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ma在word里面哪里:中国家庭教育九大败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2:05:04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
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
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第三、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第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五十遍新字词吗,你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现在想来,是不是很搞笑?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说以上五个方面更多是从孩子的幼年教育出发,那么以下四个方面则更多关注家长们对长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  
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第七、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沦陷?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
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  
据笔者的经验,孩子从小所接受的金钱等物质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是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二是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
三是家长每天给的饭钱和坐车费用;
四是亲戚朋友给的奖励,特别是过年时的压岁钱;
五是节假期间打的小零工。
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强者性格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未来强者心理重建法,主要用来训练孩子的心理素质、行为能力、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

[/url]
未来强者心理重建法,主要用来训练孩子的心理素质、行为能力、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


(1)大声讲话法

“未来强者心理重建法”的第一个方法,叫“大声讲话法”。
大声讲话是克服心理素质缺陷的有效训练手段之一,也是提高社会行为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训练。要让孩子能够大声地、自然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和情感。
这种训练在有些家长看来是很困难的事情,有的人到了二三十岁,甚至三四十岁都不能在公开场合明明白白地、大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很聪明的人缺乏这种能力,有些很有学问的人缺乏这种能力,他们都受制于这个缺陷和弱点。这些事实让家长觉得,让自己的孩子做到这些很困难。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对于小孩子,特别是很小的孩子,方法很简单:利用他最急切的要求,作为一种奖赏来训练他。年龄小的孩子总会喜欢要一样东西,如要吃的、要玩的、要你帮他干什么。很简单,让孩子或者大声说句话,或者大声表达一个观点,你再给孩子。这种方法家长是很容易掌握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要善于利用孩子急切的要求,训练孩子敢于大声讲话。这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是百验百灵、立竿见影的方法。千万不要觉得让孩子大声说几句话就是委屈他了,孩子会终生受益。一定要训练孩子大声讲话。如果讲得虽然大声,但是还不够清楚,就要求他说清楚一点。比如他想要个玩具,可是讲得太快,不清楚,要让他说清楚,然后再满足他的要求。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主要的方法是夸奖、鼓励,其次要注意由易而难。
孩子不是比较怯生,不敢大声讲话吗?那么,在某一个场合,如果孩子说话的声音比原来大了一些,立刻夸奖,立刻鼓励。训练孩子讲话一定要由易而难。不能一始就让他见一个他最害怕的陌生人,或者带他到一个特别严肃的场合让他大声讲话,这样会把他吓住。要由易而难:先在家里大声讲话;再和熟人大声讲话;再在某种轻松的场合大声讲话。
对于再大一点的孩子,比如高中生,要及时晓之以利害。
要告诉孩子,不解决这个问题,你的人生将会失去很多机会。敢于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个人必备的能力。成熟的孩子明白了这一点,问题很快会得以解决。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家里做表情朗诵。
找一篇故事,故事里不是有各种人物吗?你就用表情朗诵。这一段是小孩在说话,就用小孩子的声音大声念一段:“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下一段是爸爸说的话:“宝宝,给爸爸开门。”要用爸爸的声音来朗诵。要在家里有声有色地念文学作品,声音大一点,如入无人之境。在家里用十分的声音讲话,出门用七分的声音讲话就不费力。
家长自己也可以这样训练自己。比如说你想象某个名人那样讲话,你就找到一本他写的书,大声朗读,这个朗读就好象讲话一样,要口语化。训练表情朗读,还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讲演资料。这种资料使你能够进入讲话人的角度,找到感觉。
大声讲话是训练孩子心理素质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

(2)交还权力法

“未来强者心理重建法”的第二个方法,叫“交还权力法”。
现在某些家庭教育之所以有误区,就在于剥夺了孩子的两项权力:一是关心和管理自己的权力,二是关心他人的权力。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你把他的一切:学习、吃喝拉撒睡都管起来,安排起来,照顾起来,你就是剥夺了他关心自己的权力。一个十岁的孩子,你还不让他去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你就剥夺了他关心别人的权力。两个权力的剥夺使我们的家庭教育陷入误区。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误区,对家长不好,对孩子不好,对民族不好,对整个社会不好,也因此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而孩子天生是有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权力和兴趣的。
小孩子也喜欢过家家,自己做做饭,弄个小锅小碗小盆,模拟大人。这叫自己关心自己。把洋娃娃当小孩,拍着哄着,让她睡觉。或者找个小一点的小朋友当小孩,给他模拟剃头,模拟洗脸。这叫关心他人的兴趣。孩子从小就有。孩子的这两个关心,是他作为一个人必然在文化中学到的、模拟到的一种本领、一种生活内容,你把它剥夺了,可以吗?不可以!
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父母代管这两个权力。但这不是你的权力,是孩子的权力,只是由暂时你代管。当孩子在母腹中时,由你代管;当孩子刚刚出生时,你也代管一段时间。随着孩子长大成人,要逐渐交还给孩子。到了孩子十七八岁的时候,这两个权力为就要完全交还给他。孩子到了二十岁、三十岁你再管起来,成什么样子?孩子不像孩子,家长不像家长。
我们把权力还给孩子的时候,还要加一个词来界定,叫做“有指导地把权力交还给孩子”。因为孩子或者是小,或者是因为一直受到溺爱,没有让他管过自己,关心过自己,关心过别人,他不会,因此要有指导地交还给他。并不是说,一切都你自己管吧!结果他管得乱七八糟,不按时睡觉,不按时学习。这叫没指导地交还。有指导地交还才是正确的方针。
该交还孩子的权力包括什么?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力;掌握自己作息的权力;掌握自己时间的权力;掌握自己玩耍的权力;支配和使用家长给予他的那份金钱的权力;交往交际、社会生活的权力;选择、安排自己穿着的权力;选择、安排自己饮食的权力;掌管自己的床铺、书桌、抽屉的权力;掌管自己书籍的权力;在你给定的那个经济范围内,他有自己购物的权力。
——这些权力你要随着孩子长大成熟,逐渐地有指导地交给孩子。一个从小把自己的抽屉、书本、床铺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就有管理周边环境的能力,管理物质、管理金钱的能力。你给了孩子零花钱,给了他一个限定。这个权力你要诱导他、指导他,使他能够正确使用,而不要干涉他。饮食也不要安排得太具体,一桌子菜,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想吃什么就不吃。孩子想减肥,你偏让他多吃,这都是干涉孩子权力的做法。所以,让孩子有关心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力,又逐步有关心他人的权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孩子大了──一个上了小学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不知道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对父母有所表示,原因在家长的错误教育。因为父母不训练孩子关心他人,不给孩子关心他人的权力。当一个孩子不会关心父母,不会关心家人的时候,在其一生中也可能不会关心他人。这种人在社会中怎么生活呢?所以,交还权力,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口号。
我们主张把孩子应该有的这两个权力交还给孩子。将权力交还给了孩子,孩子又使用得比较正确,这时候不要再随便干预、侵犯孩子的权力。从小被剥夺这两个权力的孩子是没有生存能力的。从小被剥夺这两个权力的孩子更是没有创造力的。有位伟人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从小管理自己的抽屉。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世界是属于他的,他安排得井井有条。抽屉体现出他管理自己的责任心,那种能力和自信,那种安排自己的想像力和艺术性。
不侵犯孩子的这两个权力,还表现在将属于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表现在家长与孩子的适度距离。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与孩子之间要有适度距离。不能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限定在你的视野之内,或者把一个上学的孩子所有上学之外的时间都限定在家长的视野之内。没有适度的距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对孩子过于疏远、毫无关心,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孩子不可能正常健康地发展。反过来,让孩子感到父母永远笼罩着自己,自己在父母的羽翼下,没有任何自由活动的空间,孩子也不会成长。适度的距离是应该提倡的。
把权力交还给孩子的最终表现是: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也逐渐增长。

(3)角色置换法

第三个方法叫做“角色置换法”。
这是为了增加孩子的生存能力,增加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使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一种比较便于操作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家里的事情都是由家长作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让孩子对某些事情做主。两三岁的孩子,就可以请他出出主意:今天吃什么饭?做什么菜?他有时候也很愿意做主。大一点的孩子,有大一点的事情可以请他做主:家里买什么家具?如何装修房子?星期天怎么过?假期去哪里旅游?爷爷奶奶的生日送什么礼物?
涉及到更大的事情,可以和更大的孩子商量。父母的工作,家庭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让孩子提出建议。让孩子为某些事情做主,使孩子站到了过去家长的角色上,这叫“角色置换”。具体的做法如请孩子在假日、星期天当一天家长。
在我们举办的“未来强者训练营”中,很多孩子提出要和家长颠倒一个位置,让家长当一当孩子,让孩子当一当家长,就是在这一天全部是孩子说了算。家长们体会体会当孩子的感觉如何?如果孩子用你的方法来管理这个家,你舒服不舒服?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是,当家长的知道了孩子平时在哪些地方还不够舒服,不够自在,也知道过去自己当家长有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合适。另一个好处是,让孩子体会到当家做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和心理素质。双方都有收获。
“角色置换法”的又一个具体活动是请孩子评判一下家长。
平常都是你评价孩子。你找一个时间,非常诚恳地请孩子评价一下,爸爸妈妈有什么缺点,有什么优点,爸爸妈妈哪儿做得好,哪儿做得不够好。特别让孩子评价一下,爸爸妈妈形象设计得好吗?在家庭教育中对待孩子的态度正确吗?作为家长,你的创造力、智力、心理素质、健康状态、道德涵养水平如何?让孩子评价一下你。这样评价家长能够给孩子带来非常好的感觉。在我与很多大学生的交谈中,他们也说家长基本上不理解他们,可是他们能理解家长。请听一听孩子们的心里话。让孩子评价一下你。当孩子评价你的时候,你会发现:一方面,你的有些优点、有些长处、有些好的品质,孩子很清楚,他能够欣赏你,这会让你感动。另一方面,可能你的不足之处、你的缺陷、你的人生弱点,孩子看得非常真切,提得非常亲切,让你有所触动。这种触动使得你有改变自己、重塑自己的愿望和决心。
请孩子评价家长,还有一个技巧,即向孩子请教某些问题,请孩子帮助自己做某些事情。作为一个家长,特别是那些比较能干的家长,当你请教孩子某些问题的时候,你们会发现,孩子有时候那种郑重其事是你们意想不到的。他们会很努力地帮你考虑问题。
当你请孩子帮你做一件事的时候,虽然过去他习惯了你帮助他,可是当你让他帮助的时候,也会很强烈地触动孩子在这方面的责任心,关心他人的那种自豪感。
这种责任心和自豪感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善于帮助孩子、指导孩子,又善于让孩子帮助自己,善于向孩子请教、让孩子指导自己的家长,是真正的好家长,聪明的家长,是平等对待孩子的家长,也是尊重孩子创造力的家长。

(4)爱心培育法

第四个方法,“爱心培育法”。
现在到处都在讲爱心,讲得好多人已经忘了爱心有多么重要。当我们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培育爱心的时候,如果不讲清它的重要性,可能会被认为是空洞的说教。
爱心的培育对孩子的未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讲出如下原因,你们一看就会警醒。
第一,有爱心的人才会身心健康。
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身心健康的人容易对人有爱心。你今天身体特别好,精力充沛,情绪饱满,就愿意关心别人。反之,一个再有爱心的人,当他痛苦不堪地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无暇去关心别人。身心健康是爱心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反过来,充满爱心能使人身心健康。一个从小有爱心的人,身心健康。不培养孩子的爱心,实际上是剥夺了让孩子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有爱心的人具有创造力。
文学艺术有这样一个规律,创造在创造者有爱心的情况下能够成倍涌现。在一般的发明创造中,一个有爱心的人往往灵动活泼、状态优良。一个人心情暴躁、狠毒、嫉妒、狭隘,这种人缺乏创造力。所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很多创造来自对人类的关心、爱心,比如说医学创造、科学创造、生物创造、心理学创造、文学创造都是因为关心人类,关心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有创造力。没有爱心,哪来创造?
第三,爱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魅力。
一个人,无论是男、还是女,当他走向社会的时候,对周边的人有爱心,这个人就有魅力,大家就喜欢他,大家也爱他。如果你的孩子有爱心,在未来他就会有很多人缘,很多机会。不培养孩子的爱心,等于剥夺了孩子的魅力,使他不会微笑,不会爱别人,也不被别人所爱,他在未来的人生中就是一个失败者。
第四,爱心是一个美德。
有爱心的人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是有道德的人,是被社会尊重的人。
第五,有爱心就有了身心健康,有了创造力,有了魅力,有了美德,他才能有更好的社会生存能力。他才对同学、对朋友、对同事以及对整个社会有更好的处置能力。没有爱心,等于剥夺了这一切能力。你现在不培养孩子的爱心,是想使孩子未来走什么路?失败之路吗?不健康之路吗?所以,爱心最终将成就孩子的未来。
培养爱心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在孩子身边设置需要他照顾、爱护的对象,设置需要他照顾、爱护的弱者,使他有那种类似家长对待孩子的宽仁之心。比如说有比他小的弟弟妹妹在他身边,这是需要他照顾、爱护的对象,这时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就会产生对对方照顾的爱心。还有,你可以让孩子养一盆花,或者饲养一种小动物。这盆花,这种小动物,就成了他能够照顾,也需要他照顾和关心的一个弱者、一个对象,他由此生出爱心。
第三,虽然你是家长,但是人没有绝对的强弱之分。家长就没有弱的时候吗?家长生病的时候,不舒服的时候,烦恼的时候,要给孩子照顾你、爱护你的机会。当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舒服时,不仅我们自己要关心照顾,还要启发孩子去关心照顾。这也是调动孩子爱心的一种培养方式。爱心就是通过这种具体行为,通过让孩子领会到自己能够关心别人、照顾别人,能够同情和关心比自己更软弱的对象来实现的。这就是“爱心培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