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清肺丸怎么样:特供不除,食品难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18:34

特供不除,食品难安

 

 

  近日爆出的浙江一些权力部门和单位搞“特供基地”之事,在食品安全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引起了舆论反响。很多人就质疑,当官员尤其是监管者通过权力能够享受到无毒无害的有机食品,自己的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后,他还会尽心尽力地去打击各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吗?

  百姓的诘问是有道理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正因为政府部门尤其是对食品安全负有监管之责的部门,对日益泛滥的有毒有害食品根除没有信心,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建立食品特供渠道,先把自己小圈子的食品安全保障好。自己能够吃到放心的蔬菜食品,客观上无疑会松懈食品安全的保障力度。唯有监督者自己也随时受到有毒有害食品的威胁,才可能尽心尽力地去考虑老百姓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对各种有害食品安全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乃是人性使然。

  但现在监管者选择了先确保自己的食品安全,这样做,当然是因为他有条件如此行事。这就说明,不管监管者自己是否明确意识到头脑里的特权思想,社会都客观存在特权和等级现象。一个社会,总会基于各种条件,产生特权和等级,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竞相去效仿,建立自己的特权圈子,而社会并不去阻止。现在的问题恰恰是,“特供食品”并不只是媒体曝光的一些案例,从商家喜欢为某种产品打上“特供”来看,社会普遍存在着“特供”心理需求,这又进一步反证了目前的食品安全的确堪忧。

  任何特供,都表明一种物品的稀缺性。计划时代如此,当前的各种食品特供现象依然如是。只不过前者是普遍的物资短缺,现在则是让人放心的物品短缺,可称之为一种结构性短缺。计划时代的特供,是作为一种制度,普遍存在于体制内单位里的,它明确与职级挂钩,官职越高,所能得到的特供也就越多;当前的特供,则还未形成一种明目张胆的制度,它只是少数部门和单位借助于权力,为自己部门建立的一种福利,享受这个福利者,不单是单位领导和官员,普通职员也能得到。但不管怎样,特供存在本身,说明特权现象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社会。

  假如社会多数人都想通过特权来谋取建立特供体系,从而使自己免受物资匮乏或免受有毒有害食品之苦,结果必定是食利者众多,生产者愈少,出现更多的物资匮乏,更多的有毒有害产品,最后导致整个社会不堪重负。另外,特供制度一开,最初可能仅是食品,仅限于特供商店,但后来特供体系就可能深入到服务业,如医疗保健、子女教育、休闲旅游。特供系统虽然稳定了干部队伍,但特供机制对经济增长毫无贡献,还会导致社会的负担越来越重。当整个社会的产出无法满足特权阶层的庞大特供需求时,最后必定会严重影响经济活力和市场健康。

  有鉴于此,198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明确指出:取消对领导同志少量食品的“特供”,固定供应点的所有食品一律按市价、按市民定量供应;价格和经营业务接受物价、工商部门的监督。虽然特供作为一项制度在中国已经废除,可人们头脑里的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并未清除,各种明里暗里以不同形式出现的特供在社会上还大行其道。浙江一些部门出现的特供渠道不过是最新的一例罢了。

  特权的特征是只要占有就不愿废除。尤其在各种食品添加剂泛滥的情况下,当少数官员能够享受特供的绿色食品时,会更加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力,并用这种权力建立特供基地。毕竟谁也不愿意在生活质量上走下坡路。所以,当特供盛行时,食品安全形势不但得不到好转,而且,会进一步恶化。

  可以说,特供不除,食品难安。(邓聿文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本文来源:华商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华商网 http://www.hsw.cn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