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哪个专业好:“历史从插图中走出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26:28

“历史从插图中走出来”

[日期:2003-09-24]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作者:陆贵湘、何成刚 [字体:大 中 小] “历史从插图中走出来”
——从插图设计评北师、华师、人教版新教材

陆贵湘、何成刚文 发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10期;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11月23日转发



2001年7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出版后,根据《标准》,由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家出版社分别承担编写的中国古代史新教材(上下册)也相继在许多实验区开始试教(以下分别简称北师版、华师版、人教版)。
三套教材,在插图运用、版面设计等方面遵循着《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中提出的教材“ 应图文并茂,精心配置能够有效地辅助文字叙述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等”的要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实现课程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以下我们拟就教材插图这个角度来简单评价一下这三套教材,不当之处,请指正。



教科书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手段,是学生认识历史客体必不可少的中介。对教科书来说历史插图(各种图片、照片、地图、简表、表格等)非常重要,它是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首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是直观性教材。历史插图将历史发展的某一瞬间“锁定”在画面上,比文字记载更生动、细腻,蕴藏着众多的信息,从不同角度观察能得出多种结论。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认为历史课本中插图的主要功能,一是佐证课文文字内容;二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历史对象的直观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但在今天,历史课本中插图的功能已在这两点基础上又有所增加,我们可以说它还具备了以下这样三个功能:一是以图直接叙史,而非佐证文字中的现成结论;二是以图充实文字;三是以图启发思维、培养各种能力。由于插图功能的增加,使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教学中的作用也显得更为重要了。
现在对北师版、华师版、人教版的插图的有关数据分别做一个统计比较:
表:

北师版
华师版
人教版
图片(幅)
306
360
423
地图(幅)
35
24
34
表格(张)
15
16
9
插图总数
356
410
466

(注:统计中把目录内的图片,练习中的图、表和附录中的图表都统计在内。一些组合图是分开统计的。另外,北师版中没有把每课中的“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栏目前的图标统计在内。人教版中没有把每一课“导言”右下角和“动脑筋”栏目内的卡通人物图统计在内。)

从两张表上和三套教材中的插图来看,一、在数量上都有相当大的容图量,真正是“图文并茂”,尤其是人教版的插图数量更突出一些。另外在地图的数量上,北师版和人教版要突出些,而华师版较少;二、在插图的形式上看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在教材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例如有文物,遗迹、遗址,名胜古迹的照片;有想象图;有复原图、示意图;有地图、平面图;有人物画像、书法字画、拓片等等;三、在插图反映的内容上看,内容丰富,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音乐、书法、绘画、舞蹈、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族、军事、地理地貌等等,真是无所不包。尤其是有关经济、文化艺术内容的插图分量大增。它丰富的内容可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人文精神。四、在图文的版面布局上来看,插图的安排错落有致,和课文的文字内容较融合,还附有说明文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五、在绘制质量上看,图片绘制精美清晰、色彩鲜艳,图表简洁明了,简直就像一部图说历史,可以激发学时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理解、审美、综合、分析、思维等各种能力。



三套教材是产生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从它们的插图选用上看它们都有着这样一些共同之处,体现出了新理念。

1、以图带文,图文结合,确立插图在教科书中的重要地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插图恰当使用,新异奇特,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求知欲,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
三套教材中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绘画精致的插图,配上相应的诗文、文字说明放在课文中,弥补了文字部分难以直观表达内容的不足,给老师和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书在手就会忍不住去翻阅。这些插图增加了历史真实感和学习历史的情趣。一副插图背后往往有一段精彩的历史,吸引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渴望。由三套教材可以看出,“初中历史教材增加图片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也成为了教材编撰者的一种共识”受到教材编写者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历史教材在表述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文字表达为主向图文并茂的方向转变。我们认为,插图在历史教材中,所起到的不仅仅是点缀装饰的花瓶的作用,有时,插图往往能发挥出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文字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也一样。

2、通过插图进行直观教学,促进学生的记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历史学科有着过去性和久远性特点,而学生的认知程序却是由近及远。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决定了其抽象思维能力是有限的,而形象思维能力则有很大的开发余地,但教材中文字叙述的历史知识就显得有些抽象或枯燥,这给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教材中的插图却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它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极易把历史知识以图形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便于记忆和提取使用,它比单纯的文字记忆效果好得多。

三套教材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编写中利用众多插图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北师版《宋代经济分布图》,一个图就让学生在空间上意识到宋朝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且从图中可以反映出当时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及一些重要城市的发展概况,这比去阅读大堆文字更形象;华师版《宗法制示意图》就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这个重难点,通过一个直观而简洁明了的示意图给表现出来了,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人教版《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很直观的展现了长安城布局特点、宏伟富丽,就不难理解“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这句话的内涵了。

3、通过插图,我们由生活走入历史,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历史反映的是由远及进、循序发展的客观事实,这种客观事实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不能依靠实验等手段复制或重演,而且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知程序相悖,不利于学生感知和认识。这就成为历史课缺乏魅力,难以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使学生和历史的距离越拉越大。
三套教材特别注意避免这个问题,依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插图的运用上就有所突破,更多的插图是从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生活、社会生活及所见、所听的事物为切入点来走进历史。这样就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它不再是我们遥不可及的过去,它对我们的今天同样有用。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套教材特采用的插图中带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多插图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极易接触到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等,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如:北师版《道教圣地青城山五洞天》、《河南洛阳白马寺》、《赤壁之战遗址》、《云南大理南诏崇圣寺三塔》、《日本唐招提寺》、《成吉思汗陵》等;华师版《周口店龙骨山洞穴》、《浙江绍兴大禹陵》、《武侯祠对联》、《陕西西安的慈恩寺大雁塔》、《故宫太和殿》等;人教版《云冈石窟大佛》、《老子石像》、《昭君墓》、《明代的长城》、《杭州岳飞墓》、《文天祥祠》等。另外,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涉及到的方面,在三套教材中取用了许多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精美图片,这些图片一方面渲染了历史氛围,较好地展示了图片所处时代的阶段特征,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价值。另方面它反映了实实在在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由衷的亲切。如:北师版《栽培稻谷遗存》、《耕耙图》、《扬场图》、《汉服俑》、《胡服俑》、《唐三彩高髻女坐俑》、《唐代面食》、《清代民间市井生活画》等;华师版《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的石磨盘和石棒》、《半穴居房屋遗址及复原图》、《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打马球图》、《宋代妇女剖鱼砖雕》、《大足石窟养鸡女雕像》、等;人教版《西汉锦袍》、《杆栏式房屋》、《战国时期牛耕图》、《回纥贵族》、《宋代的妇女服饰》、《宋代壁画“宴饮图”》、《宋代庖厨》等。

4、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借助插图,进行探究式学习。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反对过去传统历史教学中一味采用灌输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课标》中就提到“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这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打破程式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在三套新教材的图片选取和使用中非常注重利用插图来辅助引导师生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历史插图的核心功能即以图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教材的探究活动中插图不是孤立存在的,编者注意将图片式情境、文字资料式情境、问题式情境三者紧密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三者犹如三足鼎立之势,缺一不可,尤其是图片式情境,通过它来渲染历史气氛展现历史底蕴,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让学生形成历史感、历史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等。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再去赘述,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所以在探究活动中会看到不仅教材运用了诸多插图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去搜集插图方面的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尝试,体现了个人创造与探究性的学习。
例如:北师版上册“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学习与探究之三”中,编者精心的筛选了有关丝绸之路的5张照片:《丝绸之路的起点》、《玉门关遗址》、《楼兰故地》、《沙漠之舟》、《火焰山》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急切想知道这写满沧桑的残垣断壁处昔日是个怎样的风貌?丝绸之路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使这些商队在茫茫的沙漠、戈壁上穿梭?等问题的答案。在本课文前面的“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中就已经提供了《丝绸之路示意图》、《汉代人首马身纹丝绸》、《丝绸之路出土的东罗马金币与波斯萨珊王朝银币》的插图,使学生有了一定的空间概念上对丝绸之路时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在探究活动中继续搜集更多的插图来增加认识。通过在地图上走丝绸之路,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特产,图上游览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体会先民的探险精神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
华师版下册“第6课文成公主与西藏——探究活动(一)”中,在本课文的前面已经讲解过了几幅插图:《唐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像》、《步辇图》,就使学生有了一个较为初步的空间概念,了解了一些关于西藏的民风民俗和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由此引发了学生想更多的知道,这茫茫的雪域高原是个什么样子?文成公主为什么会不远万里嫁到那儿?她怎么到达西藏的?途中经过了哪些地方?遇上了什么困难?她和松赞干布为藏汉民族做出了哪些贡献等一系列问题就在学生的头脑中盘旋,这种求知欲促使他去寻求答案。在活动课中,课文又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些图片《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第32页)便于学生运用。通过这样一种活动达到让学生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艰难,学习她促进民族团结友好的精神,加深认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传统。
人教版上册“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也很有新意。我们知道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之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是古今中外历史演变的舞台。古人有云“左史右图”,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更具有简明、形象、直观的特征,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可见地图的重要。在本活动课中就从“生活中有了地图不会迷路”为切入点,引出历史学习中拥有地图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同北师版、华师版比较,人教版的这一学习内容更为详细。活动从“怎样看历史地图”、“在地图上再现历史”到“地名的变化”层层深入,为此编者精心选用了五幅地图加一张表格来辅助教学活动,有:《东汉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古今地名填空表》、《东汉末年形势》、《赤壁之战形势》、《张骞出使西域》,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了准确的空间概念。




三套教材的插图选用、编排的立意上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以上的共同之处,但也应看到三套教材的插图也各自又有自己的特点,可以用“活泼可爱”、“气势磅礴”、 “娴静素雅”三个词来分别概括北师版、华师版、人教版三套教材插图的不同特点。三套教材的插图选用上雷同的不多,有的虽然课文内容相同,但反映同一个主题的插图却各异,表现出编者不同的选材角度。

北师版插图的选用和编排上,则显现出一种活泼可爱的风格,这似乎正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同样的,它的插图几乎全为彩色,而且清晰艳丽。在编排上,插图的分布错落有致和课文的文字丝丝相扣。特别是采用了一些小巧可爱的图标来点缀课文,在视觉让学生感觉到变化多端。比如上册第10—11页“议一议”、“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第18页的“活动目标”、“活动准备”等栏目都配有与之相应的小图标,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知道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较难,这方面的学习又离不开地图的运用,所以北师版的教材很注重地图的运用,它的上下册书的地图量是三个版本中最多的,共有35张地图。地图的大小比例恰当,色彩明快,区别度大;在地图中使用标准图标来标识,还列出古今地名的变化差异。这便于学生读图,并掌握了许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技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北师教材利用插图辅助探究的作用显得更突出,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插图,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促使活动的顺利进行。因为有些图片资料是学生在课后难以找到的,但又是比较关键的材料。比如上册的第19课就提供了5张内容不同的照片,有遗址、文物、自然风光等。下册的第17课就提供了9张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来进行探究活动。还有北师版的教材较注意中外史的联系,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国史不仅是为了了解祖国的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而且还要将之与世界联系,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从北师版的插图就能看出这点来。如:其下册中“第25课设计2008奥运圣火传递路线——学习探究之三”就很有特色,课文中提供了两幅地图《世界地图局部图》和《中国地图》),五张照片(《华表》、《希腊雅典卫城》、《罗马竞技场》、《埃及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通过在地图上设计奥运圣火传递路线让学生先有一个空间的概念,同时通过几个典型的古老文明古国的代表作反映出了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等等,虽然不同但他们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借助插图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强化了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和人文意识,弘扬和平、友好、拼搏向上的精神,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

华师版教材的插图选用、编排上都显出一股磅礴的气势,插图的色彩艳丽,非常清晰,尺寸很大,有不少插图占了一整页,以图为背景配上导言,有的插图甚至跨页设置,和历史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交相辉映。例如:华师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殷墟出土的用于占卜的牛肩胛骨》图中牛骨上的文字都可清晰的辨认;《石狮雕像》中让人有一种沧桑感,通过石狮身上留下了一道道的痕,我们似乎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曲折和艰难;《敦煌莫高窟的双人飞天》表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插图都配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介绍插图的内容,这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有的插图不用老师讲解就能自己看明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册《北京人遗址现场的挖掘》、《陕西临潼秦陵的发掘》两张照片,使考古学家从幕后走到了幕前,它告诉了学生我们学习的历史知识很多是从文物中来,而文物又和考古学家的工作分不开,照片使学生了解到了考古学家们艰辛的工作。还有,编者把不同时期科技和文化艺术集中在一起单独编成了一个单元,插图的使用量很大,如:上册中“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有插图61幅,占全书的31%。而下册中“第四单元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有插图64 张,占全书的30%。这体现了课程改革中编写教材者已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政治史的现象,开始重视科技和文化艺术方面,想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发展的观点和人文精神,学生从中也提高了欣赏水平。还有一些细微之处,比如下册,居然选用了朱元璋的两幅差异很大的画像,这使学生在比较其差异中明白了,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不同,在学习的过程这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把握怎样的评价标准呢?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华师版教材的插图显示了她独有的魅力。
人教版教材的插图犹如淡妆素雅的少女,继承了原人教版插图设计的优点,是三套教材中唯一采用课前集中设置插图的教材,它的上册选用了33幅彩图,下册选用了31幅彩图,彩图的色彩鲜艳,尺寸适当,均反映的是课文中的重要的知识内容,像一部短小精悍的连环画册。课文中收入的照片不少,同时有许多线条图,线条图相当清晰画工细致。其教材的容图量是三套教材中最多的,上、下册共有466幅插图,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从插图上获得历史知识的量。它的插图在选用、设置上有两个独到之处。一是,在每一课的导言处设计了一幅打开的画卷,一个身着古装的孩子立或坐在画卷的旁边。在每一课的“画卷”上几乎都用一些线条式的想象图或照片搭配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典故来引出本课的内容,这样图文相结合的形式,由于其直观性和趣味性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上册的《女娲补天》图、《昭君墓》照片等。二是,在每课的末尾设置的“自由阅读卡”,同样采用了图文结合的形式,回答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问题,或者介绍一些小知识。如上册 “河姆渡原始居民会蒸米饭吗?”、 “文房四宝”等。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三套教材的插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三套教材中的许多图片没有注释资料,选用的地图的选用量不够,有些地方该用地图的,但却没有设计,这不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有些地图,比如参照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时,如果能结合教学,或者做些改动,或者剔除冗余信息,那就更好了。如北师版教材,建议稍微放大个别图片的尺寸,增加为探究性的学习提供的图片数量,图片的说明文字,还可以再增加点,以便于学生解读插图;华师版教材选用的地图中对一些很重要的地方应该有古今地名的对照,插图选用上要避免重复性;某些插图应和内容搭配更紧密些。希望人教版能放大某些图片资料的尺寸,增加一些实物图片,删减一些线条图,增加个别图片的透明度等。
总之,在新课程和新的理念下编出的这三套新教材,在插图的选用上下的功夫很大,立意很高,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精选了许多突出重、难点,便于掌握基础知识的插图。改变了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在探索活动中通过插图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和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所以插图成为了教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以后它的功能会发挥得越来越充分。

(感谢何成刚先生惠寄)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11月23日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