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卿:开国大校(上校)中的老红军(55)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8:43:01

1955年全军授衔大校1266人,其中550多晋升将军,授衔上校4300多人,其中2000多晋升大校,在取消军衔前,已经有11,600多上校,其中有不少是从少校--中校--上校晋升的,而从中校--上校--大校的极少个别的,因为64年晋升军衔时,明确要求要首先保证在职的55年上校晋升,所以有很多根据职务可以晋升大校的失去机会.
    在64年未能晋升将军和大校的55年大校,上校中的大部分转业或者不在职休息了,但后来文革中缺人,又有不少人又重新出来工作,这种我也知道有不少人,
    例如青海军区63年有4个55年大校,一个副司令员,两个副政委,公安总队长,为了为一个将军名额让位,有3个大校在63年12月宣布免职,留下的副政委王文英64年晋升将军    55年授衔不是以当时的任职为依据,而是以52年的评级为依据   那3个55年大校都是陕北老红军,齐谓川,武志升,李启贤,以后都退到西安兴庆公园兰州军区干休所
 余孝礼:(1916-1957),男,汉族,1916年生,原名余学礼,河南省新县浒湾乡李寺村人。1928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被分配到弦南区赤卫队工作。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一军三十一师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和营教导员,其间,参加了白沙关“万人暴动”、鄂豫皖根据地的开辟和创建,以及反国民党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和重大战役、战斗。1932年9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历任营长、团政治部主任、团长,参加了川陕根据地的开辟和反四川军阀的“三路围剿”、“六路围剿”和著名的万源保卫战。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随部参加长征,三过草地,两越雪山。抗日战争爆发后,被编入八路军第115师任营教导员。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其后,到达苏北,参加开辟苏北根据地,任新四军第2师团政治部主任。1943年到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为执行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奉命到达东北,任哈东军分区政治委员。参加了三下江南的战斗和辽沈战役,后任东北野战军装甲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因积劳成疾,于1957年12月11日在北京病世,年仅41岁。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陈春堂:(1914-2005),男,汉族,1914年11月21日生,湖北省黄陂县人。1930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至1936年先后在黄安红军独立1师、红12师、红九军25师、27师任战士、班长、通讯员、排长、连长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三过草地。1937年至1945年先后在红四方面军第10师、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13团任排长、连长、营长、太行军区党校学员等职。参加过著名的夜袭日寇杨明堡机场、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太行军区38团、48团、第二野战军第9纵队26旅48团、78团、132团任团长。1948年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15军44师副参谋长。参加了著名的上党战役、挺进中原、淮海战役、渡江作战、千里追击、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战役和战斗。1950至1952年,先后任四川泸州警备区、宜宾军分区参谋长,参加和指挥了川南地区许多艰险的剿匪战斗。1952年至1954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高级军事速成系学习。1955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9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同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预备训练师师长。1958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都匀军分区司令员。1978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顾问。1981年5月离职休养。2005年4月12日在陆军第44医院逝世,享年91岁。1956年2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赵绍明:(1916-1981),男,汉族,1916年生,湖北红安人,1932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革命战争年代,历任我军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旅、师政治部主任。建国后,曾任61军183师兼四川达县军分区副政委、总后勤部马政局副政委。1952年底,任总后勤部驻广西南宁办事处政委,中国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员,与韦国清等同志一道,参与指挥了越南抗法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奠边府大捷”。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大将授予他越南人民军“二级军功章”(韦国清团长获一级),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向他颁发越南民主共和国“友谊勋章”,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赠送他一块印有自己头像的瑞士“欧米茄”手表。1957年,总后勤部驻南宁办事处迁移至广西边陲重镇——凭祥,主要负责我国及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对越军事援助的转运,周恩来总理任命赵绍明为办事处主任。赵绍明在越南工作期间,与越南老一代领导人胡志明、孙德胜、长征、范文同、黄文欢和越军高级将领武元甲、阮志清、黄文泰、陈贵海等多有交往。1964年8月赵绍明离职时,越南国防部特邀他再赴越南作告别访问。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6月18日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曾荣获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罗映臣:(1918-1990),男,汉族,1918年生,湖北省红安县人。1931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历任乡共产主义儿童团指导员.红军军部通信班长;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部通信排排长,副连长.固通信主任,苏北指挥部5团副营长、营长,新四军独立旅作战科科长,八路军胶东军区团参谋长、副团长、代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第9纵队80团团长、纵队司令部作战处处长、27师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7军81师参谋长(师长孙端夫,政治委员罗维道)、副师长。参加了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1师副师长(师长兼政治委员孙端夫)。在抗美授朝战争中,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阜阳军分区司令员。1965年11月至1975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区参谋长,1969年9月11日至1975年6月5日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微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1975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区顾问(正军职)。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罗在三年敌后游击战争时期,在红二十八军交通队,而不是通信班。交通队是高敬亭的警卫班,也是执法队。刘海清:男,汉族,1921年4月生,四川省通江县人,又名刘风静,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学历,大校军衔。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宣传员、班长、685团排长。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1935年7月调红1军团。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排长、副连长、连长,八路军第115师343旅司令部副科长,山东教5旅警卫连长,山东滨海军区1师2团营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反“扫荡”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8军团长。参加了四保临江、辽沈、平津、渡江、广西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军113师副师长。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副师长、代师长、师长,在第二次战役中立二等功。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3年7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军113师师长,1962年2月至1964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军参谋长,1964年2月至1968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军副军长,1968年12月至1972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军军长(其间: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1971年5月至1973年8月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71年5月至1973年4月任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1972年5月至1979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9年6月至1985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1980年4月起)。1985年6月至1988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1988年4月、1993年3月相继当选为政协第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九大、十三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刘海清的简历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 (1921-2003)》。《忆张仁初将军---心中永远的丰碑》里有两篇刘海清(后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军区司令员,附出访巴基斯坦照片)写的回忆,颇为精彩、生动活泼!何雨农(羌族):(1920-1996),男,羌族,1920年1月生,曾用名玉龙之义,四川省茂县凤仪镇水西村人。1935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4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大学学院、红四方面军第31军93师师部测绘班长、见习参谋、团侦察参谋。参加了四川威洲、理县、百丈,甘肃岷洲、武山、会宁、甜水铺等战斗,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1937年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参谋、股长、队长、太行军区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豫北前线指挥官,起义部队军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0纵队团长,柏桐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军务处副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部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后方部队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后方勤务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学员兼班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院务部副部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83年被批准享受副兵团职待遇。1996年8月12日在成都逝世,终年76岁。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四川省第六届人大代表、常委。其事迹收入《四川少数民族红军传》及《成都少数民族》等书中。


黄  超(壮族):(1905-1992),男,壮族,1905年生,曾用名黄宣华,广西巴马县人。1926年在韦拔群影响下,参加凤山县凤凰区农协会和农民自卫军,曾任区农协会通讯员、区农民自卫军连司务长。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先后担任巴追区苏维埃政府粮食委员、红七军第一纵队司务长。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河池整编后随红七军主力北上,任十九师师部文书。1931年7月到达中央苏区后,任红三军团第十九师五十六团连政治指导员、第四师警卫连政治指导员、中央军委三局政治处干事,参加中央苏区第三次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被送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抗战爆发后,历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政治部组织干事、第七七○团政治处组织股长、第三八五旅教导队政委、冀鲁豫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直属政治处副主任、总政治部保卫部团职干事等职,参加了冀鲁豫边区多次反“扫荡”和保卫延安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热河纵队第一旅政治部主任、江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十八师政治部主任、东北区双城上干队学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炮兵后勤部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后勤部油料部政委。1965年离职休养。享受副兵团职待遇。1955年9月授予大校军衔,定为副军级。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政协委员、常务委员。黄明金(壮族):(1913-1975),男,壮族,1913年10月生,原名黄铭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平乐乡力那村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大革命时期参加韦拔群、廖源芳领导的东兰、凤山农民运动。1929年8月参加平乐乡农民自卫军的武装斗争。同年12月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随农军编入红七军第三纵队,任战士、班长、排长。参加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11月随红七军主力转战桂黔湘粤赣边,历经广西四把、长安,湘西武冈和粤北梅花村、乐昌河等恶战。1931年2月到达湘赣边苏区后,参加湘赣边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同年7月随红七军主力东渡赣江进入中央苏区后,曾任红七军连长、红三军团副营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是役后,任红十五军团营长,随部东征和西征作战。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第一二○师三五九旅营长、教导队长,为保卫延安和发展边区大生产运动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调任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第二师任副团长、团长,参加了淮海、渡江、两广战役。先后6次负伤,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西百色军分区代理司令员、第一副司令员,广东合浦军分区副司令员,南宁冶金矿山机械厂筹备处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副局长,区机械工业局副局长等职。1975年2月11日在南宁病故。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录自《壮族百科辞典》P685页,有增加刘竹溪:男,汉族,1920年5月出生于北京市,原名刘庆濂。1922年随父亲刘树勋回祖籍山东省滨县杜店区刘六村定居。1938年3月,刘竹溪等带领益都(今青州市)车站铁路护路队部分人员,到临淄县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冀鲁别动纵队第二梯队第三大队”,任三大队六中队军需员。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破袭胶济铁路淄河至益都段的战斗。同年7月,“三大队”奉命整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十团;12月,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十团。先后任三支队二团二营六连司务长、二营军需员,十团司令部秘书等职。1939年5月参加了著名的刘家井子抗击日军的战斗。同年8月参加了淄河流域反顽军秦启荣部的战斗。1939年10月下旬,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再次整编,先任三支队特务连副政治指导员,后调任由特务团等部队编成的基干一营一连政治指导员(连长金书禹)。1940年9月2日率部参加了在高苑县魏家堡伏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并大获全胜。同年9月,山纵三支队改编为山纵三旅,任三旅七团(习惯称为一团)三营政治教导员。同年10月率部参加了傅家村、史家村反击国民党顽军赵保原部的战斗,并取得胜利,扩大了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起,先后参加了解放垦区八大组、义和庄的战斗,为开辟建立垦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1942年2月,山纵三旅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建立。任军区直属团四营政治教导员。同年7月率部参加徐家坝战斗和五庄、汀河战斗,打败了日伪军的“蚕食”进攻。同时,为开辟新区奠定了基础。1943年1月,中共“沾利滨”工委、“沾利滨”武装大队建立,任工委委员、武装大队长兼政治委员。1944年8月,利津城解放,抗日斗争形势大有好转。因此,中共渤海区党委决定,撤销“沾利滨”三边的党政机构,滨县、利津分别建政。随之,任命刘竹溪为中共滨县县委委员、滨县独立营营长兼政治委员。1945年8月,滨县独立营扩建为独立团。任独立团副团长。1946年5月率滨县独立团编入到野战部队,并任渤海军区特务二团副团长。1947年1月,渤海军区主力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任十纵第二十九师第八十五团副团长,率部先后参加了梁山阻击战、上蔡阻击战。1948年6月,参加了豫东战役和陇海路两次破袭战,与国民党正规军作战。同年9月16日至24日参加济南战役,在战斗中脸部负伤。同年底,参加了淮海战役反攻阶段的战斗。1949年1月,十纵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八军,任二十八军八十三师二四七团团长。随之,率全团指战员参加了渡江、淞沪、平潭等战役,围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建国后,长期从事炮兵的训练和组建工作。1950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第八十四师参谋长。1951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炮兵主任。1952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炮兵司令。1953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副军长。1956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高级函授系。同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一级炮兵射击场主任(副军职)。1965年离职休养。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张  竞:(1918-),男,汉族,1918年12月生,曾用名张经连,安徽省金寨县沙河乡人。1929年参加儿童团,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战士、护士、宣传员、通信员、班长、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红25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通信队政治指导员,旅供给部特派员,第687团政治处保卫股长,山西决死3纵队政治部保卫科长,平汉纵队兼太行第6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长,河南豫西一支队政治部保卫科长,中原第1纵队1旅保卫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坚持敌后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第1纵队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兼鄂西北军区保卫部长,鄂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兼保卫部长。参加了中原突围、挺进中原、解放武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1951年1月至1953年1月任湖北省公安厅副厅长兼湖北公安总队第二政治委员(司令员吴世安,第一政委陈一新),1953年1月至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军区湖北省公安总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军区黄冈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81年离职休养,1982年中央军委批准为正军职。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录自《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人物志》P379页,《安徽省志•人物志》P634页,有增加
陈玉才:(1917-2003),男,汉族,1917年出生,安徽省嘉山县人,1935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75师225团2连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独立团政治指导员,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2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第5纵队2营营长。1941年8月起任新四军盐阜军区涟东独立大队副大队长,新四军第3师8旅24团副团长,苏北军区涟东独立团副团长,苏北军区淮南军分区2团副团长,新四军第3师10旅29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35旅副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89师副师长。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60师副师长。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荣获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2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1月毕业,1955年5月起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炮兵副军长、炮兵司令员。1963年3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区宿县军分区司令员。1964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区阜阳军分区司令员,1969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区巢湖军分区司令员,1970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198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区顾问。1982年8月离职休养。2003年11月17日在合肥逝世,享年86岁。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录自《安徽军事人物•第一集》P123页,《安徽省志•人物志》P644页,有增加谢曙光:(1910-2003),男,汉族,1910年6月19日生,原名谢三锡,江西省永新县莲洲乡固塘村人。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1930年被选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6军团红17师49团(永新团)警备排班长,同时兼任团部直属支部书记。后根据开辟新苏区的需要,奉命从“永新团”派到龙山县工作,任中共龙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区委书记、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归队后任红6军团49团8连(警备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1936年5月初翻越了大雪山,作为红2、6军团总指挥部政治部巡视员,先是跟随红6师行军,到达中甸后调红6军团政治部。在红2军团、红6军团、红32军整编为红二方面军后,回到了模范师(49团)任宣传队队长。后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7月奉命调到新四军工作,任新四军第2师政治部民运部部长,1940年任新四军第4支队14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淮南军区来(安)六(合)支队政治委员兼来六县县委书记。1945年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淮南独立旅第5团政治委员。陆耀海:(1910-1988),男,汉族,1910年2月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马皮乡南桥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少年时期给地主砍柴放牛,没有条件上学读书。1929年8月,张云逸等领导的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到桂平招兵,陆耀海毅然投军到南宁,在第二营第六连当勤务兵。1929年10月随第四大队到恩隆县平马镇。10月28日参加在平马镇收缴广西警备第三大反动队武装的战斗。1929年12月11日参加百色起义,在红七军第一纵队第二营第六连任班长。1930年2月参加隆安战斗。三四月间红七军转移到黔桂边,随军游击到贵州,参加过榕江战斗。6月参加收复百色和右江沿河县城的战斗,7月参加伏击滇军的鹤鸿坳战斗。11月任红七军第十九师五十五团团部副官。这月,红七军离开右江远征,他随军转战桂湘粤赣等省,参加四把、攻打长安、攻打武岗、梅花村等战斗。红七军到中央苏区后,他于1931年8月加入青年团,并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役。1932年11月任红七军特务连排长,8月在攻打宜黄城战斗中负伤,右胸部被炸得皮肉坏死,右手、右脸也严重受伤,当地群众已把他装入棺材准备埋葬,他竟奇迹般地活过来。后经治疗于1933年11月归队,进入瑞金县九堡供给学校学习。同年2月由团转党。1934年7月从学校结业后到红一军团第二师供给部任会计科科长,此后长期在军队中做供给工作。1934年10月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湘江战役、突破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沪定桥、攻取天险腊子口等著名战斗,还翻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地区。在陕北,任红军第一军团供给部训练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八路军第115师东渡黄河,挺进山西抗日,参加著名的平型关战斗。1939年2月任八路军第115师先遣队供给部财务科科长,随部队开进山东,参加敌后游击战。1940年12月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三旅供给处长。1944年2月任冀鲁豫西进支队供给部长,随支队回陕甘宁边区。石和伦:(1918-1996),男,汉族,1918年8月生,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石岗村人。1931年3月参加革命,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少年时期就参加了儿童赤卫军。1931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护理员。1932年9月,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被迫西进川陕,被留在根据地照料伤病员。同年11月,中央鄂豫皖省委重建红25军,仍在红军医院工作。1934年11月,红25军北上长征,和伤病员在红28军和中共鄂东北道委的领导下,组成武装便衣工作队,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坚持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第四次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抗日战争爆发后,被编入新四军第4支队,先后任排长、连长。1939年6月后,新四军进行整编,任新四军第3师师直政治指导员。其后,下到基层,任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吴怀才:(1916-1998),男,汉族,1916年6月生,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桐柏大畈刘家塆人。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战士、班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和敌后三年游击战争,参加了七里坪、罗山、罗田、光山、罕阳、新苏区和九里十八寨等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7团1营班长、排长、连长。1941年4月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学习。同年9月起,历任新四军淮南军区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特务营营长,新四军第2师5旅14团参谋长、副团长。参加了周家岗、淮南津浦路东反扫荡和占鸡岗、黄疃庙、山东省界河等重大战役战斗。吴昌炽:男,汉族,1915年12月25日生,曾用名吴昌松,湖北省红安县二程区叶家田村人。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战士、班长、排长、警卫员、文书、师党委秘书、参谋、师通信股长、红四方面军总部作战局参谋。参加了黄麻起义、商(城)光(山)战役、皖西苏家埠战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长征和西路军艰苦作战。抗日战争时期,任晋西北新军总队作战处长、军委作战部参谋、延安警备1旅1团参谋长。参加了创建晋西北革命根据地、百团大战、保卫延安战役等。许军成:男,汉族,1917年5月生,曾用名许秀明、徐军成,安徽省霍山县安家河村人。出生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受亲友资助上小学。两年后辍学放牛。1930年春受到革命影响,参加乡苏维埃共产主义童子团,被选为分队长,站岗放哨,帮助红军打土豪、分田地。10月参加革命到乡苏维埃政府工作。1931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霍山县五区独立游击大队,任旗手。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游击大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霍山县独立团,调任团部旗手。8月分配到第1营第3连当通信员,在共青团霍山县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少共县委委员。1932年春被选为出席鄂豫皖共青团代表大会代表,参加皖西北道委党训班学习。后调皖西北道委保卫局工作,任保卫局侦察科长和保卫局长的勤务员。9月红四方面军撤离大别山后,任红27军第79师师部勤务员。1933年初任红28军第82师师部通信员。同年秋任红28军第84师师长警卫员。1934年秋任红29军第82师第244团第3营第1连班长、排长。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红二十五军长征,两次负重伤。全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38年1月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先后担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7团政治指导员、宣传干事、宣传科科长兼民运科科长、营政治指导员。1941年6月起任新四军第2师第4旅第10团政治处副主任。11月任新四军淮南军区路西军分区独立第5团政治委员。参加淮南路东、路西反“扫荡”斗争。1943年3月步行赴延安,12月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二部第十三支部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调往东北工作陈云龙:(1909-1993),男,汉族,1909年1月13日出生,原名陈贺龙,江西省弋阳县中畈乡荃田源村人。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6年11月,方志敏和中共弋阳县支部领导农民在漆工镇举行暴动,陈云龙同志参加了暴动并加入了暴动后成立的农民自卫军,开始了武装斗争的身涯。土地革命初期,参加了1927年12月由方志敏领导的弋阳、横峰地区武装起义(弋横暴动),武装起义胜利后,成立了土地革命军,任通讯员。1928年5月,土地革命军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任副排长。1929年4月部队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赣东北红区的一至四次反“围剿”战斗,作战勇敢。1930年8月,赣东北红军整编,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任连长。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央红军长征时,因伤被留在根据地,在闽西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曾担任中队长、大队长等职务。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在江南的各支游击队合编为新四军,在新四军军部任侦察参谋。自1940年起,蒙冤受屈五年,险被误杀,从此将名字由陈贺龙改为陈云龙。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警卫大队长、团参谋长、旅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步校教育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7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后勤部运输部部长。1967年离职休养。1993年1月4日在安徽合肥逝世。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俞  宏:(1912-2002),男,汉族,1912年8月生,江西省兴国县永丰区太塘村人。原名俞战先,曾用名于占先、林长生。贫苦雇工家庭出身。七八岁时参加劳动曾放牛、种田、做泥工、学泥匠。1929年3月参加本村赤卫队。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兴国县红色警卫营战士。1931年2月任中央红军独立第六师第十七团第一营第一连战士、班长。1932年2月任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第七军军部电话队电话员。1934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6月进瑞金彭杨步兵学校第八队学习,被选为学习模范。10月任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第六师第十七团第一连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12月任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机枪连政治指导员、党支部委员。1935年2月任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三军团第三营第八连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6月任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三军团第三营机枪连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被团政治处评为政治工作模范。10月任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三军团第一营第一连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参加中央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先后参加湘江战役,飞夺泸定桥、腊子口战斗。1936年2月任陕北延川县第三后方医院政治指导员、党支部委员。6月任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第三团第四连政治指导员、支部书记,9月任第五团第四连政治指导员、党支部委员。1937年4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政治指导员、支部委员。全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大队学员。12月任晋察冀第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党委委员。1938年11月任晋察冀第四分区新兵团政治委员、总支委员。1939年3月任晋升察冀边区第四分区第八大队政治处主任、总支委员。同年任晋察冀第四分区特务团政治处副主任兼组织股股长。9月任政治处主任、总支书记。参加平型关战斗和反“扫荡”斗争。1940年5月进延安八路军军政学院学习。1941年1月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后在晋察冀军区和平医院养病。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4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第五旅第十五团政治委员、党总支委员。194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团野战医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48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陆军医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0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七纵队第十九旅第五十六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49年3月任华北南下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地委委员。5月至9月任华东军区皖南军区芜当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中共芜当地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皖南军区徽州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党委副书记,中共徽州地委委员。1951年7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二医管局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52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直属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53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第一办事处事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党的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离休后先后为部队、地方作传统报告200多场。2002年2月19日因病在石家庄逝世。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余启龙:(1914-1993),男,汉族,1914年3月11日生,河南省商城县城区西街人。曾用名余起龙。贫苦农民家庭出身。8岁起放牛3年。12岁起当学徒两年。14岁起在家做零活、当小贩。1932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河南商城县独立团(后改编为第4师第10团)第1连第3排战士。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转为中国产党党员。1932年6月至1933年4月任红25军第74师第244团第1营营部通讯员。1933年4月至8月任红25军第74师第244团第1营营部通讯班班长、营部党支部组织委员。1933年8月至1934年5月任红25军第74师第244团第1营第2连排长。1934年5月至10月任红28第82师第1营第2连指导员、支部书记。10月至12月任红28军第1营第2连副连长、支部委员。同年12月至1935年3月任六安县第六区独立营第1连连长。1935年3月至1936年4月任红28军手枪团分队长。1936年7月至12月任特委会游击队队长。同年12月至1937年5月任红28军手枪团分队长。参加黄安七里坪、贺山突围、将军山战斗等反“围剿”战斗和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作战中多次负伤。1938年2月任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部副官。1938年2月至8月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7团第2营营长。1938年8月至1939年4月在新四军第4支队随营学校学习。1939年4月至12月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10团第3营党总分支书记。1940年1月至9月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10团第1营营长。同年9月至1943年2月任天高支队支队长、县委委员。曾参加巢湖战斗、淮南、淮北反顽斗争等大小斗争数十次,屡建战功。1943年2月到延安,12月进中共中央党校四部第十三支队学习。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4月至6月作为华东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8月至1946年4月任东北吉林九台县第二大队副政治委员、支部书记,中共九台县县委委员。阎玉森:(1911-1998),男,汉族,1911年生,山东省宁津县杜集乡人。1930年考入宁津县立师范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进行抗日活动。1932年冬加入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宁津县三区区委青年委员、书记。全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起任中共宁津县委书记、宁津中心县委书记,宁南抗日游击队指导员、八路军津南第18支队政治部主任。1938年2月任八路军第5支队第6团政治处主任。同年12月至1939年冬任八路军第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党委委员、第6团政治处主任、党总支书记。参与创建冀鲁边区根据地。1940年1月赴延安参加七大,任八路军第115师七大代表的行军队长。到延安后,先后参加军政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的学习,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赴东北工作。张化一:男,汉族,1912年6月生,河南省郾城县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军第5军团团卫生队队长,红军第9军团医院所长,红军第四方面军卫生部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初期,任陕甘宁边区医院门诊部主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卫生部医务主任,八路军第4纵队卫生部部长。1941年起,任新四军第3师卫生部部长、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新四军第3师调往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卫生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9军卫生部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卫生部政治委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第一至五次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兵团后勤部卫生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卫生部政治委员。1960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勋荣誉章。
傅以明:(1908-1978),男,汉族,1908年出生,安徽省六安县丁家集区杨柳乡人。曾参加赤卫队。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5师第224团第1营第2连班长、副排长、排长、连长,红28军交通队队长。1934年2月任红军四路游击师师长。1935年6月被降职调军部手枪团任战士。红军主力长征后,在根据地参加了鄂豫皖地区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受命任新四军第4支队手枪团排长。翌年升任新四军第4支队教导队政治指导员。1939年调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14团参谋。1941年2月起,历任新四军第2师第6旅16团2营营长,新四军第2师第5旅第15团副团长兼淮南军区六合县总队副总队长。1944年11月以后,历任新四军第2师第6旅第16、17、18团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任苏北第五分区特务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2纵队第30旅副旅长,1948年6月任江淮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195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巢湖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芜湖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任安徽省兵役局局长。1959年离职休养。1978年2月9日在合肥逝世。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街。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录自《安徽军事人物•第一集》第215-216页,《新四军人物志•下集》第457页,《安徽近现代史辞典》第427-428页,《安徽省志•人物志》第260-261页,有增加方官富:(1916-1995),男,汉族,1916年2月出生,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江店镇杨家岭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4军35团政治部宣传干事,红30军90师27团连政治指导员,红31军91师政治部干事。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29师771团政治处干事,冀东南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平汉纵队党总支书记。
廖  辉:男,汉族,1917年【1916年】12月出生,曾用名廖肇权,安徽省金寨县汤汇乡柳林村人。1930年1月【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军独立师宣传员、红四方面军第73师宣传队副队长、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青年干事,红25军军部警卫员、红25军保卫局排长、保卫队副队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红25军长征和陕北劳山、榆林桥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先遣支队报务员、电台队长、区队长,新四军第3支队6团电台分队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电台分队长,新四军第1师江抗义勇军电台中队长。1943年2月起,任新四军第6师18旅通讯科科长,新四军淮南军区通讯科科长。1943年被新四军第1师授予“二级工作模范”荣誉称号,参加了苏南、苏北反“扫荡”和反顽斗争。刘远生:(1914-1983),男,汉族,1914年3月生,原名刘园生,江西省清江县(现樟树市)永泰乡周家庄人。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表年团,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3军团8军4师1团2连勤务员,1930年11月调军团司令部司号连任通讯员。1931年4月在战斗中负伤,留军团后勤经理处掩护连任副班长。1932年2月任红3军团4师7团团部通讯班班长,红11团团部通讯班班长,1932年5月任通讯排长,1932年8月任红11团4师3连代理连长,1933年3月任红4师12团5连1排排长,1932年6月任副连长、连长,1932年11月任6连连长。1935年8月红12团原6连、9连和3连一部合编为4连,任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任八路军第115师参谋处参谋。1938年3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大队3队区队长,3队队长,3大队8队队长,抗大1分校1队队长。1939年7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旅第7支队营长,1939年10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旅第7支队副司令员。1940年春所在部队改编为黄河支队,任1团副团长兼参谋长,1940年12月任黄河支队2团团长。1942年1月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42年3月调山东总队1旅任副团长。1943年11月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4部11支部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5月任两广纵队区队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赴东北,任辽东军区23旅66团团长。1946年春,23旅和3旅合并编为东北民主联军3纵队,23旅改为9师、66团改为26团,任团长,后任27团团长。1946年10月任7师21团团长,1946年8月任辽东军区警卫团团长,后兼代理政委。1948年4月任第5纵队13师副师长,1948年10月任12纵队独立师副师长,之后改为46军162师继任副师长,1949年6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145师副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宜山军分区副司令员。1952年9月入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任实习师长,1952年3月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宜山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广西的剿匪战斗。1952年11月到武汉中南军区高级干部文化速成班学习。1956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军区惠阳军分区司令员兼守备某师师长。1959年6月惠阳军分区撤消后改任佛山军分区司令员。1963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军分区司令员。1965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榆林要塞区司令员。1967年8月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并主持省军区日常工作。1969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副兵团职。1983年3月10日在广州军区总医院逝世,享年69岁。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录自《广东军事人物志》第582页,《樟树党史资料》第101-102页,有增加康海生:(1917-2002),男,汉族,1917年9月14日出生,曾用名康学仕,河南省光山(今属新县)浒湾乡康河村人。1930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6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傅以明:(1908-1978),男,汉族,1908年出生,安徽省六安县丁家集区杨柳乡人。曾参加赤卫队。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5师第224团第1营第2连班长、副排长、排长、连长,红28军交通队队长。1934年2月任红军四路游击师师长。1935年6月被降职调军部手枪团任战士。红军主力长征后,在根据地参加了鄂豫皖地区的三年游击战争。......

傅以明与罗厚福都是红二十八军时期的“游击师”(据战史记载,这种部队一般相当于一个营)师长,但授勋时,傅是按照营团级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而罗则按照师级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罗还因此有“三个一级少将”美称)。这种历史误会实在太多了。樊执中:男,汉族,1914年生,山西省人。1932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西安做兵运工作。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独立师政治部科长,陕甘宁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委员,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区队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2师4旅教导大队大队长,新四军第2师4旅7团参谋长。“皖南事变”后,1941年春任新四军淮南军区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赵俊)。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186师参谋长、副师长。参加了临汾战役和太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康军区昌都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胡立声),西康军区康定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苗逢澍)、政治委员,中共康定地委(现中共甘孜州委)书记,四川省农办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2年离职休养。
录自《新四军人物志》第496页,《新四军辞典》第450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人物志》第725页
张  量:(1914-1998),男,汉族,1914年生,山东省齐河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瑞金红军特科学校山炮科、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军总部炮兵营八十二炮兵班长、红军第3军团独立山炮排排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排长、连长、副营长、营政治教导员、营长,延安炮兵学校大队长。参加了汾离公路伏击战和百团大战等战斗。1942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炮兵团团长,西北军区炮兵团团长、炮兵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参加了定陶、鄄南、鲁西南、跃进大别山、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战役、战斗。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战防炮第31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解放军防坦克歼击炮兵师师长。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炮兵系。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司令部炮兵部副主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顾问。1980年1月任贵州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因病于1998年1月26日在贵阳市逝世,享年84岁。1955年9月被授予炮兵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贺国华:(1912-1980),男,汉族,1912年4月生,江西省莲花县人。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游击队大队长,中共莲花县委书记。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历任新四军第1支队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江南指挥部新6团政治处第一主任。1940年起,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9团政治处主任,第1师2旅6团政治处主任,第5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苏中军区第1军分区江都独立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苏浙军区第3军分区特务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底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第1纵队1旅3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师副参谋长、第3师副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0军60师副师长。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第三野战军第20军60师副师长、第58师副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副师长,华东军区公安第16师副师长、师长,江苏省盐城军分区司令员。因病于1980年3月1日在南京逝世,终年68岁。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聂洪国:(1913-2004),男,汉族,1913年8月出生,原名聂凤贵,湖北省红安县华家河镇人。1929年初参加少年先锋队和纠察队。1929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1军第1师3团2营5连战士,红四方面军第11军第11师33团2营5连党支部书记,第33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30团经理处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第30军90师供给部副部长、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1932年7月至1934年9月,参加了枣阳新集、四川得胜山、南仓坝等战斗。1935年3月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1935年9月,在四川上包座战役中左手被敌人机枪打残,仍然坚持和部队一起行军作战。1936年10月西渡黄河后,参加西路军,历经李元口遭遇战、永昌攻坚战、四十里铺保卫战、永昌保卫战、倪家营子保卫战。1937年3月,西路军西进行动失利后,随部队向新疆转移,多次与追敌激战,于4月底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2月至1941年2月在原苏联驻新疆领事馆工作3年,负责驻新疆部队的供应联络工作。1941年3月从新疆步行到延安,先后担任延安八路军联防政治部总务处生产主任、中原军区第2分区供给部部长。在延安期间,参加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姚书梅:男,汉族,1913年9月生,河北省灵寿县人。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干事、宣传股股长。1940年10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司令员黄克诚的秘书。1941年后任新四军第3师司令部(黄克诚)秘书,新四军第3师直属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3师8旅(旅长张天云、政委李雪三)22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团长王良太)。参加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等战役战斗。1945年10月随第3师挺进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4旅10团政治委员、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9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39军115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三下江南,东北1947年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势作战,辽沈、平津、广西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兵团第39军115师政治部主任,第42军126师副政治委员。1952年12月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126师副政治委员,第124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62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22基地政治委员。1979年4月29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1983年12月离职休养。1955年9月被授予军法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漆先应:(1916-1991),男,汉族,1916年3月出生,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人。1929年立夏节暴动后,在当地参加了少年模范连。1930年参加乡农民自卫队,1931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25军74师当通信员。红25军北上抗日后,1936年任特务营营长。抗日战争开始后,红28军改编成新四军,先后任新四军第4支队7团10连副连长、10连政治指导员。皖南事变后,4支队整编为新四军第2师第4旅,任新四军第2师第4旅10团3营政治教导员。后任新四军苏中军区高邮独立团政治处主任,高邮县政府政工科长。沈仲文:(1920-1993),男,汉族,1920年【1917年】11月生,原名沈枫生,福建省永定县湖山乡里佳村人。1932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193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福建军区、少共国际师、红1军团第2师历任战士、青年干事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漳州战役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15师连政治指导员、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骑兵营政治指导员、第一分区第26团政治教导员、第二分区武工队队长兼政治委员,东北西满第四分区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等战役。1941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学习。1942年又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中央党校二部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张方坤:(1912-1992),男,汉族,1912年2月出生,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参加了南方鄂豫皖地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4支队7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营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2师4旅12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淮南军区路西军分区独立2团政治委员(团长梅竹樵),淮南军区路西军分区独立4团政治委员(魏立成),定远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1943年2月任定远县总队政治委员(总队长艾明山),新四军第2师5旅13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1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浙江军区第五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警备旅副政治委员,二十一军干部部副部长。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干部部副部长、代部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温州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宁波军分区第一政治委员。1992年逝世。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钟学林:(1915-1991),男,汉族,1915年生,江西省瑞金县人。1930年参加农民自卫军,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班长,排长,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15师副营长,营政治教导员,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宣传组织股股长,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教导3旅7团政治处主任,胶东军区16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骑兵营政治委员,6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第1纵队1旅2团政治委员,纵队卫生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后勤部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闽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9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政治部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夫人黎明,儿子钟志民。岳心广:(1917-1991),男,汉族,1917年1月生,四川省南江县燕山乡双庙村人。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南江县保卫局审讯科员、秘书、红四方面军第31军93师连队文书、营部书记。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卫生队书记,团政治处保卫干事、营特派员、团政治处副特派员、太岳军区政治部侦察组长。参加了和顺、黄崖底、神头岭、黄碾村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1946年任东北民主联军警卫团政治处主任,东北护路军政治部组织和干部科长、东北军区护路军党委委员兼护路军干部科长,军委铁道纵队和铁道兵团第4支队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徐青山:(1904-1987),男,汉族,1904年生,曾用名显青,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觅儿徐家楼新屋湾人。出生于农民家庭,8岁帮人放牛,14岁离家当学徒。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7月任红4军10师政治部党委常委。次年11月随部队入川,在四川烟其场、苫草坝等地发动群众,组建独立营,任营长。1933年9月任师政治部党委书记,后任组织科长、师总支书记等职。长征中两次过草地。1936年4月率部与国民党军骑兵团激战7昼夜,守住甘南旧城。抗日战争开始,带一个连到山西榆地、太谷、平定3县,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3个月内,扩建1个独立营、1个特务营,组建3个县总队。1938年到延安总政锄奸训练队学习,分配到八路军第129师骑兵团任特派员。尔后,参加阳明堡奇袭战和粉碎日军“铁壁合围”等重大战斗。解放战争开始,任冀南军区385旅13团政治处主任,后又任冀南军区卫生部主任、五十八军卫生部政治委员。1947年带300多名伤病员南下,组织轻伤病员打土匪,历时1年后,到达河南淮阳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淮阳军分区干部管理部部长、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副政治委员等职。1987年2月病逝于武昌。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录自《红安县志》第715页姜仕安:(1916-1982),男,汉族,1916年2月生,湖北省大悟县黄坡乡姜家坂人。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警卫营战士,红25军75师班长、连政治指导员,红28军手枪团战士、文书。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二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和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7团连长、营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4师11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1949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第21军62师参谋长、第61师副师长,参加了宿北、莱芜、孟良崮、南麻、胶河、益林、淮海、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至1951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绍兴军分区副司令员,1951年3月至1952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绍兴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6月起,历任浙江省公安总队总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温州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预备役第1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乐山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江津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顾问。1982年2月25日逝世。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张升初:男,汉族,1913年出生,江西省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历任红军特务班长、司务长、副连长、连长、粮秣股长、师司令部管理科科长、团供给处主任、师供给部副部长,八路军第120师358旅供给处军需科科长、团供给处处长后兼政治委员,大青山骑兵支队供给部副部长、部长,旅供给部部长,塞北军分区供给部部长后兼政治委员,绥蒙军区供给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后勤部部长,绥远军区后勤部部长后兼绥远军区机关合并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23兵团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后勤部部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9军(23兵团缩编)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9军后勤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山西省军区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山西省粮食厅厅长,山西省财政厅厅长,【山西省政协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