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甲刃1层和5层区别:密解“切念法”与“纵念法”以及“心不动念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7:22:21
密解“切念法”与“纵念法”以及“心不动念法”

  鼎然素语:认真选择好自己的修行法门,能够如实修证,降伏自心妄念,达到心性合一,出离自心尘障的束缚,才是修行人,学佛人最需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模仿他人,套用他人的所修所为。必定不是自己亲证,这样,若在临命终,无法成就中阴,照样堕落六道,不得解脱。所以,与其把珍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聊的模仿和套用当中,到不如真实选择好一种法门,精进修行。若自己无法成就,又怎么能够成就他人呢?若自己无法成就自己,刻意地去度化他人,其实,就是在一盲引众盲,造无量业,真实不虚。

  不专注于物体的切念法

  所谓切念法,就是指修行者于禅定之中,每当有一丝杂念即将生起的时候,就立刻将这种杂念齐根切断的方法。这种立断想念的方法属于修习禅定的初级法门。鼎然希望初修禅坐的菩萨,能够心领神会。

  具体修法:使用切断想念法,就是在一个念头刚刚产生时,刹那间齐根将其切断。而当继续起之念又连续侵袭来时,再以更加警觉之心继续加以抑制。这样不断地抑制杂念,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延长禅定的时间。到了最后,修行者认识到想念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敌人。此时,修行这就已经达到了“初能止”的境界了。这是精神上安止的第一步,也就是最初的寂静之境。心一旦到达安止之境,即便十分短暂,也可以从中了解想念的生灭。这种了解将使修行者感觉想念虽然越来越多,但事实上却是恒常发生的,不增不减的。

  鼎然提示:初抑制想念,是培养专注力(安止定力)的基础。也是激发人在抑制状态中,心性的平稳度,这样,可以在暂短的禅定中,得到般若智慧的引导,若悟性高的人,可以在修这种切念法中,马上觉悟到“其实,想念的连续浮现和生灭,皆是本如自性彰显的幻相。也就是说,一切想念的泛滥与减少,都不影响自性,犹如月光投射到池塘水中,水也不会因为月光的投射而增加,也不会因为月光不投射而减少。这就是心性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少。至此,修禅人则生起内乐,明悉自心一切杂念纵然如何连续泛滥,又如何处于灭亡,其心性始终不增不减,安住其中,也就是顺菩提之性,安住在本觉光明性中,则念念光明常寂,这就是常不离佛,也名于一念顷,即证菩提”。若悟性浅显之人,则理应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地修习“切念法”,久之功夫娴熟,照样达到开悟的境界,所以,鼎然希望初修禅定的人,莫要急噪,慢慢修习。若“切念法”修行娴熟,则可进入更高层次的‘纵然法’修习中了。

  不专注于物体的纵念法

  所谓纵念,就是放任念头。也就是说,当念头产生时,即不去压迫它,也不去追随它。纵念法是切念法的进一步修法,它更符合心的自然本性。

  纵念法是从心的自然本性出发的,对心意不是加以制止和约束,而是对思想进行引导,使之念念相继,任运自然,毫无沾恋,则更符合心性的自然本质。放纵想念法正是从引导的角度出发来达到心无杂念的境界。

  具体修法:首先,修行者对于禅定过程中所生起的念头要采取一种漠不关心,不理不睬的态度。也就是说,即不要追随它,也不必刻意阻止它。修行者以这样的心态继续禅定,就会发现持续禅坐的时间明显延长,这就是达到了所谓的“中能止”境界。

  然后,继续练习让心放松,慢慢沉淀心中的“杂质”(妄念)。著名的密宗祖师米勒日巴曾经说过:放任心于本元而不加整治者,则“明”可生(鼎然提示:极其纯净的觉识);心于彼境而如平静流水者,则“明”满(鼎然提示:圆满觉性,也名明光圆润);完全放弃整治但纵任之,则心永安止。(鼎然提示:已处在佛祖所言之“恒常安乐”中。这就是真真的具喜乐,也名无漏。),此为大修行人不可不知。因此,鼎然提示:放开心所本自具有的特性,沉淀杂念,心的本性就会空寂而妙明。犹如在《楞伽经》中,佛祖所言:诸漏已尽,至此已还,名为涅磐。说的再简单些,就是新的余习已经彻底铲除,旧的余习(已经沉淀下来的杂念,犹如上等翡翠,含带瑕疵,但丝毫不影响翡翠的晶美。)不复再起,名为解脱,也名了断生死。

  不专注于物体的心不动念法

  所谓心不动念,指的是如如不动之境。说得再简单些,就是顺合本性,无有增减,所见所观,时常寂然。虽有流相,自性不坏。本然常住,空寂无物。这种心不动念法,是佛祖在菩树下,修行过程中,降伏一切众魔所用的密法(魔王摩罗使用各种法术试图侵扰佛祖的心性,但是佛祖以心不动念法战胜了魔王摩罗,因此,修行者修心不动念法,可以使心性空明,伸缩适度,操纵有度,最终将可使心到达安止境界),既是我们所说的“心不动念”法。心不动念法,有好几种方法:捻婆罗门线法、斩绳两断法、儿童观画法和象体无觉法。

  捻婆罗门线法:婆罗门线,是婆罗门教徒的护身象征。此线都是由处女捻成,捻时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因为如果捻时发生中断,则预示着将要有灾祸发生。这里用捻婆罗门线来比喻禅定,是因为禅定的最佳状态也应该是细致均匀,不紧不松的,就犹如捻婆罗门线一样。张驰适宜,操纵有度,使心到达安止之境,这就是捻婆罗门线的要旨。

  斩绳两段法:如果修行者心与想念纠缠不清,就像用稻草纠结的绳子,每一节绳索象征一个念头,整条绳索就象征念念相继,构成没有止尽的想念众流,禅定也因此没损毁。此时要达到安止之境,就必须实行斩绳两段法,斩断想念之流。使心放弃“能知”和“所知”等一切心智作用,离开想念,并以不屈不挠的决心不断维持不分心的警觉,最终使心停留在被动的安止境中。

  象体无觉法:象体无觉法,就是指心也被一种厚厚的防护所包围,无论面对任何境相丝毫不为所动。长时间修习禅定,使修行者产生一定的定力,来增强自能制止杂想的“防止意识”。修行者获得到这种心的状态,当想念生起时,既不去阻止,也不为其所动,此象体无觉法,犹如大象的皮层,厚坚而紧密。这就是象体无觉法。

  至于儿童观画法,鼎然不详细解说。因前三种修法,是修恒河大手印其中的修密之一,也是证得大圆满法的密要方法,故鼎然公开此密修三法。

  鼎然提示:大圆满密法以及大手印密法,最终的境界就是无修、无取、无证、无念、无舍的“境界”。其“境界”既是我们所说的“无余涅磐”。而所谓的涅磐境界,就是指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不生不灭、超越生死的悟境。此悟境,既是禅宗所言不可得,空无所有,无念。修行者的一切禅定修行都是为了证取涅磐境界的方法,一旦证入后,则禅定已不再需要。犹如当明光与空性合一,至此,梦境将中止,是一样的。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涅磐不过是心所到达的一种境界而已,应将它视为心灵在永久进程中所遇到的一个休憩之所。按照大乘佛理,修炼是永无止境的,许多大成就者就在证悟以后,并不急于进入涅磐,而是以大慈大悲之心在世间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这也是大乘佛法高于小乘之处。因此,学佛之人以及修行之人,理应先具有实证,方可随缘度众。不可轻易讲经说法,若这样在无实修实证中,攀缘讲经说法,度众,则背离佛义,污染大众,毁灭佛法,造种种业。末法时期,大家不得不谨慎从事,免得业果累累,在轮回中受业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