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我的家乡在哪里?》 评课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3:23:25

《我的家乡在哪里?》 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新课程倡导孩子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本节课我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力求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切入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课本中生动的画面创设成一个个鲜活的情景展示给孩子,指导他们沿着观察—实践—感知的思路,在开放式活动中认知家乡、感悟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由如何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孩子通过在地图上寻找家乡的过程,掌握相关的地图知识,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以此给孩子建立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家乡地理观。它渗透着想念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等多层面的教育。

在这节课中周老师表现的很好。首先,周老师运用“歌曲引入,走进版图”来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兴趣是开发潜能的钥匙,上课伊始,周老师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曲,将孩子带入美丽的风景之中。接着周老师又创设情境:有一批外地的游客想来我们家乡观光旅游,你们愿意为他们当导游吗?并激发他们:想做一名优秀的导游可不容易,必须要对家乡、对祖国的版图有充分的了解。可是在幅员辽阔的祖国版图上,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地图乐园一起去探寻吧!,随之展示中国地图,自然而然引出课题“我的家乡在哪里?”

其次,进入第二环节—识看地图  寻找家乡。教学时,周老师能够从吉林省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性知识两个方面,引发孩子对家乡的认知和思考,通过互动交流孩子不仅能牢记吉林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对吉林省也有更全面的认识。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社会性这一学科特点。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周老师改变了单一灌输的模式,采用自学课文,小组讨论,做游戏等多种课堂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合作,互动中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强化了学生的自我体验.
   这节课的引入和学习非常地自然,而且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当然本课教学也有不足之处:

1、应该在小组讨论时对合作的技巧、各成员参与合作的程度、合作任务进展等进行适度引导、巧妙点化、向导引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不同的人在合作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没有明确每个人的任务,这样显得很乱,而且浪费了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