姽媜伤诔是什么意思:天眼看历史---激烈的民族碰撞年代(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03:16

天眼看历史---激烈的民族碰撞年代(7)

(2011-09-11 16:07:52)

   我们是汉人吗?也是也不是!如果按三四百年的历史,把居住中原的人士算作汉人,那么就是;但是如果按正统汉朝来定义,都不是,或者可以说,中国这块土地上,保留汉朝原始基因的人已经是稀有品种。

   我们都有感觉,中华的民族凝聚力很欠缺(汉奸超多,历朝历代都不短缺),远不能和德国人   日本人  韩国人   俄罗斯人相比,或许这里可以提供一点原因,因为我们凝聚到哪里,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或许这样说的话,很多朋友会拍板砖,但是,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

   公元304年,八王之乱正高潮时,五胡十九国(又称五胡乱华或五胡十六国)时代来临。“胡”是古代汉人对汉民族以外,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五胡,当时指的是: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羯是匈奴的一支,氐是羌的一支,实质上也可以说只有三胡。五胡乱华期间,除东晋外,各政权按建立时间排列如下(灭亡时间标于括号中):

  公元304年,氐族人李雄在成都宣布建立成汉(亡于347年)。

  公元304年,匈奴族人刘渊建立汉赵,定都平阳(山西临汾)(亡于329年)。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亡于351年)。

  公元320年,汉人张茂在凉州(甘肃武威)称王建立前凉(亡于376年)。

  公元337年,鲜卑族人慕容就在棘城(辽宁义县)建立前燕(亡于370年)。

  公元350年,汉人冉闵建立冉魏(亡于352年)。

  公元351年,氐族人苻健建立前秦,定都长安(亡于394年)。

  公元384年,鲜卑族人慕容垂建立后燕(亡于407年)。

  公元384年,鲜卑族人慕容泓建立西燕(亡于394年)。

  公元384年,羌族人姚苌建立后秦(亡于417年)。

  公元385年,鲜卑族人乞伏国仁在勇士堡(甘肃榆中),建立西秦(亡于400年)。

  公元386年,氐族人吕光建立后凉(亡于403年);

  公元338年,拓跋族首领拓跋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后被前秦所灭;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亡于534年)。

  公元397年,鲜卑族建立南凉(亡于414年);

  公元397年,匈奴族建立北凉(亡于439年)。

  公元398年,鲜卑族人慕容德在滑台(河南滑县)建立南燕(亡于410年)。

  公元400年,西凉建立(亡于421年),定都敦煌(甘肃敦煌)。  

  公元405年,东晋的益州(四川)兵变,谯纵建立西蜀王国(亡于413年)。

  公元407年,匈奴族人赫连勃勃在朔方地区(河套)建立胡夏(亡于431年)。

  公元407年,高句丽人高云建立北燕(亡于436年)。

  公元409年,西秦复国(亡于431年)。

  南北朝时代各朝按南北顺序排列如下:

  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南北朝的南朝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把皇帝司马德文罢黜。刘裕当了皇帝,建立刘宋。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中国,南北朝时代拉开序幕。

  在南中国,公元479年,萧道成篡夺刘宋建立南齐;公元502年,萧衍命篡夺南齐建立南梁;公元557年,南梁大将陈霸先篡夺南梁建立南陈。  

  在北中国,北魏在公元534年分为东魏和西魏两朝。公元550年,东魏被高洋篡夺,建立北齐。公元557年,西魏被宇文觉篡夺,建立北周。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公元581年,北周被国舅杨坚篡夺,改称隋。公元589年,隋灭南陈。南北朝时代结束。

 

 

   以上这些就是这些短命政权,历史上都有记载,无需多说,再说就是废话;五胡十六国或五胡十九国是统称,实际上建立的政权远不止十六或十九个。

  

   这一时期的人口是极其难以查找的,因为很多政权都没有比较完整的统计记载,即便有些朝代有记载,但也漏掉豪强的很多荫户,要知道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口的比例更加困难。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56年时候,即东汉永寿二年,中国人口大约是5649万,但是等到了280年灭吴之后,即晋太康元年,中国人口1616万,人口骤减3000多万。这里的人口数是指在政府登记的人口,不包括游牧民族的人口数。

   西晋八王之乱以前,因为没有大规模的战乱,人口是增加的,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北方发达地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超过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为汉族,但少数民族人口也不少。史书上说 “关中百万户,胡人居其半”,据此推算,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应有五百万人左右。

八王之乱以后,北方的剩下的汉族人口大约也只有一千万左右,和内迁的少数民族相比已没有多少优势。

从匈奴刘渊建立政权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及汉族相互攻杀,损失都很大,其中以北方汉族损失最大。有资料称在石勒(羯人)统治时期,北方汉族只剩下约四百万人,而据不完整统计,这时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大约5-600万人,所占比例已低于北方的“五胡”,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后一个较有规模的少数民族——鲜卑消失为止,虽然汉族又成为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但汉族本身人口结构却和八王之乱前有了巨大的变化,按现在科学术语来说,北方人的基因中,原始汉人的基因已经是少数。

与此时同时,因战乱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也与当地的百越等少数民族进行了融合,与北方情况相似,迁入的汉族人在数量并不占优势,融合的动力也主要来自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但环境相对和平,过程也相对顺利,从基因学来说,原始的汉人也消失了。

南北朝之后,北方中原人是多数少数民族和少数汉人的融合,而南方人是少数汉人和多数百越人的融合;虽然从文化上是北方少数民族和百越民族融入汉文化,从基因上却是相反,汉人的基因是少数;而长城以北边疆地区和云贵高原地区,汉人的基因更少。

如果说,从基因学上是进步了,从民族自信心上是倒退了。

不可否认,原始汉朝意义的汉族有很强的优越感,源于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汉民族的前身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古华夏部落联盟,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各个历史时期两千多年的演化,通过战争或交往逐渐融合、吸收周边各部族,至西汉中期正式定名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中原汉族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每次融合都是汉族主动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吸收其它部族,被融合或吸收的其它民族基本上都是学习、接受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又经过长时期的杂居共处,逐渐融入汉族,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经过多次民族融合,汉族人口基数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至西汉末期总人口达五千万以上,那时就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南北朝时期的这次民族融合是第一次在汉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条件完成的,融合的时间也短,融合的过程也不是在和平的环境下进行的,融合之后的汉族不可避免地也要受到人口众多的各少数民族的影响。在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过程中,汉族也吸收(或者说各少数民族带入)了大量少数民族因素,和之前的历次民族融合相比,这次融合的非汉族因素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说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这种方式的融合体现在生活、生产及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心理素质也是一样。

八王之乱之前的汉族人的共同心理素质十分明显:儒家   黄老等思想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国家、民族认同感十分强烈。这些优秀的民族心理素质是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深植于汉族民众心中,潜移默化,成为本民族世代传承的最根本的东西,也是汉族在经济、文化  科技各方面领先于周边各部族的内在原因。

虽然当时汉族所吸收的少数民族因素中有一些是积极因素。但更应当看到,当时的“五胡”是落后部族(甚至是部落),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处于文明社会之前的蒙昧状态。某种程度上还没有摆脱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切以生存为中心。也没有民族观念,匈奴本身就是由许多部落组成,并没有什么凝聚力,为了生存可以随时改换门庭;匈奴被东汉打败后,又受鲜卑挤压,除一部分西逃外,剩下的二十多万人为了活下去竟然自号“鲜卑”,集体加入鲜卑族了;这些部族特别残忍,许多民族还保持着吃人的习性,羯人就把俘获的二十万汉族妇女称为“两脚羊”,夜晚奸淫,白天吃肉,一个冬天竟然吃了五万人,简直和豺狼虎豹无异;更没有原则性,呼韩邪单于被同族对手郅支单于打败,无处立足,两次款塞入朝,乞求过去的敌人出兵帮他灭了郅支,并表示自己愿做汉朝的女婿,永远为汉朝守边……大量落后、甚至残存动物性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融入到汉民族的血液中,汉族心理素质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

八王之乱前,汉民族对周边各部族有着巨大的心理优势,这种心理优势也是在同其它民族的对抗中逐步确立并强化的。从春秋时期开始,汉族在同其它部族的战争中胜多负少,并且多次取得影响全局的决定性胜利。战国李牧曾一次聚歼匈奴十万人,使它再也不敢靠近赵国边界;秦朝蒙恬率兵北却匈奴七百余里,占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武帝凭借强大的国力,连续四十余年发动对外战争,取河西,通西域,大破匈奴;征服朝鲜,讨伐乌桓,平定南越,沟通西南夷,迫使周边各族纷纷臣服;这种心理优势不断积累,转化为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并在东汉时期进一步强化,一直保持到三国和西晋初年。

但八王之乱改变了这一切,由于战乱之后汉民族人口大减,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再加上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汉族在同北方其它民族的对抗中很快陷入被动,接连遭受失败,家园被占,民族遭屠,能跑的逃向江南,不能跑的筑坞自保,更多的人在异族的刀口下当牛做马,甚至被做为“军粮”吃掉;退守江南的汉族小朝庭内部也十分混乱,在北方“五胡”政权的步步紧逼下苟延残喘,多次北伐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无功而返,使北方汉族逐渐失去了希望;同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对对当地的汉族人进行疯狂的报复,灭村屠城,更加重汉族对少数民族的畏惧心理,秦汉以来几百年积累起来民族自信心也就荡然无存了。从这以后,汉族在同其它民族或外国的战争中再也没有心理优势了。虽然汉族的民族自信心在隋唐时期(隋杨和李唐皇室应该也是胡人血统为主)曾一度恢复,但在随之而来的一连串外族入侵下很快失去了。五代时期的后晋石敬瑭对契丹自称“儿皇帝”,北宋连续大败于契丹和党项,奉岁币求和;南宋更是屈辱地向女真称臣,后还是被蒙古灭亡,明朝对外态度比较强硬,但也亡于满洲,汉族更是被迫接受了剃发易服的耻辱。

民族自信心的丧失,不仅严重阻碍了汉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受尽欺凌、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

西晋时期发生的八王之乱,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动荡,汉民族和其它各民族在这场近三百年的大动荡中被迫进行了一次十分仓促的民族融合,这次融合对汉民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是汉民族发展史上一个由强变弱的重大转折点。

我们是汉人吗?借用石破天的一个疑问:我是谁?

今日的民族心理实际上是在南北朝时期形成的,汉奸不奇怪,因为如今的汉,本身就是杂质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