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米牙齿脱敏剂多少钱:孝子能不能像GDP一样制造出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6:07:59
孝子能不能像GDP一样制造出来?

导语index

近期,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启动了中华小孝子工程,还打出了显眼的“招牌”,5年要培育出100万孝子,要将孝子进行批量化生产。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孝道传统的国家,所谓“百事孝为先”,但这种大跃进式的培养,流水线式的数量,真能像GDP一样制造出孝子吗?留学生机场刺母,公务员打骂父母,孝道缺失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 量产孝子不如发明激素
  • 各地掀起官员孝道考核潮
  • 不孝不能推荐上北大
【访谈主宾】董仲舒
董仲舒出身广川(今河北枣强东),少年时就开始研读《春秋》,汉景帝时任博士。他专心学业……[更多]

茶歇tea break

  • 著名的大孝子
    南陵的东晋历史学家何琦

    他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何龛是晋大将军,父阜任淮南内史。何琦十四岁父亲过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母亲逝世时,他万分悲痛,哭出了血泪。正在家中停柩之时,突然邻居家失火,眼看火势就要烧到他家灵堂来了,大家都劝他弃柩逃生。他执意不肯,依然长跪不起……[详细]

  • 明朝人评价清官海瑞:
    尽忠如蝼蚁 尽孝似禽兽

    海瑞入仕为官33年,一半光阴属于罢官状态。奇怪的是他每罢官一次,复起时便升迁一次,官反倒越作越大,但都是高位闲职。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一个政治摆设——清廉的楷模,被朝廷供起来了。只有他能“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满朝文武中,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详细]

  • “孝”的现代困境
    家庭纽带松动 老人处于劣势

    孝德作为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在孝德衰微的时代,我们能更多地听到知识阶层对孝道的呼吁。其实,这种呼吁传达的正是家庭纽带松动的信号。“孝”是传统社会家庭养老制度的观念化,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孝德精神正面临严峻的考验……[详细]

  • 晚清重臣曾国藩颇重孝道
    孝悌是门大学问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并不是那种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神童,跟普通的孩子也差不多,甚至称得上愚笨。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详细]

  • 胡适的孝道
    剪辫赠母 为母甘娶小脚妇

    在徽州人心目中,悠悠万事,唯宗族为大。徽州人逃难,往往一副担子,一头挑的是宗谱,一头挑得是小孩。胡适的父亲胡传(生于1841年,字铁花,又号纯夫,行名祥蛟)就是这样一位挑着宗谱逃难的徽商。在胡传的青年时期,徽州周边地区倍受太平军的侵扰,他的第一个妻子就因此而亡;他的第二个妻子在若干年后留给他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也因病去世……[详细]

  •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孝道
    孝的概念在淡化

    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又是什么“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一来,只强调“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古书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详细]

  • 周恩来敬祖
    却又为何三次平掉自家祖坟?

    周恩来童年丧母,10岁时在淮安亲手安葬嗣母陈氏;1942年7月中旬在重庆,周恩来痛哭亡父,为其树冢立碑;1939年3月29日,周恩来回祖籍地绍兴祭祖扫坟。解放后,他又坚决平掉淮安、重庆、绍兴的3处祖坟。从周恩来敬祖与平坟的矛盾冲突中……[详细]

  • 孝顺将军许世友:
    脾气火爆却五跪慈母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两个人贩子拿着五块大洋来领么妹,恰好被刚从田里回来的许世友碰上,当他弄清怎么回事之后,便从人贩子手里用力拉回么妹,然后“扑通”跪在娘面前,大声哭着说:“娘,么妹还小,不能把她送进火坑啊,俺姊妹八人中要是一定要卖一个人的话,那谁也别卖,就卖吧!”……[详细]

  • 蒋介石如何停妻再娶:
    以孝顺的招牌打掩护休妻

    在历代官场上,一个人如果以孝顺父母闻名乡里,那么他进入仕途的道路就相对平坦;但相反,如果他是一个弃父母于不顾的不孝之子,即使他拥有很高的才华也会让人嗤之以鼻。因而大凡想要出仕为官的人都大力标榜自己的孝行,在取得官位以后……[详细]

  • 鲁迅一生孝顺
    不愿让母亲为难照顾朱安

    1906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接到母亲的信,说她患病要鲁迅回绍兴探亲。其实母亲没有患病,只是听到谣言,说鲁迅在日本有了妻子,所以赶忙让他回家聚亲……[详细]

  • 为收视率雇人演戏骗观众
    “不孝子”遭人肉搜索

    今年6月,河北省石家庄电视台第三频道《情感密码》栏目播出一期《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节目,片中的不孝子许峰,激怒了观众。节目播出后,根据节目提供的蛛丝马迹,人们开始对“许峰”展开了“人肉搜索”……[详细]

雅虎问答 quesion & answer

孝是人的天性,拔苗助长要不得

问:什么是真正的孝道?应如何养成?

董仲舒:孝,最早在古代象形文字上的意思是: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拄拐杖,子在一旁小心搀扶,于是就有了上老下小的服侍形态。百善孝为先,孝是一种天性,更是一种美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最传统的观念其实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很难善待老百姓;一个连基本家庭责任感都不具备的人,不可能对国家、人民恪尽职守、认真负责。

我国历朝历代都出现了不少“名孝”,流传千古,为人楷模。汉武帝时期,更是将“举孝廉”作为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方法。按《孝廉法》规定,每20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推举的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

孝由心生,岂能靠人造?不是风风火火的搞些千人毒日之下给父母洗脚,万人雨雪之中背诵《孝经》,就能培养出大量孝子。孝,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整个社会风气的耳濡目染。

岳飞是人尽皆知的民族英雄,其母姚氏也被赞为“贤母”。岳母励子从戎,岳飞也听从母训,移孝作忠,奔赴抗金战场,终成一代名将。

岳飞事母至亲。尽管军务繁冗,然而只要不出兵,岳飞总是晨昏侍候母亲,亲自调药换衣,无微不至。有时为了照顾母亲的休息和调养,他连走路和咳嗽都不敢发出声音。岳飞在克复襄汉六郡后,其母病重,于是他上奏恳请暂解军务,回家照料母亲。母亲病时,他“尝药进饵”,亲自侍奉;母亲去世,他赤脚扶棺近千里。岳飞认为:“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

培养孝心,绝不是给孩子讲讲二十四孝故事那么简单。简单地说,养成孝心,旨在变化孩子的气质,养成一种敬、诚之心。惟具有这样的精神气质,孩子才会尊敬父母,成人后才会对父母心存感恩之心。这是孝的心灵基础。当然,通过培养这一孝心的心灵基础,孩子也才能够接受普遍的人文教化,而发育成为好人、好公民。这就是曾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含义所在。

李密,字令伯,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长大后的李密将祖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冬天,天不亮就把炭火点好,放在祖母的身旁;夏天,他怕祖母受到蚊蝇叮咬,总是睡前用蒲扇驱赶蚊蝇。有时祖母把被褥弄脏,李密都耐心地给祖母换上干净的,并洗换衣服。但是,朝廷一再催逼李密入朝。

于是,李密给晋武帝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终养祖母,然后报效国家”的心情与愿望,受到皇帝的赏识及恩准。晋武帝下昭赠李密奴婢二人和许多金银布匹,并下令让地方财政供其俸禄。这封信就是名传千古的《陈情表》。世人称:“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问:百万孝子能不能用泥捏出来?你有这样的法力吗?

女娲:话说人间不肖子孙倍增,家庭饱受孝子匮乏之苦。中华伦理学会横空出世,急人民之所急,量中华之紧缺,适时推出孝子定制服务。它们有理想也有万丈雄心,计划在五年内培养出百万名青少年孝子,以应付大局需要。

至于怎么挑选这百万中华小孝子,是不是也要讲些出身条件,比如三代之内没出孝子的家庭优先考虑,或者说不是北京户籍的就没机会进入培养梯队,流动人口是不是就没资格被培养,这些关键问题都没说。

如何培养这百万孝子,更是扑朔迷离。二十四孝有“郭巨埋儿”的故事,说的是,汉代有个人叫郭巨,对母极孝,他自己的儿子已经三岁了,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在古代,埋儿侍母被奉为典范,但这种扭曲的愚孝,如今是不是也列进了培养方针中呢?

“百日培养,三年跟踪,长期帮助”,大跃进式的培养口号令人称奇,不知培养出来的小孝子保质期有多长?万一小时候是孝子,长大以后不是了怎么办?如今的官员想得还真是轻松,以为培养孝子有如我当年捏泥人,吹口气就成了。

孔子说:“父在观其言,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孝心是人一生的事情,能靠培养吗?足球从娃娃抓起,文明从娃娃抓起,廉洁从娃娃抓起……如今连孝心也从娃娃抓起。这个思路是不错,正如专家所称,童蒙养正,孝心培养是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原点。但问题是,如果成人不孝顺,如果父母没有以身作则,如果社会上充斥着不养老、不敬老、不恤老的负面事件,让孩子如何从小就孝顺?

孝心需要的不是培养,而是涵养,早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父亲嫌弃爷爷是个负担,就和儿子用筐把爷爷抬出去扔掉,离开时儿子对父亲说:“把筐带回去啊,将来我得用它抬你。”有这样的父亲,必有这样的儿子。身教重于言传,道德说教最苍白无用,也最没有感召力。喋喋不休地要求我们的孩子孝顺,煞费苦心地培养他们孝顺,不如以身作则,用行动告诉他们如何做才是孝顺——如何做比如何说更有效,自己做比让他们做更有说服力。

现在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殊不知这“不孝有三”中还有一条是“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可见孝除了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爱之外,还要有对是非的正确判断,而不仅仅是端茶倒水这些表面文章。譬如,父亲贪污,你帮助父亲数钱,这不叫孝,积极劝阻才叫孝。对于这一点,不知那些踌躇满志的官员专家,又准备如何下手……[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孝道何以沦丧到通过计划培养的地步

问:孝心缺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是否该检讨?

董仲舒:最近,深圳又爆出“五个孩子难养一个娘”事件,面对记者采访,5个子女均坚持“只愿承担五分之一的赡养费用。”父母为了赡养老人斤斤计较,无疑给孩子们上了最坏的一堂道德课。对于社会传统道德的重树,靠一个民间文化组织显然难以担当。

如果整个社会冷漠并充满戾气,要求孩子们普遍有平和宽厚与爱的美德,这是不切实际的。成人世界的道德滑坡,也会让孩子受到负面的熏陶。与社会脱节的小孝子培养,更像是“缘木求鱼”。

听说,在工程即将启动之时,出现了公务员廖天野打骂父母的反面典型。大众道德的利箭全部射向“不孝”的公务员逆子,却没有人问过他的父母是如何把孩子教养成这样的?事件最后出现一个戏剧性的结局:公务员受到市委书记的感化,下跪道歉,获得父母原谅,整一出上级教育下级的人间悲喜剧。

根据慈孝委员会公布的调查数据:“98%的家庭认为,孩子的孝心与其学习和成长关系十分密切;对各个学龄段100名学生的孝与学习之关系的跟踪调查发现,96%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孝心;对100名有网瘾和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进行孝道调查的结果显示,听父母话和有孝心的仅占3%。”

总之,好好学习的都是孝子,如此一来,不知“北大硕士”廖天野一例又该如何解释?无形的“绿领巾”和“红校服”早在工程展开之前就已经带上了,这样的教育方法怎能培养出小孝子?

孝其实就是一种爱,而我们的教育长期忽视和缺失的正是爱。孝心缺失的背后,正是学校和家庭“重知识、轻德育”的教育失衡。学校“成绩第一”的评价机制不改变,家长“考上北大就是孝顺”的畸形思维不去除,一两堂品德课很快就会淹没在题海之中,而孝心培养仍然是那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难以想象,让学生开“低智商鉴定”来开脱自己教育失职的老师,会在孩子心灵上投射下怎样的倒影。这种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又怎能去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心存感恩?

再看这份调查数据,有“家庭”、有“专家”,就是没有孩子的声音。家庭被父母代表了,孩子则被问题青少年代表了。调查者直接无视孩子的意愿,就像某些官员直接无视人民的权利。这种高高在上的视角,展开的只能是“孝子”工程,而不是“慈父运动”,只能板着脸孔让孩子听话,不能让父母学习与孩子平等地沟通,亲密地交流。事实上,只有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的发展,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由衷的爱意,才能因爱而“孝”,而不是因迫而“孝”……[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批量制孝:缘于社会患了臆想症

问:层出不穷的“孝子工程”忽视了什么?

曾国藩:“孝”本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的一种善行和美德,不过,孝在中国社会中的意义远远没有这么单纯。急功近利地培养所谓的孝子,难免到头来造就了一批批假孝子。

比如说,如今多地开始将孝道作为官员的考核标准,北大也将“孝”列为招生的考评指标。出发点是不错,但在有些人眼里,孝多了层含义,不仅可以当官,还可以上好大学。孝道成为一种新兴的政绩工程,开始被官员们天天挂在嘴边。

山西蒲城县原副县长高戈为给母亲祝贺90岁寿辰,将戏台子搭建在中学操场上,扰得邻里乡亲不得安宁,仅烟花礼炮一项估计花费不低于10万元;重庆铜梁县副县长刘国华岳父去世,每天车来车往,嘉宾云集,一场丧事办了10天9夜。

原人大常委会主任武今明,把父亲和岳母的生日改为每年的元旦,在贪腐案发前,每年元月一日,都会大摆宴席,广发请帖,邀请机关熟人和大小商贾为其父亲和岳母祝寿,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黄金送暖入武府。”

这是孝吗?对位高权重的官员来说,为父母做寿做白事,正好是“收缴”下属红包和彰显气派的好时机。而对另一部分官员而言,孝则是升迁献媚的大好机会。

河北某市的原房管局长石占海,为了给自己的婚外情找一块安全的乐土,竟然把父母墓地建成了个“安乐窝”,仿照帝王陵墓的样式,霸气外露。此后,石占海频繁给父母“上坟”,“孝心”不仅感动了家人、同事,更令他在事业上一帆风顺,飞黄腾达。

还有某位副局长,在出席一位县领导父亲的葬礼时,陪在坟头放声大哭,如丧考妣,不知道的还以为死的是他亲爹呢。最后还是县领导一声令下,副局长立即一个“急刹车”,眼泪和情绪都是收放自如,足见其“精湛演技”。其实,他还有一位病重多年无人照料的老父亲,家中缺衣少米、缺医少药,仅有两间破土坯房和一床多年未曾换洗的旧棉絮。一提到自己这位 “大孝子”,老人就禁不住一边摇头,一边默默流泪,让人唏嘘不已……[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问:国外没有百万孝子,人们是怎样养老的?

俾斯麦:政府要做的不是培养孝子,而是完善社会养老机制。过分强调孝道,反而有逃避应尽责任之嫌。

德国作为社会保险的发源地,尤其是最初社会保险立法进程中。我曾强调通过国家对自愿互助机构和私人保险制度的干预,“国家必须控制和接管所有人寿保险、工伤和医疗保险计划”。 而另一位现代国家干预理论和福利国家的重要奠基者阿道夫·瓦格纳,更是强调建立国家强制保险计划并推行社会税计划完成社会福利建设。

为老人提供养老保障,是现代政府对公民的一种公平回报。那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过自己的劳力和智力,他们交纳的税赋支持着政府的正常运转、促进着各类公共目标的达成。当他们因年老而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政府有责任以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回报他们一个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

并且,现代国家已经建立起“工作的一代缴纳养老金来支付退休一代”现收现付式的养老模式。成年人已经通过税收为退休、需要赡养的老人支付了养老保险,在这样 的模式下再推行家庭“个人承包”式的养老政策,一定程度上是在将政府的养老职责推卸到了普通公众身上。从家庭养老转变为社会养老,这几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 必然趋势……[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旁白leaderette

石建:为父洗刷马桶
 石建,西汉大臣石奋长子,受其父教导,孝行谨慎。窦太后因此任命他为郎中令。
石建年迈,仍不忘孝顺老父。每5天就离开朝廷,回家探亲一次,拜见亲人之后,还为老父洗涤内衣,并洗刷马桶。他还叮嘱仆人,不要让老父知道此事。其父死,他哭泣哀思,不久也去世了。不止于此,石建的弟弟石庆也被窦太后封为内史,迁太仆,后被外放为齐国的国相。他为官谨慎,齐国慕其家风,不言而治。
杨巍:躬身背母游园
杨巍,明朝中期重臣,官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他每次上朝参拜完后,便回到家中闭门谢客,穿起便服侍奉其母。他为母亲端洗脸水,倒痰盂,搔痒擦背,所有的事都亲自去做。春天,他穿起平民百姓的衣服,把老母背在背上,在花丛中漫步游荡。万历三年,杨母满百岁,杨巍上《养母陈情疏》,后获准奏回籍终养。杨魏回故里后,移居桃花岭,开辟小园,种植花木,每逢佳节良辰,就请母亲乘车观赏,使老母欢欣称意。母亲年逾百岁去世。
钱敬忠:舍官泣血救父
钱敬忠,字孝直,号玉尘,浙江宁波府鄞县人,临江知府钱若赓之子。钱若赓是万历朝著名清官,曾经在礼部任职,是个四品官员。他因为上书直谏得罪了皇帝,被关进大牢。此时,儿子钱敬忠才一岁。
之后钱敬忠被母亲抚养长大,读书、应举。万历四十七年,钱敬忠会试中举,却故意不参加殿试。他把殿试这一天作为救父出狱的时机,身穿囚服“头顶诉状”跪在午门泣血喊冤,要求代替父亲去死。万历帝知道后,十分感动,下旨赦免了其父,让他回乡养老。天启二年,钱敬忠再次应举,成进士。
不孝,后果可能很严重
“丁忧”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停止一切娱乐。诗人白居易就是这项制度的“受害者”。白母因“看花不幸失足坠井而死”,白居易却在“丁忧”期间写了《新井篇》、《看花》等诗,忘了回避“井”、“花”等字,便被人借机攻击其不孝且作风浮华,不可重用,白居易因而被贬为“青衫湿”的江州司马。
东汉中后期,举孝廉现徇私舞弊
《三国志·武帝纪》中就说曹操“年少时,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此类行为显然很难归入孝廉之类, 但他年仅20岁就以得选,这和他“权二代”的背景不无关系。当时有两句童谣是这样说的:“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不和父亲住在一起),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情况。
海瑞:尽孝似禽兽
海瑞四岁丧父,其母谢氏盛年寡居,与少年海瑞相依为命,他视母亲为天使,保护神一般,自小对母亲说的事言听计从。母子俩最初在海南岛过着穷苦日子, 靠祖上留下的十亩薄田维持生计。谢氏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在蒙学阶段就让他读《孝经》《尚书》《中庸》等圣贤书,心灵深处牢固树立起儒家的道德观。
为了求学上进,谢氏可谓费尽心思,他不许少年海瑞玩耍嬉戏,“有戏谑,必严词诲之”。所以从小至成人,海瑞无幽默感,不善于交友,总是老气横秋,“言词有板 眼”,是个老夫子的形象。在“母爱”的畸型培养熏陶下,他养成孤僻心理,和认死理的倔犟性格。
孔子的父母与儒家的孝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仁爱乐观、中庸平和、刚健进取的孔子,应该有一位具备君子人格品质的母亲。孔子设法将不是正妻的母亲与父亲合葬,当出于对母亲的真挚热爱与由衷敬意。
《论语》记载,孔子主张对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还要在态度上恭敬和悦,即在言谈举止一切细节中,都要体谅敬顺父母。他还主张奉行“三年之丧”,即父母亲去世后儿子应停止所有社会活动、感官享受和娱乐,专心守丧三年,表达对逝去至亲的诚挚哀伤与怀念。
台湾有个“祖父母节”
自去年起,台湾教育部门将每年8月份的第4个星期日定为“祖父母节”,希望通过这个节日,让祖孙间多些互动,推广重视孝道伦理的观念。今年,更是创意出“祖父母饼”,用“中国人过节爱吃饼”的方式推广这个既年轻又具深刻传统意义的节日。
其实,“祖父母节”并非台湾首创,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已经存在。
汉代尊老的敬语在民间普遍使用
父老。据《方言》卷六,楚人尊老人“谓之父老,据此楚地方言。”“父老”系对老人尊称。文帝常问冯唐:“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吾每饮食,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老知之乎?”从这可以看出,文帝还保留了某些其父辈的楚方言。类似的敬语还有“艾”,“长”,“翁”等。
丈人。也作“大人”。在古代,“丈人”常用作对年长者的尊称,如《汉书·匈奴传》“汉天子,我丈人行” 。
母。是对老年妇女的敬称。《汉书·韩信传》载,韩信感谢收容他数十日的漂母说:“吾必重报母。”《风俗通义校注》也记载了东汉人陈子威走路遇见一位老妇人,陈谓其曰:“又母与亡亲同年,会遇于此,乃天意也。”
汉代民间敬老还讲究跪拜礼
跪是跪拜礼中的一种,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敬。《释名·释姿容》云:“跽忌也见所敬忌不敢自安也。” 跪拜礼还有一种就是“拜”。《四民月令》规定,每年正月一日,冬至和腊日等年节时令,要“修刺”拜问“君、师、耆老”,以此来表现对老人的尊敬。
除此之外“拜”还体现在拜寿方面,在祝寿开始时,从长子夫妇起,到孙辈止,全家要依次勘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谢老人的辛苦操劳及养育之恩。但是,如果拜寿的是未成年的小孩还要行叩拜礼。

小调查survey

当今社会孝道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