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姿被求婚: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柴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44:45
2010-04-18 06:59

柴胡-原态柴胡-药材柴胡-饮片
别名
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北柴胡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 湖北、陕西等省;南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黑龙江、吉林等省。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药性】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1.表证发热及少阳证。本品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对于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热、风寒表证,皆可使用。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常与防风、生姜等药配伍,如正柴胡饮(《景岳全书》)。若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柴胡多与葛根、羌活、黄芩、石膏等同用,以解表清里,如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可与菊花、薄荷、升麻等辛凉解表药同用。现代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对于外感发热,有较好的解表退热作用。若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本品用之最宜,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常与黄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伤寒论》)。
2.肝郁气滞。本品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常与香附、川芎、白芍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若肝郁血虚,脾失健运,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胁肋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者,常配伍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等,如逍遥散(《和剂局方》)。
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本品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可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常与黄芩、常山、草果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2.《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
3.《本草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柴胡根含α-菠菜甾醇、春福寿草醇及柴胡皂苷a、c、d,另含挥发油等。狭叶柴胡根含柴胡皂苷a、c、d,挥发油、柴胡醇、春福寿草醇、α-菠菜甾醇等。
2.药理作用:柴胡具有镇静、安定、 镇痛、解热、镇咳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柴胡及其有效成分柴胡皂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促进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等有关。柴胡皂苷又有降低血浆胆固醇作用。柴胡有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降转氨酶、兴奋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抑制胰蛋白酶等作用。柴胡煎剂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此外,柴胡还有抗感冒病毒、增加蛋白质生物合成、抗肿瘤、抗辐肘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3.临床研究:①以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阳不振、痰气痹阻型118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基本方:柴胡20g,桂枝20g,黄芩15g,红参15g,白芍20g,生姜10g,甘草10g,半夏15g,大枣8枚,水煎日1剂,早晚二次温服(黑龙江中医药,1998,(2):14)。②大柴胡汤治疗无症状性高脂血症有效。基本方:柴胡12g,黄芩9g,芍药9g,半夏9g,枳实9g,大黄6g,生姜15g,大枣4枚,日1剂,加水500ml,煎至300ml,分2次服(国医论坛,2001,16(1):11)。③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g,半夏15g,黄芩10g,党参15g,生姜10g,大枣4枚,甘草6g,泽泻10g,钩藤1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效果良好(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6):45)。④柴胡12g,黄芩10,白芍10g,蝉蜕10g,杏仁10g,甘草6g,用自来水300~400ml,浸泡30min,急煎10min,取汁100ml,复煎取100ml,混匀,傍晚1次顿服,总疗程7天,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的咳嗽12例,效果良好(甘肃中医,2001,14(4):8)。此外,柴胡还可用治功能性水肿、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乙醇性脂肪肝、急性和慢性胆囊炎、胰腺炎、癫痫、慢性疲劳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经期哮喘、扁平疣、寻常疣、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链霉素副反应、晚期癌症发热等多种病症。
附注:同属植物尚有多种都可入药,如银州柴胡B.yinchowense Shan et Y.Li;兴安柴胡B.sibiricum Vest;竹叶柴胡B.marginatum Wall.ex DC.等。而大叶柴胡Bupleurum longiradiatum Turcz.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 热邪气,推陈致新。
2.《别录》:除伤寒 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3.《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肓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 ,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
4.《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
5.《四声本草》:主痰满、胸胁中痞。
6.《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 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
7.《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
8.《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
9.《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 、调经用根。
10.《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错、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凋,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11.《本草衍义》: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 ,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 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若或无热,得此愈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状用柴胡汤,正合其宜。
12.《医学启源》: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此药不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
13.李杲: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由生用梢。 又治疮疡癖积之在左。十二经疮药中,须用以散诸经血结气聚,功用与连翘同。
14.《滇南本草》:伤寒 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15.《纲目》: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者 ,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 用之药;惟劳有肺肾者不用可尔。然东垣李氏言诸有热者宜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言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十二经疮疽,须用柴胡以散结聚。则有肺疟肾疟、十二经之疮有热者 ,皆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减佐使可也。
16.《本草经疏》:柴胡,为少阳经表药。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 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者,足少阳胆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不可汗,不可吐, 不可下,其经在半表半里,故法从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其性升而散,属阳,故能达表散邪也。邪结由心下烦热,邪散则烦热自解。阳气下陷 ,则为饮食积聚,阳升则清气上行 ,脾胃之气行阳道,则饮食积聚自消散矣。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者,少阳实热之邪所生病也。柴胡苦平而微寒,能除热散结而解表,故能愈以上诸病。大肠停积,水胀 ,及湿痹拘挛者,柴胡为风药,风能胜湿故也。按今柴胡有二种,一种色白黄而大者,名银柴胡,专用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用以解表发散。《本经》并无二种之说,功用亦无分别,但云银州者为最,则知其优于发散,而非治虚热之药明矣。
17.《本草汇言》: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气味虽皆苦寒,而俱入少阳、厥阴,然又有别也。银柴胡清热,治阴虚内热也;北柴胡清热,治伤寒邪热也;软柴胡清热,治肝热骨蒸也。其出处生成不同,其形色长短黑白不同,其功用内外两伤主治不同,胡前人混称一 物,漫无分理?《日华子》所谓补五劳七伤,治久热羸瘦,与《经验方》治劳热,青蒿煎丸少佐柴胡,言银柴胡也。《衍义》云,《本经》并无一字治劳,而治劳方中用之,鲜有不误者,言北柴胡也。然又有真藏虚损,原因肝郁血闭成劳,虚因郁致,热由郁成,软柴胡亦可相机而用。如《伤寒 》方有大、小柴胡汤,仲景氏用北柴胡也。脾虚劳倦,用补中益气汤 ,妇人肝郁劳弱,用逍遥散、青蒿煎丸少佐柴胡,俱指软柴胡也。业医者当明辨而分治可也 。
18.《本草正》:柴胡,用此者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 ,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病热盛, 少阳头痛,肝经郁证。总之,邪实者可用,真虚者当酌其宜,虽引清气上升,然升中有散, 中虚者不可散,虚热者不可寒,岂容误哉?
19.《药品化义》: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属足少阳胆经药,治寒热往来,疗疟疾,除潮热。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佐补中益气汤,提元气而左旋,升达参芪以补中气。凡三焦胆热,或偏头风,或耳内生疮, 或潮热胆痹,或两胁刺痛,用柴胡清肝散以疏肝胆之气,诸症悉愈。凡肝脾血虚,骨蒸发热 ,用逍遥散,以此同白芍抑肝散火,恐柴胡性凉,制以酒拌,领入血分,以清抑郁之气,而血虚之热自退。若真脏亏损,易于外感,复受邪热,或阴虚劳怯致身发热者,以此佐滋阴降 火汤除热甚效。所谓内热用黄芩,外热用柴胡,为和解要剂。
20.《本草崇原》:柴胡,乃从太阴地土、阳明中土而外达于太阳之药也,故仲祖《卒病论》言伤寒中风不从表解,太阳之气逆于中土,不能枢转外出,则用小柴胡汤达太阳之气于 肌表,是柴胡并非少阳主药。后人有病在太阳而用柴胡,则引邪入于少阳之说,此无稽之言 。
21.《本经逢原》: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 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22.《本草经解》:柴胡,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腹肠胃,五藏六府也,藏府共十二经,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阳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之邪气也。
23.《本草经百种录》:柴胡,肠胃之药也。观《经》中所言治效,皆主肠胃,以其气味轻清,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故其功如此。天下惟木能疏土,前人皆指为少阳之药,是知末而未知其本也。
24.《本草求真》:柴胡能治五痨,必其诸脏诸腑,其痨挟有实热者,暂可用其解散( 实热是外邪内郁而实)。真虚而挟实热,亦当酌其所宜。虽引清阳之气左旋上行,然升中有散,若无归、耆同投,其散滋甚。虚热不可寒,血衰火毒者不可燥,岂容误哉?兼之性滑善通,凡溏泄大便者,当善用之。
25.《药征》:《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夫世所谓疟疾, 其寒热往来也剧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氏之书,其用柴胡也 ,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 百疾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26.《重庆堂随笔》:柴胡为正伤寒要药,不可以概治温热诸感;为少阳疟主药,不可以概治他经诸疟;为妇科妙药,不可以概治阴虚阳越之体,用者审之。
27.《本草正义》:柴胡味苦,而专主邪热,故《名医别录》称其微寒。然香气馥郁, 而体质轻清,气味俱薄,故与其他之苦寒泄降者,性情功用,大是不同。《本经》、《别录 》主治,多属肠胃中饮食痰水停滞积聚之症,则诸般积聚,皆由于中气无权,不能宣布使然 。柴胡能振举其清阳,则大气斡旋,而积滞自化。其治外邪寒热之病,则必寒热往来,邪气已渐入于里,不在肌表,非仅散表诸 药所能透达,则以柴胡之气味轻清芳香疏泄者,引而举之以祛邪,仍自表分而解,故柴胡亦为解表之药,而与麻、桂、荆、防等专主肌表者有别。且柴胡证之呕逆及胸痞痛诸症,因皆肝胆木邪横逆为患,乃以柴胡之升腾疏泄者治之 ,既非镇摄之品,何以能制刚木之横? 则以病由外来之邪所乘,肝胆之阳,遏抑不得宣布, 失其条达之本性,因而攻动恣肆。柴胡能疏泄外邪,则邪气解而肝胆之气亦舒,木既畅茂, 斯诸证自已。乃或又因此而谓柴胡能平肝胆之横,凡遇木火上凌,如头痛耳胀、眩晕呕逆、 胁肋胀痛等症,不辨是郁非郁,概投柴胡,愈以助其鸱张,是为教猱升木,则又毫厘之差, 千里之谬矣。甄权《药性论》谓,治热劳骨节烦疼,虚乏羸瘦,盖亦指脾气不振,清阳陷入阴分者言之,故下文更有宣畅气血四字。明谓此是气血不畅,用柴胡以振举其清气,则气血自能宣畅,且可透泄其热,斯为热劳羸瘦之正治。初非谓劳瘵既成之后,血液耗竭,灼热将枯,而亦以柴胡升散之也。乃后人不知辨别,竟误以为劳瘵通治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