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扑蝶赏析 知乎:“红杏出墙”与“绿帽子”的真实来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01:31
红杏出墙”与“绿帽子”的真实来历

    现代婚姻中,女人出轨被称之“红杏出墙”,称妻子出轨的男人戴了“绿帽子”,两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呢?

    先说“红杏出墙”。词典解释“红杏出墙”为: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也指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形容妻子有外遇。

    “红杏出墙”一词出自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在古诗词中,“杏花”一直是春色的代名词,杨万里有《杏花》诗:“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也是现代形容美女脸庞的一种很高境界:非白非红,白里透红。杨玉环马嵬坡下宛转而死后,唐玄宗念念不忘,派人去收敛遗骸,美人尸骨不再,只有杏花一片。于是杨贵妃就被民间尊为二月杏花花神。清代小说家李渔认为“是树之喜淫者,莫过于杏,予尝名为风流树”:“种杏不实者,以处子常系之裙系树上,便结子累累。余初不信,而试之果然。”

    墙意味着“隔”,墙两头只有孤身一人,便是怨男怨女,墙两头男女相隔,就是一对痴恋。所以,古时文人就很喜欢把“杏花”和“墙”联系在一起。

    苏轼·《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姜夔·《少年游》: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唐·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唐·宋无《墙头杏花》:红杏西娄树,过墙无数花。

  宋·王安石《杏花》: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

  宋·魏夫人《菩萨蛮》: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金·元好问《杏花杂诗》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

  宋·张良臣《偶题》: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

  宋·陆游《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其实在叶绍翁之前,早有文人常常会把“杏花”和“墙”联系在一起,喜欢让杏花小姐在墙头顾盼生姿,“红杏出墙”的引申和联想由此而来。

    “红杏出墙”最早出现在宋代的话本《西山一窟鬼》: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这个话本说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顾礼教的情爱纠葛。元代白朴根据此话本,写成著名杂剧《墙头马上》。元代以后,“红杏出墙”的说法和用法就愈加明显起来,比如“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到了近代,“红杏出墙”的用法就固定了下来。

    由于“红杏”、“墙头”在古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所以,“红杏出墙”在最初只是一种含蓄的指代,到了今天,已经成了指妻子出轨的一个有诗意的代名词。

    提起“绿帽子”一词,多数男人都避而远之,由于其引申出的意思让绿色也大打折扣,本来自由象征希望的绿色却让人不屑,现在的都市大街上男人们的服装都光怪陆离,唯不见绿色。张炜考证,绿色最初即与妓有关。

    在唐人封演所著的《闻见录》中,记叙了地方官李封对犯罪者“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到了元代,对于服饰则有了明确的规定,以服色来区分社会地位的高低。《元典章》:“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儿。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

    明代仍依旧制,洪武三年下诏曰:“教坊习乐艺,青字顶巾,系红线褡膊。乐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民妻同。”还限定:“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在《国初事迹》一书中,也说到明初朱元璋对南京娼妓所作的种种规定,对娼妓家的男子指令必须“头戴绿巾”。

    因为“绿巾”是一种帽子的形式,故又称之为“绿帽子”,后来演变为,凡妻子与丈夫之外的其他男子有了性行为,这个丈夫就被称“戴了绿帽子”。(张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