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中贾琏:论“第六感觉” 王德忱 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40:44

 

 

论“第 六 感 觉”

 

(修 改 稿)

 

王 德 忱   著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  黑河市

 

邮箱:hlheihedechen@163.com

 

 

 

     目      录

 

引言:“第六感觉”问题

一、神秘的“第六感觉”之说
二、“五官”-“感觉器官”的哲学定义
三、难以言喻的“第六感官”何处存在四、“第六感觉”有关概念及其相关实质内含五、人类与动物感官系统信息传导示图六、人类“第六感官”的感知功能及其感知规律七、人类“第六感觉”的“心”“物”感应八、“第六感觉”与人类自身修养和智慧开发结论:“第六感觉”存在 

 

 引言:“第六感觉”问题

 

如今出现一个为绝大多数人还不怎么知晓的、较为新奇的、但在一些人中可为神乎其神的词语:“第六感觉”,也称“第六感官”,亦称“直觉”或“第六感”。就是说“第六感觉”、“第六感官”、“直觉”、“第六感”这几个名词是同一个意思。有个别人自信自己聪明判断什么准确,便得意地说:“我有第六感”或“凭我的直觉”等。然而现在“第六感觉”等是什么还含混朦胧,现实一些相关资料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令人迷惘实不可及,高深义不可测!……

这是二十世纪初以来,有关学者提出的人类存在“第六感觉”的奇妙难题。人类特殊的人存在的灵感,动物没有。从而便需要探索人类(或也含动物)是否存在一个生理上的实体感官,它所负载的感知功能具有更深层作用,发挥神奇的智慧潜力。于是也就关系到人类哲学“认识论”一个新的高层次理论问题。

难道“第六感觉”真是只有人类存在不可破解的神秘么?

 

一、神秘的“第六感觉”之说

 

学术所谓之“说”,即是一个学说,一种观念,对这个“第六感觉”问题必须具有真实的客观依据及其本质的系统科学理论阐述,才能形成哲学观念的学说建树。

本来,感官:感觉器官。一般表象来说众所周知,人类和动物均有五官:眼、耳、鼻、舌、身。人们自然的在意或不在意的便认为:眼,视觉器官;耳,听觉器官;鼻,嗅觉器官;舌,味觉器官;身,触觉器官。于是乎,五官之体,毋庸质疑;五官之觉,是为常识。而意外神奇的“第六感觉”何来,“第六感官”何许!

《新语词大词典》有“第六感官”条“见'第六感觉’条”解释:“又称第六感官。指人类具有的一种神秘、恍惚,但确实能负载客观事物和深层感情等外部信息的感觉功能。包括艺术感觉、审美感觉,第一印象的直觉,梦境中的信息感觉等,其感知的内容在细节方面比眼耳鼻舌身的五种感觉和大脑思维所感知的内容,更具有模糊性,但其总体印象往往更精确。”又说:“第六感觉虽不属于五官五感,却与五官五感息息相关。” ——这是对“第六感觉”的基本解释。

被誉为一本“铸造富豪”的奇书《自我创富学》介绍了美国希尔博士在1937年对这方面问题启蒙性的论述:“第六感(THESIXTH SENSE)是我们与无限智慧沟通的最佳途径……第六感是难以言喻的……它是我们内在心灵修养的成果”。同时该著解释说:“第六感又名直觉(INTUITON),这个字的字根就是'内在导师’(INIVER TEACHBRO)的意思。虽然它是'不可言喻’,但实际上,许多成功人物都有意无意地应用了它,而得到很好的效果。”全书介绍了许多成功者范例,银行大王摩根(J.P.MORGAN)是以强烈的直觉讯息坚持去做成为金融霸主;香港电影巨子邹文怀,以直觉力支持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成就了大业;……等等;更主要的是介绍了美国拿破仑·希尔,他不仅是大商贾、大政治家,并写出了“心理创富学”,其中强调一个论点:“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化愿力为黄金”。——可见“第六感觉”具有无与伦比的智能和神奇至上的功力。

洋洋三百万字的巨著《老板经典》中有一条“直觉型经理人才”的阐述,大意是:真正的“直觉”型人是很罕见的。他们源源不断地提出种种绝妙的新战略,……他们是伟大的综合家,……他们能够走在其同代人的前面,……他们常常成为成功的创业者;但是,他们有时忽视了现实基础的必要性而“突破”遭到惨败,……他们超越时代不被人们理解,……他们不能系统地和有逻辑地解释为什么一个想法必然导致另一观点。……等等。——这里对“第六感觉”称赞之余又指出了相反的一面,可能“惨败”!

以上所言,说法不一,莫终于是,但神奥可见之至。

对于“直觉”有哲学资料解释为:“唯心主义者把直觉理解为内部直观的特殊能力、灵感,仿佛人借助于这种灵感就无须意识的理性活动(逻辑活动)便可以认识真理。如此理解真理的直觉乃是一种奥妙的、神秘的、非理性的认识能力。”又说:“唯心主义者根据意识有时似乎能'突然’解决某些问题而把直觉的概念神秘化了。”同时阐述了唯物主义学说的观点:“直觉带有唯理论的性质,并且是对自然界的一种高级的、理性的、没有被熟情和感觉所蒙蔽的认识。”又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导说:“我们有时侯能敏感地、直觉地臆测到真理的那种认识能力,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即以从前所获得的实际知识为依据的,就是这些知识提供了似乎'突然’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些言论资料出自《简明哲学辞典》中的《直觉》词条,此书是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合编的。原书初版于1939年,几次修订再版,中文译本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据1955年俄文第四版翻译于1958年出版的。该著可以说是解释哲学词汇的经典。以下引用或涉及该著词目的均简称《简·某词条》。就此《简·直觉》对直觉的解释,唯心主义也罢,唯物主义也好,虽然观点是对立的但都存在一个对事物“突然”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个“突然”能力环节的根源及发生作用的实体是什么?……唯心主义的“特殊能力”、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都无法解释清楚。这里对“直觉”的解释与“第六感觉”的神秘说法是否能印证“第六感觉”就是“直觉”呢?——应该说有些关联但不能说完全相同。

有关“直觉”问题的不同观念由来已久,不同的解释是哲学世界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重要论争。而“第六感觉”的说法大大的晚于“直觉”的观念,只是现在“第六感觉”的论题内容更神秘了,特殊的人,智能超群。尤其是还有“第六感官”,既然是“五官”之外的“第六个”,它就应该是个什么实在肌体吧,而“直觉”是“意识”,一定不是“感官”。

即神乎是也,“第六感觉”或是“第六感官”等等,总之我们已经知所端倪,概括为如下似疑问题:

1、“第六感觉”、“第六感官”、“直觉”或简称“第六感”即为“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之外的“第六个”感觉器官,但是感官可以感觉但感官不就是感觉;

2、难以说明“实体”,恍惚、神秘,指人类特殊具有的能负载客观事物和深层感情等外部信息的感觉功能,应不应该说动物就一定不存在这一特殊感觉功能;

3、沟通无限智慧的途径,心灵高深漠测的一种感悟,体现出特殊的聪明与异常的灵感,只有个别人才具有的智能;

4、感知细节比五官感觉和大脑思维的内容更具有模糊性,但总体印象往往更精确;

5、能够超常的提出新战略,具有“许多成功”的巨大“效果”,但亦有“遭到惨败”的可能,尤其这些“直觉”是某种特殊能力还是某种认识能力的观点是对立。

仅此而言,“第六感觉”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了。探究、认识“第六感觉”,从自在于客观事物之内到掌握于人类认识之中,将会使人类智慧产生能动的飞跃,促使人类社会更加快速发展。因而,对“第六感觉”的研究不仅是如今社会一项重要的哲学课题;而且对其科学的解析使其产生能动的作用是人类自我认识自我、自我掌握自我、自我发展自我的重大里程碑!

“第六感觉”有无,非须臆断,但是不能“不可言喻”。如“神”,说信则有之,若不信则无之,这不是科学!“第六感官”还是“第六感觉”?两者是等同的吗?就说“鼻”是嗅觉感官,“味”是其感官感触对象的神经“感觉”实体,无论如何器官“鼻”与“味”的“感觉”或“味”的“感觉”与器官“鼻”不能同一而是!客观事实说明感官不就是感觉,有感官才能有可能感觉,我们认为“第六感觉”(如同味觉)产生于“第六感官”(如同鼻)。那么,“第六感觉”绝对不是“第六感官”,只有存在“第六感官”才能产生“第六感觉”。

因而,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清楚如下客观事实:

第一、“第六感觉”与“第六感官”的关系:其是否存在客观实体“第六感官”,自然属性是否与五官似同;从而“第六感觉”才可能存在,否则真的“不可言喻”了。就成为人类自身也不知自身的“神秘”?

第二、“第六感觉”是否为人类所独有,又是个别人的特殊智力表现,平常人怎样;一般动物(特殊低能动物除外)确实不具有“第六感觉”吗?因而应明确人类(人或人)、一般动物与“第六感觉”关联与区别。

第三、“第六感觉”若确实存在,那么就要认识它的功能状态及其体现规律,从而人类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这一功能进行无限智慧的开发,创造更辉煌业绩!

但是,我们怀疑“第六感觉”又称“第六感官”及又是“直觉”含混不清的说法。所以,首先要确析动物体“五官”——感官与感觉的实质关系。

 

二、“五官”-“感觉器官”的哲学定义

 

为人们所熟知的“五官”:眼、耳、鼻、舌、身,也就是人类和动物肉体部位: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些动物体的组织器件一般简单的就被认为是感觉器官。那么,有眼睛就一定能看到看清东西吗?有耳朵就一定能听见听懂声音吗?鼻子、舌头也有分辨不出好坏味道的时候,昏谜的人怎么被触动也没有反应;——感觉器官的“感觉”呢?所以说,肉体的器官实物不等同于灵性的器官功能,这就需要解释“感觉器官”实质是什么。

我们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方法(从事物的概念判析)和现代科学认识论的方法(对规律的理论解析),首先对即实“五官”进行哲学意义的探究,明确其客观的实在形态和自然属性。因为,只有科学本质地认识判解“五官”的实在形态和自然属性等等,才能类比推断“第六感官”是否存在。这里特别提示请注意:人们从来对“五官”的表象理解是一般的认识体现,而本文给出对其内含的哲学解析是概念的本质论定。也就是对实体的“器官”与实质的“感官”——“感觉器官”概念界定确切含义。

于是,我们必须对“五官”进行实质科学意义的判解,确定其哲学范畴的概念含义。其实,“五官”之首应为“身”;再之“眼、耳、鼻、舌”。为什么呢?——“身”为五官总体,“眼、耳、鼻、舌”为身体的附生器件。那么,我们最先研究“身”!

谁都知道,身即身体;但是,具有触觉感知功能的器官“身”不等同于身体。身体:人或动物生理组织的整体。就身体而言其不一定完全具备感觉功能,例如:毛发、指甲,或失去知觉的部分肉体。从哲学意义上严格地说:身——负载具有接受并传导外部触感信息功能的神经载体,为触觉器官。其主要特征为:外部实有物状直接触击肉体而使其所负载神经产生的感知,如:冷热、疼痛、困乏……所以说,喂之触觉器官的“身”这一概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肉体),又是触觉感知的载体(神经),因而“身”是这种感觉器官意识表现的符号。对于失去感觉神经的肉体当然还是身体,但已不是感觉器官符号“身”所含纳的实体。喂之“身”是触觉器官生命肉体及其负载相关感觉神经两者缺一不可!肉体负载神经二而合一才是活生的灵感器官。这一感官是以实物(固体、液体、气体等)接触发生感知作用的,因此定名为:“实体感官”。

“眼、耳、鼻、舌”首先是“身”的组成部分,同样为“实体感官”;但是,为身体所派生另有特殊负载独特的神经功能而成为不同的感觉器官;这四种感觉器官虽然功能不同,但其特征是相同的。就“眼”而论,同“身”一样“眼”一般认为就是视觉器官;但不然,眼睛也有瞎眼,或者闭上眼睛的时候。眼睛是身体的组成部分,是“身”感官的同体,同样具有触觉功能。而另为一种器官的“眼”是为身体所派生的虚在实体,当负载自独特视觉神经功能时才是一种独特感官。哲学定义为:眼——身体所派生并负载具有接受与传导外部物状信息功能的神经载体,为视觉器官。据此定义:耳——身体所派生并负载具有接受与传导外部声响信息功能的神经载体,为听觉器官;鼻——身体所派生并负载具有接受与传导外部气味信息功能的神经载体,为嗅觉器官;舌——身体所派生并负载具有接受与传导外部品味信息功能的神经载体,为味觉器官。这四种感觉器官就其实体是身体的组成部分,均为“身”的触觉感官同体,但作为独特感官存在则为虚在实体,因各自在负载了各自独特的感觉神经功能时才成为相应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是各感觉器官的哲学符号。同时这四种感官感觉对象均为实在物间接传导的信息,也就是看的、听的、嗅的、品的因素被感觉的是实物,而感觉的是实物传导的信息。比方说:那里放着一个苹果,当你向那里看时就感觉到了苹果的存在,但苹果并没有进到你的眼睛里;当你吃这个苹果时通过舌头品出是甜的或是酸的,苹果是物体而甜或酸不是物体。因此这四种感官定为:“虚体感官”。

“身”及其所派生的“眼、耳、鼻、舌”五官,首先它们是客观存在实体,然后是负载相关的感觉神经从而具备感觉功能,它们的表象虽然形态各异但是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和作为感觉器官的自然属性是一致的:

1、客观存在的独特器官实体;

2、负载特定的感觉神经系统;

3、具有各自的感觉功能;

4、接受并传导感觉信息。

在明确认识五官客观实体状态、感知功能的自然属性之后,我们就要进入本文的正题,关于“第六感觉”探究。我们已经论述过了,有感官才能有感觉,两者不能是等同的。比如说,具有正常生理的“眼”,才能视觉到物体;否则,“眼”瞎了,那就有眼无珠了,没了视觉。所以,即可断言:如有“第六感觉”之说就必先有“第六感官”存在,“第六感觉”来源于“第六感官”,后一个必是器官实体,前一个则是器官的传导信息。这就应当说“第六感觉”、“第六感官”、“直觉”、“第六感”,它们的概念是同义就不确切了。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明晰这几个名词的实质内涵,明确各自的真正定义与表述的实在对象才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难以言喻的“第六感官”何处存在

 

“第六感官”到底在那里!……百般求索,只好想到了身体还有个重要器官:脑。词典解释,脑:“人体中管全身知觉、运动和思维、记忆等活动的器官,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高等动物的脑只有管全身感觉、运动的作用”。从而可知,“第六感官”即与“脑”有着密切关联;前文“第六感觉”的解释“心灵感悟”等等,也就是与脑的知觉、思维活动有关。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先把动物的脑搁在一边,单独探析人类“脑”的问题。在此,改变一下词典对人类脑功能解释词条“知觉、运动和思维、记忆”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序:“知觉——记忆;思维——运动”。似乎这个变动无所谓,其实,这个变动至关重要。因为“知觉——记忆”是基础领域脑神经的初级功能,“思维——运动”是更高领域脑神经意识及其动态的结果体现。事实证明还存在不通过思维支配运动的脑神经意识——“直觉”。这些事态均是通过“脑”负载的神经系统完成的,前者是由“五官”感知的信息传导给大脑而被大脑的神经系统积存起来,后者是运用大脑已存在的信息进行意念活动并支配行为。但是,脑不是感觉器官,因为就它本体而言它无法接受外部信息以及感知什么,亦无法向何处传导信息。于是,“第六感官”确实恍惚而神秘了!也许前人或他人对“第六感觉”的“不可言喻”可能就在于此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明确了脑是负载五观感觉和记忆、思维(直觉)和运动的神经系统。那么,我们从对人类“脑”的功能新排序“知觉——记忆”、“思维(直觉)——运动”进行深入审视分析,多角度探察,用排除法,如果存在“第六感官”其必在五官知觉和记忆之后、思维(直觉)和运动之前。也就是“第六感官”一定与“知觉——记忆”、“思维(直觉)——运动”密切相关联。“知觉”直接就跳跃到“思维(直觉)”,两者之间似乎有一道鸿沟,真的这里神秘,是否在此有一个未知的神经体系。比如,我们生产出粮食要做成食物,可是“粮食——食物”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链”那就是必须加工成米了面了什么的。类似推断,“知觉”——“思维(直觉)”之间不可不存在一个“链接”实体,知觉之后如何什么然后才能思维(直觉)。因此,“第六感官”应从五官知觉与逻辑思维的链接环节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

还说脑,我们说的“脑”是包括大脑、小脑及大脑皮质等相关联的神经机体,具有接受五官传导信息感觉的神经功能,而且实有积存信息(记忆)的神经功能;——也就是脑神经首先能感觉五官传导的信息(知觉)并能积存信息(记忆)其内的基本功能。所以,脑神经不仅具有知觉功能还是所有感觉信息的存储器官。为了简便或者认识更准确将其积存的所有信息总合称为:“脑神经信息群”,其中包含“身及眼、耳、鼻、舌”感知的“神经信息子群”,每个神经信息子群又包含无数个类别子子群……无穷无尽,……组成信息群的是单个“神经信息因子”。生命体的五官是连续不断的接受并传导外部信息,先积存的脑神经信息群接受后传入信息的作用,并且触动积存的信息群、信息因子之间互相作用,便产生了脑神经内部已积存的信息新的感知——“再感知”,进行“察觉”并组成新的立即需要的什么信息——即用信息,将其逆向向外部传导支配直接运动和思维运动。这一环节是五官感觉信息(知觉——记忆)向认识过程及行为(思维、直觉——运动)传导信息的必经途径。脑神经及其积存的感觉信息对于脑神经来说是一个具有负载再感知功能的器官,因而此处环节即“第六感官”所在!——“第六感官”!我们确认在这里存在“第六感官”。

“第六感官”:感觉——思维(直觉),两者交合的环节,脑神经及其积存的五官感知信息具有再感知功能的实体(肉体)。脑神经是负载感知信息的物理实体,感知信息(知觉)是物象神经实体;两者为客观形成了一个负载再感知神经功能的感官实体:“第六感官”。应更明确指出感觉的内容是物象“神经实体”,因为感觉是物象的神经符号,不是精神体现。感觉的再感觉才能形成意念,才是精神活动的范畴。《简·巴甫洛夫》有关脑神经论述阐明:“人除了有第一信号系统(对外部世界直接影响的反应)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言语。巴甫洛夫的第二信号系统学说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学说揭明了人类所特有的思维的生理基础,在人类思维的发展中,语言、言语、概念的运用起着巨大的作用。”这里“第一信号系统”很明确,就是我们现在指的五官感觉信息;而负载“第二信号系统”的是脑的哪一部分肉体便未曾所云。巴甫洛夫是伟大的科学家,其对“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高级神经活动”及“思维的生理基础”直接就与外在的“语言等等”联系不能不说很牵强。我们强调指出,只有脑积存的信息“再感觉”之后的信息才能支配思维、直觉及言语、动作等等。所以我们认为“感觉”、“再感觉”、“思维(直觉)”客观存在认识过程的分界区域。“第二信号系统”等应该是我们现在论证的脑神经再感知功能的察觉信息系统的体现,即“第六感觉”的基础。负载“第二信号系统”等的脑某个存在肉体,至少说这应该是“第六感官”部分。另外,我们不能肯定地猜测也可能还存在与脑有相关联的其它某些机体构成脑“再感知”的体系,如再感知信息支配思维、直觉及运动的神经载体。这些联系在一起组成完整的具有再感觉功能的器观实体(肉体)就是“第六感官”。

“第六感官”与“五官”具有相同的自然属性:

1、人类储存信息具有再感功能的脑等某一器官实体;

2、负载再感知神经系统;

3、具有与正常五官完全不同的察觉再感信息的独特功能;

4、接受外部信息作用感察积存的即用信息反而将其逆向向外部传导信息支配思维(直觉)及运动。

为了有利与五官排序,我们把这一感觉器官称为“意”,为“察觉器官”。因为“意”:意念、意识、意思等组词含义与以上表述的“信息群”等等意境相一致;又“察觉”:是发觉、看出来,信息群被外部信息作用而觉察发现并传导即用信息的过程。但是,究竟脑等哪一部位实体(肉体)是负载再感神经系统的,这有待于相关专家去发现,我们只能暂时认定身体所派生(脑等某一肉体)积存信息群并负载具有再感功能逆向向外部传导支配思维(直觉)及运动信息功能的神经载体,为“第六感官”,并称谓“意”——“察觉器官”。因为它是在身体之内的肉体负载并逆向传导再感神经体系的,所以将此感官定为:“隐体感官”。

现在可以说,人类存在“第六感官”,其再感信息就是“第六感觉”。为了简便,也为了与“五官感觉”功能表述协调,我们将“第六感觉”功能称谓“察觉”。

人类体六官:身、眼、耳、鼻、舌、意;功能为: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察觉。

那么,再说动物,是否也存在“第六感官”呢?

动物,或者说一般动物,身及眼、耳、鼻、舌“五官”的存在是勿庸质疑的,其客观形态和自然属性与人类是相同的,这一点不须赘言。动物同样有“脑”,而其“感觉——运动”之间也必然存在一个“链接”环节。否则,感觉了什么就能运动么?反之,运动靠什么支配?——那就是中间链接“再感知”的作用,也就是脑神经及其积存的感觉信息当再感知时新的信息具有判断能力才支配运动。以事例说明:母猪生产仔猪,当最初喂奶时母猪发出一种独特的“哼哼”声音,仔猪感觉到了这种声音就是吃奶;以后母猪再发出这种“哼哼”的声音时,仔猪一听到便撒着欢儿往母猪身边跑,抢着来吃奶。这就是再感知的结果。《简·思维》指出“巴甫洛夫还证明了高等动物,狗也在内,都具有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就是说,它们能够分辨和联结个别的刺激”。又说这证明了恩格斯的一个著名原理:“我们和动物都共同具有一切悟性活动”。因而,不难言喻动物也存在再感知的感觉器官——“第六感官”。所以说现在词典解释“高等动物的脑只有管全身感觉、运动的作用”是不确切的,动物的“脑”也有“记忆”和“判断”的神经系统,具备将感知的信息储存和利用储存信息的功能。

所以,“第六感官”不只是人类所独有的特殊功能,动物也同样有类似的一般功能,其存在的客观实体和自然属性是一致的。明确了动物存在“第六感官”,自然就存在“第六感觉”了。人类和动物亦同样存在“第六感觉”。

但是,人类与动物“第六感官”及“第六感觉”当然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人类“第六感觉”的功能产生一般的直觉运动和高级的理性运动,动物的“第六感觉”只能产生简单的判断识别和本能的直觉运动。人类的理性运动是“思维”智慧的文明体现。

近几年对“第六感觉”的关注资料多了起来,什么某种具体的“器官”是“第六感”,还有专家研究结果等等。但是,各自指出不同的“器官”为“第六感”,怎么可能有如此多的“第六感”?有的人还提出“第七感觉”甚至可能有“第八感”、“第九感”……

〖1〗有资料说,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大脑额前叶的某一部位可预知某些危险情境的信息,即人脑“第六感”。很多的信息只能是处于非意识状态,储存在大脑的某个部位。当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信息会“莫名”地呈现,但之前只是完成了一个对此信息的存储过程,一直处于“潜在状态”。

〖2〗有的学者认定人类的认知系统中有着独特的感觉外激素的器官,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位于开口口腔顶壁,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这个“器官”叫犁鼻器,为“第六感”。爬行类动物如蜥蜴和蛇的犁鼻器最发达,通过嗅觉可判断其所处的环境条件。但人类的犁鼻器是高度退化的。

〖3〗有些人对“第六感”的存在深信不疑,根据这个感觉的特征提出是否把它叫做“类嗅觉”或“情觉”——直接影响人们感情、情绪的感觉,国外目前通常叫法是“费洛蒙感觉”。犁鼻器就是专门用于探测费洛蒙感知的。

〖4〗还有人说,人体的“第六感觉”是指人们对内脏器官的感觉,由于机体内部进行的各种代谢活动,使内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例如,人们对饥饿、口渴等的感觉,是通过“第六感觉”而感知的,也称“机体觉”或“机体模糊知觉”。

〖5〗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是一些人认为存在的能力,可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其判断与之前大脑积存的信息无关。

〖6〗“超感官”是指现今科学还不熟悉的讯息,人的意念力或精神感应具有神通的能力,是人类五官感觉反应给大脑某个位置细胞或器官所体现出来的心里感觉。

……

我们已经明确了“第六感觉”的提出是指能负载客观事物和深层感情信息、心灵的一种感悟、沟通智慧的途径、能够发挥潜在的愿力,是“直觉”呈现的行为。所以我们认为:

〖1〗“人类大脑额的某一部位”是脑的机体组成部分,“很多信息之前只能是处于'潜在状态’存储在脑的某个部位”,“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信息会莫名其妙地呈现”——这不就是脑积存的信息再感觉么!证明了我们讨论的脑等积存信息群并负载具有再感功能逆向向外部传导支配思维(直觉)及运动信息是符合科学的。

〖2〗如果犁鼻器为“第六感”,那么“爬行类动物如蜥蜴和蛇的犁鼻器最发达”,这不就是说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将“鼻”的功能转移到了通过“犁鼻器”的“嗅觉可判断其所处的环境条件”,仍是“嗅觉”功能。恰好相反,人类的犁鼻器高度退化了,人类没有“第六感觉”了!

〖3〗“第六感”叫“类嗅觉”或“情觉”,是“费洛蒙感觉”。犁鼻器是探测费洛蒙感知的,是通过气味嗅觉判断所处的环境,就应该说是“嗅觉器官”。

〖4〗如果人体的“第六感觉”是内脏器官的“机体觉”,而内脏器官是身体的部分组织,应该是触觉信息的传导。它的饥饱仍然是外界物状实体的触动作用,吃够了食物就感觉饱了,食物被消化完了感觉饿了。

〖5〗“超感官知觉”如果“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大脑积存的信息无关”,那么“超感官知觉”根据什么判断事情?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么!

〖6〗“超感官”是“人类五官感觉反应给大脑某个位置细胞或器官所体现出来的心里感觉”,这一解释基本与我们的思路相同,“心觉”类似脑等“再感知”的功能。

……

人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个感觉器官功能减退或消失而被机体的另个部位取代,却仍然具有原来器官功能的自然属性,这不能认为就是“第七感”、“第八感”等等。在客观上必须是单独负载神经的实体,感知五官感觉以外的信息,才能认定是一个新的感官。所以确认脑等能负载“再感知”神经系统“意”是“第六感官”,具有“第六感觉”即“察觉”功能并逆向传导支配思维(直觉)及运动信息的实体。

 

四、“第六感觉”有关概念及其相关实质内含

 

“第六感觉”反映的是意念,其必定产生于一个实体感官。比如:身,其不过是一种实体,它负载了相应感觉神经才成为感觉器官,经外部实物触动才能产生感觉,形成一种信息。所以“第六感官”亦是某种实体,意:即脑神经及其积存的五官感知的信息群,同时这个实体具有接受外部信息并负载再感觉神经系统的功能。当它被外部信息作用时才觉察产生再感知的意念而逆向向外部传导即用信息。也就是“身”触觉器官似同于“意”察觉器官(第六感官),触觉的感知似同于察觉的意念(第六感觉)。因为触觉感知过程是外部信息作用过程,那么察觉意念(第六感觉)也是再感知信息发生作用的结果;所以“第六感觉”(察觉)包含了再感信息意念的直接作用(直觉)和理性活动(思维),因而明确了“第六感官”与“第六感觉”的区别。“直觉”只是“第六感觉”部分直接支配运动的信息。“第六感”为“第六感觉”的简称。

于是,我们正式阐明“第六感觉”等相关概念的定义及有关实质内含,使之明确而清晰,统一认识。

“第六感官”:察觉器官,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脑等相关肉体组织),简称为“意”,与其它“五官”自然属性是相同的,具有负载再感知神经系统进行“察觉”信息的功能。

意:“第六感官”的同义简称。

察觉器官:身体所派生脑等相关机体组织负载具有接受外部信息作用而再感知储存信息的察觉功能并逆向向外部传导即用信息的神经载体。

“第六感觉”:察觉,接受外部信息作用而再感知储存信息,组成新的即用信息和意念,支配直觉直接运动和思维理性运动。

直觉:“第六感觉”的部分信息,直接支配运动。

第六感:“第六感觉”的简称。

与五官感觉有关发生作用的“外部信息”有两种情形:一种确实是身体以外的物体或某种存在的事态实体,比如刺激肉体的什么东西、看见什么物体、听见什么声响、嗅到什么气味、偿到什么滋味,等等;另一种是自身存在内部生理组织间的作用,比如饿了、感冒发烧、肌肉抽搐、血液循环、疲劳困倦、跑步心跳、站立平衡,等等。这两种情况所传导的信息均称为外部信息,因为感官体内部生理组织某些情态的作用相对被作用体“身”是外部事态实体。

作用“第六感官”的“外部信息”是相对的:一为五官新感知传导的信息,也就是新感知的信息相对已积存的信息是外部信息;二为脑神经已积存内部信息的互相作用,即积存的某一信息激活另一些因果关系的信息对再感知发生作用,激活发生作用的已存信息相对被作用的再感信息也是外部信息。如此理解,或者说就这样规定下来,是为了清晰“再感信息”的表述。

在此,还须阐明一个重要问题,人类和动物同样具有“第六感官”及“第六感觉”,但是两者却因为进化的结果发生了极大的区别。动物是表象感知后,再经同样的表象作用才能再感知,从而决定其运动。比如,狗,你给它骨头吃了它感知到了好吃,以后它再看到骨头样的东西它就要吃,可你跟它说“骨头”它却不知何物。人类早已脱离了远古的动物时代,自然的表象已被文明的概念所代替,所以人类以概念为感知主体。当然,也不否定表象感知是为基础,但脑神经积存的主要信息是概念;“第六感觉”,人类是以概念感知意识实现的。如,幼儿叫他看到苹果,叫他吃苹果他知道好吃,过后他看见苹果这种东西就知道是苹果并且知道好吃;再以后你再问他要不要“苹果”,他不用见其实物他便说“要”或“不要”。动物的表象感知只知道具体什么东西是什么东西,至于“光荣”、“耻辱”它们无论如何也不知是什么,而人类对其“荣辱”可是为要紧的。这就是人类感官概念感知的重要标志。人类或动物“第六感觉”都已经存在判断的能力,也就是再感知的同时具有判断的意识,从而决定即用信息的支配作用。

我们不能认同《新词语大词典》对“第六感觉”又称“第六感官”及“指人类具有”的解释,也不能认同《自我创富学》中“第六感又名直觉”的含混说法。通过我们客观事实的分析论证已经否定了这些“概念”不科学、不确切、不明了的表述。

 

五、人类与动物感官系统信息传导示图

 

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分别将人类和动物感官感觉系统信息传

导的规律程序以图示展现出来,其道理更能深入浅出。

 

 

这个“人类感官信息传导程序示图”给出是经过对人类感知、思维运动等深入分析和对其信息传导规律实践充分认识的结果。一看便很明确,图的程序分三部分:前一部分“感觉”是以概念信息传导实现的,“身”直接将触觉感知向脑神经传导触觉概念信息,身体所派生的“眼、耳、鼻、舌”感觉向脑神经传导相应的概念信息,形成“感觉”积存的信息群;中间部分三圆处表示感觉、察觉、思维及直觉的三个环节的链接关系,核心是“察觉”以察觉器官“意”经再感知“察觉”形成即用信息;后一部分由“察觉”形成两路“指令信息”并向外传导,一是“直觉”直接支配一般运动,二是“思维”理性支配高级运动(结果)。“运动(结果)”即时反映新的感知便判断是什么或怎么样,通过“思维信息”再反馈给身及眼、耳、鼻、舌器官再行新的感知,并由察觉器官再行察觉当下如何施行运动……,这样循环往复不间断延续而完成某一事项。

 

 

这个“动物感官信息传导程序示图”说明,动物感官是以“表象信息”传导即事物的外部特征为感觉基础,再感知的“直觉信息” 趋使自身实现各种运动结果。“运动(结果)”即时反映新的感知便判断表象是什么,通过“判断信息”再反馈给身及眼、耳、鼻、舌器官再行新的感知,并由察觉器官察觉继续如何“运动”……,这样循环往复连续地完成一种事项。

通过认识“人类感官系统信息传导程序示图”和“动物感官系统信息传导程序示图”及以上论述真确证明了一点,人类和动物“第六感官”不是“不可言喻”的,其就是一种客观实体及其再感知信息的规律。虽然隐含在脑肌体内部但能负载外部信息作用决定再感知功能结果。对于动物,体现判断、运动的实施。对于人类,是爆发智慧行为的直觉反应,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灵感。

 

六、人类“第六感官”的感知功能及其感知规律

 

首先,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从理论上理解动物“第六感官”的功能及“第六感觉”的作用,这有助于研究人类与动物“第六感官”根本区别,从而更深入认识到人类“第六感官”的感知功能及其“感知”的重要规律。

从“动物感官系统信息传导程序示图”中看出五官的感觉信息及其传导过程是非常简单明了的,其以表象感觉积存于脑神经,形成一般欲念的基源,是感觉信息群;在外部信息作用下,感觉信息群的相关信息进入再感知过程,形成察觉信息群,察觉并逆向传导即用信息。如图,感觉的圆形与察觉的圆形存在相交合的部分但交合的部分较小,这表明动物感觉与察觉在信息传导上具有连续性;但因为动物的脑神经不很发达,感察物象能力所限,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间疏性。也就是说动物的感觉和察觉的过程存在着交合灵敏的局限性,可也一定程度存在两者的交合作用,就是感觉的之时即行察觉,察觉同时反馈感知。因为察觉逆向外部传导的信息支配运动,运动新感知信息再行察觉,判断施行新的运动。所以说,动物察觉功能已具备“判断”能力,正因为具有这种不同变化判断感知才有支配不同连续运动的可能。比如,一只老鹰在天空上盘旋寻视地面猎物,这是察觉判断的过程。当它发现一只兔子时,这时它脑神经已积存的感觉信息“兔子是好吃的食物”传导给察觉器官判断,决定捕捉这个猎物,逆向外部传导信息,对目标施行其运动——扑捉。可是,兔子发现危险了便进行逃避,老鹰只得根据新的动态目标感知信息察觉判断新的运动攻击方位。

动物的察觉判断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动物“第六感官”察觉本能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动物的“判断”是以表象的形式实现的。表象如何的感知决定了表象如何的察觉,也就决定了表象如何的判断。为什么察觉判断对动物至关重要?——就是察觉判断的意念支配运动!反过来说,如果否定动物存在“察觉器官”即“第六感官”逆向传导的察觉判断信息,那么动物如何去运动?——怎么还能生存呢!

很普遍认为一个非常正确的论点:“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标志。可是,有位世界著名的女动物学家经多少年对一种大猩猩研究观察发现,大猩猩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用其猎取食物。虽然是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这也构成了对“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标志定义的挑战。还有一种鸟为能吃进小块骨头则将大块骨头叼向高高的天空,然后寻找石头板类的地面撒嘴骨头摔下来,随之这鸟落地找摔碎的小块骨头食用。我们观察到老鼠也很聪明,一口闪沿铁锅放在平地上,它爬不上去,但它却能从远处助跑到一定距离起跳一跃正好跳到锅沿上。一些动物经驯化可做精彩的杂技表演,军犬能协助破案,信鸽能从很远处飞回老家,动物(鱼类)的迁徙(回游)本能、构筑巢穴技能、对地震及其它气候变化的敏感反应,等等。动物的情感表现也很能说明问题,比如:母仔之情,雄雌恋情,一个群体的和睦与另一个群体的敌对,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动物“察觉器官”再感信息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动物“第六感觉”具备一定的“智慧”潜能和“情感”关联,几乎有简单的“思维”能力,当然这种简单的“思维”仍在一般判断的能力之中。如果否定动物存在“第六感觉”,那么,动物的这些聪明“智慧”和“情感”又从何而来呢?

人类的感觉虽然也是以物状事态的表象为基础的,但是感觉信息是以概念实现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概念感知是人类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标志。概念是人类“第六感官”即察觉器官感察信息的资料对象,也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又能通过察觉信息和思维意识支配运动,如:前进,后退,等等。从“人类感官系统信息传导程序示图”看出,前半部分概念感知是根本区别而在形式上与动物没什么不同,可是在中间三个圆所表示的内容及其形式关联就与动物性质上完全不同了。感觉区域是脑神经积存的五官感知的信息,察觉区域是再感信息选组(产生意念)的枢纽,思维区域是认识形成精神实现运动的结果。这时,感觉的一些信息即进入察觉区域,察觉的一些信息已经同是思维区域思维的部分运动信息了。后半部分与中间部分紧密相关,察觉的意念“直觉”直接支配一般运动,更主要是“思维”理性支配高级运动。而运动的过程又反应新的感知,这种感知以思维的形态反馈与五官及察觉器官再感知。

五官感觉是积存感觉信息,积存在脑神经感觉区域内的信息群可分为三类:潜在信息、休眠信息、活动信息。活动信息是指正在脑神经中起再感作用的信息群体,在感觉与察觉信息区域之间,供察觉器官感察;休眠信息是指暂时不用但具有较强记忆力的、一时没有在脑神经中起作用的、而随时即可被激活转为活动信息的信息群体;潜在信息是指长久不用的、要么是一时不太重要的、要么是已失去作用的信息群体,但也有可能偶尔在某种信息的作用下被激活成为活动信息。更应该说明的潜在信息中“要么是一时不太重要的”信息,比如你向前看了一眼,视觉中有很多很多事物,可你根据当时的意识需要只注意了一两样或几样事物,别的很多事物信息就潜伏在了你的感觉信息群里。总之,感觉区域是将有活动能力的信息向察觉区域传导可供察觉的信息。

察觉是选组新的信息过程,本区域信息也分为三类:再感信息、辨察信息、即用信息。再感信息是指传导入察觉信息区域“正在”被排察的活动信息;辨察信息是这个区域的关键所在,其将再感信息“分辨选择”判断出可能需用的信息群体或信息因子;即用信息是指经过辨察信息过程判断即可“施用”并逆向外部传导的信息,也就是通过直觉向运动传导指令或通过思维向运动传达指令。这个环节是“第六感觉”的实质体现。但是,即用信息逆向传导后并非赴之消失,或暂留察觉区域或不时反回感觉区域继续积存,察觉信息也是感觉信息积存的信息资源。

思维是反复运用察觉信息的过程,是感知信息的理性活动,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形成精神理念的高级阶段,表现在“智略、信念、决断、方法”等,传导的信息使支配的运动理性化。在这一过程中察觉即用信息的质量是产生精神理念水平的基础。思维是一种精神运动形式,是利用感知信息产生理性的过程。

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运动细节产生新信息反馈给五官再感知和第六感观察觉,这里反馈的是思维信息。因为运动的过程主要是接收思维理念的指令,即使是察觉信息(直觉)支配运动的部分指令也在运动过程中必定经过思索具备了一定的思维特征。

我们在解析感官信息传导程序时对各个环节展现得如此分明,其实,人类脑神经极其敏锐的反映已经使感觉、察觉、思维(直觉)三者几乎是交合进行的,而被支配的运动过程几乎又是三者同时再现的循环。事物对五官感觉是第一位的,察觉形成关键基本意念支配直觉一般运动和思维理性高级运动。按着它们活动顺序性质关系分为:事物对五官的感觉、察觉过程和意念、思维(直觉)和运动。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相对三段分程。但是,就人类认识过程中各环节的紧密联系不可能有哪一段是绝对的起点或绝对的终点。如果将三段分程用公式表示,五官感觉:A、“意”的察觉:B、思维(直觉)及运动:C,即设定某一阶段n存在下列关系式:

…… An(cn-1) Bn Cn(an+1) ……

式中An Bn Cn是某个n点由五官感觉、到“意”察觉、支配思维(直觉)及运动,cn-1是指前一阶段的思维(直觉)及运动反馈给五官新的感觉信息经本阶段Bn“意”察觉感知的思维(直觉)及运动又将产生下阶段五官感觉(an+1)。这就是我们给出的人类认识三段论公式,其实在完成某个事项时三者常常是连续循环往复的,一个关联信息反应不过瞬间而已。

五官感觉所积存的信息群是及其复杂的,每一个感官方面为一系统信息群,如:触觉信息群、视觉信息群、听觉信息群、嗅觉信息群、味觉信息群;而每一个系统信息群中含有很多很多子信息群和信息因子,如:触觉的冷,有风的冷、水的冷、冰的冷……,水的冷又有稍微冷、不很冷、特别冷、……;特别冷相对水的冷是信息因子,水的冷相对触觉的冷是信息因子。脑神经积存的这些信息无限递伸,就象海水一样深不可测,但海水是流动的,海底的水和海上的水都是水;脑神经积存的信息是活动的或可被激活的,在外部信息作用下不管多么深层的活动信息都能即刻被感应成为再感信息接受察觉。因而,人类的五官感觉感知的客观事物以信息的形式积存在脑神经内,各种信息群及信息因子就是各种客观事物信息符号。“察觉器官”再感知功能能够将这些深层客观事物信息符号感知为现实客观事物实体的信息意识,因而察觉即“第六感觉”能够负载客观事物并且通过深层感知(再感知)实现客观事物可逆信息传导。察觉后新产生的信息群(包括被否定的信息组合与即用的信息组合)积存在脑神经之内,为以后提供再感信息。

 

七、人类“第六感觉”的“心”“物”感应

 

关于“心”的含义是人类“第六感觉”认识的重要问题;因为与“灵感”、“理性”、“感悟”、“意念”等等,“内在导师”、“智慧沟通”等等有关。“心”是什么,与“第六感觉”存在什么关系?——《简·脑》指出:“人的心理是脑的最重要部分即大脑的活动的产物,大脑反映客观世界对自己的作用。”`《简·心理学》又说明:“客观世界通过感官作用于人脑,引起人脑的活动。各种不同的反映现实的心理形式,就是人脑活动的结果。”自然科学雄辩的证明脑神经活动就是所谓的心理。其实肉体的心不过是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机体,当脑神经被不同信息作用而引起生理的不同反应,如:急剧跳动、轻松舒畅、堵闷慌乱、等等。伟大的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及其学派创立的关于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证明了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机构。从这些科学结论来说,心理活动就是脑神经感觉至思维的过程。但是,某些学者(唯心主义者)却将“心”脱离了脑神经活动系统,成为某种臆想的符号,随意可以妄假其说。我们认为“心”在这一范围已是一个哲学概念,根据我们的论述“心”不同于心理,其概念定义不包括五官感觉信息和思维理念,因为前者来源于外部物质印象还不能成于“心”,后者已成于“心”以外的精神世界;我们所指的“心”是“第六感官”感觉器官察觉的过程,只是脑神经积存的信息(意)和再感信息察觉过程的意念(包括直觉)。那么明确一些说:“心”是脑神经积存的五官感觉信息及其这些信息再感察觉活动的过程,其具有能力的支配一些意念作用,由此可以高度概括“心”就是意念的欲望总合。也就是说的“愿力”体现于“心”力,又“灵感”、“内在导师”等等是心力的具体体现。这与“第六感觉”的关系很重要,因为察觉的即用信息需要心力作用去实现。

关于“物”是“第六感觉”的基本对象。我们这里所判及的“物”不是简单的物件、事态、现象……。感觉意念中的“物”是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之分的。其相对性就是即时性,如某一时刻我们看见一只美丽的鸟落在一棵清香的树上正在悦耳的鸣叫,留给我们的是视觉(鸟的美丽)、嗅觉(树的清香)、听觉(声的悦耳)这些脑神经感觉信息,但是,随着运动(鸟飞了人走了等等)这些客观实象便永久的消失了,这是相对的“物”;绝对性就是永久性,我们脑神经积存的信息可以永志不忘,鸟的美丽、树的清香、声的悦耳再感功能或时将其物象声形浮现似乎当事者仍身临其境,这就是绝对“物”,精神存在的意念实体,或称再感信息实体。“第六感觉”就是感察这些意念信息实体而赋予即用信息以精神实体,恍惚过去的事情而如今还是真实的存在。

“第六感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相关问题也是必须讨论的一个焦点。《简·唯心主义》说:“在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时,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反,认为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意识”、“绝对观念”、“宇宙精神”的体现,认为只有我们的意识才是真正存在的,而物质世界、存在、自然界只是意识、感觉、表象、概念的产物。”《简·笛卡儿》说:“笛卡儿是二元论者。他断言存在两种实体:具有广延属性的肉体和具有思维属性的灵魂实体。……他深信人类理性的力量,认为必须创造一种新的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用知识、理性来代替盲目的信仰。”而相反,《简·唯物主义》说:“……物质是第一性的,而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简·二元论》指出:“物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观念的东西,因此必须把观念的东西看做是和物质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是从属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前提是正确的,结论也是正确的;但是,有史以来任何一位唯物主义者只是强调物质和意识,却忽略了人类物质转化意识的中间环节的意念实体。唯心主义者绝对化了“结论”(意识),否定意识来源前提“物质”,而神秘化了甚至臆造某些意念,这必然被社会反动势力所利用。我们论证的“第六感觉”是唯物主义,全部认识过程为三段论:物质……感觉;再感功能……察觉;意识……思维(直觉)和运动。物质的感觉是存在什么而有了什么,再感的察觉是有什么而选择了什么,精神运动的思维是由什么导致什么。在这样的认识三段论中,“再感功能……察觉”填补了唯物主义认识过程物质与思维中间环节的神经意念实体,同时也以客观事实否定了唯心主义在这认识过程的中间环节的错误论点。因而创立“第六感觉”论是存在客观基础和理论基础的。现在必须指出,这里的三段论不同于黑格而的“三段式”,《简·三段式》说:“照黑格而的说法,一切发展过程都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正题)被第二个阶段(反题)所否定,第二个阶段又被第三个阶段(合题)所否定。第三个阶段之所以叫做合题(综合),是因为它不仅否弃了前一阶段,而且把前两个发展阶段的某些特点按照新的方式在自身中结合起来。”我们所谓的三段论没有绝对的起点,也没有绝对的终点,是物质运动中的循环往复,任何一段可以认为是起点也可以认为是终点,终点又是新一段运动的起点。

从上所论“第六感觉”从物质感觉到思维中间过程察觉的意念对认识论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一环节反应了很丰富的精神内含。感觉是物象神经体现,比如你第一次看见苹果,在你的脑海里不过是一种物体的影印;当再感觉之后才能产生精神活动,比如你吃了苹果知道了苹果好吃,在你的脑海里有了“苹果好吃”的意念,这是基本的精神基础;再感觉信息(意念)作用就是思维高级精神活动了,比如你想吃水果,察觉信息“苹果好吃”,去买苹果吧。——这就是我们论证的认识三段论。其实任何物质在运动过程中都可以找到三段分程体系。前面提及过:粮食……-米面……食品,往前找:种子……庄稼……粮食,往后找:食品……能量……生存。人们常说:有吃的就能活着,那么这里就隐没了食品发挥作用和这个作用支配生存的能量,这个作用能量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一般的情况下问你:“桃子哪来的?”你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桃树结的。”那么再问你:“桃树哪来的?”你也能回答出:“桃核生的。”两者总合起来才是物质运动三段完整体系:桃核……桃树……桃子。如果以二段式论:桃树……桃子,或:桃核……桃子。前者只承认桃子来源于桃树,就会将桃树绝对化、神秘化;后者认定桃核是生长出桃子的根本,忽略了桃树的转化过程,这样也缺乏一定的说服力。要接出好的桃子不能否认必须有优良种子——桃核;但是,这两者结果和前提相对来说因素比较单纯,而桃树生长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好的种子还要种到适宜的好地方,需要各方面先进管理技术,等等,就相当于“第六感觉”在人类认识过程中对感觉信息感察的情况。这一感察引起的“心”“物”感应直接影响即用信息的质量,因为再感知过程是以“心”之“物”为对象实体的。“心”与“物”外在是对立的,内含是统一的。“心”是以客观物质为本原,这是外在的感知;感觉意念的“物”作为信息久存于“心”,这是印象与内含的属同。客观的物象可以随时消失,而“心”中的“物”可以超越时空。所以,人类积存的知识、智慧是永恒的财富。

“心”积存的感觉信息相对是独立的,随着“心”的信息运动组合使“物”的事态趋于完整。比如,你看见一块猪肉,立即察觉信息反应“猪肉好吃”,于是你产生要吃这块肉的感觉,鼻子又闻到这块肉的臭味,察觉信息反应“臭肉不能吃”,你知道了这块肉不能吃,便产生不吃这块肉的感觉信息。所以说,某一个信息因子只能反映一种事态,再感的是物质个别的现象,因而反映的事物“更具有模糊性”。随着察觉再感信息的运动组合成为最后即用信息,告知明确的结果,所以“总体印象往往更精确”。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物”是人类认识过程中察觉更全面信息的过程。但是,“心”之“物”绝对化就错误了,如某些人认为:“物质的东西不过是感觉的复合;除感觉之外,什么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不能知道在感觉之外是否还存在什么东西”(《简·反映论》)。中国明代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论点。特别是还有个小故事:一天,王守仁与朋友到野外去游玩,朋友指着山岩中的一株花树问王守仁“你讲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像山岩上的这株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们的心有什么相干?”王守仁回答“你没有看到这株花树时,它与你的心同样处于一种寂然不动的状态;而当你看到这株花树时,花树进入了你的视野,花的颜色形状等等便与你的心发生感通,在心头显现。所以说它不在你的心外。”这就是说“人不能知道在感觉之外是否还存在什么东西”,但是人应该知道在感觉之外还存在自己暂时不知道的什么东西。所以人常常想迫切地知道自己还不知到更多的东西,使“心”的力量推动不断的将客观之物转变为意识之“物”。

我们所谓的“察觉”,“第六感觉”是对脑神经积存信息再感知的感察即用信息的活动,也可以说是“心”的感悟,这时以积存的信息为感知的主要对象。人的脑神经积存的信息数量不可估计,各种事态丰富多彩,供某一时刻再感察觉的再感信息是很少的一部分信息因子,相应的活动信息量也是不多的,绝大部分为休眠甚至潜在状态。所以察觉在积存的信息中要找到需要的常常是很难得,有时必须激活休眠信息乃至潜在信息。就象在人海中找人,远处看有个人像他,是不是他呢?——是?不是?或者脑神经积存的信息使你知道苹果能吃,但有的甜、有的酸、还有的涩,当某个新品种苹果上市,你见了想买又不想买。……因为对这样的苹果你还没吃过。察觉信息在这里存在多种可能:这个品种的苹果是甜的?酸的?涩不涩?——积存的信息模糊了。也就是“心”中的“物”与外在的物不能相吻合,再感信息组合不成明确的即用信息买还是不买这样的苹果。“心”似有似无,拿不定主意。因而说“第六感觉”存在“恍惚”的意念状态是不足为奇的,确实如此。

至于“第六感觉”有关“艺术感觉、审美感觉,第一印象直觉,梦境中的信息感觉等”,这些“心”“物”联系也是很好解释的。人对日常所感知的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信息的形式积存在脑神经中,这些积存的信息不是死板的,而是有敏感性的,时时对外界事物具有再感知的功能和欲念。在艺术、审美方面,当一个人看见一幅画,画面是山水风景,而感知的此信息作用使脑神经积存的对各种山山水水察觉对比,判断画是否客观真实,是否夸张,是否具有艺术性;对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山水画能够以自己“心”之“物”区别优劣。第一印象的直觉,非常清楚,比如:经朋友介绍你与一个从未任何了解的生人见面,一见此人言谈举止不凡,你感知了这些信息,由此你可能很佩服他,也可能怀疑他如何如何,是一见如故,还是日久见人心!这是“心”与“物”的矛盾。梦境中的信息是一种自然现象,早有科学的解释。如果从“第六感觉”给予说明,便更能直观一些。睡眠时脑神经积存的活动信息不能完全被抑制而休眠,存在某些信息的活动,甚至未完成感察活动的再感信息仍在感察;同时存在外部信息的不断作用:室温、床面、枕头状况等,自身肌体舒服、酸痛、累乏等,以及睡眠前心情、事态刺激等。又因为睡眠时自身不能对脑神经进行理性的控制,再感功能难能调用相关信息,所以再感信息不完整甚至错乱无序,就出现恍恍忽忽或时有时无、或时明时暗、或古怪离奇的梦境影象,只有组成完整明确的信息组合梦境才清晰如真。以上所论及的“艺术审美”、“第一印象”、“梦境”这些都是“心”积存信息活动的“物”象信息组合直觉的产物,所以具有说不清楚的神秘。

被争论之“奥妙”、“灵感”、“突然解决问题能能力”的“直觉”,好象神乎其神了。其实“直觉”就是一种“心”力,“心”的信息组合“物”象信息的能力。为什么对此深奥不解的争议,就是一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感察和思维混在了一起,意念和精神没分清界限。根据我们认识的三段论,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信息的积存,只是原料的供应;察觉的意念(直觉)是积存信息再感知的即用信息有些直接逆向传导与一般运动,更有些逆向传导与理性活动而支配高级运动。高级运动指: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理论、思想方法、战略战术、社交策略、……等等理性的实践活动。一般运动指:走路、吃饭、肌体动作、交朋结有、毫无顾忌、情绪激动、慌不择路、偶而所想、……等等本能的日常行为。“直觉”是独立感觉器官实体感知的意念,是“心”的信息活动的结果。其产生的即用信息“直觉”直接传导与运动的信息是怎样的情形呢?把这方面“直觉”信息分为三类:本能信息、冲动信息、突变信息。所说“真正的'直觉’型人是很罕见的”是否如此勿加评断,但是我们认为人人日常生活中均存在“直觉”行为,也就是人人首先本能的是“直觉”性质的人。本能信息支配着本能运动,比如:吃饭,你要吃什么(不用认认真真地想了又想而即用信息传出指令)就伸去筷子夹了东西(眼睛看、胳臂和手动作、嘴巴张开完成运动)吃了。冲动信息支配着冲动的运动,比如:激将法的情形、愤恼时不忌后果、过分高兴时得意忘形、……等等。突变信息支配着意外事态和非常信息组合的应急或智能运动。“直觉”中的“突变信息”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和想象力,但其仍是再感信息的机智反应,明显区别于思维的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认识过程。客观事实存在突然发生什么事情急需即刻应对,这方面在军事上常见:战斗正在激烈进行,突然对方攻势发生了变化,指挥员一看根据以往的战斗经验和面前的势态立即作出决定:“通信员,传达我的命令!……”。“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对“直觉”的最好解释。这一结果常常使人意外,有时自己也莫名其妙,是脑神经积存的潜在信息在关键时刻突然被什么信息激活而产生“异想天开”的灵感。假如证明一个数学难题:当你遇到关卡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你会苦苦的思索即察觉信息,忽然某个信息提示使你心窍顿开找到了妙法(即用信息),啊!问题解决了!突变信息的“直觉”力(“心”力)常常是科学研究、事物探索的开门钥匙。

 

八、“第六感觉”与人类自身修养和智慧开发

 

探知“第六感觉”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为了人类更能科学地认识自我的神经潜能、从而有效地控制自我的意念活动、主动地发挥自我的智慧灵感。对于一个人只有清楚自己状况如何,才能摆正在社会中的位置;只有明确自己工作的意义,才能付出不断的努力;只有认准自己非凡的志向,才能一往无前的奋斗到底!这些都需要什么?——需要“第六感觉”提供的信息支持!

尤其这“第六感官”是一种秘密深在人体内的“隐体感官”,它的两方面功能因素一个是“脑神经及其积存的信息”一个是“脑神经再感功能的神经系统”,因而不象外在事物那么容易为人所了解。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能说明这个问题,假如你认识“张三”,“张三”这个名和张三的“长相”印入你的脑中并记住了他,“印入”时是感知,“记住了”就是“脑神经积存的信息”;张三是干什么的?——是卖火柴的,当你家火柴没了,你一下子就从“脑神经积存的信息”中想到了“张三”,这就是脑神经再感功能的作用;——两者的结合就是“第六感官”作用。想到张三卖火柴,就想去他那里买火柴,这个经过及其形成的意念就是“第六感觉”。如果你还认识“王某”、“李某”也是卖火柴的,这时你就要想想到谁那里去买火柴了。这就是说你的信息量增加了,就有利于你的选择了,你就聪明了。所以,更多的积存信息及最大效果利用这些信息无疑是很有利的,因而智慧的“第六感觉”基础就是能动的积存信息和再利用信息。

积存信息就是广泛不断地增加脑神经感知信息量。这是受运动能力对事物再感知的情形决定的,运动过程又产生了新的五官感觉和“意”的察觉,用我们的认识三段论公式表示,即:

…… Cn(bn-1) An Bn(cn+1) ……

式中Cn An Bn是某个n点在思维(直觉)及运动、五官相应感觉、又新察觉,bn-1是指前一阶段“意”察觉指令的信息在思维(直觉)及运动后判断成为概念信息反馈经本阶段An五官感觉、“意”察觉又将产生下一阶段的思维(直觉)及运动(cn+1)。所以我们首先必须积极从事实际事物的活动。取得信息主要的方法就是学习,“知识在积累,聪明在学习”这是前人多么深邃的训导,学习积累了知识(感知积存信息)而使人聪明(再感知的效果)起来了。学习的对象很多: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等等。有关学习的古训、格言等,应该认真领悟。再之是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自然的物质现象,社会的人际关系,不同人的道德气质,未知问题的探索,等等。还有自我意识的思考:推论——由此及彼,想象——举一反三,预测——敢于猜想,等等。当然,积存信息不是只限于某些方法某些事物,更重要的是日常要多进行思考,将积存的信息互相再感知得出某些道理作为信息积存起来,久而久之“第六感官”即脑神经就是一个智慧宝库。

再利用信息就是能动发挥积存信息再感知的作用。这需要勤奋,但是一个人的勤奋如何是受再感信息支配的,勤奋产生新感知的信息反馈对已积存的信息具有更大的激活力。我们还需用认识三段论公式表示,即:

…… Bn(an-1) Cn An(bn+1) ……

式中BnCnAn是某个n点察觉信息、支配思维(直觉)及运动、五官相应感觉,(an-1是指前一阶段五官感觉反馈给“意”察觉的信息经本阶段Cn思维(直觉)及运动形成概念信息反馈给五官感觉又将产生下一阶段“意”察觉(bn+1)。所以,首先进取心是勤奋的动力。积累勤奋的信息一是外界的教育和影响,二是自身的志向和努力。自觉的激发自己使自己积存的信息全力的激活利用起来,多思考,多做事,展现自己的才能。

扩大脑神经积存信息量是为了使自己更具有智慧,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是为了使自己更有作为。智慧体现于作为,作为展现其智慧,而使智慧和作为能够开发出来的是什么呢?——“第六感觉”!因为再感知的过程是沟通任何时段“运动(事物作用的感知)——事物(运动作用的结果)”之间的途径,无限的循环使不断的再感知的再感知促使事物运动向更高级发展。所以说“第六感觉”是“内在导师”是正确的,是沟通无限智慧的途径。其实“第六感官”还存在着一个更重大的现象:信息群体裂变,并产生连锁反应和再感信息异化姻成,这三者是互相关联着的。一个人的脑神经积存的信息总和内包含着无以计数的信息群体,比如说从书上看了多少个故事,跟朋友聊天听到了几个新闻消息,上班做了哪些工作,抽空又推证了一时自己爱好研究的数学难题,等等,每一件事都作为一个整体在脑神经中形成积存的信息群体,日日年年可以说难以数计吧。在外部信息作用下有些积存的信息群体激活被感察,由感察的需要激活的信息群体发生作用于还未被激活的信息群体而被激活……在感察过程中每个被感察信息群体都会被打破,只有可用的信息因子被选用;常常存在某个信息群被感察联系到另一些信息群也被感察,寻找或优选可用信息因子;当所有可用信息因子选定后,进行新的即用信息群体组合,有的可用信息因子可能在组合时被排除,确定最优即用信息群体。——这就是信息群体裂变及其产生连锁反应、异化姻成的一般过程。如果这一过程是在突变信息作用下,那就会产生非常的智能效果。本文开篇提及到《老板经典》关于“直觉型”人才能够“源源不断的提出种种绝妙的新战略”的问题,至于“源源不断”、“种种绝妙”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但是,“突发奇想,智谋超群”的事例古今中外有文献记载的确实不少。而这一奇迹的出现就是突变信息使脑神经积存的信息群体裂变急剧的连锁反应(灵感)察觉异化姻成即用信息群体的结果。这一现象是再感信息的组合,没有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又是在时间短促或者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无法解释令人一一服从。中国红军在长征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可是在进行较重大战役前要开军事会议举手表决,出现了同意和不同意的争论一时难能决定,尤其是在那敌人重重包围之中战机难得。于是毛泽东提议决定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不再召开多人参加的议而难决的军事会议。接着才有“四渡赤水”,走出敌人重重包围,取得了红军长征转折性的伟大胜利。这就是突变信息决定应急“直觉”力成功的体现,以“直觉”的信念成功的事例很多很多。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再感信息群体裂变的规律,就要利用其激发自己的灵感,使姻成的智能创造奇迹。

为什么“直觉”会使人“常常成为成功的创业者。……但是……有时他们的'突破’遭到惨败”?事实上,突变“直觉”是一种经验性信息,成败的概率应各占百分之五十吧。我们有个实际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批多窝仔兔护理,仔兔窝与母兔是隔开的,喂奶时要给打开门,如果定时同时喂奶就好管理了。按此想法定为早晨八点最好,那么对不在八点喂奶的母兔进行时差或饲料控制调整,成功了,同一时间喂奶方便管理。那么,仔猪是否可以定时喂奶呢,设想仔猪与母猪隔开定时喂奶可以防止母猪踩死压死仔猪,提高仔猪的成活率。这样做了,过了三天以后,母猪没奶了,又打针又喂药催奶也无济于事,仔猪全都饿死了。——可见失败得很掺!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多种事物。仔兔定时喂奶之前也不清楚是否可行,经过实践操作达到了预期目的。仔猪定时喂奶却失败了,损失很大。凭“直觉”这个问题“他们不能系统地和有逻辑地解释为什么一个想法必然导致另一观点”,这里就是一种想法:仔兔、仔猪定时喂奶,导致了两个结果:不是全可行的一个观点。仔兔、仔猪定时喂奶问题也算是超常的异想,为突变信息的作用,智能运动不是必能运动,所以对于“直觉”的行为除了应急时刻一般情形还是要慎重些。

实际生活中,“直觉”的意念可以被控制和转化,使之成为理性的行为,一是尽力再感知自己积存的信息也就是多想一想,二是多方面查询资料增加自己的可用信息量,三是接受教训积极探索失败的原因,等等。仔兔、仔猪定时喂奶出现两种结果用直觉就解释不清了,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到底是怎回事呢?经过多方面查找资料才得知:母猪产仔后三天内初乳随吃随有,以后每隔两小时左右喂一次奶,而且是母猪控制释放性喂奶,母猪不释放奶仔猪怎么裹奶也没有,母猪释放奶时某个乳头如果几天不被仔猪裹出奶来这个乳头的奶就被吊上去了。于是根据这些知识采取新的想法在试行中得到了成功:前两、三天母猪与仔猪隔开定时喂奶有利出生仔猪成活;以后必须仔猪与母猪同窝管理。这就是“直觉”失败后转化为理性的范例。冲动的信息所产生的后果更难以预料,基本是失败大于成功,常见的事例很多,比如:仇恨、恼怒、感激等触发的表现,往往更多的是失常的举动。冲动的信息是可以被抑制的,这就要靠自己的知识修养以理智感察利用积存信息,三思而后行;或是能够接受他人的劝导,象“螳螂扑蝉”典故讲的那样。本能信息支配的本能运动也能理性化,就说走路:你需要经过的地方有两个人对面(存在一些距离)交谈,你不能从中间穿过,而是从一个人背后走过体现你有礼貌;几个人站成一圈交谈,你有事要走不能转身就走,而是后退几步表示对他人一种尊重;当你从一条马路上走来,走在左边显得你不懂交通规则,走在中间显得你目中无人,走在右边上显得你拘谨少见世面,只有走在黄金点上(左侧0.618右侧0.382的比例)才显得你幽雅大方。这些简单直感的小事情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知识修养,所以“直觉”行为能够转化成理性体现其高贵的文明。

我们把人类与动物极大不同的能力行为称谓“生理信息”,把人类特异的智慧现象和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个器官机体超常的感觉功能称谓“特质信息”。在前面说过“人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个感觉器官功能减退或消失而被机体的某个部位取代而仍然具有原来器官功能的自然属性,这不能认为就是“第七感”、“第八感”等等”,所以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个超常的感觉器官感觉的对象即是“特质信息”。人类和动物的“第六感觉”均存在着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类特质信息体系,由于这种特质信息的不变性则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进化成为了固定的“生理信息”。动物的迁徙、特殊自然变化的感知、鸟类的筑巢技能等等,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母爱的感觉、平衡的感觉、生殖的感觉等等,尤其是人类的“思维”已超越了感觉意念进化成了高级的精神运动形式。我们根据自然界事实推理:“生理信息”是人类和动物在远古时代对各自特有不变的信息无限重复的感知再感知而使其机体生成了固定的神经信息实体。就象鲇鱼进化成为青蛙,它脱离了水在漫长的运动中生出了四条腿,不需要尾巴了则尾巴脱掉了。一种不变的特有性质再感信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生理现象而且世代遗传。乌鸦喜鹊本能的就会用些小干树枝在树叉上横七竖八的就做成了牢固的窝,多大的风也剐不掉,这是人类也望尘莫及的,恐怕人类也没有能工巧匠会做乌鸦喜鹊的窝?于是特有“生理信息”问题给我们一个重要启迪,不断地开发我们感知再感知的信息可以使我们的某些技能走向极端,勤奋进取释放我们特有的智慧信息能量能使我们事业奇迹的精神永恒。

由此我们认识到“第六感觉”的“特质信息”对人类智慧开发的重要性。人的生活中常常都可能发生特殊的经历、特别的情况、以及对某些事态奇特专能,由此而感知积存的信息为“特质信息”,这种信息对于一个人来说感触非常深刻,激活力强,是“突变信息”的基源。“第六感觉”的“特质信息”是一类非常广泛复杂的信息群体,人的不同性格、一个人意想不到的极端行为、一句话的刺激、一件事的特殊感触、嫉妒心理、非常的特点、理想、意志、独到的见解、等等。仅说非常的特点,——非常聪明和愚顿的特点:有的人对某一生人见一面认识了姓名面孔永志不忘,可一接触到书本对某些问题眼前就浑然了;相反,另有的人对常与自己在一起工作的人或经常与自己见面的人隔几天在马路上人群里碰上了竟然认不出来是谁叫不上名了,可对那些数学或是什么学科的公式、概念定义等等一记就记得牢不可忘。一个人意想不到的极端行为在社会上是经常出现的,先进的事迹、恶劣的行为等等,这些均是某种“特质信息”积存的结果。为什么有的人有奇异的灵感,有超常的智慧?一般来说,正常人的智力都是一样的,然而在生活中却形成三种类型:没有特别经历,处理各种事物智力正常;有特别阅历、奋斗目标,在某些方面表现智力非凡,但在另些方面却不如正常人;疏于社会生活,知识贫乏,平庸无所作为。智力超群的人,一定存在有不如他人的方面。这就是“特质信息”再感知的作用。开发人类“特质信息”资源发挥发挥某人特殊潜能的作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对某些特长人的合理利用,人尽其才;采纳超常见解人的建议,促使先进的社会理念领导社会发展的潮流;利用“特质信息”的观念培养“特质信息”的人才,使有更多超常专能的技术力量为生产建设迅猛发展作出奇迹和贡献。

“第六感觉”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才智能力,就是脑神经积存什么样的信息起决定作用。自觉地积存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信息资料,就能抵制那些低级的、败坏的、沉迷的信息侵入占据脑神经积存信息系统。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避免错觉的、虚假的、偏见的感觉信息进入积存,并要敏感地预防这样的信息作用再感信息察觉产生错误的结果。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提出要“吾日三省吾身”,意在告诫人们要时时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如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说:“我每天从三方面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是否实践了呢?”总之,通过自省是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尤其是抑制那些不良的潜在信息爆发,比如你在喝酒的时候想的都是要做的好事,即使你真的喝醉了之后绝对不去干坏事;你喝酒的时候根本没在意酒后驾车可能肇事,结果喝多了反倒壮着胆子开车不在乎的潜在信息支配了你的行为。不良的潜在信息在一冲动时爆发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恶果。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审查自己,将那些不利于生活、事业的信息从脑神经领域清理出去或抑制其激活,使有用于社会的、激昂向上的信念感发出更巨大的活力。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思想家叫杨朱的人,他创立了“为我”思想的学派。孟子说他“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从物质上“为我”就是唯有自己的利益为重。做这样的人不能不导致损人利己,甚至害人不利己。从行为上“为我”,只把自己懂的那点知识和自己的一点作为看得无以伦比,沾沾自喜,谁都没自己了不起,对他人的优点长处总是不以为然。于是就有“唯我主义”了,以自我为核心,利于自我,保护自我,从于自我。一切都是自己正确,明知自己错了也无理狡辩,用荒谬的借口、理由硬撑自己“理直气壮”,乃至将自己的错误转嫁给别人;唯我是尊,尤其一些领导者常以“干不好我还干不坏”为自己专横的誓言,只维护自己的仕途权利而不顾人民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这样的“为我”留给自己的只能是身败名裂。与杨朱思想对立的是墨子,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体现在“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有能力的就要尽量帮助别人,有财物的就要主动分给他人,有知识的就要积极授教与人。克服“唯我主义”的私欲与狭隘,努力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为别人多做一些好事,多坚持一些正义,才能给自己创造荣誉。

要使自己走在人类发展的先进行列,就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与他人事实存在的关系。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论点是不可取的。我们不探究他的本意如何,就针对这种说法阐述我们的思想原则。“心外”是个广阔实实物物、多多事事、非非理理的天地:1、实实物物。客观存在的实物是非常无限的,就人类的认识而言还有多少不能被感知的秘密,如遥远的宇宙、深邃的海洋……等;而一个人不知的客观的实物就更多了,如没去过的地方那里都有什么、听说某地的风景优美可到底是什么样……等。2、多多事事。一个人有很多的事情是不知道的,如他昨晚去干什么了、今天领导开会是什么内容……等。3、非非理理。老张和老李打仗到底是为什么、自己有把握能办成的事怎么就没办成……等。所以说自己没有感知的信息不等于客观不存在。这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有许多自己不知、不觉、不懂的外界信息。如果不了解客观物质的用途就无欲望索取,如果不觉察有关的事实就不能及时的应对,如果不明确人与人之间的情理就不能处好关系。因而要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了解感知各方面情形所需的信息。冲破自我“心”的封闭,充分调动利用察觉信息资源,使自己在社会群体中施展更大的活动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坚定的信念,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毅力;同时也必须有个正确的方法,开拓一条哪怕多么艰难曲折的道路通向奋斗的目标,才能使宏伟的愿望取得成功!

 

结论 “第六感觉”存在

 

我们论述证明了“第六感官”(我们已称谓“意”:察觉器官)与“五官”同样是客观存在的物象(神经)实体,“第六感觉”(我们已称谓:察觉)是“第六感官”再感功能感察的即用信息形成的意念(直觉、思维)。“直觉”并不神秘,但是“直觉“力在人类突变信息过程中意外激发的意念灵感如果适应了现实特殊情形可能创造惊人的奇迹。我们对“第六感觉”科学探解有助人类认识“意念”的活动规律,加大力度开发其智慧潜能,促使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更文明、更快速度发展。

 

2005年7月24日初稿于黑河

2011年1月 — 3月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