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哌啶醇副作用消除:丁元庆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口僻的经验 作者:张华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7:31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患侧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有流泪、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进餐时患侧颊内残留食物残渣等。本病急性起病者称为急性口僻,相当于临床常见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多见于急性面神经炎。吾师丁元庆教授临床以《内经》理论为指导,运用经方治疗口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兹简介如下。
 
1、口僻的理论渊源及病机认识
1.1理论渊源
 
《内经》已有口僻的记载,并且提出其发病的相关问题。《灵枢·经筋》中提到:“足阳明之脉……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在《灵枢·经脉》中亦指出:胃足阳明经脉病变可导致“口喎唇胗”。由上可知,口僻与阳明密切相关,而与足阳明胃经关系尤为密切。

1.2病机认识
1.2.1口僻主病在阳明经脉

阳明经脉行于面,病则口目为僻。《灵枢·经脉》中详细描述了手足阳明经脉的走行,“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頝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还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喎唇胗”。《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阳明胃经见证有“口喎”。

1.2.2外感风邪,侵犯阳明经脉而发病
急性口僻的病因以风为主。《素问·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急性口僻起病迅速,与风邪致病迅疾的特性一致。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的特性,属于阳邪,易袭阳位,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常兼挟它邪致病,若风邪挟寒、热之邪侵袭头面部则会导致筋脉拘急不舒,发生口眼歪斜。

1.2.3有形之邪壅滞阳明
阳明为府,主受纳,为藏污纳垢之所,饮食不节,或邪滞阳明,胃腑失和,气机失调,气血不畅,也会导致阳明经脉不利,面部肌肉失养从而发生口僻。

1.2.4口僻与肝、脾也有联系
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还唇内”(《灵枢·经脉》)。肝主筋膜之病,而风气通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此,肝之气血不调,筋脉失和,也与急性口僻的发生有关。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饮食失节,劳倦伤脾,运化失司,一则痰湿内阻,成为口僻发病的病理基础;二则劳伤中气,脾虚气弱,气虚卫外不固,虚易招风;气虚推动无力,痰瘀内生,痹阻阳明经脉致病;三则病久,阳明气血耗伤,虚则累及太阴。

总之,急性口僻以风为发病的主要因素,病变主要涉及手足阳明经脉,而以足阳明胃经为主,另与肝脾有关。

2、分证论治
吾师丁元庆教授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详辨其病因病机,灵活运用经方,随症加减治疗口僻,疗效满意。

2.1 风寒证 
口僻患者多由头面部感受风邪引起,而风邪常挟寒热二气,但以风寒多见。患者常表现为口眼歪斜,耳后疼痛、面部发紧,其舌质正常或偏淡,舌苔薄白,脉浮。治疗以疏风散寒、宣通经脉之葛根汤(《伤寒论》)加减。

常用药物:葛根、生麻黄(老年人不用)、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为主,加防风、荆芥穗、白芷、当归、天麻,以增疏风活血通络之力。

2.2 风热证
本病虽以风寒证为多,但风热证亦间有之,除口眼歪斜外,尚见口干、咽干、舌质红、苔薄黄、 脉浮中见数。用葛根汤(《伤寒论》)加减或用升麻葛根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加味以疏风清热、宣痹通络。

常用药物:升麻、葛根、生白芍、炙甘草、蝉蜕、僵蚕、菊花、荆芥穗、薄荷、钩藤、天麻、忍冬藤等。

2.3 湿热证 
患者饮食失节,劳倦伤脾,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日久生热。湿热内蕴,症见口眼歪斜,面色红赤,口气秽浊,口干口苦,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用清热化湿,和胃通络为法,选用《伤寒论》之麻黄连翘赤小豆加减为方。

常用药物:生麻黄、赤小豆、连翘、甘草、栀子、黄连、半夏、白豆蔻、天麻、白鲜皮、葛根。

2.4 实热证 
患者若平素嗜辛热厚味,内蕴积热,形丰体肥, 病则口眼歪斜,面红目赤,面部油垢,大便干结,口气秽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胃泻热,散结通络。方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或清胃散加减。

常用药物:葛根、黄芩、黄连、升麻、生地黄、当归、丹皮、连翘、枳实、生大黄、天麻、忍冬藤、僵蚕等。

2.5 瘀血证
患者若瘀血内阻,阳明经脉不畅,病则口眼歪斜,大便不通,舌质紫暗,脉沉滞或涩。治以通腑化瘀,活血通络。方用桃核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常用药物:桃仁、生大黄、桂枝、芒硝、炙甘草、当归、葛根、红花、丹皮、赤芍、天麻、升麻等。

2.6 气虚证 
若患者劳伤中气,脾虚气弱,或口僻治不及时,日久不愈,正气渐虚。气虚卫外不固招致风邪侵袭阳明经脉,且气虚推动无力,痰瘀内生,痹阻阳明经脉以致病。症见口眼歪斜,面色不华,精神不振,体倦食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当以益气补虚,养血通络,《金匮要略》之黄芪桂枝五物汤或清阳汤(《脾胃论》)化裁,临证可酌加虫类药。

常用药物:黄芪、桂枝、炙甘草、当归身、葛根、红花、酒黄柏、生甘草、苏木、升麻、土鳖虫、全蝎等。

3、典型病例
 
病案1  某男,45岁,济南市人。因6、7日前面部受凉致口角左歪,右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口角漏水,右面部活动不灵活。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浮数。证属风寒外袭,经络闭阻。治以疏风散寒,宣通经脉之葛根汤加减。处方:葛根30克,白芍15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天南星6克,天麻15克,豨莶草30克,白僵蚕15克,秦艽12克。水煎服6剂。二诊:症状明显好转,右侧额纹稍有恢复,右睑睑裂缩小,闭合较前有力,口角未变。舌红,苔薄白,脉弦数。上方加防风6克,芥穗6克,6剂。诸症好转,略感口干,上方去天南星、秦艽,加石斛15克,生黄芪24克,双花30克,当归15克。继服6剂。
 
病案2  某男,45岁,济南长淸人。口眼歪斜10余天,口角左歪,右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右口角漏水,经当地医院外治效果不佳,大便干结,舌暗红,有瘀斑,苔薄黄少,脉沉略滑。既往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史,现因肾功能损害正在服中药治疗。证属瘀热内阻阳明,风邪滞于阳明之脉。治以通腑化瘀泄热,疏风活血通络,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味。处方:桂枝12克,桃仁15克,炙甘草9克,芒硝6克,生大黄10克(后入),葛根30克,天麻15克,赤芍18克,川升麻15克。水煎服6剂。二诊:面瘫渐改善,额纹接近正常,口角歪斜减轻,纳佳,眠差。大便通畅,日2次。舌暗红,有瘀斑,苔薄黄少,脉沉细涩。上方去升麻,加夜交藤30克,双花30克,生黄芪30克,6剂。诸症明显减轻,纳眠俱佳,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少,脉细涩较前有力。上方继服6剂以资巩固。
 
病案3  某女,23岁,济南市人。因感受风邪致口角右歪,左侧额纹消失,左眼睑闭合不全,左侧口角漏水,进餐时左颊内存留食物残渣,余无不适。舌淡嫩,苔少,脉沉细。证属气虚不固,风邪外袭。治以益气补虚,养血通络。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9克,当归15克,生白术24克,野葛根15克,红花6克,忍冬藤30克,黄柏9克。水煎服6剂。二诊:症状明显改善,左眼闭合较前有力,口角右歪渐恢复,舌淡嫩,苔少,脉仍细,搏指较前有力。上方改黄芪45克,6剂。口歪诸症消失,舌仍淡嫩,苔少,脉弦细。守方继服6剂。
  
口僻一病,以阳明经受病,面部筋脉失养,肌肉松弛为主要病机,另兼及肝、脾,证治需从阳明入手,祛阳明之邪,通阳明之络,补阳明之虚。另治疗时注意疏风散邪,且要和营养血,若兼湿热、痰热、胃热则需祛除兼夹邪气,经久不愈则当补虚活络。如此治疗多能收效。