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铬牙能做核磁共振吗:历史上的今天(11月3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5:15:19

历史上11月3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869~2006

 

更新时间:2012-11-3 

英国内地会传教士宓道生

1869年11月3日,英国教士密道生、卫养生公然到府衙要求查办前不久发生的民众散发的拆毁教堂的揭帖者,进一步激化了教会与民众的矛盾冲突。史称“安庆教案”。 

吴作人

1908年11月3日,吴作人生于江苏省苏州泾县。吴作人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和油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曾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艺坛代表人之一”。他画的《齐白石像》、《知白守黑》被认为是不朽之作。 

外蒙政教最高领袖哲布尊丹巴

1912年11月3日,沙俄不顾中国政府不承认外蒙独立的严正声明,强迫外蒙傀儡政府签订《俄蒙协约》,声称“蒙古对中国的过去关系已经终止”,规定俄国政府“扶助蒙古的自治”,在蒙古享有特权。 

起义的海军队伍排成长列,鱼贯进入威廉二世的皇宫

1919年11月3日,德国基尔港的8万水兵起义,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吹响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号角,11月9日,从前线归来的士兵挥舞着红旗进入柏林,加入革命队伍。 

毛泽东

1935年11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毛泽东为委员会主席。

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实行币制改革,以图改变以往各家银行皆可呈准许发行货币的混乱局面。 

陈纳德

1943年11月3日,中美空军混合大队正式宣告成立,并进驻桂林基地,开始作战。这支混合大队是6月由中美双方各选派人数对等的3个飞行大队组成。由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司令兼蒋介石空军参谋长陈纳德任队长,徐焕升任副队长。 

陈布雷

1948年11月3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服过量安眠药自杀身亡,年58岁。 

马蒂斯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逝世于长年居住的尼斯,享年85岁。马蒂斯是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被同行推为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 

朱可夫

1957年11月3日,苏联元帅朱可夫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解除苏联国防部长职务。 

莱卡

太空中的第一只动物刚做了6天英雄,便死于被抛弃的绝境中

1957年11月3日,苏联卫星二号载着一只名叫莱卡的狗发射升空,小狗身上绑接的一些仪器装置可以提供动物在外层空间能否生存的情报。 

吴丹

1962年11月3日,吴丹正式当选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此前的1961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不幸坠机身亡,11月3日,吴丹被联合国安理会一致举荐为代理秘书长。

 

蓝田县发现一个猿人头盖骨化石

1964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宣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陕西蓝田县发现一个猿人头盖骨化石。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二个猿人头盖骨,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之一。世界上第一个猿人头盖骨是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但在二战中下落不明。 

桥梁专家茅以升

1982年11月3日,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科协副主席茅以升,在美国“全国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上被授予该学会外国院士称号。 

狮身人面像

1982年11月3日,英国表示将于年底把英国收藏的狮身人面像的胡须归还给埃及。 

梁实秋

1987113日,中国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因病在台湾逝世,终年85岁。梁实秋原籍浙江,生于北京。在大陆时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1949年到台湾后,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并创立台湾英语教学中心和英语研究所。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浪漫的与古典的》《梁实秋自选集》等,以及译著《莎士比亚全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向袁隆平颁奖

1987年11月3日,被国际同行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因在培育高产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 “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1987年11月3日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向袁隆平颁发了87年科学奖证书。 

朱复戡

1989年11月3日,我国杰出的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0岁。 

克林顿

1992年11月3日,民主党候选人威廉·杰弗逊·克林顿以压倒多数获胜。这样,他将作为第四十二任美国总统入住白宫。 

支志明

1995年ll月3日,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支志明当选中国科学院新一批院士,成为港澳地区首位当选者。而他37岁的年龄,在579位中科院院士中也是最年轻的。

 

 

京九铁路通车

1997年11月3日,京九铁路通过国家正式验收。京九铁路北起北京,南至深圳,连接香港九龙,纵贯9个省市,正线全长2397公里,是中国京广、京沪两大干线之间纵贯南北的又一条通道。 

成都府南河

1998年11月3日,经多个国家的多个项目的角逐,有关专家评审团反复评审,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了1998年度联合国人居奖。

 

救援人员冒着浓烟在废墟中小心翼翼地进行挖掘

2003年11月3日,湖南衡阳市一商住楼――衡州大厦发生重大火灾,商住楼西、北、南三面的部分房屋瞬间倒塌,正在扑救的10多名消防官兵被压在废墟之中。此次火灾事故中,共有20名消防官兵牺牲,11名消防官兵受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扑救火灾伤亡最惨重的一次。由于疏散及时,居民与现场群众无一伤亡。

 

首届世界工程师大会开幕式

2004年11月3日至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世界工程师大会在上海举行。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工程师代表出席大会。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大会通过了《工程师与可持续的未来上海宣言》。世界工程师大会是全球工程技术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盛会,每4年举办一次。 

吴仪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2006年11月3日 中非友谊和团结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安庆教案

1869年11月3日,安庆教案发生。在湖南反教揭贴的影响下,1869年10月,安庆府院考试场附近出现约期拆毁教堂的揭帖。11月3日,曾因低价强买民房改建教堂而为安庆民众所痛恨的英国教士密道生、卫养生,公然到府衙要求查办散发揭帖者,群众和文武考生愤起拦阻,并捣毁了英、法教士住所。密道生、卫养生避入府衙呼救,法国教士韩石贞连夜乘船逃走。此即“安庆教案”。事后,清政府在英、法驻华公使的要挟、恫吓之下,以指拨城内官地为教会堂基,赔偿损失4000元、惩办“肇事首犯”、申斥护教不力的安庆各级官员结案。

附录2:

画家吴作人 

吴作人

国画和油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曾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艺坛代表人之一”。他画的《齐白石像》、《知白守黑》被认为是不朽之作。

吴作人原籍安徽省泾县,1908年11月3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祖父以善画名闻于苏州,自幼在苏州读书。1927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后转入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并加入南国社,参加话剧演出、舞美设计和伴奏。1928年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徐悲鸿工作室学画。同时得到徐悲鸿的赏识和教诲,1929年在徐的资助鼓励下赴欧深造。先以优异的素描成绩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西蒙教授工作室,后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受到该院院长、欧洲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巴思天的严格训练,因成绩卓著,1931年获全院油画评比的金质奖章。

1935年应徐悲鸿之邀回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重庆组织青年画家成立战地写生团,到抗日前线开展美术活动。1943年赴甘肃、陕西、青海、西康等地旅行写生,并举办个人画展。

解放后担任过中央美术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和院长。1985年被法国政府和文化部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88年又被比利时国王授予王冠级勋章。吴作人是中国画家中一人得到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去世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1997年春病逝。

吴作人艺术创作熔古、今、中、西于一炉,中西绘画都有着深厚的功力。他的油画技法精湛,构图独特,手法简洁,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作品既富有传统绘画特色,又有鲜明的中国艺术韵味和民族风格。他的中国画立意自然、含蓄,笔墨潇洒,善用比兴状物,风格凝练简洁、清明流畅,构图新颖,境界广阔,寓意深邃。

他的艺术形象造型准确、神态真切,有着高雅与平易的统一,及外柔内刚的个人风格。创作上主张美术面向人生,革新传统,张扬个性,创造意境。动物题材上40年代画犀牛和骆驼,50年代画熊猫,70年代画金鱼。他的书法流畅、厚重,兼有婀娜、浑厚之美。吴作人作品流入海外市场并不多,香港出售的主要是两类题材的国画作品,一类金鱼,另一类是熊猫,偶尔有油画。1989年9月出售的一幅油画《重庆》卖到12万港元,价格已很高,中国油画家作品在这个时期能卖到这个价格已属凤毛麟角。

国画作品1986年一幅《河西牧场》跃居10万大关,非常可观。他的金鱼题材作品是很受收藏家们欢迎的。1987年售价是4万港元,1989年是5万港元,1990年3月是6.05万港元,1990年11月是6.6万港元,价格缓慢上升,1993年10月拍卖的《八金鱼图》为20.7万,价格猛增4倍。可见吴作人金鱼图收藏价值。熊猫画价格在1990年为5万港元之上下,近几年未见出售。 

《风景这边独好》1985年作 

《池趣》1978年作  

《横空出世》1973年作 

 

《三门峡》1955年作 

代表作《齐白石》 

附录3:

《俄蒙协约》

1912年11月3日,沙俄不顾中国政府不承认外蒙独立的严正声明,强迫外蒙傀儡政府签订《俄蒙协约》,声称“蒙古对中国的过去关系已经终止”,规定俄国政府“扶助蒙古的自治”,在蒙古享有特权。

《俄蒙协议》规定:俄国扶植蒙古自治,帮助蒙古练兵;不准中国军队进入蒙境,不仅汉人移民;蒙古无论与何国订约都不得违背或变更本约及附约之各条件。附约《通商章程》则给予俄国人在蒙古各地自由居住迁移、经营工商业、免税贸易、租买土地、开设银行、设立邮政、享有领事裁判等权益。

11月7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概不承认俄国与外蒙叛乱集团所订任何条约。《俄蒙协议》签订的消息一经传出,全国舆论大哗,革命党人一致指责袁世凯北京政府应付无方,坚决主张不予承认。全国各政澡团体也都通电痛斥沙俄侵略行径。各地纷纷成立“救蒙会”、“抵制团”,抵制俄贷,不为俄人服务,并拒用俄币。以那彦图亲王为会长的蒙古王公联合会,也于15日发出反对《俄蒙协议》的《通告》。23日,内蒙古6位盟长联衔致电政府,宣布《俄蒙协议》“辱民丧权”,“与全蒙绝无关系”。蒙藏局副总裁贡桑诺尔布郡王举行记者招待会,再次表达各蒙旗反对《俄蒙协议》的呼声。16日,孙中山致电临时参议院,反对《俄蒙协约》。1913年11月5日,袁世凯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声明文件》,追认《俄蒙协约》及其附件,“承认外蒙古的自治权”。

附录4:

德国11月革命 

基尔港的八万水兵起义

1918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败局已定,但德国统治集团仍想孤注一掷进行抗争。10月25 日,海军司令部下令基尔港的德国远洋舰队出海同英军作战,若失败就“光荣地沉没”。基尔港的8万名水兵拒绝起锚,并把军舰熄了火。水兵的抵制虽然迫使德国海军当局收回命令,但水兵们却遭到迫害,被逮捕了几百人。

11月3日,水兵走上基尔街头游行示威,抗议海军当局,要求释放被捕者。游行示威随后发展为武装起义,水兵们解除了军官的武装,迅速占领了战略要地,控制了全城。工人也举行武装起义响应,并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11月4日,基尔革命的水兵和工人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夺取了基尔的全部政权。汉堡、不来梅、来比锡、慕尼黑等地也纷纷起来响应了这次起义,组成了工兵苏维埃,也纷纷夺取了各地的政权。

5日,基尔全城总罢工支持水兵起义。基尔港水兵起义成为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的信号,革命在全国迅速蔓延。到11月8日止,几乎所有的德国大城市中都发生了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的工人和士兵也爆发武装起义,占领了政府机关、邮电局和火车站,迫得德皇威廉二世不得不匆匆地逃往荷兰。1918年12月,全德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柏林召开,由于右派社会民主党人的背叛,政权重新落入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手里,使11月革命遭到了失败。

此次起义是德国十一月革命的起点,同时也导致德国被迫宣布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附录5:

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其中规定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以图改变以往各家银行皆可呈准许发行货币的混乱局面,统一全面币制。财政部决定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收换及保管准备金事宜,国内一切公私收付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财政部还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无限制购售外汇。

此次币制改革,是在英国经济顾问李滋·罗斯协助下实行的。改革办法出台前夕,财政部长孔祥熙在上海召集金融界领袖会谈两小时,旋即公布改革方案。当日,上海市面投机活跃,物价狂涨。上海钱业公会特召集紧急执委会议论补救办法,决定所有现金银缴存中央银行,并发行纸币。

附录6:

中美空军混合大队 

并肩战斗的中美混合大队的飞行员们

1943年11月3日,中美空军混合大队正式宣告成立,并进驻桂林基地,开始作战。这支混合大队是6月由中美双方各选派人数对等的3个飞行大队组成。由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司令兼蒋介石空军参谋长陈纳德任队长,徐焕升任副队长。1943年3月1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将驻华特谴队编为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晋升少将司令。陈纳德上任后,强烈要求罗斯福总统加强驻华空军力量,夺回中国战场的制空权,并伺机攻击日本本土。他在作战计划和指挥权等问题上与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发生冲突。蒋介石对史迪威也多有不满,因此陈纳德得到蒋的支持。为使陈纳德脱离史迪威的指挥,蒋介石于7月12日致电罗斯福,要求将陈纳德提升为中国战区空军参谋长。罗斯福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同意让陈纳德担任中国空军(而不是中国战区)参谋长。

10月,中国空军第一、第三、第五大队与美国空军正式编组混合大队。该队正式成立后,与中国空军和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协同作战,集中袭击汉口、越南、广州、香港、台湾、新德、岳阳等地日军空军基地,轰炸扫射平汉、粤汉、津浦、陇海、同浦沿线的日军车辆及停泊在长江与沿海的船只,破坏日军运输线,并逐步取得华南、华中地区的制空权。1943年11月25日,陈纳德指挥美空军机队远征日军在台湾的机场,击落日战斗机15架,并把机场上的42架日机全部摧毁。

附录7:

陈布雷自杀 

 

陈布雷

1948年11月3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服过量安眠药自杀身亡,年58岁。

陈布雷是浙江慈溪人,1927年由蒋介石介绍加入国民党,从此长期随蒋左右,深得蒋的赏识信任。又历任浙江省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国民政府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陈布雷在留下的遗书和致蒋介石的信中称:“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致使“衰老被惫,思想柘涩钝滞”,他表示自尽之举实出于心理狂忧之万不得已。

附录8:

法国画家马蒂斯 

马蒂斯自画像

亨利·马蒂斯于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

马蒂斯先就学于学院派画家布格罗门下,因个人兴趣与老师所循的传统规律相左1892年转入象征主义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两年后、初露头角的马蒂斯成家立业,妻子是个温顺而贤慧的女性,画家夙愿得偿,且在绘画间隙尝试雕塑的创作。

1896至1904年间是艺术家寻找新方向时期。马蒂斯内心萌动了革新意念,开始注视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的作品,欲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一段时间,他跑到街头、咖啡馆等地画了无数的画;毕沙罗、高更、凡·高、西涅克等画家的表现手法,使他进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进他研究新的技法。1899年,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20世纪初,他好像被强烈色彩的表现力所唤醒。开始用夸张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塑造形体,至1903年,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这类作品乍看似乎草率粗放,事实上,在“乱涂”之中显示出画家的敏锐性和丰富的创造力:直接从颜料管挤出的色彩,本意已不是再现客观物象的视觉真实,它变成作画人追求内在情感及自我表现的手段,并在形式上探索一种新的受色彩运动制约的绘画空间。野兽派最终否定了西方各种传统形式和与之相关的审美习惯,实现了色彩的解放,能动地驱使造型艺术抽象化。马蒂斯也在对形式进行根本改革中,找到自己的路子。

遗憾的是野兽派仅盛行了3年。这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攻击,幸好有几个收藏家独具慧眼,大量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一时身价百倍。

1906年后,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他的个展在巴黎、纽约、莫斯科、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等城市辗转展出。他也借机旅行欧洲、北非,巡礼各地艺术寻求新的灵感源泉。他成为当时国际画坛最活跃的画家之一。1914年起,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过冬,在一间用静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静物是他最喜欢画的题材。画家乐此不疲、孜孜不倦研究着各种色调之间的关系,寻找造型上的新技巧,色彩艳丽却不浮华,笔触大胆但不狂野,野兽派时代的强烈原色画面,逐渐变成静谧和谐的画面,既蕴含睿智与诗意,又赏心悦目。马蒂斯由此获得“颜色与线条游戏家”的美誉。

20年代后,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他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30年代,他的艺术达到巅峰,他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

为人谦虚、儒雅的马蒂斯,对人生的荣华富贵和画坛的名利都毫无野心,性格也与同时期画坛另一巨人毕加索迥然不同。二战期间,他俩都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加入法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参加过进步活动,但马蒂斯在其艺术中并未有任何体现,没有把绘画作为一种武器。他笃信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美是赐给人快感”的理论,并在自传中这样阐述个人的毕生追求:“我所企望的艺术是一种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我避免触及令人苦恼或窒息的题材,艺术作品要像安乐椅一样,使人的心情获得安宁与慰藉。”

马蒂斯晚年一直受疾病折磨,但仍坚持剪纸艺术的创作,或卧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专心致志地从预先涂好颜色的纸张中剪出各种形象,作品依然充满大胆、完美和开朗乐观的精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野兽派时代他对形式美的热恋与执著。1907年野兽派经历了一场危机,面对伙伴们一个个背弃野兽派宗旨而去,马蒂斯反而坚定信念,并在尔后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恪守不渝,成为唯一终生保持野兽派画风的人。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逝世于长年居住的尼斯,享年85岁。 

《马蒂斯夫人像》1905年 

《粉红色裸女》1935年 

《花毯前的女人》1927年 

《红画室》1911年 

马蒂斯夫妇合葬坟茔.

附录9:

朱可夫被撤职 

朱可夫

朱可夫,苏联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最重要的军事指挥官。他组织了列宁格勒保卫战,指挥了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和同年12月对德军的大反攻。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新的政治领导人希望得到军队的支持,任命朱可夫为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朱可夫接替布尔加宁继任国防部长。此后朱可夫实施一系列提高军队素质的计划。由于这种努力减弱党的政治顾问的作用,从而减弱党对军队的控制,他的政策使他与赫鲁晓夫发生冲突。

1957年11月2日,赫鲁晓夫和莫斯科军区的高级司令员们举行了一次会议,可能是讨论朱可夫的命运。赫鲁晓夫,惧怕这位国防部长的力量和声望,起初打算把他提升到其他岗位,例如副总理,这个职位可以剥夺他对军队的控制,而又避免公开摊牌。

这天朱可夫由机场直接去参加主席团的会议。他拒绝了会议上提出的对他的“提升”,于是开始摊牌了。辩论的时间很长,以致赫鲁晓夫和其他已接受伊朗大使馆招待会邀请的人不得不两次推迟他们的到会时间。

朱可夫返抵莫斯科六小时以后,塔斯社发表了一项会议公报,不到一小时以后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这个消息,作为晚间新闻节目的第十五项。这项简短的通告11月3日早上刊登于《真理报》背页的一个个明显的角落,但却成为全世界各地新闻报纸的大标题新闻: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任命苏联元帅罗吉昂·雅各武莱维奇·马林诺夫斯基为苏联国防部长。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免去苏联元帅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的苏联国防部长的职务。”

通告发表后的一星期内,西方观察家们试图分析这种调动。有些人认为朱可夫将被提升,另一些人预料他会被清算,还有些人则从这次调动中看出朱可夫元帅企图推翻现政权。莫斯科当局保持沉默,有效的新闻封锁使世界报刊一无所获。

现在事情似乎已经清楚了,即:在封锁新闻的那一个星期内,朱可夫和赫鲁晓夫关起门来在中央委员会内展开了权力之争。苏联军事报纸现在处于新任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的控制之下,报上刊登的文章表示克里姆林宫内部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军队和党之间的斗争。《红星报》告诉读者:“一个高级军人”如何被他自己成功的军事经历迷住了心窍,以致犯了“严重错误,为此他受到了党的严厉制裁”。海军杂志《苏维埃舰队》对于“大模大样的军事领袖们”作出了类似的抨击,它宣称:“对于贬低政治机关在军队生活中作用的企图必须加以坚决谴责。”这个杂志多少有些尖锐地声明,“不论一个共产党员的级别多高,如果玩忽职守,不仅可以,而且必须在党的会议上对他加以批评。”

对朱可夫的主要攻击,是他企图削弱党的工作者在军队中的作用,以及他公开坚持要为被斯大林清洗的红军领袖们恢复名誉。在苏联历史悲剧性的这一章中朱可夫并不感到自己有什么责任,但是党的其他高级人员,包括赫鲁晓夫在内,却显然感到自己有责任。而且,朱可夫可能掌握了与清洗中的反党集团有关的秘密文件。赫鲁晓夫害怕这些文件也可能损害他,苏联的公民们可能要问他们自己:“当斯大林清洗党的干部时,赫鲁晓夫在干什么?” 

战场上的朱可夫

附录10:

苏联“卫星二号” 

“斯普特尼克-2”号人造卫星

当苏联卫星传来的嘟嘟声已令美国人心烦意乱之际,载着一个名叫莱卡的狗的卫星二号于1957年11月3日又上了天。这是一个苏联人搞的令人意想不到的绝招。小狗身上绑接的一些仪器装置可以提供动物在外层空间能否生存的情报。

卫星二号重1120.29磅,是卫星一号的6倍,还装有比卫星一号更先进的测量宇宙射线、温度、压力等的仪器。

作为太空中的第一个生物的莱卡,卫星的加速度和失重虽然没有对它产生任何不良影响,但是,它仍然于6天后死亡了,死于不可返回式的苏联人造卫星内的氧气耗尽之时。

无论如何,这已足以让整个美国舆论大哗。一只狗在卫星二号上的出现,清楚地表明苏联人最终是要把一个人送到月球上去的。大多数美国人一直决心在荒凉的月球上击败苏联,他们已对美国在空间竞赛中的落后不能容忍了。《匹兹堡新闻报》有一条大字标题,恳求道:“艾克,发射卫星吧。”

果然,1个月后的12月6日,美国发射了他们的第一颗卫星,但却悲剧性地在发射时就爆炸了。

在人们的注视下,麻烦不断的美国海军先驱者导弹的第二节被安放在第一节上,先驱者导弹被架设在卡拉维拉尔导弹发射台上。12月6日,美国用这种火箭发射第一颗卫星。载有卫星的先驱者火箭起飞两秒后爆炸。幸好人造卫星没有损坏,并继续发出信号,美国舆论认为这次的失败是“不幸的耻辱”。接着在同月16日,美国立刻发射了洲际导弹阿特拉斯号(此前苏联在8月26日已宣布洲际导弹试验成功,并宣称在尖端军事科技方面超越美国,而美国在6月2日发射的洲际导弹则以失败告终),多少挽回了一点面子。

莱卡纪念碑 

太空狗莱卡

1957年11月3日,苏联的“斯普特尼克-2”号人造卫星将一只名为莱卡的狗送上了太空。莱卡最终“牺牲”了,但它证明了生物能够在失重的条件下生存,为人类走向太空奠定了基础。苏联的这一成果也刺激了美国,一场航天科技的竞赛由是展开。如今,走向宇宙已不再是梦,为了纪念莱卡对航天事业的贡献,50年后俄罗斯为它建造了铜像和纪念碑。

2007年11月3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俄国太空研究所为第一只上太空的太空狗“莱卡”举行纪念碑揭幕仪式,纪念碑的雕像是人类的手与青铜色的莱卡模样所组成。

俄罗斯新闻社引用档案局提供的一份档案报导指出,第一只上太空的莱卡,是在1957年11月3日上午10点28分升上太空,但是5个小时后却因太空衣隔热不佳而成为火烧狗,目前莱卡的尸体与当年的太空舱还滞留在地球轨道上。

在莱卡壮烈牺牲之外也有成功的案例,1960年7月28日的“贝尔卡”、“斯特雷卡”,它们平安从太空返回地球后,受到英雄式的待遇,它们经常到育儿院、孤儿院亮相,成为当时俄罗斯儿童们心目中的偶像。

贝尔卡后来还生了两胎,它的儿子在美国、苏联冷战最激烈的时期,还曾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当时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雪夫在古巴危机后,把贝尔卡的狗儿子送给当时美国总统甘迺迪的夫人贾桂琳,在美、俄的和解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附录11:

吴丹出任联合国秘书长 

吴丹

吴丹,1909年1月22日生于缅甸板庭梧。毕业于仰光大学,后留学英国。1931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后供职于政府教育和新闻出版部门。1953年任总理办公室规划秘书。1957年5月起任缅甸驻联合国代表。1961年9月在任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坠机身亡后,11月3日,吴丹被联合国安理会一致举荐为代理秘书长。1962年11月3日正式当选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并在1966年12月连选连任。任内曾调解过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65年印巴争端,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1974年11月病逝于纽约。

附录12:

蓝田猿人头盖骨 

蓝田猿人头骨

1964年11月初,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发现一个猿人头盖骨。这是我国现有的唯一的猿人头盖骨。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猿人头盖骨,已在解放前下落不明。猿人头盖骨是研究人类起源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我国的周口店、印度尼西亚爪哇和阿尔及利亚突尼芬发现过猿人头盖骨。1965年5月31日我国科学界在北京举行蓝田猿人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报告中说,蓝田猿人头盖骨的发现,是我国科学家对研究人类起源的又一重大贡献。科学家们认为,蓝田猿人比北京猿人还要早,距离现在已有五六十万年。

距今约六、七十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初期。 1963-1964年在陕西蓝田发现,因称“蓝田人”。蓝田人生活的年代,其体质特征,头盖骨骨壁极厚,额骨很宽,向后倾斜,眉嵴粗壮,脑容量很小,约为780毫升,头骨高度甚小,这些特征表明了蓝田人还比较原始。

 “蓝田猿人”头盖骨距今约八十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初期。1964年在陕西蓝田县县城以东的公王岭发掘出土,因称“蓝田人”。蓝田人生活的年代,其体质特征,头盖骨骨壁极厚,额骨很宽,向后倾斜,眉嵴粗壮,脑容量很小,约为780毫升,头骨高度甚小,这些特征表明了兰田人还比较原始。

 “蓝田猿人”下颌骨化石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陕西蓝田县县城西北的陈家窝村附近发现的。

陈家窝的下颌骨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其形态总的来说和北京人的一致,但也不完全相同。学者给陈家窝下颌骨以“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俗称为“陈家窝人”。 

 

“蓝田猿人”头盖骨 

“蓝田猿人”下颌骨化石

附录13:

茅以升获美国工程学会外国院士称号 

桥梁专家茅以升

1982年11月3日,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科协副主席茅以升,在美国“全国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上被授予该学会外国院士称号。

美国“全国工程学会”建立于1964年,是美国工程学方面最高级的学术机构,拥有1099名国内院士和97名外国院士。

茅以升教授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该学会外国院士称号的科学家。他于10月27日抵达美国,来出席该学会授予他这个称号的仪式。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提起钱塘江大桥,人们都会想到茅以升。茅以升自己也曾在多年后回忆:“自1919年12月,我归国为社会服务,在几十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工程”。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而这座大桥经历的一段传奇,却是最令人难忘的。

上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1934年,时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的茅以升,受命开始主持这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钢铁大桥工程。之前,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虽已有一些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修的……可以想象,茅以升担负着一项前所未有的重任,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

钱塘江又称钱江,地处入海口,潮水江流,汹涌澎湃,风波甚为险恶,其潮头壁立的钱江潮与随水流变迁无定的泥沙是建桥的两大难题。茅以升在造桥过程中,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曾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进展。

至1937年,大桥快要竣工之际,上海“八一三”战争爆发了!钱塘江大桥还未交付使用就先经受了抗日战火的洗礼。茅以升说,在“八一三”的第二天,即8月14日就有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当时他正在6号桥墩水下30公尺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一片黑暗,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这次日机轰炸是江、浙一带的第一次。

工程未完,战火已烧到了钱塘江边,此时江中的桥墩,还有一座未完工,墩上的两孔钢梁无法安装,在此后的40多天里,建桥的工人们同仇敌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在通车的当日,运送大批军火物资的列车就开始陆续从这座大桥上通过了。

此后,上海的抗战形势一天比一天吃紧。同年11月16日下午,南京工兵学校的一位教官在桥工处找到茅以升,向他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并简单地介绍了当前十分严峻的形势后说:“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南京政府的文件上,要求炸毁钱江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南京来人还透露,炸桥所需炸药及爆炸器材已直接由南京运来,就在外边的汽车上。

集两年半心血建成的大桥,铁路刚刚通车,就要自己亲手去炸毁它,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同工程技术人员商量和慎重考虑后,最后订下了炸桥方案。

当天晚上,所有的炸药就都安放到了南岸第二个桥墩内和五孔钢梁的杆件上,100多根引线,从一个个引爆点连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只等一声命令,就把大桥的五孔一墩全部炸毁。

11月17日凌晨,茅以升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因大量难民涌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够用,钱塘江大桥公路部分必须于当天全面通车。浙江省政府此时也不知道大桥上刚刚装置了炸药,因此事是高度保密的。大桥公路的路面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竣工了,只因怕敌机轰炸,尚未开放,现在何以又叫通车呢?原来,杭州三廊庙到西兴的过江义渡,平时每天就有一、二万人来往,上海战事爆发后,过江的人更多了,渡江的船本来就不够用,不意在16日又因故沉没了一只,等待过江的人太多,加上战事更紧,形势严重,迫不得已省政府才决定开放大桥。当日,大桥全面通车,这一天,得到消息的人们,从杭州、宁波远道而来,成千上万的群众来到六和塔下的钱塘江边,甚至连六和塔上也都站满了人。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时,两岸数十万群众掌声雷动,场面十分感人。但有谁能知道,数百公斤炸药此时就安置在桥身上,这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建造的大桥在落成之日,竟然就已面临着被炸毁的命运!

12月22日,日军进攻武康,窥伺富阳,杭州危在旦夕了。钱江大桥上南渡的行人更多,固不必说,而铁路方面,上海和南京之间已不能通车,钱江大桥成了撤退的唯一通道,据当时的铁路局估计,22日这一天有300多台机车和超过2000节客货车通过大桥。

第二天,1937年12月23日,日军开始攻打杭州,当天下午1点多钟,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3点,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他站在桥头看着桥上的黑压压涌过来的难民,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愤怒。傍晚5时,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已然隐隐可见,茅以升命令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实施爆破!

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截断。这座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大桥炸毁后,桥工处全部撤退,茅以升带着在钱塘江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图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资料一起撤退。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茅以升一家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舍弃了许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解放后移交给上海铁路局和浙江省档案馆,成为国家重点档案中的珍品,并为探明杭州市水文情况及建设钱江二桥节省了大量资金。这是后话。

抗日战争胜利了,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

至此,茅以升主持的钱江大桥工程,前后14年,经历了建桥、炸桥、修桥三个时期,这是古今中外建桥史上从未有先例的事情。

 

起复井架 

铁道部次长曾仲鸣行打桩礼 

钱塘江桥开工庆典 

炸桥后的样子 

今天的大桥

附录14:

英国将把狮身人面像胡须归还埃及 

狮身人面像

镇守在开罗吉萨区三大金字塔前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下额胡须终于要从英国归还给埃及。

斯芬克斯的胡须原来长达5米。1817年,一个殖民主义者将它的胡子掠取献给英国,表示对大英帝国的“忠诚”,从此便一直“存放”在大英博物馆。这段胡子长75厘米,直径约40厘米,重达400至500公斤。

埃及政府多次向英国政府提出归还这一珍贵文物,但英国一些死抱着殖民主义不放的人却执意拒绝。据说他们担心,“这个先例一旦打开,以后的事就难办了。”1982年,埃及文化部长访问英国时曾再次正式提出要求归还斯芬克斯的胡须。英国政府决定在这年年底之前将斯芬克斯的胡子归还埃及。

狮身人面像之谜

2008年12月14日,法国埃及学专家瓦希尔·杜布莱夫在即将播出的纪录片《斯芬克斯的秘密》中宣称,根据20年来对历史纪录的仔细研究以及新发现的证据,他认为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出自一位被遗忘的法老之手。这位法老是埃及法老胡夫(大金字塔的建造者)的儿子,狮身人面像所代表的是胡夫的形象。

驳斥目前最流行理论

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已经在吉萨高原“守卫”了4500多年。多年来,考古学家们对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已经搞得很清楚,但是狮身人面像是谁建造之谜始终无法解开。

关于狮身人面像起源最流行的理论是:它是埃及第四王朝一位名叫卡夫拉的法老设想出来的,并在随后下令建造。埃及学专家瓦希尔·杜布莱夫驳斥了这种理论,称狮身人面像是胡夫的儿子、卡夫拉同父异母的哥哥迭德夫拉所建。这是历史上首次提出这种说法。当时迭德夫拉在胡夫死后继承了其法老王位。

狮身人面像本无胡须

埃及一块刻有文字的“梦幻石板”提到过卡夫拉,石板上记载着这样的传说:一位年轻王子做了一个梦,带翼狮身女怪要和他做一笔交易,如果卡夫拉清理她爪中的沙子,那么她就答应让他做国王。后来,卡夫拉建造了狮身人面像,并在狮身人面像后面建了一座金字塔,在其前面建了两座庙宇。

但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卡夫拉雕像都表明他有胡须,狮身人面像上并没有胡须———杜布莱夫称,而在狮身人面像下面发现并被存放在开罗博物馆的胡须片断是人们后来附加上去的,狮身人面像本来并没有胡须。

几年前,总部在埃及的德国考古学研究院前院长莱纳·斯塔德尔曼曾经提出过另外一种理论:卡夫拉的父亲胡夫法老建造了狮身人面像。专家们公认,有一块小雕像能够表明,胡夫有很方正的脸颊,与狮身人面像相吻合。杜布莱夫也称,胡夫的其他雕像也都没有胡须,这证实狮身人面像代表胡夫。

狮身人面像头部装饰有明显标记,两个小辫子和一个又长又粗的辫子,胡夫在另外至少一个雕像中,有着类似的头部装饰。杜布莱夫称,狮身人面像是由迭德夫拉按照父亲胡夫的形象建造的,将胡夫认同为太阳神,恢复埃及人对王朝的尊敬。

4500年历经风雨

狮身人面像在卡夫拉金字塔的南面,距胡夫金字塔约350米。狮身人面像的形状看起来与希腊神话中的带翼狮身女怪斯芬克斯很像,因此也被西方人称为“斯芬克斯”。

吉萨的这尊狮身人面像是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而且是由一整块巨型岩石雕制而成。狮身人面像身长约73米,高21米,脸宽5米。

传统理论认为狮身人面像的头像是按照法老卡夫拉的样子雕成,作为看护卡夫拉金字塔的守护神。狮身人面像凝视前方,表情肃穆,雄伟壮观。据称,马穆鲁克(中世纪埃及的一个军事统治阶层的成员)攻打埃及时,士兵以狮身人面像的鼻子和胡须做为练习大炮射击的靶子。被打掉的鼻子和胡须现存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曾经倒在黄土之中

经过多年的风化,狮身人面像倒在了黄土之中。现在的狮身人面像是后人从沙土中再次挖掘出来的。

1798年,拿破仑统帅法国军队进入埃及的时候,曾经在吉萨高原上和埃及人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战,为了鼓舞士气,拿破仑手指着金字塔说,“士兵们,4000年的历史和古埃及的法老在注视着你们,前进吧,去征服他们!”但这场著名的金字塔之战除了把斯芬克斯的鼻子轰掉一块之外,没能撼动金字塔的存在,它们依旧如山般伫立。

埃及狮身人面像的另一说 

英国地质学家柯林·里德

2008年12月,英国地质学家里德近日表示,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很可能最初是一尊完整的狮子雕像,而不是现在的人面狮身。而且这座雕像的制作时间比之前预想的还要早。

人面图案不是法老王?

直到现在,有关埃及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起源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该雕像上的头部图案最初可能不是埃及法老王的面部。

日前,专家们使用专业的设备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及视觉效应重建,艺术家制作出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数字图像。英国地质学家柯林·里德发现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及头部非常不成比例,这表明此前该头像雕刻的并不是最初的埃及法老王。

与里德共同进行研究的历史建筑师乔纳森·弗勒也表示,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头部和身体比例严重失调,之所以这样,很可能是因为该狮身人面像此前的头部不是法老王,而是与狮身相配的地道狮子头。

建造时间比预计早

大多数人认为,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建造在第一座金字塔之后,大约距今4500年前。不过里德通过研究发现,从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身体上存在的特别的风化以及周边被水侵蚀过的痕迹来看,其建造时间可能和祖玛高原地区的大金字塔在同一时期内。据报道,古埃及最后一次大降雨发生在距今2000多年的两河流域。因此里德推断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要比传统认为的年龄大几百岁。

另外,祖玛高原地区一处下沉的宫殿为此提供了相关证据——该地区在建立金字塔之前非常活跃。里德表示,人面像的样式表明它比周围的古墓群建造的时间要长,他称这些古墓是此后定居在该地区的人们修建的。

考古学家一直认为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是4500年前由卡夫拉王以胡夫为模特进行建造的。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狮子和人类面部相比,狮子更具有权力和力量性的象征。另外也有人认为是卡夫拉王的哥哥Djadefre作为礼物献给父亲胡夫的。其建造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50年到公元前2450年之间。

然而,有关卡夫拉王建造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证据非常有限。

尚未得到主流认同

不过对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进行年代的重新测量,里德等人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埃及主流考古界的认同。

地质学家罗伯特·斯高与里德看法不同。他认为,狮身人面像上的大量水浸痕迹表明,它的建造时间应该不晚于公元前5世纪或公元前6世纪,至少比现在普遍认为的建造时间还要早2000年,也比通常认为的古埃及文明起始时间早1500年。

不过,里德和斯高的研究都不只是基于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还将当地发现的地貌侵蚀风化因素考虑在内,如被认为与狮身人面像同期建造的斯芬克斯神庙附近。这与之前的一些研究角度不同。 (广州日报)  

柯林·里德等人提供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复原图”

附录15:

文学家梁实秋 

与程季淑婚前合影

1987年11月3日,我国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因病在台湾逝世。

梁实秋先生生于北京,早年留学美国,回国以后曾在清华、北大等大学任教,并从事译著工作,是30年代初《新月》杂志的主将之一。1949年他赴台湾,担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创立台湾英语教学中心和英语研究所。他对英国文学很有研究,著有《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他的散文也很有名,著有《雅舍小品》,由他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深受广大英语爱好者的欢迎。

梁实秋出身于旧官宦家庭,自小过惯贵族式生活,与低层饥寒禁绝。他的保守思想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他在30年代初与《左联》的激烈论争中,落了个“丧家狗”、“资本家的走狗”的恶名。到40年代,他改写散文小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他写的《雅舍小品》在港台已经再版了50多次。这本书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

梁实秋在晚年,曾移居美国,并取得长期居留证,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美国籍。爱国思乡的情怀,使他放弃了美国的“绿卡”,回到了台北安度晚年。此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故乡的散文,以表达他对大陆的眷恋之情。

作为现代散文家,梁实秋沉稳、通达、幽默的性格,酿成了一种独特的文调,这种文调尤其切合中年人的心境。在艺术处理上,繁简、浓淡、文白、雅俗他都处理得很得体,颇具大家风度。 

梁实秋和父亲梁咸熙 

与程季淑在台北安东街寓所 

书斋读报 

85岁寿宴时与韩菁清

附录16:

联合国向袁隆平颁发科学奖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987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向中国专家袁隆平颁发了1987年科学奖,以表彰他在培育高产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

当年年57岁的袁隆平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他长期从事杂交水稻培育工作,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培育出一系列强优势的杂交水稻组合,并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在美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试种均取得良好的结果。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初国际上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附录17:

金石书画家朱复

青年朱复戡

1989年11月3日,我国杰出的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0岁。

朱复戡1900年生于浙江鄞县。幼年有神童之誉,7岁能作擘窠大字石鼓文,吴昌硕见之惊叹不已,称之为“小畏友”。16岁时作品选入扫叶山房出版的《全国名家印选》;18岁时,有正书局出版了他的字贴;23岁时,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静龛印集》,吴昌硕题扉页,罗振玉题书签。朱复戡博览群籍,学识渊博,金石书画、诗词古文、青铜古玉,无所不通,无所不精。著名书画篆刻家马公愚赞道:“朱君艺术,实千年来一人而已。”国画大师张大千评作:“能超越时流,开一代宗风者,惟朱君一人而已。”艺术大师刘海粟称他:“笔墨之间,渊然有思,醰然有味,神游三代,冥心于造化。”

晚年的朱复戡孜孜不倦,奋力创作,重点致力于商周青铜文化的研究。他将平生收集、研究的青铜图纹、铭文、拓片编成《商周艺文精华》。近年,他的大型彩色金石书画画册已经出版,他设计的“诚则灵”变音钟、“中华鼎”、“荣氏宝鼎”、“中华青铜九龙宝鼎”等仿古青铜器都已问世。

附录18:

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 

克林顿与竞选伙伴、原田纳西州州长阿·戈尔共庆胜利

1992年11月3日,民主党候选人威廉·杰弗逊·克林顿以压倒多数获胜。这样,他将作为第四十二任美国总统入住白宫。

克林顿1946年8月19日出生于美国南方阿肯色州的霍普镇。他从小家境清贫,出生前4个月,父亲因车祸去世,幼时一度靠经营小店的祖父母抚养。

克林顿就读中小学时就学习勤奋,成绩优异。他于1968年毕业于乔治城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得到罗兹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进修2年。回国后,他又考入耶鲁大学并于1973年获法学学士学位。此后,他在阿肯色大学法学院任教并开业当律师。

1978年,32岁的克林顿当选为阿肯色州州长,成为当时美国最年轻的州长。1980年,他竞选州长连任失败,但在1982年他重新当选阿肯色州州长,连任至今。克林顿目前还是美国外交委员会和国际三边委员会成员。1991年10月3日,克林顿正式宣布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在竞选中,他提出“振兴美国”的口号。在国内政策上,主张对富人增税,对中产阶级减税,对企业投资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增加教育投资;推行保守的联邦政府开支政策等。在对外和防务政策上,他主张大幅裁减军队和军费开支,要求西方盟国承担更多的防务义务,同时强调美应在世界上担负起领导职责,反对孤立主义。

克林顿的妻子希拉里是他在耶鲁大学的同窗,家境富有。在这次竞选中,她是他有力的助手。他们育有一女。 

1963年,青年克林顿与肯尼迪总统的会面,使他坚定了从政的决心 

克林顿与妻女在一起

附录19:

港澳地区首位中科院院士——支志明 

支志明

1995年ll月3日,在中国科学院宣布的新一批院士中,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支志明,成为港澳地区首位当选者。而他37岁的年龄,在579位中科院院士中也是最年轻的。

1982年在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支志明便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基础研究。在无机光化学、氧化反应及催化机理、生物无机化学等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中国科学院去年颁发给他“国家自然科学奖”。

37岁的支志明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香港读完小学、中学、大学。支志明现在专注的研究范畴是光化学、不对称合成材料科学。不对称合成材料科学的研究,对改善药品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十分重要,并且有助于一些新药的合成。这类化学研究在国际上颇受关注,竞争激烈。

支教授带领一些博士生和硕士生从事的研究,成绩喜人。他的学术成就在国际上已受到关注和肯定。1994年,他应邀参加了在东京举办的第30届无机配位化学研讨会,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等著名教授同台发表了学术报告,受到好评。支志明还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的咨询委员、北京理工大学顾问教授。

面对“九七”后香港即将回到祖国怀抱,支志明选择留在香港为祖国服务。为了认识和了解内地的社会情况、风土人情和思想观念,两年前他就开始与内地学术界接触,加深了解、互相学习。

这次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支志明感到高兴,认为这是对青年科学研究者最大的鼓励。

附录20:

京九铁路 


京九铁路示意图

1997年11月3日上午,京九铁路国家验收委员会的41名委员,郑重地在《京九铁路工程验收证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至此,世人瞩目的、已经试运营14个月的京九铁路正式通过了国家验收。《验收证书》上赫然写着:“京九铁路设计、施工质量总评优良,是优质、快速、高效建设铁路的典范。”

跨越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正线全长2553公里的京九铁路,1992年11月起由北向南分段陆续开工,1995年11月提前在赣粤省界接轨,1996年4月1日实现全线工程临流,同年8月铁道部组织全线初步验收,9月1日起交北京、济南、郑州、上海、南昌铁路局和广州铁(集团)公司临管运营。到今年8月底止,一年来共输送旅客503万人次,运输货物211万吨,有的地段客运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并经受了严冬盛夏和洪水的考验,保证了运输的安全畅通,发挥了社会经济效益。

国家验收委员会成员从10月28日至11月1日沿京九全线检查5天,2日开始在北京召开会议。验委会一致认为:京九铁路线路走向和总体布局合理,输送能力大,并预留了发展条件;各项技术标准选用适当,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和铁道部有关新线建设的规定、规范和规程;采用的设备技术先进,系统完整,体现了90年代科技水平;组织管理和施工方法有所创新;保证工程质量的措施有力,效果明显,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建设速度快,投资控制好;设计、施工注意节地造地,环保工程符合国家环保批复的要求,竣工档案完整准确。整个工程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京九铁路设计、施工质量总评优良,是优质、快速、高效建设铁路的典范,同意正式验收。

附录21:

成都府南河工程获联合国人居奖 

成都府南河

1998年11月3日,经多个国家的多个项目的角逐,有关专家评审团反复评审,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了1998年度联合国人居奖。

人居奖是联合国为嘉奖在人类住区发展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个人和项目而设定的全球最高奖。

据了解,环抱成都市的府河和南河由于年久失修,造成堤岸垮塌,河道淤塞,污染严重,洪水泛滥,老百姓称之为“腐烂河”,严重制约着成都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危及岷江中下游沿岸数百万人的生活和健康,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199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接受群众的建议,决定彻底整治府南河。先后历时五载,总投资27亿元,新建居民住宅近450万平方米,使府南河沿岸10万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居住面积和环境。同时,在府南河上新建和改建桥梁18座,建成拦水坝5个、码头12个,疏浚河道16公里,河流行洪能力提高一倍,根除了市区水患。一批污染企业迁到城外工业区改造,截断了污染源;沿河埋设26公里排污干管,将原来直接排入河道的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截流集中输送污水厂,可净化城区水面850公顷。沿河开辟绿地400亩,滨河绿色环带点缀各具特色小景园,园中分布园林小品和雕塑,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此外,建成护河通道共41公里,使紧张的市内交通得以缓和。如今的府南河,已成为成都市民休闲散步的新景区。

附录22:

首届世界工程师大会

孙自法

二00四年世界工程师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张玉台十日下午在此间正式宣布,二00四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具体日程已敲定,将于今年十一月三日至六日在上海举行。目前,进入倒计时的大会各项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进展顺利。

本次大会是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支持并确定的首届世界工程师大会,也将是在中国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工程技术界的盛会。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这一被誉为“工程师的奥林匹克”的盛会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

大会组委会十日下午专门就大会筹备情况举行新闻媒体招待会。张玉台介绍说,二00四年世界工程师大会主题为“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将邀请十二位国际知名专家就当今世界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普遍关注的问题做大会报告。同时,选定网络工程与信息化、生物工程与人类健康、交通与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农业工程与食品安全、资源与能源、生态材料与绿色制造等七大重要领域,分组开展深入研讨和交流。

为使世界各国工程师更广泛参与世界工程师大会讨论,本届大会还专门开设四个网上虚拟论坛,包括“妇女参与工程”、“工程教育与资格认证”、“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和“工程师的责任与工程伦理”。

大会组委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表示,中国工程技术界希望通过本届大会与各国同行交流经验,开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间在工业化方面的合作领域,增进与各国工程师及相关组织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为增强工程科技界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增进社会公众对工程科技的关注、理解、支持和监督,进一步发挥工程科技界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中的整体作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于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决定,以二000年德国工程师协会发起的汉诺威世界工程师大会为基础,每四年举行一次世界工程师大会,并建议二00四年的首届盛会在中国上海举行。

世界首届工程师大会倡导工程技术绿色化

诸大建

上海刚刚举办了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人参加的世界首届工程师大会。与世界各国竞争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举办权不同,这个“工程界的奥林匹克”是世界工程组织一开始就执意要在中国特别是在上海召开的。

我有幸成为这次大会的组织委员会和程序委员会成员。我以为,在中国的上海举办世界首届工程师大会,有两条值得注意的理由。一条基本的理由是,今天的中国和上海有着世界最多、同时也是最大的工程项目。就中国而言,世界能级的重要工程有三峡水利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等;就上海而言,世人瞩目的重要工程有洋山深水港工程、高速磁浮列车、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国际赛车场、上海化学工业区建设,等等。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往往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能级相匹配。某种角度来说,正是这些重要的工程建设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大会致辞中说:“看看今天的上海和中国,就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另一条更重要的理由是,中国和上海的发展不仅需要更多、更大的工程,也需要更具有可持续性的工程。松浦晃一郎在致辞中强调:“关键的问题是要保证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要保证工程为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我们不用回避,对于中国和上海的某些重要工程,国内外对它们的社会影响的认识存在着重要的分歧意见,有些项目的争论甚至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因此,大会也是一次在中国和上海普及可持续发展工程理念的重要事件。通过这次题为“工程师塑造可持续未来”的大会,我们的社会公众、工程人员、政府官员可以更多地了解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得工程技术能够服务于未来的美好生活。

工程技术的两重性

在社会公众的层面上,我们需要了解工程技术的两重性。与科学和技术不同,工程对人类发展和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足以及社会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种影响又具有两重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技术,就是要在新的方向上发展工程技术,以发挥工程项目的积极影响,抑制工程项目的消极影响。就是要防止人们在工程技术问题上从一种思想极端走向另一种思想极端:即从把工程技术对社会与环境的负面影响置于不顾,变为由工程技术的负面影响发展到全盘否定工程技术。

在大坝水电工程建设的问题上,世界上就存在着这样的矛盾。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世界上大力发展大坝水电工程的热潮时代,人们强调大坝水电工程的正面效益,较少审视它们的生态与社会影响。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传统大坝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出现了有关水坝利弊的尖锐争论,大坝水电工程建设的热潮开始衰退。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以世界水坝委员会(WCD)的组建及其调查报告《水坝与发展》的提出为标志达到了高潮。尽管世界水坝委员会的报告,第一次从环境和社会的角度系统地总结了水坝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报告却从过去对大坝水电工程完全赞扬的态度走向了完全反对的态度。直到最近几年来,大家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到,大坝水电工程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并不必然带来生态环境和社会冲突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否定大坝水电工程建设,而是要从传统的大坝水电工程建设转变到可持续发展的大坝水电工程建设上来。

作为世界水电工程建设争论的缩影,中国围绕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引起了严重的争论。正如工程技术的两重性所揭示的,三峡工程建设截断河流、淹没土地、迁移人口,也给环境与社会带来了潜在影响。于是,国内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有人怀疑和反对一切形式的水电开发。显然,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并不是一致的。从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技术来讲,笔者宁愿赞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倡导者之一、参加这次世界工程师大会的联合国副秘书长斯特朗博士的讲话:“希望建设中的三峡水利工程能为世界留下一个模板。模板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一个建筑方法,更在于通过管理避免营运中的负面影响。”

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在工程人员的层面上,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技术对未来的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道德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工程师所遇到的道德问题可以分为技术道德和社会道德两个方面。技术道德是各种技术性的决策和判断。在这一层次上,工程师最关心的是功能问题,即如何生产出一个工程产品。社会道德则是比技术道德更高一层的道德。在这一层次上,工程师有责任用其工程活动来维护公共利益,减少工程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传统上,工程师对技术道德的关注要明显地高于对社会道德的重视。这使得在发达国家,一些对社会健康和环境健康造成损害的失败工程被广泛宣扬和传播,工程师被许多人看成是制造麻烦的罪魁祸首而不是创造福利的能工巧匠。1993年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一次民意调查中,大约有50%的人认为工程师的社会道德水准不高,他们除了领先于房地产经纪人、企业经理、律师和会计师之外,要远远落后于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和教师。在中国,尽管工程带动着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工程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要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但近年来人们对工程项目的“人性化”缺失以及过于“工程化”的社会倾向也颇有微词。毫无疑问,工程技术可以贡献给可持续发展,但前提条件是工程师需要有更多的社会责任,需要把技术道德和社会道德整合起来,内化于自己的工程活动之中。

工程师担负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使工程活动生态化或绿色化,按照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对可持续发展工程学的界定,工程师几乎在现代生产及消费的整条链上都能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资源的开发和提取环节,工程师可以通过工程活动减少开采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在资源的加工和处理环节,工程师可以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把生产中的损耗降到最低限度。例如,应用产业生态学使得一个行业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行业的生产原料;在资源的恢复和再利用环节,工程师可以引导改变生活方式,重复利用原材料及各种消费品。例如改进对建筑垃圾(如水泥、沥青等)以及碎金属及其他天然或合成原料的收集和再利用等。另一个方面,是使工程活动社会化或人性化。工程师的直接服务对象包括雇主、客户和工程产品的用户等等,但是工程师的社会道德不能仅仅限于这些对象,而要涵盖在经济上、空间上和时间上相距更远的贫困人群、边远地区人群以及还没有出生的后代人。

工程技术的综合评估

在政府层面上,工程项目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建设,必须进行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以往政府对工程项目的规划和管理,重点放在技术评估和经济评估方面。要让未来的工程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要实现从“经济增长”向“以人为本”的提升,需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环境评估和社会评估。

(1)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环境评估,是要预防和减少工程项目在资源环境问题上的负面影响。以水电工程项目为例,加强工程项目的环境评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水电站在建设期间和运行以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水电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重造秀美山川。

(2)加强工程项目的社会评估,是要预防和减少工程项目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负面影响。以水电工程项目为例,加强工程项目的社会评估,可以妥善处理水电建设地区的移民安置和移民发展问题,使得水电工程建设有利于移民的生活改善和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我国80年代前建设的水库工程由于没有进行社会评估,产生了大量的移民问题,是需要吸取的历史教训。在中国,开展水电项目的社会评估,还可以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例如,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水能资源丰富。在西部加快水电开发,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可以发挥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市场优势,从而带动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附录23:

中非合作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

郝亚琳  谭晶晶

中非合作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11月3日上午9时在北京开幕。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外交部长李肇星主持开幕式,埃塞俄比亚外交部长塞尤姆在开幕式上讲话。中国和48个非洲国家的部长和代表出席会议。

本届部长级会议将重点审议并向峰会提交《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草案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草案。这两个文件是峰会成果的重要体现,也将是今后中非关系发展和规划双方合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吴仪在讲话中说,2000年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为应对新世纪挑战,弘扬传统友好、加强互利合作而共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6年来,论坛已成功召开了两届部长级会议,有效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后续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中非开展集体对话的有效机制和进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

吴仪建议,中非双方应本着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循序渐进、灵活务实的原则,不断完善论坛机制,推进中非在论坛框架内的合作。双方应当继往开来,永葆论坛机制活力;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加强协调,推动合作健康发展。

塞尤姆在开幕式上说,过去6年中,中非交往与合作频繁,中非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中非合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他表示,过去6年,中非合作论坛为双方在贸易、投资、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机会,也为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创造了可能性。埃塞俄比亚作为中非合作论坛共同主席国,将全力确保此次峰会取得成功。

今天上午,前来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非洲各国代表团仍在陆续抵达北京。

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安全面临威胁。如何应对挑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纪之交深入思考的共同问题。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有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在新形势下,双方有必要加强磋商、协调立场、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鉴此,并根据一些非洲国家的建议,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于2003年10月亲自致函有关非洲国家元首及非统秘书长,正式倡议在2004年10月10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得到非洲国家的积极响应。

2000年10月10日至12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两大议题是:一、面向21世纪如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二、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中非在经贸等实质性领域的合作。会议的宗旨是:平等磋商、扩大共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促进合作。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鎔基、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以及多哥总统纳辛贝?埃亚德马、阿尔及利亚总统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赞比亚总统弗雷德里克?奇卢巴、坦桑尼亚总统本杰明?威廉?姆卡帕、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萨利姆?艾哈迈德?萨利姆等分别出席开幕式和闭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和44个非洲国家的80余名部长、17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代表,以及中非企业界人士应邀与会。会议为中国与非洲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确定了方向。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宣言集中反映了中非双方对重大国际和政治问题,特别是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共识,以及加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愿望,双方一致同意致力于建立中非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会议通过了《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纲领主要阐述了中非在经贸、农业、旅游、科教、文化、卫生、环境等领域合作的具体设想和措施,构筑了中非关系发展的新框架,为新世纪中非在各领域的合作绘制了新的蓝图。

2003年12月15日至16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泽纳维以及其他非洲国家的6位总统、3位副总统、2位总理、1位议长,以及非盟委员会主席阿尔法?乌马尔?科纳雷、联合国秘书长代表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中国和44个非洲国家负责外交和国际经济合作事务的70名部长及部分国际和非洲地区组织的代表参加会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发展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四点建议:相互支持,推动传统友好关系继续发展;加强磋商,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调立场,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深化合作,开创中非友好关系新局面。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至2006年)》,该计划对今后三年中非在政治、经贸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做出规划。中国政府在《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中承诺:将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继续增加对非援助;加强中非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计划三年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1万人;开放市场,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拓展旅游合作,增列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毛里求斯、塞舌尔、津巴布韦、突尼斯8个非洲国家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 举办以非洲为主宾洲的“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和“中国文化非洲行”活动; 增加民间交流,倡议2004年在中国举行“中非青年联欢节”。

举办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双方在世纪之交开展集体对话、谋求共同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这次会议在中非关系史和新中国50年外交史上属首次,它的成功召开对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非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南南合作的发展以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产生积极影响。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与非洲友好国家建立的集体磋商与对话平台,是南南合作范畴内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其特点是:(1)务实合作:以加强磋商、扩大合作为宗旨,重在合作。(2)平等互利:政治对话与经贸合作并举,目的是彼此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