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boots购买攻略:女杰秋瑾十次迁葬:文革中坟茔被平 遗骨被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49:56
女杰秋瑾十次迁葬:文革中坟茔被平 遗骨被弃2009年10月28日 10:01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23

核心提示:五十多年后的1964年,随着阶级斗争的升温,有些人提出:“不能再让死人占据美丽的西湖。”于是突然就对这些“死人”采取了“革命行动”,把他们的墓迁到西湖的“边陲”——冷清没人知道的鸡笼山去了。秋瑾﹑徐锡麟墓也都难逃此劫。但是很快引起社会反响,第二年,有关部门又悄悄把秋瑾墓恢复。秋瑾遗骨遭到七上八下的第九次折腾。但是这还算是幸运,一年后,在随之而来的“文革”中,这位已经故去六十年的鉴湖女侠,墓被平掉,尸骨草草处理,所以这次甚至不能算一次迁葬。

女杰秋瑾

文章摘自《晚清尽头是民国》作者:思公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文赞叹:“秋瑾何为而生哉?彼生于自由也。秋瑾何为而死哉?彼死于自由也。自由为彼而生,彼为自由而死。”秋瑾,中国近代第一女豪杰。上次游西湖,曾到孤山,途经秋瑾墓,远望汉白玉秋瑾塑像,扶剑而立,同行老人告曰:秋瑾墓“文革”平毁,80年代迁此。未近观,转路而去。至湖边风雨亭,此秋瑾墓旧址,江花似火,绿水如蓝,子曰川上,逝者如斯。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浙江山阴县轩亭口被当街斩首,几日后此事在江浙一带掀起轩然大波。那时报业已经颇为发达,新闻自由程度也比较高,上海《申报》日销早在万份之上,各报纷纷报道此事,引起人们关注主要因为清朝妇女判死刑,最重是绞刑,杀头很少见。这样一种当街斩首的血腥杀害女性的方式,在大范围内激起了公愤。另外,秋瑾牵涉徐锡麟刺杀恩铭一案,她是在大通学堂被捕,是知识女性,虽然身上带有枪支,但被捕后没有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因此秋案既让人同情,又让人起疑,引起舆论广泛关注,随着继续报道,秋瑾的诗文故事广泛披露,办案过程的漏洞也频频曝光,秋瑾一案迅速扩散,在各界激起强烈反响。由秋瑾之死引发的巨大风潮,实际反映了清末人心向背的社会背景。

据当时报载,秋瑾之死,“女士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一路有兵防护。临刑时女士不发一语。”秋瑾遇难前,她已经通知家人防范,亲属疏散到附近乡村。当她遇难消息传来,亲属躲进深山,恐遭株连。所以秋家无人收尸,后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成殓,缟葬绍兴府城外卧龙山西北麓。这便是秋瑾的首葬,暴尸轩亭,白衣素裹,身首异处,荒山忠骨。

秋瑾死后,其家人为其不得入土为安,深深自责,其兄秋誉章曾哭诉:“聂政乃有姐,秋瑾独无兄。”两个月后,江浙为秋瑾案哗声四起,肃杀风声渐缓,秋瑾兄誉章始秘密雇人,1907年10月,将秋瑾遗体挖出放入棺木迁往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殡舍暂放。可是不久,殡舍主人得知这是“女匪”秋瑾的棺木,便令秋誉章迁走。万般无奈的秋誉章只好将棺木移至附近一荒地,以草扇盖其上掩遮日晒雨淋。这便是秋瑾的二葬,人杰鬼雄,侠骨丹心,地无锥土,天无寸空。

秋瑾生前结拜了两个姐妹,叫徐自华、吴芝瑛,得到秋瑾死讯,哀痛欲绝,当年她们同秋瑾结拜时相盟“贵贱不渝,始终如一”,她们一起挺身担当,要仗义葬秋,足以证明她们确与取号“鉴湖女侠”的秋瑾同调,也有侠义之风。在秋瑾壮死几个月前,她们曾一起游西湖,观岳王坟,秋瑾曾戏言:死后葬此,何等荣光。秋瑾举事前曾给她们留下了一首绝命词,其中写道:“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需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苍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因此二人发誓遵秋瑾遗愿,“卜地西湖西泠桥畔,筑石葬之”。

<< 上一页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