产业。

如今,登封拥有超过70家武术馆校,常年在校学员多达5万人左右,号称地球上最大的 “硬汉集中地”。少林功夫的魅力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

作为当地最大的武校掌门人,少林塔沟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武术总教练刘海科清楚地记得,塔沟武校1978年创办时,“三间茅草房,一片打谷场”。学员也只有十几个人。

如今,经过近30年的发展,塔沟武校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2100余亩,下辖七个教学单位,拥有师生2.8万余人的教育集团,已形成了从幼儿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到大学和国际教学的完整教育教学体系。

武术产业的繁荣,对当地的拉动,不亚于少林景区本身。在登封市体育局一份《登封市武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对武术产业的拉动作用进行了总结:如每生每年按6000元消费,亲朋消费按1000元计算,仅此一项可为登封市输入3.5亿元资金;如果加上对当地消费的拉动,每年可为登封市直接输入5亿元资金。

在武术产品市场方面,目前已开发出武术器械、教具、旅游纪念品等10大类主导产品,商家200多个,年营业额逼近1个亿。

“以武术培训为核心,多元化发展是未来的方向。”据刘海科透露,目前集团还开设有驾校,武术器械装备生产厂,基本能满足学员的装备需要。

少林武术正在成为登封对外交往的名片:1991年以来,登封市依靠武术搭台的招商引资项目有200多个,贸易总成交额上千亿元。

武术经济只是少林经济的一部分,围绕少林而衍生的投资才刚刚开始。

为了延伸当地的旅游产业链条,2004年,河南省邀请成功运作了《印象·刘三姐》总策划兼制作人梅帅元及其投资管理团队,到登封市考察。经过6个月的市场调研,确定以深度挖掘禅宗和少林武功资源为切入点,创作一台世界一流的山地实景演出剧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2006年10月,这一中国北方唯一的山水实景演出,在距少林寺3公里远的待仙沟成功试演,成为登封唯一的夜间旅游项目。

2007年4月,《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正式运营,当年演出210场,接待海内外观众20万人次,门票收入1500万元。2008年演出收入达到2200万元。2009年超过3000万元。

在参与项目演出的500名演职员中,仅当地农民就有100多人参与其中,他们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就成了剧组的专职演员。

这个由当地政府花费上千万引进的项目被认为是以少林寺为载体进行的招商项目中最为成功的一个。

武宪浩透露,新的旅游规划通过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对面,将建立一个以武术为中心的少林功夫产业园区。

看中少林寺发展潜力的,还包括旅游行业龙头企业香港中旅集团。2009年底,香港中旅集团与登封市政府签署达成合作协议,双方确定斥资1亿元成立“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其中港方占51%股本控股。

据香港中旅集团总经理许慕韩透露,目前合资公司的交接还在进行中,规划中的项目还没有开始运作,最先进行的将是五星酒店和快捷酒店群的建设。

不过,在少林寺、政府和民间资本三方合力做大少林寺这块商业蛋糕的同时,三方之间微妙的关系也逐渐凸显。去年年底的“少林寺上市门”就是一个例子,虽然上市的传闻最后被澄清,但登封市政府和少林寺的江湖恩怨还是由此被暴露。

一些依靠少林寺的影响力强行“揩油”的行为也让少林寺无可奈何。据寺院僧人透露,位于少林景区入口处的“嵩山少林寺武术馆”,少林寺山门正对面的“十方禅院”,虽然都打着少林的旗号,但却和寺院没有任何关系。这些由政府官员和管理机构参与兴建的文化场所,在屡次整治中,都能毫发无损,“包括塔林里一些穿着僧衣算命的假冒和尚,出了问题,都要算在少林寺的头上。”

如何打好少林这张牌,显然需要大智慧。据当地武校一位负责人透露,虽然武校已经成了推动登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如何推动武校做大做强上,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武校属于教育行业,但政府总想把武校往企业上靠,可以多收点税收。”这位负责人说。(经济观察报) 

另有29家“加盟寺”,其中4所托管寺庙的收入20年内都归少林所有

“少林寺”这座寺庙本身当然是少林寺最大的资产。而除了在海外开“分院”外,少林寺在国内也有一些分院或者下院。如今,少林寺的直营下院和托管的加盟店已多达29家之多,直逼元朝鼎盛时期的31家下院和分院。修分院主要靠的还是捐赠,少林寺自身基本不需要出资。

另外,加盟少林旗下的昆明市官渡镇土主庙、法定寺、妙湛寺、观音寺4所古寺庙,采取托管的形式,由少林寺派遣十多名僧人进驻4古刹,按少林寺的治寺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期限为20年。期间,所有僧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寺庙的修缮工作都由少林寺负责,而这4所寺庙所获得的收益、接受的捐赠、经销宗教用品和宗教出版物的收入也归少林寺所有。 

少林寺到底每年有多少钱入账

门票和香火钱是大项,每年入账不低于5000万

少林寺到底每年有多少钱入账,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一个公开、准确的答案。不过,还是有一些数据可以做参考。英国《卫报》曾经报道,少林寺每年的收入高达1000万英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海外。

2007年10月,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少林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门票收入,寺院每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一张门票100元,每销售一张门票,少林寺从中分得30元。其他收入都不多,主要是一些香火钱和捐的善款。

按照官方数字,每年少林寺的游客约在150万左右,但扣除政府招待与各类无票入场者,只有大约110万人确实支付了这30元。而在打9折或8折的团体票上,少林寺的分成也随之打折。除了门票,香火钱也是少林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报道称,2007年少林寺的门票与香火钱合计达5000万。虽然少林寺开了不少公司,发展了不少产业,但是收入主要靠的还是门票和香火钱,其它那些产业,比起来就都是浮云了。 

商战少林寺

2010年06月05日02:48南方网许荻晔我要评论(33) 字号:T|T

千年少林,在影视作品中一向纷争不断,欲得清净而不能。

2010年4月,少林寺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司法纠纷,经法院判决和媒体披露后,同样引起一片纷争。2009年8月商标评审委员会驳回少林寺关于将“少林药局”商标用于食品类的申请,冠以“少林寺要卖方便面”的噱头大肆疯转。而今年5月,少林寺筹建的“少林药局医院”土地规划正式获准,人们又纷纷推测,少林寺的商业版图将又扩张至新领域,管吃饭、管治病,无所不包。

这条逻辑线可以追溯出一连串的事例:少林寺成立自己的公司,注册多种商标,参与数不清的商业活动积极推广自己,甚至传言有上市的企图。促使少林寺走上商业化之路的方丈释永信,也很早就被外界称之为少林寺的CEO。

在世人尚勉力维持部分对抗世俗的精神追求的时候,原本的佛门清修之地,却比谁都快地完成商业化转身,这样的作为很容易使人心生失落而至反感。

2009年11月,少林寺网站两度被黑,黑客伪托释永信张贴悔过书。释永信称之为一种鞭策。但这鞭策看似并未奏效,同年12月,少林寺要上市的风声甚嚣尘上,虽然少林寺原先多次表态不会上市,结果也证实本打算上市的“少林公司”毫无瓜葛,但揣测少林寺可以采取何种手段于将来加入之音不绝。

人们对少林寺的印象往往定格在一个赤裸裸急哄哄因此社会形象欠佳的商业集团。“我们不是商业化,我们只是利用商业的手段阻止少林寺被商业化。”年仅45岁且拥有MBA学位的史上最年轻少林方丈释永信说。

真实的少林商业版图

2005年5月后,少林景区门票由40升至100,少林寺的分成由10元提到30。但在少林寺西偏门,有一个功德箱,投入30元钱,也能放行进寺。

不管是门票分成的30元还是自付的30元,都是少林寺的主要收入来源。按照官方数字,每年少林寺的游客约在150万左右,但扣除政府招待与各类无票入场者,只有大约110万人确实支付了这30元。而在打9折或8折的团体票上,少林寺的分成也随之打折。

除了门票,香火钱也是少林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报道称,2007年少林寺的门票与香火钱合计达5000万。当时全国寺院烧高香成风,少林寺一炷香能卖出6千,现在虽已取消高香,改为免费提供,但仍有僧人劝说游客留香油钱以供诵经祷告,以百元每人计。至于信徒们的供养捐赠,其数额更不能考。

除了这两项绝大多数寺院都有的来源,被人视为拥有巨大商业王国的少林寺,其实并没有多少收入。

除了释永信名下三家公司外,少林寺创办的公司还有登封少林药局有限公司、少林欢喜地(登封)有限公司与郑州少林香堂有限公司。这三家公司的业务与法人各不相同,但大多是经营特色药品、素斋馆、旅游纪念品等,事实该收入占少林寺的收入比重相当小,以少林寺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大梁的说法,基本能以此维持实业公司的运营费用。

人们习惯指责少林寺的商业经营,大多实质获利不多。如2005年,实业公司代表少林寺,授权动画及网游《少林传奇》使用少林题材而获得38万知识产权出让费。2006年,文化传播公司与深圳广电集团合作推出“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获得百万捐助。这类事情往往被看作少林寺商业化的佐证。

外界通常认为,最想商业化的当属方丈释永信,但记者查阅工商资料发现,释永信名下只有三家以“少林寺”冠名的公司,分别是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少林寺文化传播(登封)有限公司以及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而一位名叫任永立的神秘人物,名下注册有7家以“登封嵩山少林”起头的公司。其中,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登封嵩山少林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登封嵩山少林假日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的注册地址同为“嵩管委北楼”。

嵩管委全称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是登封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隶属嵩管委,是国有独资企业。而这位董事长兼总经理任永立,原系登封市财政局副局长。

而记者又发现,早在任永立担任法人之前,“登封嵩山少林系”的公司法人均为王绍锋,而王此前的身份是嵩管委少林管理局局长。从王绍锋到任永立,带有浓厚的政府行政职务色彩。

 

微妙的利益关系

“少林寺”与“登封嵩山少林”的阵容对比宛若一个隐喻。

少林寺的旅游收入,一度占据登封财政收入的1/3强,目前主要围绕少林寺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也约占地方财政的1/3。政府的意图是,将各旅游资源捆绑在一起,带动整体旅游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少林寺并不愿意完全与地方经济捆绑在一起。

少林寺一直以来的目标,是从景点联票中独立出来。

此前,少林景区直接由登封市政府管理,07年后,由嵩管委统一管理登封市的景区,虽然是同一套班子,但可能经营思路有变。如嵩阳书院景区、中岳庙景区,原本自己卖票,每年的营业额在200万左右。嵩管委为使景区一体化,每年自少林景区的收益,拨给这两个景区各500万,交换其售票、管理的权力,并发行联票。

当地政府的一些部门与官员,显示了其作为利益主体的一面。比如与少林寺一桥之隔的十方禅院本是少林寺招待十方居士的所在,50年代塌垮,90年代由登封县商业局与郑州市盐业公司在少林寺的土地上重建之后,却成立了郑州少林旅游公司,由当时的登封县商业局局长李松乾担任总经理。

按照当时的协议,郑州少林旅游公司经营40年后,要由少林寺收回。但2003年少林寺地区进行大规模拆迁时,十方禅院却奇怪的转售给了私人,由几个当地领导占为私有。

使少林寺与政府的关系急剧转变的是2009年12月,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投资一亿,两家分别占股51%与49%,主营旅游开发投资、文化产业开发、旅游地产等业务,12月10日的《登封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中称“新公司争取2011年上市”。

释永信当时称,少林寺也是在媒体披露后才知道此事。这一合作将少林寺排除在外,然而公司名称中又含少林二字,有悖宗教法相关规定。经多方过问下,此事最终的结果是合资公司只能在名字中使用“少林”二字,而不得用以他途。

这次合作更值得推敲的地方,在登封市何以将人人争分的“少林”利益拱手相让。与港中旅合作,相当于登封市的现有利益分人一半多。而登封市亦以实物加现金形式入股,多年的固定投资如何评估,至今不得而知。按照当地的说法,30年来登封市在少林景区的投入已近30亿,但按照合资公司的入股份额,其评估额还未超过4900万元。

无奈的商业化“保护”

少林寺的困局在于,身处当代,它所有为与不为的选择都被人关注,并被叙述成与周围的不同诉求的利益主体的某种明显或隐讳的合谋关系。在这样的处境中,它走出去的每一步,往往被直接冠以“过分商业化”的帽子,人们关注它从中明摆或可能得到的利益,而远非它的决心或苦心。

饱受争议的方丈表示他一直关注媒体、网络的报道与评论,也理解针对少林寺的批评声音的原委:“媒体报道时,都笼统说成少林寺做了什么,不会具体到具体人、具体事,因为说得太清楚就没人关注,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指向少林寺。其实少林寺商业基本上没做。”

譬如,实业公司只是少林寺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必须凭借的一件外衣,以此获得法律身份。它没有实业,没有产品,不进行经商,不产生效益,反而是少林寺供给经费,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相关工作,目前已拿到45个类别、200多项商标的注册证书。

2001年新商标法实施后,少林寺这样的宗教机构被允许注册与持有商标,实业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商标并转让回少林寺。目前,除香港外,其他国家与地区,包括台湾地区在内,少林寺商标都存在被抢注或使用的情况。仅日本的“少林拳法联盟”,在日本就注册了272项与少林或少林寺相关的商标,并在其他28个国家与地区进行了相关的连锁注册。

“我们只能按照国际惯例,政府没保护之前我们就用商业手段来做,其他的公司不行,只能用实业公司才能跨领域注册,所以我们就注册一个实业公司,首先在国内注册商标,然后到世界各地去注册,其实实业公司就是少林寺商标知识产权的一个保护公司。如果有保护的话就不用这样,一个文件就解决问题了。”释永信说。

“社会上有这样的需求,有需求我们不做的话,就会有假冒,与其让他们去假冒,去歪曲的话,还不如我们直接做了,这也是被逼出来的。”释永信说。“我们不会生产方便面,也不希望别人生产,所以才去注册,目的是阻止别人使用,阻止少林寺商业化。”

新近少林药局商标驳回一事中,据知情人士透露,也包含着对方对少林寺商业化的判断,顾虑的是一个“特有商业眼光、特会运作,闹着要上市的方丈”注册成功后可能采取的商业扩张。

“目前情况下,与少林寺相关的方面没有一个是超越利益的,比如武校、少林品牌、一些政府部门……都有直接利益在里面。这肯定不是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但也不能直接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更重要的就是在现在这种条件下,少林寺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进行宗教、文化传承与推广发展。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已经被各界挤压得很有限了,但人们还是往往以一些道德化的眼光,一些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的模式去套少林寺。”对当下少林寺的生存空间,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大梁如此评价。(21世纪经济报道) 

一个持续已久的争论:寺庙到底应不应该商业化

释永信:是为了阻止商业化而被迫商业化

事实上,少林寺那些商业化的传闻中,的确有很多不是少林的也归到了它头上。学者秋风就认为,被商业化、被产业化,是几乎所有名山大川、名人故居、宗教寺庙堂观的命运。少林寺所在地政府围绕着少林寺,划出了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嵩山少林景区”,少林寺也被纳入到景区管委会的管理之下。这个景区与少林寺,这个景区的政府及地方政府与少林寺院方之间,形成了外人看不懂的关系。政府与寺院、佛事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显得错综复杂。少林寺在与政府的政治关系之外,又平添了一层经济关系。这种关系的总体结果是推动少林寺商业化。

秋风:被商业化的寺院和地方政府的产业化策略

2010年07月14日07:58南方网秋风

秋风 知名学者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近日批评大陆景点观光费用非常高,他举了一个例子:所有寺庙都收费,而台湾没有一个寺庙要收费(7月12日《信息时报》)。对此,普陀山管委会副主任周开龙回应说,普陀山并没有收40元的门票,自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后,每个寺院只收5元香花券,用于寺院本身的修缮(7月13日凤凰网)。

但是,这个解释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宗教与所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同,他们无一例外都希望争取更多信徒,佛教同样希望广结善缘,普度众生。所以,自古以来,寺院的兴建和修缮,从来不靠收取门票,而靠善男信女的自愿捐助,而且想来不缺这类捐助。以普陀山的盛誉,如果需要修缮,那根本不愁资金。所以,普陀山各个寺院收5元香花券,虽然相对于那些动辄收取几十元门票的寺院,要大方得多,但依然令人不解。

不过,如果看看谁在替普陀山解释门票之事,大约就可以明白,普陀山为什么要收取门票。普陀山拥有大批高僧大德,但出面解释的却是普陀山管委会副主任,根据官方网站,这位副主任的工作是“协助书记、主任负责旅游产业规划、旅游行业管理、旅游营销、节庆活动、文化等工作”。从该管委会官方网站相关报道可以看出,普陀山这个佛教圣地,在政府眼里就是一个可以带来巨大产业价值的旅游资源,而收取门票,恐怕就是实现这一产业价值的手段之一。

被商业化、被产业化,是几乎所有名山大川、名人故居、宗教寺庙堂观的命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官员围绕着经济增长率展开了激烈的政绩竞争,而发展旅游业被认为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捷径。地方政府纷纷发掘和经营本地的文化资源,几乎所有的文保建筑、宗教场所、名人故居,在政府眼里,都变成了可用以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性资源。

举例来说,同为佛教寺庙的少林寺,其运营架构似乎与普陀山类似。少林寺所在地政府就围绕着少林寺,划出了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嵩山少林景区”,少林寺也被纳入到景区管委会的管理之下。这个景区与少林寺,这个景区的政府及地方政府与少林寺院方之间,形成了外人看不懂的关系。政府与寺院、佛事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显得错综复杂。少林寺在与政府的政治关系之外,又平添了一层经济关系。这种关系的总体结果是推动少林寺商业化,坊间甚至曾有过少林寺将要上市的传说。

也正是基于纯粹的经济目的,地方政府对于修缮、重建寺庙、故居,有极高热情。比如,媒体曾报道,今年10月22日,是理学大师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日。这引得两省四地——福建的尤溪县、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争相以“朱熹故里”为名,倾注地区和省域之力,汇聚总量超过40亿元的资本项目,准备大兴土木,以作圣人“寿礼”。

然而,这绝非圣贤之幸,因为,在所有这些项目中,孔、朱这样的圣贤,或者西门庆这样的流氓,都被当成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绩效的手段。这些带着文化面目的建设项目,都是所谓的“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或“招商引资唱戏”。圣贤不过是为政府旅游产业搭了一个台子而已,主角却根本不是圣贤。

同样,在政府的产业化经营规划中,寺庙、堂观包括名山大川本身,都不是主角。主角是金钱。也正是基于地方政府这样的产业化安排,中国几乎没有不收取门票的景点。政府的产业化策略让所有的景点,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都丧失了公共性,都变成了封建化的领地,国民普遍的观赏权被无情地剥夺。而地方政府在收钱的时候,一点也不难为情,因为,它像一个投资者那样思考问题:既然我投资了这么多钱,我当然就得收回投资,并且赚取一定利润,否则,我岂不是做了赔本买卖?

当然,在政府产业化战略的挤压下,各种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变质、败坏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寺庙之类的宗教场所,变成了商业化场所。这对宗教、文化的侵蚀,是隐蔽但也是深刻的。当这类宗教、文化场所被划入景区管理委员会,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经济上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而逐渐地,这类场所的性质似乎也会发生某种看不见的变化。

那么,蒋孝严的批评能否引来地方政府的良性反应?看起来比较难。至少普陀山管委会并没有取消5元香花券的打算。只要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不作根本调整,则那些为文化、自然遗产投资了一大笔钱、指望这些遗产带来GDP和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就不可能放弃圈地收取门票的计划。近两年来,各级政府又都在强调扩大内需,则可以预料,收取门票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只会更多,而不可能减少。

释永信曾经说过:“我们不是商业化,我们只是利用商业的手段阻止少林寺被商业化。”他还解释,之所以注册那么多商标是因为“我们只能按照国际惯例,政府没保护之前我们就用商业手段来做”。只不过,如今大步伐的海外扩张,让人不得不觉得少林寺的商业化越来越主动。 

少林寺被商业化的同时,宗教意义不能被忽视

无论是收取门票还是武术表演,无论是开设网店还是实体项目,少林寺都变成了一个品牌,一个“商品”,几乎让人忘记了它的宗教属性。在中国古代也好,还是在现在的西方社会也好,什么时候见过寺庙或者教堂收过门票呢(捐赠和收门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这是因为宗教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媒体人黄章晋就认为,今天僧侣的下山,有社会与其自身的理解错位,在有些地方,多少与地方政府的上山有关,正如对少林寺地方投入巨资重建恢复,既有支持保障宗教活动的一面,又带有以“文化卖点”拉动地方经济的目的。实际上,宗教对一个社会有诸多意义。宗教是一个健全、有机社会里连接人们精神、情感的纽带,存续传统社会道德伦理的载体。宗教之于社会,有道德规范功能、历史文化功能、社会组织功能、慰藉心灵、稳定情绪的功能,种种重要性,不一而足。

黄章晋:宗教的现代性适应,不是方丈变CEO

2006年09月12日17:23东北新闻网黄章晋

还是商业文化最浓厚的美国人的理解、定义最精确,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曾被国内媒体以“少林寺操盘手”为题报道介绍,但他出现在“探索”频道的电视片中时,“方丈”被直接译为“CEO”。

千年少林变公司,名刹方丈成CEO,固然有传统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式微,期望恢复往日荣光的挣扎意味。但这种“变革”,不是宗教的现代性适应和社会回归,而是宗教对现代社会的迷失。其可忧之处,不仅是释永信只强调从“少林寺”这个老品牌中套现,完全忽略对其内在宗教文化与价值的延续和保养,使其迅速成为一个失去宗教和文化资本残值的品牌,而是公众对“释永信冲击波”的言论失语和难以置词。

这种公共言论失语,以及释永信能按自己对少林寺、对佛教的理解,随心所欲地推进一系列大胆改革,而无来自宗教共同体内部的质疑和约束力,其最直接原因,首先是中国自清末以来的长期战乱和政治动荡,使传统宗教在中国社会的作用被破坏、文化传承被中断。以少林寺为例,自清康熙5年始,长达320多年无方丈,后又在战乱中迭遭兵燹,多次出现僧人纷纷弃寺而逃的情形,解放时,该寺只剩几个行动不便的老僧。到释永信22岁成为少林寺住持时,他在佛门青灯下不过6年时光而已。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对宗教在社会作用与意义的认识不足。因宗教直接传承纽带的高僧大师不复存在,宗教虽恢复活动,但其社会作用却早已中断,在现实存在层面,的确成为一种文化装点。在今天许多公众和地方政府眼里,传统名山古刹不过是一种有“文化卖点”的旅游资源,宗教只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传统文化标本,而非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宗教。

但是,宗教绝不仅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的存在,既有其文化性的一面,更有宗教社会性的一面,它是一个健全、有机社会里连接人们精神、情感的纽带,存续传统社会道德伦理的载体。宗教之于社会,有道德规范功能、历史文化功能、社会组织功能、慰藉心灵、稳定情绪的功能。虽然,宗教的诞生有人们认识的时代局限性,按马克思的话说,它是人类心灵的安慰剂。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宗教的部分功能已有了新的社会替代物,但今天并未被取代消灭,它自身也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社会适应性,依然在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其最不可忽视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宗教在一个社会、一种文明当中,为之提供稳定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伦理资源。因此,宗教总是最传统保守的文化势力,它与社会积极变革的力量互相作用,正好起到社会不断进步,但其传统核心价值和内在精神又能被维系和保有的平衡作用。其次,宗教机构接受捐赠、布施,反哺社会、救济贫者的功能,并不能简单被今天国家的社会调节功能所替代,因为宗教在发挥这种功能时,始终伴随着对公众进行向善的传统道德伦理劝戒宣导,能柔性地起到成为社会不同阶层心灵纽带的作用,最终软化社会不同阶层矛盾,成为一种吸收、缓和社会刚性关系的介质。

今天中国正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传统的同宗、同乡、同事熟人社会解体,从“小共同体”中释放出来的人,需要一种精神连接纽带,能缓解转型时代的共同精神特征:焦虑、彷徨和牢骚,需要社会组建一个新的大的共同体,以使普适性的传统道德价值能在新时代继续维系——善良、正义、诚实、信用……西方社会面临这一阶段时,大哲先贤们曾苦苦追寻,正如席勒一首成为《第九交响乐》歌词的诗这样呼唤:分散的社会把我们分开,共同的精神把我们凝聚起来。这种“共同的精神”是构筑于民族国家基础之上的现代民族心灵共同体意识,是现代社会国家区别于前现代社会国家的标志之一。它除了公民权利、社会福利保障、法制秩序等现代骨架建设之外,还需要文化、历史情感和宗教等连接纽带作为血肉和灵魂。宗教在此显示出的作用,并不简单相同于传统社会。

因此,今天中国宗教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时代要求。首先,是对被中断的传统的自我修复和延续,对宗教中出现的部分自我定位偏差的现象进行调整纠偏。中国古代历史上,宗教因战乱、政治迫害被破坏中断的例子数见不鲜。今天有方丈成CEO的错愕,古代亦有高僧成“帝师”的插曲。但终能顽强地生存到现在,正是其强大的自我修复和延续能力的证明。虽然断裂中绝已非一日,继往溯昔更难一期而成,但假以时日,拥有高僧大师的名山古刹将不再是绝响。这里应谨慎的,是地方政府将国家力量引入对宗教的干预。迫切的好心未必带来的全是正面效应。今天僧侣的下山,有社会与其自身的理解错位,在有些地方,多少与地方政府的上山有关,正如对少林寺地方投入巨资重建恢复,既有支持保障宗教活动的一面,又带有以“文化卖点”拉动地方经济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宗教在转型期中国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命力,因为宗教的现代社会适应性和生命力在于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而非仅仅对传统的继承。宗教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定位和作用发挥,是契合扎根于中国自然经济为特征的乡土社会基础之上的,其提供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心灵抚慰作用亦与传统自然村落的小共同体社会相适应。之所以今天出现传统道德危机,不是人心变坏,而是与传统道德秩序适应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解体。今天,在中国进入剧烈变化的市场经济时,传统宗教应为开放社会所需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心灵抚慰作用上提供新的解释力,同时,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应当具有时代的开放性。

从与中国文化、宗教相近的日本、韩国看,面对变化了的社会新需求,传统宗教有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命力,有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解释力。因此,依照宪法保障人民的宗教信仰,打击邪教,尊重保障正常宗教组织团体的活动和权益,在政策环境上,使其能与社会产生自发有机的现实联系和作用,传统宗教便能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逐渐适应剧烈变化的社会,有机地发挥宗教社会功能,最终为建设和谐社会所需的精神共同体提供一种社会连接情感、心灵的纽带。

因此,宗教的现代性变革,绝不是名刹入商海,方丈变CEO,而首先是佛陀的归佛陀,陶朱公的归陶朱公,各归其位、恢复延续传统之后,在宗教的社会功能性领域进行变革,以满足开放社会公众对宗教的心理需求,这才是宗教的现代适应性。
结语:不管是主动商业化,还是被动商业化,不管在收入上的数字有没有被夸大,少林寺看起来实在很像个“商业帝国”了。而真正要被诟病的,显然不是少林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